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民的音响梦 ——织梦GOTO号角扬声器 [复制链接]

查看: 986639|回复: 657
151#

也许压接加 焊接 更好吧。不妨试试。
青竹戴雨 发表于 2017/1/8 18:49:11
以前的搭棚胆机佷多是扭紧再焊接,我试过了,只要有锡,都不好!
TOP
152#

再从听音体会与理论角度来谈一下焊锡的危害:

1,中高频的信号一般走线材的表面,所以哪怕压紧焊接,还是有信号从焊锡表面经过!经过处理后实际试听,声音更加纯净、真实的细节更加丰富(不是那种重叠音的假细节)!

2,焊锡对零件、线材造成污染,焊锡等于是污染物,再好的线材用上焊锡,等于是一锅好汤放进了几个臭蘑菇!实际听感为声音的质感得到极大的还原,一些极高潮的段落,以前会飚的,处理后声音不飚了。


3,跨越性失真,信号或者电流由一条线跨越到焊锡再跨越到另一条线,每一次跨越就会失真一点!造成音乐表情的丢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起来没有很冷淡没有情感!


4,不同的物料渡电性能不一样,造成信号到达时长不一样,可能会令声音流于表面会,造成音乐意境的丢失,实际听感:处理过后重播很多音乐的意境都极佳(这点忘记说了,得加上去),音乐的意境是非常微妙的东西,也是最困难的。这点的思考还没有很深刻,缓一下!
TOP
153#

到今天为止,除了牛牛、胆管等少数几个焊点外,其他的焊点几乎完全处理了,假如没有灵感发现或者发明新的工具,焊点的处理就快收尾了。



在这里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自从一听“无焊锡”后,不听人间糟粕音!当然,我并不是说我的声音是最好的,开玩笑,离得很远,不见吾还在上下而求索!我只是从声音的质感来讲,这种至真至纯的声音质感,很难从音响系统中领略得到,特别是“化”的感觉,这种感觉一对比其他的音响或多或少都有一股俗气!另外,还是那句话,越高班的器材素质越高、失真越少,低级别的器材想要靠近它们还是很困难的。


这种脏活、累活,厂家不愿意做,发烧友不会做,还是我来试一试吧。
TOP
154#

收尾功夫做足,即将接回黑胶试听,一来检验劳动成果,二来等黑胶的声音稳定下来,还要迎娶重量级器材架的到来,看看提升的情况!


黑胶的试听将会全面丰富至真至纯的重播美学,听感很快会出炉!这帖子写到这里,回帖的人很少,但追帖的人还真不少,你们这帮只看不顶的家伙
TOP
155#

无动手能力的观摩派学习中
TOP
156#

无动手能力的观摩派学习中
小因子 发表于 2017/1/11 9:59:46

呵呵,我负责写,兄弟们负责看就行啦!以前也玩得很疯狂,可是过去就过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现在觉得通过论坛记录一下玩的过程也蛮好。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1-11 14:25:56
TOP
157#


       终于还是忍不住接上黑胶来听!咱们就分开一张一张黑胶来说吧!

      CD是边处理边听,看着它一步步改善的,而黑胶系统是很久很久没有听了,已经走得很远,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说真的我也挺好奇!开声当然用之前听得最熟悉的爆棚碟 索尔蒂 指挥的《俄罗斯旋律》,针一落下已经听隐隐约约听出区别,再坐回皇帝位求证,现在的听感跟之前的可以说已经是变了一个世界,立即呈现出一个高度的平衡感,让我也有点奇怪,我以为还得微调一下呢。声音细致滋润,全频段都有润泽感,连低频都感觉润、滑!听《荒山之夜》其音场更加整齐、中低的爆炸力、低频的权威感都有改善,对比以前低频有点拖尾,中低频的爆炸力也少一点。但是除了细节丰富之外,又不会多什么出来,高频还是差不多高、低频下潜也是如此,音场深了些,但是宽度也没有什么变化,要说宽度还是有一点点不同的,在极度爆棚的段落,左右音场更加开阔了一些,一般乐段是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准确来讲:如同老瓶装新酒!是一种质的变化!这不能不让我感到有点失望。我之前还希望能够使素质更高,两端延伸更好、音场更宽广。这些愿望都没有达成!应该是这对喇叭、这套系统的素质潜力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不换器材、不升级的情况下,能够改变的也就是质地了。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1-11 15:47:37
TOP
158#

     这时候怎么能不听莲达的仙碟呢!她的这张碟子在我们办音展时大放异彩,钻石高音陶瓷单元的播放下,仙气阵阵,让西安的发烧友说:“播放JAZZ音乐都有仙气,那没办法啦!”呵呵,他不知道,这张唱片的录音本来就仙气得很,当然也得准确重播才行!


一开声,老天,真是仙到骨头里了。A面第四首的弦乐队录音,跟那些古典弦乐奏鸣曲的名盘不相上下了,这么说啊是因为,有一次听FM推泰斗老二(熟悉的人都知道我说的是谁的系统),其伴奏的弦乐实在靓到想骂人杀千刀的!现在竟然有那时候听的几分感觉了,声音非常精致,可以用洁净精微的形容,而且是一种具有轻松听感的超高解析力!第四首中段的萨克斯风,具有美妙的形体,而且吹完一段后,还残留的隆隆的气流声!以前从来没有留意到这种细节,有这张碟子的朋友,可以细细体会一下,这是为数不多的实打实的解析力,是可以参照对比的,不像其他听感是主观的感觉,想怎么说都可以!而人声方面在适当的音量下更加温润、人性,再大声就不行了,大声后号角的特性就出来啦,呵呵,明白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低级系统和高级系统的区别,高级系统在更大的音量下控制得也极佳。我的系统已经往大音量的控制走了很多步,但还是不能比!可是伴奏的弦乐唯有在大音量下,才能尽显光泽和细节,矛盾吧!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1-11 17:24:05
TOP
159#


      最近超级喜欢听西蒙组合,他们的音乐非常温柔抒情,又不是那种滥情、恶俗的套路。这张TAS上榜的专辑,要是美国头版的话得3000多块,算是民谣黑胶里面很贵的货色了,头版我伤不起,收张日本版来听。但是他们相对早期的专辑在大喇叭播放出来老觉得松垮垮的,声音又薄,信息量还很少,根本填不满整个空间。这次试听,一改我对他们专辑的印象,声音紧凑、一点不薄,当然也不会厚声,是刚刚好那种。信息量不会太多,但又填得满空间,真是奇怪!






无敌民谣二人组Simon & Garfunkel1968年的一张经典专辑,同时占据当年英美专辑排行榜的首位,专辑中的"A Hazy Shade Of Winter", "At the Zoo", "Fakin' It" 和 "Mrs. Robinson"都是打榜歌曲,Mrs. Robinson实在有名透顶,除了因为它是年度冠军单曲之外,在电影《毕业生》中出现,让这首歌越发家喻户晓。



这张专辑中,两位牛人的合作真是天衣无缝,我个人觉得那首Save the Life of My Child也很不错,总之这张专辑对于民谣爱好者来说是不应当错过的。



本专辑在滚石杂志评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233位。




关于Simon & Garfunkel:


(以下引用floatice朋友在http://lib.VeryCD.com/2006/06/04/0000105529.html的介绍)



让我们来重温Simon & Garfunkel 的经典老歌,Simon & Garfunkel可以说是上世纪最出色的二重唱组,Simon 清澈嘹亮的嗓音加上Garfunkel时而高亢、时而婉转的和声把二重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Simon 和 Garfunkel 都出生于1941年,他们在纽约的皇后区一起长大。15岁时就建立了"Tom & Jerry"乐队(不是动画片猫和老鼠)--一个类似于"艾弗利兄弟的"的演唱组,推出了一首热门歌曲《嘿,女生》(Hi,Schoolgirl),并出现在美国野外音乐台的节目中。Simon & Garfunkel早期的作品都是由Columbia公司录制的,但最初并不引人注意。后来制作人Tom Wilson把他们的那首《寂静之声》加上了摇滚背景,才成为了一首打榜歌曲。随后Simon 又开始了同Garfunkel的合作,还举行了巡回演出,开创了他俩随后5年的合作生涯。



在录音方面,Simon & Garfunkel颇花费了一些时间才找到了把歌曲和演唱完美相配的乐器模式。1970年Simon & Garfunkel迎来了他们生活中最辉煌的时候。专辑《忧愁河上的桥》以及同名单曲均成为排行榜冠军。歌中唱到: "当你感到疲倦和自卑,当你眼中有泪,我将为你试去,我站在你的一边,当世事不顺,当找不到朋友的时候,我将用我的身躯为你架设一座急流上的桥……"。任何处于孤独无助中的心灵,听到这样亲切感人的歌词,在耳边先低吟、后高唱,仿佛就在此刻遇到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因而为之动容。难怪这首配器简单,节奏缓慢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在排行榜上停留了三十个月的时间,创下了一个几乎无人能够企及的记录。还有一首始终贯穿影片的插曲Scarborough Fair,也同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歌就像一部印象派的风景画,如果你闭上眼睛做一次深呼吸,一定还能闻到空气中夹杂着各种香草的气息。 Scarborough Fair是一首取材于民间题材的歌,他运用的是苏格兰曲调,而另一首If I Could,采用的则是南美印第安曲调,但两首歌听上去又都是那么的完美绝伦。



Simon & Garfunkel最擅长的就是在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里搜集素材。因为他们能唱出平凡的人疾苦,能把艰难的生活融化为串串的音符,道出人们的心声,所以深受歌迷的喜爱。民谣的最大魅力也就在于它的真挚和纯朴。那娓娓道来叙事般的歌词和优美的吉他伴奏,伴随着简单悠扬的旋律诉说着爱情的忧伤,孤寂的落寞和生活的艰辛,而这些又都是民谣最好的主题。在动荡的60年代Simon & Garfunkel还唱出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在歌词中融入了和平、自由和爱的主题。许多作品里都充塞着一些与60年代相称的谈论反战、反专制、呼唤自由之歌,这些使他们民谣歌曲的主题更加多元化。



另外一张专辑《星期三早晨3点》也是纯正的民谣风格,这张专辑在Billboard专辑排行榜的榜首位置上停留了整整6周。其优美的和声,流畅的旋律,美妙的民谣吉他弹奏,无一不使人陶醉。这张专辑好像成为了他们命运的转折点,在推出后不久, Simon & Garfunkel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在一些小型的俱乐部演出,而是有了安排紧凑的巡演计划,不但在美国的各个州举办大型的巡演活动,而且足迹也遍及英伦三岛。



但是,很快巨大的成功使他们很难再有新的突破。Garfunkel似乎很满足于那几张分量不重但制作精良的唱片。Simon 在他以后的个人生涯中表现出了他在音乐上的创新和实验,并获得了不俗的成绩。1984年开始Simon 到了南非的黑人区居住,同那里的黑人音乐家合作,录制出了《雅园》Grace Land。这是一张非常纯粹的非洲音乐专辑,同他过去的民谣、布鲁斯以及节奏布鲁斯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90年他录制了一张巴西风格的音乐专辑。97 年他又推出了另一张充满世界音乐风格的唱片。Simon后期的行为;实际上是把美国民谣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歌传统广为沟通。从《雅园》开始,因为逾越了传统的西方民谣旋律,乍听之下好像变得不好听了,实际上Simon的音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精细、更考究、更追求完美。他非常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准确性,甚至到最不起眼的一处拨弦。



虽说Paul Simon在乐坛的地位远远高出Art Garfunkel,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完全埋没Garfunkel的功劳。作为杰出的民谣歌手和民谣二重唱组Simon & Garfunkel在音乐史上成就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们的歌深深地影响着那一个年代的青年学生朋友,伴随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渐渐成熟起来。也许他们就是上世纪最出色的二重唱组合--永远的Simon & Garfunkel。

TOP
160#

      再一次听我心目中的碟神,说实在话,这张碟我连听的欲望都差不多没有了,因为在本人的系统中从来没有播放德满意过,不要说满意,连合格都没有!
      小提琴细节丰富了很多,但是还是显得有点笨拙,没有那种一根银线般极细腻、极富光泽的听感。乐队形体的编织感也达不到要求!本人的系统无数次提升,每一次都要听听这张碟,可是每一次都失望,可能是这对号角喇叭特别不合适播放DGG中后期的录音,连我以前的书架箱都不如,问题是播放其他的DGG也还不错啊!奇怪!可能是因为我曾经听过太完美的重播,心目中一直念念不忘,已经神化了当时的听感?不知道,希望重量级器材架的到来播放这张碟会出现真正的提升!


附早年的介绍贴:呵呵


相信没有发烧友会不知道这张黑胶唱片,太常见了,常见到我说出来都觉得有点害羞,有点脸红,心跳加速象当年见到喜欢的姑娘那般。。。。。。咳、咳,不好意思、说歪了。这张黑胶我不但把它列入榜内,而且还把它放在第一位。可见它有多么靓声!但是我敢肯定百分之九十九的系统播放这张唱片都只能够说不错,绝对去不到很靓的程度。

      本人听过播放这张唱片播得最好的系统 JR唱盘的老二+柏林之声唱放+M10前级+神殿211推JBl66000,我座皇帝位,落针还没有10秒,我“顶”一声!这样一张平过塘泥的垃圾竟然靓到成咁!211这个管以还原现场音乐气氛著称,一整个乐队纤毫毕现地呈现再喇叭后面,比例、形体不大不小、·刚刚好,而且更是有前有后。独奏就不要说了,连乐团的每一把琴、每一个乐器都分离得清清楚楚,不飘、不走、(这点可能有些贵价系统在状态时可以做到)最死的是几乎每一把琴的声音都是那么有光泽而又不过亮,几乎每一把琴、每一件乐器的情感都展现出来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讲,你都是在吹音响啧,那里是在说碟啊。我不是这么想的,要是唱片本身没有这种潜力,任你再贵再好的音响也是白搭,不是吗?而这张黑胶真的有这样的潜力,而且可能潜力是无限的,你的系统越在状态,这张唱片就越好听。可能又有人有意见“这不是废话吗!”音响越好,播放什么唱片都会越好听的啦。其实,不一定的。好比如几千元一套的阿卡多罗西尼弦乐奏鸣曲,这种发烧唱片,其实是后期加的味精,骗骗初哥可以,为何这么说,原因是你在万把元的系统里听这套唱片声音就很好,在几百万的音箱听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这样的唱片在我看来是真正的垃圾,而且是贵价的垃圾。正所谓,粪坑里的“劳士”,又贵又臭!本人曾经出过几套,到最后那套连听的欲望都没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