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晚都是主要听Amadeus厂牌系列;巴洛克为主。
Amadeus唱片是意大利著名古典杂志社下的唱片厂牌(乐友可能容易与一个同样名为Amadeus的四重奏混淆),有自己的录音厂,自行录音或购买一些著名录音公司版权进行压片,一般随这本古典杂志内容进行发行。内容以巴洛克时期为主,加少量古典浪漫时期精品。而当中又以意大利作曲家占了一定比例,且演奏家(团体)也是以意大利为主。这些演奏家(团体)虽然不一定很红火,但都是艺术方面有积累的,水平非泛泛之辈。
内容是没得说的,都是一流的内涵。不少内容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发行,很难得。都是数字录音,录音水平也都是不错的。
有意无意的收集着这个系列的唱片。这些唱片也是我在乐海里淘宝捡漏的收获与乐趣。
奇马罗沙:协奏曲、六重奏与四重奏。
奇马罗沙--Domenico Cimarosa,意大利作曲家,1749~1801,学习过小提琴、古钢琴与声乐,之后学习作曲。他的
创作以喜歌剧为主,以擅长描绘人物性格、富于讽刺因素、通过重唱展开戏剧情节等手法为特色,对后面罗西尼的喜歌剧风格有较大影响。具体不一一列举,大家自行搜索即可。以下集中讲下我对些专辑的主观体会。
这张专辑除了巴洛克时期特有的演奏技法、音色外,最为特别之处在于使用了一台击键琴(也叫锤击键琴),英文为Fortepiano、Pianoforte,或clavichord。击键琴在唱片之中是非常少见的;我购买及聆听这么多年古典唱片,只有“维金”公司为陈万荣与诺灵顿爵士指挥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录音的一套<<贝多芬钢协全集>>听到过。他使用的正是贝多芬生前使用的“乐活”Fortepiano.
击键琴与羽键琴Harpsichord(又叫Clavecin、Cembalo和Tafelklavier等,中文又叫大健琴,真是混乱...)一起都是古钢琴的一种.区别于前者发声原理是“锤击键”,而后者则是“羽拔键”。音色也是区别很大,就我个人听感,击键琴有点像比较黯淡的微小型编钟,又或民乐里的木琴;羽键琴则有点像民谣吉他中高音部分与扬琴之间。但早期击键琴与羽键琴都几乎无法通过弹奏的力度去控制发声音量。而从发声原理与音色上,锤击键琴更像是现代钢琴的前身。而上面提到的陈万荣使用的击键琴“乐活”,又已经是经过进一步改进的击键琴了,主要表现就是已经可以初步通过弹奏的力度去控制发声音量,频宽及音色表现也更好,也更为接近现代钢琴,具备了现代钢琴的技术雏形。当然与现代钢琴差距还是比较大。
阿尔比诺尼,古典乐友们应该比较了解了。他的<<柔板>>录音并不少见,很多名指名团都录过,不多讲。这张专辑收录的是他的8部协奏曲。
这两位大家可能不一定了解,简要讲讲吧。
佩尔戈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作曲家。
波尔波拉,Nicola Porpora,1686~1768;作曲家、声乐教育家。两位都是意大利人。
佩尔戈莱西虽然只有26岁的短暂人生,却是意大利喜歌剧的先驱者,是那不勒斯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现在没多少人记得,但当时他可以红火得很。与多数作者歌颂神、贵族不同,他的作品更为接地气,多以日常小人物事为题材,表现下里巴人的智慧(怎么越说越像费加罗婚礼与塞利维亚理发师了,哈哈)。音乐取材广泛,情绪丰富,风格属于典雅小清新一派。这张专辑收录的是他的圣母悼歌。
波尔波拉虽然不怎么出名,但他却是那不勒斯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在意大利美声声乐教育家,在教育界内非常有名,对意大利正歌剧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历史特色的阉人歌手歌唱教学体系就是到他才建立得较完整的,培养出很多此类出色的歌手。这张专辑收录的是他的圣母颂歌。
相同的经历、地位及作品类型,我想是唱片公司将他们做在同一个专辑的原因吧。
最后这张海顿的<<四季>>。当然他不是巴洛克了(似乎这个说明有点多余)。
海顿虽然写了超过1百部交响乐作品,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但真正深刻、巅峰的作品,似乎是两部清唱剧。
而相对于歌颂神宗的<<创世纪>>,我更喜欢这一部描述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四季>>。
在Amadeus的唱片里,再次感触那些看似二、三线甚至不怎么有名的艺术家或团体,不卑不亢,默默耕耘,专注而平和的表现着作品的一点一滴。而艺术之气息,生活之意味,于音乐之中缓缓流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