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舒伯特《冬之旅》谈音乐和诗歌的关系(转载编写自网络)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美丽的磨坊女》和舒曼的《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连篇套曲Op.39》,但在规模上都不如它庞大丰满。为了表达原诗的情感,作曲家在节奏、旋律、织体、调性方面都根据原诗的情绪进行了处理。使其在情感上产生更强的感染力。
从美学史上来看,音乐是从来都不具有语义性的。在启蒙思想中,音乐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快乐的一个来源。换个说法就是,它仅只涉及情绪,用以渲染氛围,这也是为什么哲学家们不把它放到艺术形式中较高地位的原因。就像卢梭认为的一种抽象装饰的器乐音乐,并不关系到理性,它并不具有理性道德或者教育的内容,而只是影响人们的感受。
浪漫主义时期美学并没有否认这种理解,而只是把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加以看待,音乐当然具有非语义性的内容,它不能带给我们以指向性的感受,但是这个特点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就把音乐提升到了比任何普通方法更加高远的程度上——音乐不必要表达任何普通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它可以达到现实更加深刻的一个层次,超越语言表达的局限性。
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的美学关系上,赫德(Herder)的著作,包括了从1772年的《关于语言起源的论文》到1800年的《卡利贡》,建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赫德认为,音乐是人类美学潜能的顶点,他宣称抒情诗歌生长于音乐之上,并且与它具有永久的联系。他这一论点的出发点是:在原始**,歌唱跟语言是一体的。类似的观念还可以在其他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哲学家们那里看到。哈曼(Hamann)在他的《关于纯粹理性的纯粹主义批判的批判》中认为音乐“是最为古老的语言”,诗歌本身包含着一种能够在形式上为感觉所理解的音乐品质。
在这样一种浪漫主义美学前提之下,德奥艺术歌曲迅速创作发展也就变得容易理解。舒伯特作为过渡时期的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呈现出了早期浪漫主义的特点,为浪漫主义精神所构建的音乐语言与诗歌之间的新型关系提供了成功范例。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而创作的,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他受原诗的触动写成了由24首歌曲连贯起来组成的声乐套曲。这是一组抒情的音乐诗,一部音乐配成的戏剧。舒伯特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缪勒诗中那个寂寞、孤独、对现实不满、追求渺茫理想王国又终不可得的苦闷灵魂。他离开熟悉的城市和那已嫁给财主的负心情人,一个人走在那一望无际的冬日旷野,望着朔风中的风信旗和冰封的河面,听着风雪声和邮车的叮铃声,避开林中的恶狗和不详的乌鸦,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人间的冷漠和凄凉,在这里得不到同情和怜悯,永远是陌生人、流浪人。他要避开这浮华尘世,在飘忽的旅途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可以说,这是舒伯特内心的披露,它深刻的反映了作曲家这个阶层和同**人的思想情绪。舒伯特努力挖掘缪勒优美诗句中的韵律和音调,使套曲蕴涵了无限的诗意。他遵循浪漫派“打破各种文艺门类界限”的主张,是音乐里有戏剧、歌唱中有诗文;他还破除了古典的一些严格规范,根据诗的内容、韵律,在旋律、和声、调性布局及曲式上都有所创造,尤其是提高了钢琴伴奏部分的表现力,使之不再仅仅外在地模拟形象和音响,而是生动地刻画有自然环境烘托出来的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使歌词、旋律、伴奏融为一个整体。本文所写的《冬之旅》声乐套曲,舒伯特的朋友们起初并不欣赏这个套曲,因为他在这之前从未写过如此深邃的作品。舒伯特天生的音乐天才使他抓住了诗歌的内涵,通过音乐把她表达得很透彻。
《冬之旅》是一部艺术价值很高的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