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5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体坛纵横(蔡侑玎、桃田贤斗、乒乓球世界杯) [复制链接]

查看: 543382|回复: 1597
71#

奥林匹亚考古遗址: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9-06-23 13:18:1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3#

奥林匹亚与奥林匹克的联系和区别(仅供参考)

奥林匹亚是位于希腊雅典市的一个地区名,它是首届现代奥运会举行的地区,由此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圣地,也是每届奥运会向太阳神阿波罗采集圣火的地点。
奥林匹斯是雅典的山名,也是希腊神话的圣地,据说为12奥林匹斯神居住的地点。
奥林匹克是一个翻译词汇,它原指古希腊时期在奥林匹亚举行的对天神宙斯的祭祖活动。祭祖活动中的体育比赛被称之为“奥林匹亚竞技”。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研究古希腊文化时,开始把“奥林匹亚竞技” 又称之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由于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期间同时还要进行诸如学术讨论、诗歌朗诵、艺术展览等其他的一些文化活动,所以人们便把包括奥林匹亚竞技在内的整个活动都冠以“奥林匹克”的称呼。为了与现代相区别,故又称为“古代奥林匹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4#

掷铁饼的奥运传奇





《掷铁饼者》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

铁饼比赛是奥运会最古老的项目和优势,也是古代奥运会的标志性运动。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1届奥运会上,来自美国的田径运动员罗伯特.加勒特,获得掷铁饼和投铅球两项冠军。他是现代奥运会第一个铁饼冠军的获得者。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然而,还有更奇怪的事情,加勒特在参加奥运会之前根本不知道铁饼是个什么样的。然而这个从来没有见过铁饼的人竟然获得了掷铁饼冠军,的确让人不可思议。

加勒特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田径队队长,在第1届奥运会之前,他只见过古希腊雕塑家米隆所作的《掷铁饼者》雕塑的照片。当他得知第1届奥运会将在雅典举行,并且设有铁饼比赛项目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四处打听哪里有铁饼和如何掷铁饼的方法,结果这一切都是徒劳。他只得请人按《掷铁饼者》雕塑里铁饼的模样仿造了一个铁饼,并模拟塑像的姿势进行训练。可是当发现仿造的铁饼非常笨重且难以投掷时,他放弃了参加铁饼比赛的念头。

第1届奥运会开始以后,加勒特作为美国代表团的一员,准备参加铅球项目的比赛。铅球比赛的前一天是掷铁饼比赛,这天一名希腊选手帕拉斯瓦普罗斯把铁饼掷到了29米的地方,全场观众庆贺胜券在握。可是,在场观战的罗伯特?加勒特也跃跃欲试,当场报名参战,因规则允许,这位从未见过标准铁饼是什么样的美国人上场了他模仿希腊人的投掷动作,投了2次,找到了感觉。第3次试投时,他右臂后伸,然后用力一挥,铁饼飞到了29.15米以外,比希腊选手的最佳成绩远了15厘米,硬是从希腊人手中抢走了冠军,场上观众、裁判对他的惊人表现目瞪口呆。而观众却为这位初学乍练的美国选手欢呼鼓掌。之后,加勒特还在铅球比赛中夺得冠军,并在跳远和跳高项目上获得亚军,成为首届奥运会获奖牌最多的田径选手。

后来,加勒特在1900年的第2届奥运会上获得了投铅球和立定**跳远的铜牌。然而最让人们难忘的仍是他在首届奥运会铁饼比赛中的最后一掷。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5#

奥运史上有争议的艺术家莱妮•里芬斯塔尔

美国TIMES周刊评选20世纪一百位最重要的艺术家中只有一位女性,她是舞蹈家、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摄影家、作家莱妮•里芬斯塔尔。一个美丽的、坚强的、才华横溢的女人。

里芬斯塔尔的几部重要作品是公认的电影艺术的里程碑。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电影人。因为她曾为纳粹工作,1936年,她拍摄了描写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奥林匹亚》(Olympia,1936),该片在电影技术上的创新始终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之一,而其拍摄动机却让这部杰出影片成为服务于纳粹**的法西斯美学的代表作品。她说"我只是个艺术家,不太关心政治,只想留住过往的美好。" 因此她拒不道歉,人们也不原谅她。我们常以为真、善、美是统一的,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善良是虚弱的、有些真相是残酷的、有些美丽是有毒的。从有毒的荆棘中同样可以生长出美丽的玫瑰,里芬斯塔尔只选择"美",哪怕它伤天害理、洪水滔天。

战后,人们原谅了富特文格勒,原谅了卡拉扬,也原谅了海德格尔。然而人们始终无法再接纳里芬斯塔尔。

1956年,里芬斯塔尔开始了她的非洲之旅,在那里,她不仅"重新获得了生命",而且还开始拍摄一部叫做"黑奴船"的半虚构的纪录片,以表达她对现代奴隶买卖的义愤。1973年,71岁的里芬斯塔尔谎称自己只有51岁,参加了海底潜水训练,她要实现自己的一个宿愿:拍摄水底世界。不久,她果真成了一个出色的水底摄影师,并出版了两本插图著作,《珊瑚花园》和《水下的奇观》。

97岁那年,里芬斯塔尔竟决定再次前往苏丹,去看望和帮助被战争隔绝的努巴人。里芬斯塔尔已经23年没能见到她的努巴朋友们了,为了这次旅行,她与苏丹**进行了反复磋商,甚至和叛军首领取得了联系。

1992年,里芬斯塔尔动笔撰写她的回忆录《过滤时光》,并在2002年8月22日她的100岁生日招待会上推出,一年后去世。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6#

《奥林匹亚》:瑞芬斯塔尔梦未醒

作者:aratana

奥运会闭幕一段时间了,看莱妮•瑞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将近五个小时的片长,还是纪录片,但丝毫没觉得沉闷。看过一些对导演其人其事的评论,之前也看过《意志的胜利》,那是部纯粹的纳粹宣传片,铺满屏幕的纳粹符号、希特勒、绝对的意志或“正义”,如今看来,邪恶得有些让人恐怖。但《奥林匹亚》不。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我会选“壮美”。这份壮美并不是想当然的人海战术,而是对于人体美、运动美、激情美的特写式描绘。有人说导演试图通过对人 / 个体的赞美和突显来美化纳粹,这必然有言之成理的一面,因为出钱的是希特勒。但也有略显牵强的一面,因为对人 / 个体的赞美,似乎也隐含了对极权体制的某种反抗。据说希特勒看过本片后并不满意,认为过于美化黑人和其他种族,瑞芬斯塔尔也由此失宠,当然这是后话了。

虽然电影中难免会一次次出现希特勒的身影和行纳粹军礼的场面,这一点无须讳言,现在看来很让人不快。但除此之外,电影对人 / 个体、运动 / 竞技,以及体育本身的呈现却让人叹为观止。表现纪录片思想与风格的手段——无论是摄影还是音乐——在本片中都做到了当时条件的极致。受到希特勒钦点的瑞芬斯塔尔动用了难以计数的人力物力,务求表现出人体运动之美的极限。

分为两集的影片片头,各自以空灵、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体之美。全身**的男女丝毫不给人猥亵的感觉,相反,健美之躯配以投掷、奔跑、跨越、游泳等原始的运动姿态,会让观者忘却强权意志的邪恶,感受到自我超越的神圣。在表现具体的比赛场面时,导演同样贯彻了对人 / 个体的强调。杰西•欧文斯是那一届奥运会上的英雄,在男子百米和跳远比赛中都获得了冠军。影片丝毫没有吝惜笔墨,充分表彰了欧文斯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所散发出的强大魅力。

还有很多印象深刻的比赛场面可作经典例证。马拉松42公里195米的距离接近人体极限,瑞芬斯塔尔充分调动创新的摄影手法和蒙太奇,将长跑者超越极限的情形渲染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低视角俯拍,手与脚局部特写的切换,加上音乐的有力烘托,近乎逼仄的气氛让观者也跟着呼吸局促起来。击剑比赛的拍摄,以及很多场景都明显借鉴了表现主义的光影手法,被光线拉长的人影反转自如,意味深刻,只不过主题不再是用来渲染扭曲的气氛,而是表现力与美的结合。

瑞芬斯塔尔在战前,甚至是1932年接手拍摄《意志的胜利》前,是德国很受欢迎的“登山片”女明星,这种完全展现德意志人意志与力量的“励志运动片”类型,正好被她借鉴在了《奥林匹亚》上,也契合了纳粹的宣传需要,加上不计成本地投入,终于成就了这样一部思想意味复杂分裂,美学成就超强的影片。

在瑞芬斯塔尔的自传中,她极力撇清与纳粹的关系,但并不否认得到了希特勒、戈培尔等人的支持甚至是爱慕,但正如她所言,即便是丘吉尔、斯大林来找她,她也一样会用相同的角度和画面来拍摄。她不过是身处历史中纪录了那一段历史,即便它是邪恶的。如何面对瑞芬斯塔尔创造的让人莫衷一是的神奇艺术,一直是一个纠缠不清的话题,它是一朵滋生在邪恶之上的恶之花,还是超越价值判断、纯粹美学意义上的艺术珍宝,抑或是彻头彻尾被极权主义操控的宣传品,似乎争论并没有结束。

我们权且审慎地、一分为二地扬弃好了,这倒不是什么折衷主义,而是保持清醒的必要。因为即便是在人们对它的形式美学的一边倒的赞誉中,我们依然要清醒地看到它的极权色彩和刻意的单一性。而在思想层面,它还不像《意志的胜利》这种纯粹的纳粹宣传品,它对于人 / 个体的赞誉,在种族问题上的开放态度(对黑人的赞美),对公平竞赛、超越自我的认同,虽然跳不开纳粹宣传与粉饰的需要,但毕竟有值得肯定的方面。

至于瑞芬斯塔尔,她在拍出了这两部让她不能承受之重的电影后,选择了尽量沉默地活着,虽然对她的评论从未停止。从她拍摄影片的喜好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行迹,早期她拍摄登山片,坚韧不拔超越巅峰是她的梦想;然后她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巅峰,用两部无法复制的电影为自己树立了一座纪念碑,尽管上面的碑文从不曾尘埃落定;最后她选择了沉默,但并没有停歇,直到98岁时拍摄了《水下印象》,她不再痴迷高度,而是选择深入海底,也许在那里,有同样的高山等待着她去探险,而世上的人们却再也找不见她。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9-06-23 19:19:5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7#

《烈火战车》:

上面我们谈到里芬斯塔尔,因为涉及纳粹和希特勒,
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很沉重,下面我们谈些轻松的,励志的。
就是反映奥运会公平竞争、人的勇气、意志力和信仰的奥斯卡电影《烈火战车》: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9-06-23 20:32:5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

《烈火战车》:

《烈火战车》是由休•赫德森执导,本•克劳斯、伊安•查里森、伊安•霍姆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81年5月15日在英国上映。该片根据20世纪20年代两个青年短跑选手的真实故事编写而成,他们两人并非来自主流阶层,但是最终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并赢得金牌。1919年,英国在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人们慢慢走出战争的阴影,怀着对生活美好的希望积极的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剑桥大学犹太青年亚伯拉罕(本•克劳斯饰)和苏格兰的虔诚教徒利德尔(伊安•查里森饰)都梦想着夺取奥运会百米金牌,一个为了对抗种族偏见,为同胞争光;一个为了胜利,为上帝争光。最终在第8届巴黎奥运会上,他们战胜各自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之后,光荣的实现了最初的梦想。

故事发生在1919年。

英国贵族化的剑桥大学凯阿斯学院考进了一位犹太学生亚伯拉罕。这位青年深受种族偏见之苦,一心想成为赢得奥运会百米赛金牌得第一个犹太人,以此来对抗种族偏见,为同胞争光。苏格兰高地也有一个决心夺取奥运会百米金牌得青年利德尔。他父亲是传教士,本人是个虔诚的教徒。他认为,运动员应具备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这和基督的教义是一致的,既然天赐他一双快腿,就是要他为上帝争光。

1920年,苏格兰和法国举行田径比赛,利德尔代表苏格兰参加。正当竞争激烈的时候,利德尔忽然摔倒,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终于抢先到达了终点。亚伯拉罕在看台上目睹这场意志创造奇迹的比赛,十分激动。他热切地请求意大利职业教练穆萨比尼指导他练习。穆萨比尼没有答应。一九二三年,伦敦举行全国性运动会,利德尔和亚伯拉罕在跑道上相会。利德尔获得冠军,亚伯拉罕落后了两码。他的女友、歌剧演员西比尔安慰他下次定能超过利德尔,但亚伯拉罕痛苦地说,他的速度似乎已达到了极限,再也无法提高了。在场的意大利教练看到在这个失败者身上有一种渴望拼搏的精神,决定助他一臂之力,便对他说:“那两码包在我身上!穆萨比尼教练针对亚伯拉罕训练不足的弱点,指导他从基本动作开始系统地进行训练。失去自信的亚伯拉罕渐渐恢复了信心。

1924年,第8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英国队起程赴法时,利德尔才知道百米预赛将在星期天举行。按基督教规定,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他考虑再三,最后决定遵守教义,退出比赛。各国健儿云集巴黎。英国王子威尔斯亲王赴巴黎督战。然而最有希望获胜得百米选手利德尔却临时放弃了比赛,领队恳切得要求他为国王的荣誉参加比赛。利德尔只回答:“国家、国王也都是上帝所造。”正在双方相持不下之际,英国队四百米选手林赛勋爵主动把自己参加四百米赛的权利让给了利德尔,因为那场比赛不在安息日举行。利德尔在最短时间内刻苦锻炼耐力。比赛时,利德尔不仅夺得四百米赛冠军,而且打破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观众向他欢呼,同伴把他抬在肩上。利德尔高举起紧握的双手,向无私地成全了他的林赛勋爵致敬。参加短跑的亚伯拉罕虽然没有遭遇上利德尔,但和他角逐的对手全是美国短跑名将。不过亚伯拉罕这时已经领悟到,面前的障碍不是对手,而是自己的信心不足。他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信心百倍地参加了百米决赛,终于夺得了冠军。

这部电影,范吉利斯的电影配乐非常有名!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9-06-23 20:12:2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

范吉利斯电影配乐《烈火战车》:

《烈火战车》是一部关于勇气、意志力和信仰的影片。一部颇具英国古典主义气质的电影,一部史上最伟大的体育电影,一部关于理想与奋斗、信念乃至信仰的励志电影。反映出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崇高理想。
这部电影的配乐出自范吉利斯之手,非常有名!

试听:https://www.xiami.com/album/iOwFbe383

《烈火战车》电影MV:https://tv.sohu.com/v/cGwvNTUzMjA1MC81NzMwMzAxNy5zaHRtbA==.html?src=pl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9-06-23 20:43:31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0#

《烈火战车》这部电影名称来自著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画家威廉布莱克的诗歌《耶路撒冷》,原来出自布莱克的长诗《弥尔顿》,后来帕里爵士为此诗的自序谱曲,改名为《耶路撒冷》,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赞歌之一。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唱诗班曾演唱了这首歌曲。帕里是与艾尔加齐名的英国作曲家。布莱克还擅长版画,除了自己的诗作,布莱克为《圣经》、但丁的《神曲》、班扬的《天路历程》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作过许多插图。叶芝等人编订过布莱克的诗歌全集,艺术史大家贡布里希也高度评价过他。《耶路撒冷》这首歌经常在体育比赛中采用,因观众对此歌的熟悉,英国很多电影及电视剧均曾引用,除了《烈火战车》,其他曾引用此歌的影视作品还有《星空奇遇记:银河前哨》及《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等。这首诗歌词如下:

《耶路撒冷》

(帕里伯爵作曲,威廉•布莱克诗词)

那些步履是否真的, 踏上英格兰翠绿的山峦,

神圣的基督是否确曾在英格兰的碧野里出现?

我们那云蒸霞蔚的山头上, 可否闪现过尊贵的圣颜?

耶路撒冷可否就建在魔鬼那阴暗的磨坊中间?

拿来我燃烧的金弓, 递来我欲望的银箭, 带来我的长矛,

乌云,闪开,看我的战车如火一团!

我不会终止思想的征战, 也不会让宝剑在手中昏眠,

直到在英格兰的碧野 构筑起耶路撒冷的城垣!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9-06-24 20:44:5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