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生命在旋律中飞扬
摘自《中国音乐学网》
—位马来西亚华侨曾经说:“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那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凄婉动人的美丽音符,成为经典的爱情旋律。11月2日和3日,《粱祝》作者之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陈钢先生《红色小提琴——陈钢作品音乐会》为深秋的北京带来那浪漫与激情的乐章。
“真正意义上的红色经典应该是超越时代、超越苦难的,是历史精神积累的东西,它们将历史又重新展现出来。”
11月2日晚,北大百年纪念讲堂座无虚席。《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欢快明亮的旋律在人们心头汩汩流淌。这些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红遍中国的曲目,经由著名小提琴家、上海交响乐团首席潘寅林的精彩演绎,上海音乐学院青年讲师施雯钢琴伴奏的默契配合,令人生发无限感动和浪漫遐想。
当年,陈钢与《粱祝》在“文革”中惨遭厄运。然而,在最困准和迷惘的岁月里,他依然对生活怀着明亮的憧憬和燃烧的激情。这些红色经典正是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时刻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明快亮丽的旋律是他们那一代人对那个充满了革命激情和崇高理想时代的记忆。这些优美的音乐曾经使那个时期的人们在忧虑和彷徨中升腾起生命的暖流与希望的曙光。大厅里很静,人们久久沉醉在音乐的美妙之中。任美丽的怀旧和谈淡的忧伤把缤纷的思绪带回那难忘的旧日时光。
陈钢认为,所谓经典音乐,不是放在博物馆展览,而是应该活下来,活在今天的人们心中。所以,他的“红色小提琴”音乐会不是一个简单的音乐会,而是历史的回顾、精神的传承。”《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这些作品,在那个人们内心最压抑的时候,让人的内心充满了阳光、早晨、金色。它们流传到今天,就是向观众传达了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真、善、美的声音是不朽的声音。”
新时期重温红色经典,陈钢深有感触:“真正意义上的红色经典应该是超越时代、超越苦难的,是历史精神积累的东西,它们将历史又重新展现出来。”在音乐会结束的时候,掌声如潮。陈钢即兴钢琴演奏了《粱祝》的片段“化蝶”。穿过如诗的音乐语言,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让人心醉的画面:雨后新霁,碧空如洗。—道绚丽的彩虹像鹊桥一样落在天边。一对彩蝶从千年梦幻中羽化而出,它们抖动着美丽的翅膀,在鲜花丛中翩然起舞……
“《梁祝》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谈起《梁祝》的创作,年过七旬仍风采依然的陈钢感慨万千。“《梁祝》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1959年,正是大跃进时期,“民族化”、“群众化”等口号成文人们议论的焦点。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的何占豪,与俞丽拿等人组成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主要是探索演奏上的“民族风格”。为了迎接国庆十周年,“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顺应时代所提出的第一题材是“大炼钢铁”,第二题材是“女民兵”,第三才是《梁祝》。独具慧眼的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点了《梁祝》——后来他在“文革”中因此受到了批判。题材选定之后,当时还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的陈钢和同样还是学生的何占豪开始了他们在音乐史上传为佳话的合作。“那时我们的心很真、很纯,不为功名,不求利禄,只是一心一意地投入角色。那真是含着泪绞着心,与乐曲中的主人翁同命运共呼吸。我们的合作不是那种表层的旋律加配器的凑合,而是一种深层的从乐曲的情韵、色彩到结构、语言的高度统一。我们两个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性格兴趣迥然不同的作者,基于共同的历史使命感与对江南音乐的热爱,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生命体。这样的合作,也许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成功之例,很值得眷恋。”时至今日,回顾这往事时陈钢依然感慨良多。
最令他难忘的是《梁祝》的三次喝彩。第一次是在1959年5月底,上海兰心大戏院,18岁的俞丽拿操弓运琴,首次演奏《粱祝》。忆及当年情景,陈钢至今记忆犹新。“演出结束时,剧场里鸦雀无声。1秒,2秒……我从来没觉得时间如此漫长。突然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了,我看到不少观众眼里含着泪水。演员一遍一遍地谢幕,可是掌声却经久不息,于是,第一次公演,《梁祝》演奏了两次。”
第二次是在“文革”时期,这次却是“喝倒彩”。由于和时代主题相悖,《梁祝》这种才子佳人的作品理所当然地受到批判。当时有种说法,工人听了《梁祝》开不动机器,农民听了《梁祝》举不起锄头,解放军听了《梁祝》将枪打歪了。作为作者,陈钢自然厄运难逃。
第三次是1997年7月2日,香港回归的第二天,在美国好莱坞的碗形露天剧场举办了“为中国喝彩”的盛大音乐烟火庆祝晚会。这是70年来华人首次登上这个音乐舞台。那一天,中国人指挥着好莱坞交响乐团,演奏的是《梁祝》,乐声和掌声一浪涌过一浪,“为中国喝彩”的喊声伴随着美丽的彩球和焰火升上夜空。三次喝彩折射出《梁祝》的命运跌宕,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变迁。
“文学是人学,音乐是人乐,音乐动人的奥妙就在于它能拨动人性的弦索和体察生命的脉动。”
11月3日的北京音乐厅。小提琴、钢琴、昆曲演唱三重奏《惊梦》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神奇的艺术天地。潘寅林的小提琴独奏和施雯的钢琴伴奏珠联壁合,相得益彰,昆曲演员沈丰英的圆润唱腔和优美身段令人心醉神迷。这是陈钢的首度大胆尝试,也是成功的尝试。
然而真正把现场推向高潮的是下半场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该曲目由著名青年指挥家张艺执棒,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担任协奏。《王昭君》是《梁祝》的姐妹篇,它不仅继承了《梁祝》的抒情性和戏剧性,而且在感情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上,更有着深层的刻画和把握。乐曲共分三个乐章:“娉娉汉宫”,“萋萋塞外”和“峨峨青峰”,陈钢以独特而鲜明的审美观,将小提琴独奏与交响乐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音乐的共鸣中为听众呈现出一生有着丰富情感内蕴和多重性格特征的、美丽高洁的古代女性形象。
谈及创作初衷,陈钢说,主要是想通过《王昭君》表现一种博大的爱和悲剧的美。在写《王昭君》中那段“萋萋塞外”时,就像《梁祝》在“楼台会”中引用越剧“十八相送”中的女声伴唱的曲调来表现生死诀别时的绝唱那样,他直接汲取了粤剧中红线女《王昭君出塞》中的原生唱腔,来刻画王昭君出塞后细腻起伏的感情涟漪。她既有为国献身的高尚情操,也有眷恋故土的家园关杯。可以说,王昭君的风骨气脉正是一代中国人的精神象征和心灵写照。
“文学是人学,音乐是人乐,音乐动人的奥妙就在于它能拨动人性的弦索和体察生命的脉动。”这是陈钢对音乐的深刻感悟。
“在音乐上我做了两件对得起历史的事,一是《梁祝》,另一个就是‘红色小提琴’。”
出身于音乐世家的陈钢自幼就受到艺术的濡染与漫润。”我父亲也是一位音乐人,你们可能不熟悉他的名字,但是你们一定熟悉下面这些曲子。”在北大百年讲堂《粱祝与我的音乐人生》专题讲座上,陈钢如是说。接下来.他坐在钢琴面前,开始弹奏。几曲终了,满座皆惊。《夜上海》、《花样年华》、《玫瑰玫瑰我爱你》、《恭喜恭喜》……这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曲子全部出自陈钢的父亲、著名作曲家陈歌辛之手。陈歌辛曾经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创作大量流行歌曲,被誉为“一代歌仙”。在陈钢的心目中,父亲是—位天才,也是—位全才。他不但是作曲家,还是诗人、学者、语言学家、乐队指挥和中音歌唱家。他写流行音乐,又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有非常高的造诣。他一生追求真理,向住春天。“春”和“花”是他创作的主题,他写了许多盼春、迎春、颂春的歌,也写了许多花之歌,他的代表作《玫璃玫瑰我爱你》经弗兰克•莱恩(Frank Laine)爵士化的演绎后,成为国际化的《Rose Rose I Love You》,荣登美国1951年流行音乐排行榜榜首。
作为血脉相连的儿子,陈钢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显然不仅仅是超拔的音乐天赋和艺术才情,更把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深深融入他的精神血脉和生命神髓。从《梁祝》到“红色小提琴”到《王昭君》,陈钢把毕生的心灵追求都倾注到动人的音乐旋律之中,演绎出—曲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而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淘洗与风霜磨砺,这首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乐曲已经飞越重洋,蜚声海内外,成为华夏之音乐经典和世界文化宝库的财富,成为中国人精神与情感
审美的一个特殊的符号,铭刻在所有热爱音乐、热爱生命、热爱自由的人们的心灵上。
陈钢创作的“红色小提琴”系列《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作品吸引世界古典音乐权威品牌DECCA公司买断版权,并在全球出版。
“在音乐上我做了两件对得起历史的事,一是《梁祝》,另一个就是‘红色小提琴’。”回首自己充满艰辛与荣光、磨砺与辉煌的音乐人生,陈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