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6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散页(《古雷之歌》) [复制链接]

501#

《我和我的父辈》共59位主演,其中19位最难忘,包括5位老艺术家和3位小演员

湃客:老电影的那些事
作者: DJ雅清

连续三年,进影院观看“国庆三部曲”,已成习惯。

继《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之后,我以为今年的《我和我的父辈》会有“凑数”之嫌。但看过之后,虽说与前两部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但其中也有众多惊喜呈现。

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观看《我和我的父辈》之后的感受,那就是让人“又哭又笑”。

电影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吴京执导的《乘风》和章子怡执导的《诗》,让人接连破防,哭得稀里哗啦。而后半部分,也就是徐峥执导的《鸭先知》和沈腾执导的《少年行》,又让人笑得前仰后合。

章子怡和沈腾,似乎都是第一次以导演身份亮相大银幕,但实力却不容小觑。尤其是章子怡,通过《诗》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她对光影的运用,和对题材的把握,以及对情感的处理,都很娴熟。有人说章子怡是《我和我的父辈》中给人带来的最大惊喜,这话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像《我和我的父辈》这种“拼盘”似的电影,其中的演员阵容,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重点。

我特别关注了一下,在《我和我的父辈》中出现的主演,一共有59位。除吴京、章子怡、徐峥和沈腾外,其他大多数都是近年来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熟面孔,如黄轩、宋佳、吴磊、马丽、李光洁、万茜、祖峰、沙溢、胡可、张小斐、杜江等,真称得上群星荟萃。

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以客串的身份在影片中一闪而过,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

数来数去,也就只有19位演员,令人难忘。

其中还包括了李雪健、张艺谋、陈道明、张建亚、张芝华这5位老艺术家。他们的加盟,的确使该片锦上添花。

那么,这19位演员,分别都是谁呢?

一、《乘风》中的吴京、吴磊

吴京作为第一个单元《乘风》的导演,在展现冀中骑兵团在枪林弹雨中策马奔腾、勇猛出击的大场面时,拍出了磅礴的气势,也拍出了难以言说的悲壮。这段场景令我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当看到红旗经过无数骑兵战士之手后,终于插上了制高点,迎风飘扬,我忍不住泪如泉涌。

吴京在表演上,延续了他一贯的简洁硬朗的表演风格,凭借浑然天成的硬汉气质,塑造了骑兵团团长马仁兴这一角色。但与《战狼》相比,他的表现并未有太大突破,显得中规中矩。有网友反馈说《乘风》中的马仁兴,就像是抗战版的冷锋,这话也不无道理。

倒是扮演儿子马乘风的吴磊,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惊喜。

昔日的童星,如今已经长大,经过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学习,他的表演更加趋于成熟。然而与他愈发健壮的身体所不同的是,他的双眸,还是那么清澈而干净。这为他所扮演的乘风,增色不少。最后牺牲在敌人包围圈的那场戏,他对人物内在心理的驾驭十分精准,令人由衷赞叹。

二、《诗》中的章子怡、黄轩、袁近辉、陈道明

章子怡第一次做导演,将作品《诗》呈现到大银幕上,获得了网友们的一致赞誉。但是她的表演却令人感到“似曾相识”。当然她也的确演得很好,将母亲这一角色对待事业的赤诚、对待儿女的关爱,以及她性格中倔强、隐忍的部分,全都演绎了出来。但总感觉她有些用力过猛。相比之下,同一单元的黄轩、陈道明等演员,都显然更加生活化。

黄轩在《诗》这个单元中,以含蓄内敛的表演基调,塑造了一个内心纯净善良,对待事业像夏天般火热,对待妻子像春天般浪漫,对待养子又像秋阳般温暖和煦的父亲形象,令人动容。他的表演自然、接地气,温暖的笑容令人沉醉。他在《诗》中出场并不多,却成为最令人难忘的一位演员。

小演员袁近辉出生于2011年,今年才10岁。但却已经是位“老演员”了。而且他在《秋蝉》中扮演的小叶冲,和在今年播出的《天龙八部》中所扮演的小乔峰,都凭借机灵可爱的形象而受到观众的喜爱。而在《诗》这个单元中扮演哥哥一角,他的表演情感真挚,却又富有层次,在挨母亲打的那场戏中,他表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一句“我的爸爸和我以前的爸爸都死了”令人瞬间泪崩。而和妹妹一起放飞孔明灯的那场戏,他用一段无声的流泪的表演,令人看到了成长后的哥哥,那隐忍、坚毅却又敏感的内心。

而陈道明扮演的是成年后的哥哥。他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了一种宛如静水深流的表演。他通过精湛的演技,仅仅凭借一个为妹妹梳头的动作,便将角色性格中,既有父亲温润的一面,又继承了母亲刚毅特质的东西,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显示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02#

三、《鸭先知》中的徐峥、宋佳、韩昊霖、张艺谋、张建亚、张芝华

作为四位导演中唯一参与了全部“国庆三部曲”的人,徐峥执导的《鸭先知》,我个人觉得是四个作品中最为成熟的一个。

我认为他很聪明,他总是会拍一些自己熟悉的并且有能力把握好的东西。比如在《鸭先知》中,他通过上海第一支广告的诞生,来体现改革开放的成果,构思很巧妙,效果也不错。韦斯安德森美学的展现也令人眼前一亮。

在表演方面,他通过带有现实主义表演风格的演绎,将一个思维敏捷的具有“预知”能力的80年代的销售科长,塑造得活灵活现。在略带夸张的喜剧情景中,他以带有明显**特征的表演,表现了赵平洋的聪明、智慧和“妻管严”的特质,令人捧腹。

宋佳在《鸭先知》中扮演赵平洋的妻子韩婧雅。很多观众说没认出来,也许是在造型上跟之前有些区别吧?

我觉得小演员韩昊霖的表现很是抢眼。他其实也算是“老演员”了,而且似乎还是徐峥的“御用男主角”。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中,都有他的出现。尤其是《我和我的祖国》中的陈冬冬,表演自然流畅,令人难忘。在《我和我的父辈》中,他扮演赵晓冬,再一次延续了机敏而鬼马的表演,尤其是在公交车厢做广告那场戏,和徐峥配合默契,精彩纷呈,而且与影片的搞笑风格融为一体,实属难得。

张艺谋在《鸭先知》中的出现算是亮点。他的形象大家都实在太熟悉了,所以由他来客串电视台台长一角,观众感到惊讶又兴奋。虽然只有一场戏,但他表演非常认真,一句“我可是拍过电影的”的台词,令人忍俊不禁。

《鸭先知》单元中,还出现了张建亚和张芝华两位昔日上影厂的老艺术家。他们其实也都有在徐峥执导的众多影片中出现过。我想,徐峥之所以喜欢找他俩,完全是因为在他们俩身上,具有上海市民的一些特质。而且多年的艺术实践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所以使他们演起蒋大爷和蒋大妈来,是那么得心应手。

四、《少年行》中沈腾、马丽、洪烈、常远、艾伦、辣目洋子、李雪健

沈腾执导的《少年行》中,给我们留下印象较深的演员比较多。

我想,这其中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开心麻花的影响力比较大。而《少年行》中几乎汇聚了开心麻花团队的几位核心演员。

沈腾就不用说了,他的表演早已自成一派,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和辨识度。那种有点“拧巴但又很可爱”的表演很受欢迎。在《少年行》中,他挑战起了一个机器人的角色,有众多意外的惊喜呈现。

而马丽,作为观众最熟悉的开心麻花的女演员,她在《少年行》中呈现了最为搞笑的一个桥段,也就是在社区健身的那一段,简直制造了整部电影中最爆笑的场景。

小演员洪烈在《少年行》中也呈现了不俗的表现。很难得的是,他小小年纪,却具有收放自如的表演能力。无论是与沈腾互动时的搞笑场面,还是哭戏,他都展现得很到位。无愧于“男一号”这个称谓。

常远和艾伦,开心麻花的电影中最常见的两位演员,一个在《少年行》中扮演4S店销售经理,一个客串学生王明图的父亲,两人也几乎延续了自己以往的表演风格和人设,同样搞笑,令人难忘。

辣目洋子是近年来开始走红的喜剧女演员,和贾玲一样拥有过人的天赋。她在《少年行》中扮演一位女教师,造型很卡通,表演很拉风,别具特色。我觉得她最大的优势就是形象虽不艳丽,但却是自带喜感和亲和力,这一点,与郭麒麟似乎非常相似,也就是天生具有观众缘的演员。

而在《少年行》中最大的惊喜,是李雪健老师的出现。他扮演一位老科学家。令人感动的是他呈现了自己最真实的状态,无论是因为生病而暗哑的含混不清的嗓音,还是他向祖国汇报时坚定的眼神,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是的,作为2021年国庆档献礼片的《我和我的父辈》,真可以说是明星云集,但却并非每个演员都令人印象深刻,我想,也应该也是很多观众看过之后的共同感受吧?那么,在看过《我和我的父辈》之后,各位怎么看呢?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03#




“水果姐”凯蒂·佩里的音乐

(Katy Perry),1984年10月25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塔芭芭拉市,美国流行乐女歌手、演员、词曲作者。

被歌迷称为“水果姐”的凯蒂·佩里,是美国最新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最爱糖果色**装扮,偶尔也会像Lady Gaga那样穿戴夸张的衣物和配饰。

2008年,发行个人首张音乐专辑《One of the Boys》,凭该专辑获得MTV音乐录影带大奖与MTV欧洲音乐大奖的“最佳新人奖”。2010年,发行音乐专辑《Teenage Dream》,该专辑获得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8倍白金唱片”销量认证,并收获五首登上美国公告牌100强单曲榜冠军的音乐单曲 。2011年,获得第24届儿童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歌手奖”  。2012年,获得美国公告牌年度女性大奖  。2013年,发行音乐专辑《Prism》,并获得第20届MTV欧洲音乐大奖“最佳女歌手奖” 。

2014年,她的音乐单曲《Dark Horse》获得第42届全美音乐奖“年度单曲奖”。2015年,担任“第49届超级碗中场秀”表演嘉宾 。同年,她的《凯蒂·佩里“棱镜”世界巡回演唱会》登陆中国 。2016年,推出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宣传曲《Rise》  。2017年,发行音乐专辑《Witness》。2018年,担任美国广播公司(ABC)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第十六季》评委 。2020年,发行音乐专辑《Smile》  。同年,担任比利时Tomorrowland明日帝国电音节表演嘉宾 。(ZZ)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04#

凯蒂·佩里出生在一个基督徒家庭,
从小聆听福音音乐,在教堂里唱歌,听着福音音乐长大。
长大后,她着迷于艾拉妮丝·莫莉塞特和佛莱迪·摩克瑞的音乐。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05#

凯蒂·佩里是一位很有爱心的音乐人。

2013年12月3日,凯蒂·佩里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亲善大使。2014年11月20日,参加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牵头的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筹款活动,参与翻唱音乐单曲《Imagine》 。

2016年11月29日,出席第12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雪花慈善舞会 。2018年1月9日,美国加州蒙特斯托发生泥石流造成近20人死亡,多人被困。随后,凯蒂·佩里亮相泥石流募捐资金慈善会,演唱歌曲《Roar》和《Firework》  。12月,美国加州马里布火灾后,凯蒂·佩里参与主办”One Love Malibu”慈善演唱会,并担任表演嘉宾 。

2020年2月2日,录制视频为中国武汉新型冠状肺炎防疫加油,并特意用中文打上“武汉加油”的话题。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06#

凯蒂·佩里的音乐受麦当娜影响。
她拓展了复古、舞曲、电子等风格,展现出其驾驭多元化音乐曲风的能力。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07#

凯蒂·佩里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宣传曲《Rise》 :

凯蒂·佩里《Rise》完整版-原创-完整版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 (iqiyi.com)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08#


凯蒂·佩里音乐试听:

https://music.163.com/#/artist?id=6288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09#

《Rise》(崛起)歌词:

I won't just survive
我不单单只是苟延残喘
Oh, you will see me thrive
你将看到我奋勇向上
Can't write my story
没有什么成功故事
I'm beyond the archetype
我也不是什么模范榜样
I won't just conform
但我绝不会乖乖服从命运的剧本
No matter how you shake my core
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去动摇我的心
Cause my roots, they run deep, oh
我的信念也是早已深深扎根
Oh, ye of so little faith
不要缺失心中那渺小的信念
Don't doubt it, don't doubt it
不要怀疑,胜利早已流淌在血液中
Victory is in my veins
你早该预见胜利曙光会照耀我身上
I know it, I know it
我也决不妥协
And I will not negotiate
我会奋斗到底
I'll fight it, I'll fight it
勇往直前
I will transform
凤凰涅槃 改变自我
When, when the fire's at my feet again
当烈焰再次环绕身旁
And the vultures all start circling
天上的秃鹰盘旋
They're whispering, "you're out of time."
它们低声细语“你时间不多了”
But still, I rise
但我依然如朝阳般升起
This is no mistake, no accident
我没犯错,也没什么偶然因素
When you think the final nail is in; think again
当你觉得你即将走到悬崖尽头 请三思
Don't be surprised, I will still rise
不要太意外,我还会崛起
I must stay conscious
我必须保持神志清醒
Through the menace and chaos
克服各种威胁和混乱
So I call on my angels
所以我呼唤了我的天使们
They say...
他们说
Oh, ye of so little faith
不要缺失心中那渺小的信念
Don't doubt it, don't doubt it
不要怀疑,胜利早已流淌在血液中
Victory is in your veins
你早该预见胜利曙光会照耀我身上
you know it, you know it
我也决不妥协
And you will not negotiate
我会奋斗到底
just fight it, just fight it
勇往直前
And be transformed
凤凰涅槃 改变自我
When, when the fire's at my feet again
因为当烈焰再次环绕身旁
And the vultures all start circling
天上的秃鹰盘旋
They're whispering, "you're out of time."
它们低声细语“你时间不多了”
But still, I rise
但我依旧如朝阳般升起
This is no mistake, no accident
这不是什么错误 也不是什么偶然
When you think the final nail is in; think again
当你觉得你即将走到尽头 请三思
Don't be surprised, I will still rise
不要太意外,我还会奋勇向上
Don't doubt it, don't doubt
不要怀疑 不要怀疑
Oh, oh, oh, oh
噢,噢,噢,噢
You know it, you know it
你早知道
Still rise
坚持到底
Just fight it, just fight it
战斗到底 勇往直前
Don't be surprised, I will still rise
不要太意外 我还会崛起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10#




110周年诞辰,《思乡曲》中忆人民音乐家马思聪

卞祖善/文  音乐周报

1929年12月22日,中国少年小提琴家马思聪与上海工部局乐队合作演出莫扎特《降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268),由意大利指挥家梅百器(Mario Paci,1878-1946)执棒。

上海各大报刋对马思聪的演出活动争相报道,马思聪被誉为“中国音乐神童”,“音乐神童马思聪君,自回国在港、粤、沪各地表演后,深得社会人士之赞许……”(上海《申报》)。

此前,马思聪在广州、香港、南京等城市举办的独奏会,好评如潮。广州《民国日报》称:“马君天才,名副其实,技艺已造极峰。”香港《行政公报》报道:“马思聪的演奏使他跻身于世界小提琴的佼佼者之列。”南京《中央日报》评论:“神技一奏,全场屏息凝听。其顿挫抑扬,令人神志飘逸。”

马思聪是登上上海工部局乐队音乐会舞台的第一位东方小提琴家。作为“技艺已造极峰”“跻身于世界小提琴的佼佼者”,他与纷至沓来的国际知名小提琴家米沙·埃尔曼、克莱斯勒、海菲兹、西盖蒂、津巴利斯特、蒂博等大师比肩,在上海这座“充满了梦想与冒险的都市”(克莱斯勒语)展示其高超的小提琴艺术魅力,此乃划**之创举——中国小提琴艺术史的第一里程碑。

然而,称马思聪君为“神童”不啻为谬赞,实属误会。

留学法国

1912年5月7日,马思聪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幼年时他对音乐已有浓厚爱好,喜欢吹口琴、弹月琴等。1923年,大哥马思齐自法国带回一把小提琴,马思聪非常喜爱。同年冬,他跟随大哥赴法国学习小提琴。

面对技艺艰深、文献浩如烟海的小提琴世界,11岁方才起步未免为时已晚。况且学琴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3年内他换了5名教师之后,方才考取法国东部的南锡音乐学院专攻小提琴。这对一般的琴童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然而马思聪酷爱音乐,刻苦钻研,每天练琴五六个小时。对这一段经历马思聪不尽满意:“论提琴则弓的运用是错误的……最得益的要算视唱和乐理。”马思聪听觉敏锐,演奏的音准备受夸奖,为日后深造奠定了专业基础。他在南锡音乐学院大考演奏帕格尼尼协奏曲获得最优第二奖,此后,师从巴黎国家歌剧院首席保罗·奥别多菲尓(Paul Oberdoerffer,1874-1941)继续学习小提琴,并随奥别多菲尔夫人学习钢琴。马思聪庆幸地说:“这回才得一位正派的教师,把我从歧途改转来……我所得的东西,无论直接或间接,多由他赐。”

1927年秋,马思聪以拉罗《西班牙交响曲》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布舍利夫(Boucherif)小提琴班,成为第一个考入巴黎音乐学院的中国人。他每天练琴六七个小时,演奏技巧与曲目积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成绩斐然。1929年春学成归国,他在上述粤、港、沪等城市演出,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

然而在当年的一片赞扬声中,有一份左翼刊物(《大众文艺》1930年2卷3期)发表了《听马思聪的音乐会》一文,表面上宣扬马思聪是“我们的天才”,实际上却把马思聪列为在外国从事“学习音乐的有闲资产家”,把马思聪音乐会归结为在中国“提倡西洋音乐”,是为一部分**和有产阶级服务的。这恰恰预示了马思聪的艺术人生将不断经受社会政治思潮和风暴的冲击,而且愈演愈烈,终致其不得不遭遇死里逃生的厄运。

1931年初,马思聪再度远赴法国,师从作曲家扬科·毕能蓬(Janko Binembaum,1880-1956)专研作曲,经历反复严格的训练获得了和声、作曲的奥妙,艺术修养与哲学视野亦得到全面的充实和提高。

烽火年代的艺术之路

从1931年“九·一八”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浴血奋战、艰苦卓绝而漫长的斗争年代里,马思聪并未像文艺界左翼人士断定的那样“好像天上落下来的宝石,非落到美丽**手指上不会发亮”,而是将其小提琴的演奏生涯和音乐创作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成长为一名不负**使命的杰出音乐家。

1932年初,马思聪结束第二次赴法学业后返回祖国。1932年春,马思聪与同乡、留法同学陈洪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任院长,教授小提琴、钢琴和视唱练耳。同年,马思聪和钢琴家王慕理(1910-2000)在上海结婚;翌年,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奔波于沪宁之间。

1936年5月,马思聪偕夫人抵达北平。此次北平之行,让他领略了京韵大鼓节奏、旋律之奇特自由,风格新颖。马思聪从收集大鼓的曲调开始,不断地收集祖国各地的中国民歌。

1937年“七七事变”后,马思聪与家人(有时甚至还要带上几个学生)颠沛流离,辗转于云、贵、桂、川各地,坚持创作、演出、教学和指挥。不论环境与条件多么艰苦,马思聪义无返顾地投入大后方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之中,创作了二十多首抗战歌曲和描写七步硝抗敌斗争的《石鼓口大合唱》(1944)。代表作有《战歌》(梁宗岱词)、《战士们,冲锋啊!》(克锋词)等,还有一首用粤语谱写的《武装保卫华南》(欧阳山词),曾在广州地区广为流传。作曲家还经常在广东广播电台教唱抗战歌曲。

在接受了严酷的抗战斗争的洗礼与磨砺之后,马思聪坚定了艺术人生的方向:“中国的音乐家们,除了向西洋学习技巧,还要向我们的老百姓学习,他们代表我们的土地、山、平原与河流。新中国的音乐不会是少数人的事,它是蕴藏在四万万颗心里头的一件事。”(马思聪:《中国新音乐的路向》,原载《新音乐》1946第6卷第1期)

抗战时期,不论走到哪里,他都要举办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在向广大听众普及古典小提琴协奏曲和世界名曲的同时介绍自己的作品。他经常举办为抗日救亡活动募捐义演,单在桂林他就为抗战募捐举办了近10次独奏音乐会。闻名遐迩的《思乡曲》,谱写了亿万人民思乡忧国的家国情怀,是一首抒发了民族灵魂的诗。

抗战胜利后,受到民主运动和解放战争胜利的鼓舞,马思聪谱写了一系列大合唱。1946年,马思聪和作家端木蕻良合作《抛锚大合唱》和《民主大合唱》,及时抨击镇压民主运动的**当局,声援民众的正义斗争。《民主大合唱》由当时正在贵阳的“演剧四队”演出,舒模指挥,马思聪钢琴伴奏(可惜钢琴伴奏谱已佚失)。他和诗人金帆合作,连续完成了《祖国大合唱》(1947)和《春天大合唱》(1948)。作曲家在《祖国大合唱》中采用了陕北郿鄂的调子,象征着光明将从延安方面来。马思聪亲自指挥《祖国大合唱》在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和中山大学的演出,受到四千多名听众的热烈欢迎,唱完之后又从头到尾唱了一遍。《祖国大合唱》很快传遍了祖国的各大城市,香港、南洋、日本都在演唱。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马思聪还坚持在器乐曲创作领域勤奋地耕耘开拓。代表作有《B大调钢琴三重奏》(1933),《摇篮曲》,3首《小提琴奏鸣曲》,《第一回旋曲》,《绥远组曲》(后改名《内蒙组曲》,含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三章),《钢琴奏鸣曲》,《第一交响曲》、《西藏音诗》、《跳神》(又名《秋收舞曲》),《牧歌》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4)等。

作家徐迟曾目睹马思聪在防空洞中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情景。马思聪满怀信心地说:“写这一首交响曲的动机是明显的——爱国精神、民族风格和英雄气概。”“我想,在交响乐里,我该写我们这浩大的**、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奋斗、忍耐与荣光!”这是一部纪录中华民族抗日烽火年代的音乐史诗,是中国作曲家驾驭古典交响乐套曲形式获得成功的标志。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11#

马思聪创作的中国小提琴作品,题材之广,体裁之多样,作品数量与质量之高,至今无人出其右。上列《摇篮曲》(1935)是中国第一首真正具有专业水准的小提琴独奏曲,从而结束了这个领域自《行路难》(1919)问世16年以来的沉寂与空白。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乃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之首创。

1948年初,马思聪拒绝在**鼓吹内战的《戡乱宣言》上签名,决定离开广东艺专,暂居香港。同年夏,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邀请马思聪全家前往美国,法国里昂音乐学院拟聘他去执教,马思聪都一一拒绝了。他心知肚明:祖国的春天来了!

新中国的文化精英和文化使者

1949年春,马思聪和欧阳予倩、萨空了等百多名爱国人士,在香港乘船经烟台抵达北平。同年6月,马思聪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同年9月,作为全国文艺界代表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十·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同年11月,随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出访苏联。同年底,中央人民**政务院任命马思聪为新组建的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1950年6月17日,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举行成立典礼,马思聪作关于学院教育方针的报告。典礼音乐会上演出了马思聪《祖国大合唱》(第一乐章)和为迎接全国政协召开而创作的管弦乐《欢喜组曲》,后者被贬为“形式主义”作品,被“撤演”至2007年,长达近60年之久。但马思聪本人并未因此受到任何负面的影响。

翌年5月,马思聪任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团长,出席“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与捷克广播电台乐团合作演出了他本人创作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57年2月,德国指挥家戈斯林执棒中央乐团演出了马思聪《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由作曲家本人独奏)。

1953年冬,马思聪参加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鲜慰问团,在天寒地冻的广场,为全副武装、席地而坐的志愿军战士演出。

马思聪特别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认为“视唱这一门功课是学习一切音乐(学问)的基础”。为此,他亲自编写了一本《视唱练习》教材(凡一百首,上海新音乐出版社1953年10月第1版)。迄今为止,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之院长亲自作曲编写出版《视唱练习》者,唯有马思聪而已。

一批出自马思聪门下的当代中国小提琴家有:梅振强、陈宗元、黄豪业、温詹美、余富华、阿克俭、杨宝智、彭鼎新、林耀基、刘育熙、盛中国、向泽沛等,而在这一串名单之中还应当包括卓明理、黄晓和、马思宏(马思聪的九弟)和马如龙(马思聪之子)。1945年2月,马思聪为重庆育才学校举办募捐演奏会,并为该校音乐组的杨秉孙、陈贻鑫和杜鸣心等同学辅导小提琴、钢琴和乐理等功课。

当年,马思聪给学生每周上两次课。上课时话语较少,示范较多。他非常重视音阶和琶音练习,强调运弓“用力与放松”、音响与音色的对立统一的艺术观念。

在林耀基的心目中,恩师马思聪是他从事小提琴教学“永远尊奉的圭臬”。林耀基继承了马思聪小提琴教学的美学思想和杨柯列维奇的教学法,形成林耀基小提琴教学“匀准美”的核心概念,并总结出人体与乐器、弓与弦、左手与右手、部分与整体、用力与放松、动与静、变化与稳定、空间与时间、感情与理智、个性与共性等一整套对立统一的关系。林耀基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小提琴家和青年才俊:胡坤、薛伟、郑凯林、童卫东、徐惟宁、谢楠、陈允、柴亮、于兵、贾红光、顾文蕾、夏小曹、李传韵、高春艳、路路、杨天娲、杨晓宇、陈曦、高参、刘霄、陆威、张堤、张瑛和劳黎等,为祖国的小提琴艺术事业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5年初,马思聪应邀出任华沙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中国钢琴家傅聪获得本届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佳演奏奖。翌年,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其间演出了马思聪的《淮河大合唱》《山林之歌》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独奏:盛中国)。1957年11月,马思聪应邀出席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活动并访问苏联音乐家。1958年春,他应邀出席莫斯科首届柴科夫斯基钢琴、小提琴国际大赛,任评委会副主席。中国钢琴家刘诗昆获得本届比赛第二名。

1959年2月,《人民音乐》刊登《评马思聪先生的独奏音乐会》一文,否定马思聪演奏的西洋古典名曲及其作品《思乡曲》《西藏音诗》等。先生不与夏虫语冰,在年内,赴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南昌、广州和海南岛等地,进行为时两个多月的巡演;翌年夏,赴西北银川、兰州、西宁、酒泉、乌鲁木齐和喀什巡演。他深入工厂、农村,与业余小提琴爱好者座谈交流。而在宁夏贺兰山避暑山庄,马思聪还特意安排马如龙独奏几首乐曲,其中就有被前文指责的帕格尼尼随想曲第13首《魔鬼的笑声》。晚年在其“简历”中他自豪地说:“除创作及教学外,经常到全国各地举行演奏会,除西藏一省外,足迹走遍全国东西南北、各大小城市乡镇。”

1961年5月1日,马思聪《第二交响曲》由作者指挥中央乐团首演,并录制了唱片(中唱 DM-6110)。此曲被评为“一部具有成熟的交响思维的作品”(姚锦新文,刊于《人民音乐》1961年10月号)。

1954、1959、1964年,马思聪连续被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5年,马思聪当选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委员。

马思聪对祖国、对人民一如既往的赤子之心与热忱奉献;对世界文明和世界和平的贡献,不愧为人民的音乐家。

1966年,“文革”开始了。同年1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取消对台湾广播采用的开始音乐《思乡曲》……

出走异乡 魂归故里

1967年,马思聪抵达美国后曾公开发表谈话:“我是音乐家……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说我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越轨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从中国出走了……”

客居美国期间,马思聪仍然每天黎明即起,每天坚持伏案创作3至5个小时,并保证每天练琴4至5个小时。他说:“追求我们伟大民族最美的声音这个高目标,一定努力以赴。”《李白诗六首》《唐诗八首》《小提琴二重奏50首》《阿美组曲》(合唱)《高山组曲》(弦乐队)《晚霞》(3幕舞剧)《第三小提琴回旋曲》《第四小提琴回旋曲》《双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歌剧《热碧亚》相继问世。这些创作成果,是马思聪对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最后的贡献,弥足珍贵。

1985年2月,中央音乐学院致函马思聪本人,对他进行彻底平反:“在政治上给马思聪恢复名誉,摘掉‘叛国投敌分子’的帽子,对马思聪后来和台湾的联系不予查问;撤销对他的作品演出和作为教材的禁令……”马思聪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表示:“希望不久我将可以重新驰骋在祖国土地上每一个角落,拥抱全体同胞!”

然而,天不假年。1987年5月20日凌晨,马思聪在美国费城病故,享年75岁。先生终于放下了他那支讴歌祖国和人民的如椽之笔,留下了他的未竟之志:谱写《九歌》(Ballet)……

1990年6月,马思聪研究会正式成立。同年10月3日,中国歌剧舞剧院在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艺术节中演出马思聪作曲的中国舞剧《晚霞》。1992年,马思聪的交响组曲《山林之歌》、小提琴曲《内蒙组曲》入选中国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2002年5月17日,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隆重揭幕。2007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马思聪全集》(凡七卷加《补遗集》,共10册)。同年,广州市新**影音公司出版《马思聪音乐作品全集》(音响部分,13CD)。

先生或许未曾想到他于1937年创作的《思乡曲》(“城墙上跑马,掉不回那个头……”)竟会成为作曲家本人命运的谶语:30年后,背井离乡,流落异域;又40年后,飘扬过海,魂归故里:2007年12月13日,在《思乡曲》的乐声中,马思聪夫妇的骨灰,在广州市麓湖公园聚芳园安葬。人民音乐家马思聪终于回到了祖国、人民的怀抱之中。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12#

《马思聪作品集》荣获“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广州交响乐团录制

广州日报

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www.21hifi.com影音专业网站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录音艺术与唱片学会、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音乐与音响艺术委员会协办的**·2020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榜颁奖典礼于1月17日在广东省文学艺术中心举行。现场共颁出了“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年度单项奖”“年度最佳LP黑胶唱片奖”共66个奖项。其中,广州交响乐团录制的《马思聪作品集》位列“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

马思聪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中国小提琴家和教育家、多产的作曲家,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广东人的参与和推动,在音乐方面更是如此,萧友梅、马思聪、冼星海、青主(廖尚果)等广东人,都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作为马思聪家乡的乐团,广州交响乐团于去年8月17日~20日,由乐团常任指挥景焕执棒,录制了一套《马思聪作品集》,曲目包括他的《第一交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思乡曲》,并特邀著名小提琴家徐惟聆担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思乡曲》的独奏。据悉,这套唱片于当年9月在韶关坪石首发。

粤北是抗战时广东的大后方,南接曲江、北交郴州的坪石是当年粤汉铁路线上广东境内最北的一个小镇,当时马思聪任教于北迁至坪石管埠的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在那里迎来了创作上第一个黄金时期,完成了《第一交响曲》等作品。

马思聪夫人王慕理女士曾在致友人的信中提到,常怀念那段时间,她说:“环境幽静,生活安定,他(马思聪)的几个大作品,如《第一交响乐》《小提琴协奏曲》等,都在那时不吃力地完成,那可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马思聪《第一交响曲》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极少见诸演出舞台,这次是这两部作品面世近80年来的首次大同期静场录音制作。这次录制《马思聪作品集》充分体现了广州交响乐团在抢救性挖掘和传播优秀中国音乐作品方面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交响乐团特邀国际著名小提琴家徐惟聆担纲马思聪《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思乡曲》的小提琴独奏。本次录音,徐惟聆使用的是一把瓜达尼尼于1756年制作的小提琴,这把琴是艾萨克·斯特恩生前使用多年的乐器。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13#

马思聪音乐试听:

https://music.163.com/#/artist?id=456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14#




陈其钢:怀念我的老师罗忠镕

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

2021年9月2日,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罗忠镕去世,享年97岁。罗忠镕生前创作交响合唱《沙家浜》,交响诗《江姐》《保卫延安》、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改编)等经典作品,是中国作曲界的巨匠。同时,罗老也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执教六十余年。1978年至1983年,创作奥运主题歌《我和你》的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师从罗忠镕学习作曲。

我是恢复高考之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批大学生,从1978年春至1983年初夏,五年始终跟随罗忠镕老师学习作曲。期间,我不仅学到了很多自己过去不懂,但在后来作曲实践中至关重要的知识和手法,也在交往中感受到罗老师超凡的悟性和人格魅力。

刚入学时,多数同学都希望分在较有社会影响力或身份较高(院长、主任)的老师门下,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似乎教学能力强弱与社会职务的高低有关联。当时我被分配在校外聘请来兼课的罗老师门下,一开始还有些失望,但五年学习下来,深深庆幸自己的运气和缘分。罗老师无拘无束、无为而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情感表达和技术控制之间有很大的鸿沟需要填补;罗老师在做人方面给我的影响,为我在法国的深造和发展打下一个好基础,让我有勇气此后毅然放弃博士学位,专攻自由作曲,做一个没有头衔的自由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如果当年我没有在罗老师门下将会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之后的路必定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

罗老师对一切新的东西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衷于钻研20世纪的作曲技巧,在大多数老师还沉溺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时候,他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一般来说,有一点年纪的人容易在心理和理论层面设防,但罗老师愿意将所有有趣的东西拿来,不但自己用,还翻译出来,传播出去。罗老师教给我的最受用的知识,就是将十二音的排列五声化的练习运用,无论在旋律写作还是纵向关系的处理上,最大限度地丰富五声音列,同时又避免了十二音进行的紧张关系。

罗老师不善言辞,但是很愿意倾听。倾听之后,常常会说“哦?”或者“是吗,真有意思。”很少见老师与不同观点的人争辩。但是,他的表述一旦开始,又总是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和热情,像个大孩子。家里人虽然不多,但是师母说起话来常常有绝对优势,这时罗老师总是一副常态,以不变应万变。

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一方面需要充分的自由和想象力,藉以无拘无束地驰骋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要非常固执地放任自己的本能,使表达充满诚实的个性,不至于东倒西歪失去了活的灵魂。罗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人,尽管他的大半生都生活在苦难里,有时被迫靠糊纸盒子为生,某些特殊时期甚至被夺去了最基本的做人尊严。但即便这样,他仍旧是一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他在教学中不将个人的苦难挂在嘴上,没有廉价的愤世嫉俗,也没有重压之下的唯唯诺诺,好像那些悲剧只在他记忆中雪藏,磨难被演化为豁达,痛苦被过滤成淡然,始终保持着好学、正直、善良和不谙世事的赤子心态。罗老师无论是面对小孩儿还是上级,不失礼,也绝不多礼,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即便面对“天王老子”,也按部就班遵循自己的生物钟,内心的强大和对挫折的消化能力,绝非常人可比。

罗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是任其我行我素。学生听得懂就听,听不懂就不听,老师绝不会感到学生不敬。学生成绩好固然好,成绩不好也不批评。学生来了,进门他从不客套,最多就是“哦,你好”。上课也不多看学生一眼,只是讲自己要讲的,讲完,没话,结束。学生愿意下一盘棋,奉陪;愿意留下吃饭,也欢迎。

老师的儿子罗铮虽然话更少,但却是老师家真正的“核心力量”,也是全家与外界的桥梁,他的“以不变应万变”比老师更胜一筹。所有的客人,无论是男是女,是狂妄、聪明,还是迟钝、谦卑,罗铮都一视同仁,不慌不忙,从脑子里慢慢搜索出对方的名字,问候一声。自从做罗老师的学生以来,罗铮给予我的启发和思考有时不亚于作曲课上的收获。他不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但用画笔展示出的精神境界,远远高于绝大多数艺术家。罗铮给我的启发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质量和力量来自灵魂最深层次的自由和无拘无束。没有虚荣心,没有功利目标,没有金钱交换,没有技术炫耀,没有哭天抢地,没有讨好权贵,不知道比较为何物,不想通过作品证明什么,这些都是作品质量和个性的基础。当人们站在罗铮的画作前唏嘘赞叹时,罗铮站在一边心里想什么不得而知,但我想,人们的评论和唏嘘,对于他来说,无论怎样都显得世俗,我们所受的教育和影响让我们很难摆脱一切人为的标准。而罗铮超越了一切人为的、美学的、社会的限制。这些是我最为感慨也经常提醒自己的。

尽管老师很超然,但并不因此对学生不关心或不负责。1984年我离开学校赴法国学习,罗老师为我写了热情的推荐信。我到法国三个月之后(1984年10月22日),被梅西安大师接收为关门弟子,我立即写信告诉罗老师这个消息,罗老师给我的回信中除了祝贺之外,也对梅西安在上课中的内容提出思考,又给了我启发。

那些年,每次回国都会去看望老师,1991年8月我和莫五平从法国回北京看望罗老师时还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1998年秋天,罗老师全家来巴黎时住在我家,除了游览和参观之外,话题还像以往一样海阔天空。那次,我还将老师和罗铮引荐给恰好在巴黎音乐会上的布列兹先生,并向布列兹介绍了罗铮的音乐题材绘画,引起布列兹极大的兴趣 。

记得几年前一次回北京时去看望罗老师,见到他走路慢多了,但那股我行我素的神仙劲儿一点儿不减当年。我不善客套,面子上的话尤其不会说,每次见老师嘴都很笨,但不说话又不行,面对罗老师和罗铮一对同样不会说话的父子,大家多数时候只能拿罗铮打哈哈。但是,话虽不多,心里却是暖暖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何时到老师家,就如同在自己家,话虽不多,但彼此都很自在。静静的,心却是相通的。

人生流年似水。同是老师的弟子,一起求学巴黎的学弟莫五平,也已经离开我们快三十年了。

这辈子感谢老师的这份淡泊,感动于罗铮的纯良与率真,虽然这是他们的本性,但于我却是人生难得的礼物。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15#

陈其钢名言:

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一方面需要充分的自由和想象力,藉以无拘无束地驰骋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要非常固执地放任自己的本能,使表达充满诚实的个性,不至于东倒西歪失去了活的灵魂。

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质量和力量来自灵魂最深层次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16#

罗忠镕部分作品试听:

https://music.163.com/#/djradio?id=349671064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1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18#

尤其喜欢罗先生的管乐五重奏和涉江采芙蓉,妙不可言。一代先驱陨落。
古典留声二手黑胶网址:gudianliusheng.com
TOP
519#

尤其喜欢罗先生的管乐五重奏和涉江采芙蓉,妙不可言。一代先驱陨落。
乐友老徐 发表于 2022/6/16 4:29:57
多谢兄台的推荐。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20#

逝者|97岁作曲家罗忠镕去世,一曲《春江花月夜》永存

文汇客户端

泰斗级作曲家、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荣誉勋章”获得者罗忠镕去世,享年97岁。这个消息由《北京日报》的记者向罗忠镕先生的学生求证得知。

据《音乐周报》评论,罗忠镕是现当代影响了我国几代音乐家成长的作曲界领军人物,其音乐作品将现代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融合、创新,体现了中国作曲家的智慧与创造,堪称为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一面旗帜。

罗忠镕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教学达60余年,陈其钢、谭盾、郭文景、陈怡、周龙、莫五平、唐建平、陈晓勇等一大批作曲家,以及徐振民、岳仑、王世光、刘霖、杨通八、曾翔天等音乐工作者,都得到过他的启迪和教诲。作曲家鲍元恺曾说:“我们这一代作曲学子,恐怕没有哪一个没有受到过罗忠镕先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以作曲家陈其钢为例,他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罗忠镕先生。陈其钢曾经在2002年接受《爱乐杂志》访谈时说:“(我)从罗忠镕老师身上学到的,最主要的是,他当时翻译了一套亨德密特关于作曲的教学法的体系,关于音程、音列、和声、紧张度的一个理论著作。他几乎每一堂课都跟我们讲。当时看这个东西是很教条,很纯理论的东西。但是后来对我在写作上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就是音与音之间的关系的通顺。通顺当然是相对通顺,不是绝对通顺。他所谓的通顺,就是说,把它移植到我们的五声的音调观念上的时候,尽量避免那些小二度啦,增四度啦,这些不协和的音程。但是在整个线条中又包括了所有十二个音。就是在进行中间,来解决这些不协和音。避免它们,但是又要包容它们。就是避免与包容的关系。这个东西实际上是在他那儿学的。”

在音乐学院,罗忠镕主要担任作曲教学,而和声学、对位法大多是一对一的小课私教。他的“私教”学生或许要比专业学生更多,其“生源”结构更复杂多元。罗老的女儿罗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家都以为陈其钢、莫五平是我爸的得意门生,其实好多流行音乐人也曾慕名而来,王刚、阿东、捞仔他们都找我爸上过课。”

据中国音乐学院官网显示,罗忠镕1924年生于四川省三台县,1942年在成都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今四川音乐学院)学习器乐、作曲,主修小提琴,1944年转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继续学小提琴,这时期,还同时师事谭小麟学习作曲。谭小麟是作曲大师保罗·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的学生。1949年,罗忠镕又师从丁善德学习对位法,并自修作曲理论和相关技术。1947年,他创作了第一首作品,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此后,他便从小提琴演奏逐渐转向作曲。1949年,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和声学;1951年到北京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1960年起,同时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兼授作曲课;1985年,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1958年,他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1958年至1959年创作了《第一交响曲》。两部作品由指挥家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在北京公演,其后作品多次获奖。2004年,罗忠镕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

罗忠镕的音乐作品大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除深入学习中国传统和民间音乐外,他还悉心钻研西方传统和现代作曲理论与技术,这使得他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多样化。后人评价其作品:“无论是交响大作,还是室内精品,无不以色彩见长,以凝练取胜。”

原《音乐周报》副总编、乐评人陈志音曾在2018年刊登于《音乐爱好者》杂志中的《清调素琴山水间 记前辈作曲家罗忠镕》一文中写道:坚持走民族化道路,这是罗忠镕对自己创作最根本的要求,“但解决起来却是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艰巨过程”。从未在音乐学院作曲系专业学习的罗忠镕,虽曾就教于谭小麟、丁善德、桑桐等,但他就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和教育家。经过体验比较,罗老更推崇勋伯格和声体系,重要的一点是,勋伯格这套教材做练习的方式与所有其他和声体系都不同。既不采用数字低音,也不采用旋律配和声,一切皆由学生自己写。“这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习惯对和声主动思考,而非被动地去‘配和声。”

爱好民族乐曲的听众,大多欣赏过《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管弦乐曲。作品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描绘了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风姿。1954年,罗忠镕改编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享誉世界,堪称新编古乐的典范。

罗忠镕在“文革”前的多部管弦乐作品是那个时期“交响乐民族化”探索热潮的巅峰之作,其中《第一交响曲·浣溪纱》(1959)被中华文化促进会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961年,罗忠镕等集体创作的《保卫延安》交响诗,在上海由上海交响乐团首次演出。这首交响诗采用了陕北人民喜爱的“秦腔”和民歌“信天游”的曲调,并以“东方红”和“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片断作为创作素材。整个乐曲充满陕北的地方色彩,更引起听众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感情。

音乐界认为,罗忠镕是改革开放后率先引进西方现代音乐技法并最早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音乐作品的先驱之一。1979年以来,他发表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第二弦乐四重奏》(亦在“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列)、管弦乐《罗铮画意》等作品,启迪了音乐的创新,引领了当代中国艺术音乐转型的新潮流。以《罗铮画意》为例,它突出地体现了作曲家将西方十二音技法和中国传统音乐语汇相结合,从而实现了现代性和中国性完美交融的个人风格。

罗忠镕翻译的亨德密特的《作曲技法》《勋伯格和声学》、乔治·珀尔的《序列音乐军作与无调性》、爱伦·福特的《无调性音乐的结构》,以及他的专著《作曲初步练习》等理论著述成为我国专业作曲教学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宝贵财富。

历史将不会忘记,从当年打破对“无标题音乐”的禁锢,从桑桐吸收现代手法的创作实践,到上世纪80年代郭文景、瞿小松等“崛起的一代”对音乐界的冲击,以及罗忠镕等老作曲家对十二音体系的运用,再到朱践耳《纳西一奇》的大胆尝试,中国交响乐在不断地探索和论争中实现了艺术嬗变。

图文综合自音乐周报、新音乐手册、中国音乐学院等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柳青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