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拜访南海第三烧 [复制链接]

查看: 38262|回复: 54
31#

回复 25楼杠杠的帖子

谢谢杠杠。
相对来说,CD的静态指标都很高。动态范围、左右分离度和信噪比都有90几分贝以上,抖愰率就更低了,即使打竖、打斜放,对声音都没有太大影响。
而黑胶唱盘就非常苛刻了,避震、水平、VTA、方位角、针压、抗侧滑,还有唱头的顺性与唱臂转动质量的搭配,随便那一样,都有极高的要求。
就拿左右分离度来说,由于立体声黑胶唱片是一支唱针同时读取两个声道的信号,理论上说针尖与唱片只存在一个最佳的角度(实际上还会受唱盘的抖愰率、唱片的平整度和不同唱片的厚度影响)。
也由于唱头、针尖是手工的制品,存在着误差,并不一定是唱头顶部平衡于唱片就会得到最佳分离度,也就是说不借助仪器仅凭肉眼能够调到较佳分离度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了。
基于种种原因,以老蒲对唱片的认识、对音乐和声音的要求来看,暂时不上黑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无法超越高格式数播系统的黑胶,只是等于行为艺术。
随便放张唱片在转动的唱盘上,然后专心听文件就可以了,呵呵。
最后编辑阿杰 最后编辑于 2017-07-25 19:25:31
TOP
32#

说说我的听感,老浦处的声音也是我想要的声音,32吋超大低音、F&F岩板音箱,还有近50平米的优良听音室都让人羡慕不已!这套组合有着监听级别的素质,能够一耳朵就能分辨出软件录制的优缺点,细节、动态都非常出色!32吋的超低更是有着几乎没有限制的下潜。
当然,目前的声音觉得还有不少提升空间,主要是喇叭还没有煲透,去年音展的时候听过新开箱没几天的F&F石头箱旗舰感觉声音非常紧,而最近在富盛再听这对旗舰才感觉喇叭煲开了,差别还蛮大的。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33#

能得到众口一致称赞的系统,是难得的。

马克,苏哥,变帅气了,哈哈。
TOP
34#

的确是照妖镜。
刚开始小音量聆听时,各种音源载体感觉上都OK。
当大音量监听式播放音乐时,某些CD顿显局促、放不开,只有真正的高格式文件依然宽松、大气,只有高密度的信息量才能支撑被高度放大的音乐画面。
那些从网上下载的来路不明的所谓高格式文件,也露出了马脚。
其实现场是有不同的声音的,有一个流派认为音响是为音乐服务的,无论放什么都要动听才是好音响,否则是无法定下来欣赏音乐、享受人生的。
反正我觉得自己是个发烧友,那怕只是初级,都要求音响能够反映出唱片的制作质素,才能在芸芸的音乐海洋之中找出演、录俱佳的音乐来欣赏。
至于大家各自属于什么流派,就敬请对号入座吧,呵呵。
TOP
35#

低频爆棚
TOP
36#

回复 31楼阿杰的帖子

看中张凳,知吴知系边买,几钱?
TOP
37#

相对来说,CD的静态指标都很高。动态范围、左右分离度和信噪比都有90几分贝以上,抖愰率就更低了,即使打竖、打斜放,对声音都没有太大影响。
而黑胶唱盘就非常苛刻了,避震、水平、VTA、方位角、针压、抗侧滑,还有唱头的顺性与唱臂转动质量的搭配,随便那一样,都有极高的要求。
就拿左右分离度来说,由于立体声黑胶唱片是一支唱针同时读取两个声道的信号,理论上说针尖与唱片只存在一个最佳的角度(实际上还会受唱盘的抖愰率、唱片的平整度和不同唱片的厚度影响)。
也由于唱头、针尖是手工的制品,存在着误差,并不一定是唱头顶部平衡于唱片就会得到最佳分离度,也就是说不借助仪器仅凭肉眼能够调到较佳分离度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了。
基于种种原因,以老蒲对唱片的认识、对音乐和声音的要求来看,暂时不上黑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无法超越高格式数播系统的黑胶,只是等于行为艺术。
随便放张唱片在转动的唱盘上,然后专心听文件就可以了,呵呵。


李榜音响文化(博文室内设计)        
www.beone.cn
TOP
38#

回复 36楼Peterlo2011的帖子

宜家家私,几百元。
TOP
39#

这套组合也不是众口一致认可的,KEN版和mark就认为这套组合低频不够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40#

这套组合也不是众口一致认可的,KEN版和mark就认为这套组合低频不够
我爱LP 发表于 2017/7/27 21:06:53
我说过这套系统低频不够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