讲哪种载体优劣,首先就不能不讲录音方式,前面KUANG版主曾提及模拟和数字录音的区别,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反应。
模拟录音**,是指30(或者更早)-80年代这个范围,80年代数码录音出现,这是一个分界线,之前的,叫模拟录音,80年代模拟数字并存,90年代,模拟退出舞台。
80年代以前的模拟录音,以各种模拟载体的形式出现,即:商业开盘带(商业发行的,并非母带)、磁带、黑胶。KUANG版主认为,这个时间段的模拟录音,还是以听这些讯源好一些,本人也持相同看法,本人以前曾经力推CD,但是后来听过模拟载体,CD的劣势无疑。我的比较是在相同价位的前提下进行的,5万元以内的范畴。在这个范畴,2轨开盘机,磁带卡座,黑胶,对CD的压制是明显的,CD想要达到类似的效果,不得不在硬件上下狠心投资升级。尤其是开盘机和卡座(二者之间也有差别),其实根本不需要高质量的功放音箱,就能有突出的效果,开盘机的声场,磁带的中频,几乎是CD根本无法表现的。
开盘机,其实也是一个大类,有人玩到专业,大多数人玩开盘,就是2轨和4轨商业开盘带(并不是母带),2轨开盘带性能最高,但是资源太少,价格昂贵,4轨开盘价格便宜,资源多一些,但是音质不敢恭维了。
至于80年**始出现数字录音,当时的数字录音机通常是DAT,还是一种磁带形式,并不是文件,DAT是以4个磁头旋转的方式记录,也会有磨损,这种录音也发行了模拟载体,即,数字录音,发行黑胶、磁带版本,这种黑胶其实大家手头上就有很多。当然也不乏名演。
80年代出现数字载体,即CD,CD作为载体,当然有的用数字录音,即DDD,那么早前那些模拟录音呢?如果用CD发行呢?这就叫数字转制,即ADD,数字转制的这部分CD,转制过程中,会有人为的添加或者删减,这种添加或删减,是以这个录音师的个人感受为前提,或者以唱片公司的要求来定。所以,转制的CD,是不是完全还原原始录音,这就另说了。也许有人就喜欢这种改过的效果。
90年代以后的数字录音,进入无载体的文件式**,这样的录音,你也听不到黑胶了。
再谈谈母带,任何载体,它都是母带转过来的,母带,就是录音室最初录制完成的带子,是开盘带的形式,但不是2轨也不是4轨,而是24轨,80年代后数字录音的母带是DAT。录音室完成的母带,并不能直接用于复制发行,而是唱片公司直接复制一批,这就是二级母带,二级母带用于保存或者传递给分公司,分公司拿到二级母带,再复制一次,成为三 级母带,就可以拿去生产厂复制了。生产厂拿到三 级母带,复制成为黑胶、商业开盘、磁带,这就是第四次复制,这才是我们拿到的首版唱片。首版唱片卖得快,需要再次发行,于是就用三 级母带再次复制,就是第五次复制了,这就是再版唱片。专辑发行完了,唱片公司还不满足,于是就出版合集、精选,中价廉价系列,这就是往后的无数次复制。。。
三 级母带,在一次次复制过程中,逐步的磨损。
90年代后的文件式源文件,会不会有损失,我就不知道了。录音中间的事,大概就是这样。听哪种,全凭个人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