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常发烧之旅:香港空巴A330机长家访+避震梁工作室家访,揭秘发... [复制链接]

查看: 1345088|回复: 1269
31#

谢谢梁先生指点,对比的结果是如果没接地线,整体会偏下盘,高频变暗很多,接上后确实整体非常平衡,强大的低频和声场再加上相对应的中高频,现在播放大编制,已经能分辨lso跟rco的区别了。
zhjd 发表于 2016/10/23 17:47:08

恭喜您行出正確的第一步!


传统的造线理论, 對地线並不注重, 许多人甚至以为, 不接地线高音会较多, 但您所体會的Magic Link就剛好相反

TOP
32#

几年前在广州音展前辈的展房中曾经和梁前辈交流过几句,请教了一些问题,前辈都很耐心的做出解答!现在像这样认真的去做,去钻研一样东西的,而且又是兼有学者型和实际实践型的人真的太少了!难得前辈在论坛开讲,认......
小衡 发表于 2016/10/24 15:32:45
谢谢您的光臨!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3人行,必有我師!分享之余,温故知新,同乐!
TOP
33#

近期论坛最有营养的帖子之一
AQI 发表于 2016/10/24 23:01:33

谢谢推许和夸奖作!


作为校声的先行者,但愿日后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30年来所得的累积的校声经验,与大家分享改进,从而推己及人。


请参阅: 校声三步曲之序言校声三步曲之一至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1blfw.html

校声三步曲之序言
金线梁按:本文曾刊登于HiFi音响杂志1989年11月号,为本人在音响杂志正式编写和分享「校声」系列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之始,亦从此开始了音响界有关「校声」的议论。 1991年往内地示范之时,得悉以自文兄等为代表的一众老烧友,将我在各报刊、杂志发表的「校声」文章辑录成书,薪火相传,非常感动,随即题名为《魔法幻声》。温故知所,「校声」系列文章原拟留待《避震梁的校声基本法2》内发表,经一众烧友要求下,改为在博客中免费重刊,希望大家喜欢。


2007年4月23日-刘贤德的博客-刘贤德的博客-雅虎空间

但这些校声辅件,我们尝试后就觉得确是如魔术一般,不由你不信。对此香港发烧奇人“避震梁”梁沛霖先生称之为“魔法幻声”。讲了这么多,或许有发烧友会问,到底市面上能否找到这些校声辅件,具体又应怎样做呢? ...


算盘子(棋子)用法:将算盘子(象棋棋子)两前一后地分别放在音箱、扩音机、CD唱机下,扩音机、CD唱机下垫算盘子(棋子)后再垫木板。你会发现整套音响在播放歌曲时,其人声再也不是窝在两只音箱之间,只有1米高了,而是歌者口形向上升了,人声与乐器分离了,低音下潜了。 ...i.cn.yahoo.com/blog-LQmcKNoocbQUoD9p9mOKOpQ-?cq=1&p=2 - 41k - 补充资料-


以下正文     ( 亦请参阅: 魔法幻声 - 避震梁的校声基本法 (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bh6m.html )


承蒙雷老总在十月份的「专医音响奇难杂症的避震梁」发烧友之家专访和「自制SHOTGUN型接线」两文所作的夸奖和指点,实在感激万分。得到老前辈权威性的指点,感到又惊又喜,但愿日后仍能不吝赐教,使我们这些后辈有所裨益。雷老总在「自制SHOTGUN型接线」中所作的按语:「SHOTGUN的屏蔽方式,无创意而有超卓功能,值得去做。」实在是一语中的,使人为之折服。而「专医音响奇难杂症的避震梁」的校声方式,被推许为「玩家角度累积的经验……不含藏拙成份。」在前辈友好同道面前,实在感到愧不敢当。而何森兄在二文之中所作的推许和夸奖,更非意料所及而致汗颜无地,实在感激万分,但愿日后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所得的累积的校声经验,与大家分享。愿所有发烧友都能将自己手上的器材的优点在最短时间内尽量发挥出在其聆听环境中的极限,才不致辜负音响器材设计师的一番心血,和使到自己手上的器材更加变得物有所值。


在「专医音响奇难杂症的避震梁」专访中的两位发烧友,都是资深的发烧友,只是因缘际遇,互通有无,彼此分享所得的校声经验而已。他们两位的财才固然比一般人富裕,才可以斥巨资来调校出他们个人所喜爱的音色。但校声的花费亦不是动辄过万的,在以往的一段日子中,固然曾经为不少收入高的发烧友分享校声的经验和乐趣。但亦有为不少打工仔和我自己一样的劳动阶层的发烧友们一起调校他们的器材和音色。与其说是顾客,不如说是亦客亦友吧。他们的收入不高,器材当然不会是顶级,所能花费在校声方面的费用亦相当有限,其聆听环境亦比收入高的发烧友逊色得多。但是以有限的花费来校声之后,都能有相当程度的改善。这是因为在校声方面所需花费的金钱,就和购买音响器材一样,如果只是要求有相对一定程度的可听性,音乐感和定位的话,所需花费的金钱是无须太高的。但是如果要求有极品音色的话,所花费的金钱就会往往以倍数计了。

玩校声是用心决定出什么声音

将一套未经调校的器材,假如原有的水平只有二、三十分的话,将其音效提升一两倍至六、七十分这般的水平,花费其实不会很高,因为所有钱都会花在最有效的物品上。但如果作出更高的要求的话,所花费的费用亦会和将中低级的音响器材升级为高级器材一样,须要用较多的金钱,去取得较少的效果,效费比是不成比例的。

其实校声和收入高低并无绝对的关系,平价的器材只要配合得宜,经过有限消费的调校之后亦能有相当优美的音色和效果,只是要犠牲一少点的分析力和效果就可以了。

在过往的校声经验所得,多数发烧友的通病,无论其器材价值的高低,或听音室的大小等,在未经调校之前,其症状一般都是音台低矮、口形阔大、定位模糊、低音肥肿,整体欠分析力,恶声和撞声几乎是或多或少地无可避免的。许多发烧友不禁要问,为甚么许多评价甚高的器材,在一些著名的代理商的试音室中表现良佳,但当斥资购入,搬回家里之后,又往往会表现不如理想的呢?这其实和器材的质素的关系不大,只是多数人不懂得怎样去使手上的器材去发挥出其应有的潜质而已。

正如雷老总所说的,每一间听音室都有其不同的谐震点,如果不懂得处理,就会引致恶声和撞声。黄金比例的听音室,谐震点和量都较低较少,当然就会比较容易调校出理想的音色。而在某些音响富豪的听音室,或是某些著名代理商的试音室内,它们不只具备有理想的面积和比例,兼且会往往斥资以十万计的金钱于装修方面用来校声,例如夹层的吸音天花、墙壁,不规则的尺寸比例,大量的吸音和反射材料等,使到各种音响器材,都能在无需过份刻意调校之下,轻易地回放出优美的效果和音色。

但是上述的条件,却是大多数发烧友所欠缺的,即使是高收入的发烧友,他们即使拥有较理想的聆听室,但却没有多少个会刻意花费以十万计的金钱于装修方面而单一只是为了要营做一个理想的听音室,而收入一般的发烧友就更不用说了。这就形成了多数发烧友都不能靓声的主要原因。而且无论是代理商或零售商,在器材售出之后就算是完成了任务,他们最多能为消费者做到的,只不过是将各器材接驳妥善,保证能开声而已,从来没有能保证靓声的。如果顾客投诉音效不佳,往往他们就会将这些责任,推在器材的质素和配搭身上,而推荐顾客更换器材,令他们能做成更多的生意。但顾客本身,却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他们手上的器材,或已经更换放弃的器材,所能发挥的应有或最佳的效果。在过去一段日子里,许多发烧友却奉此为合理的原则而乐此不疲,从而使代理商,零售商和二手店做成更多的生意,促进了社会繁荣,却未必能使自己得到靓声。

几千元也可靓声
个人认为购买或更换器材之时,无论是选购全新的或是二手的,都应因应自己的财才范围之内,购买所能买得起最贵的器材,但必须留下相当一部份预算,用来购买质素较高的接线和校声所需的物品。正如主编所说的,从没有听过鸡线可以出靓声的。时至今日,对于热度稍高的发烧友,花上一万数千在接在线已经不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情了。而校声方面,却是往往一向都为多数人所忽略。不可不知的是,一向被发烧友公认的靓声要素,三份一是器材的质素和配搭,三分一是环境因素,三分一是校声的水平。由于理想的聆听环境在香港非常缺乏,校声的因素变得更形重要,但一般人却往往都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在所有的音响书籍里面,从来没有人有系统地向发烧友灌输有效的技巧和知识但不少人却经常强调一个理想聆听环境的重要性,强调这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条件,对一般发烧友并无帮助。更遗憾的是,许多人根本不理解何谓靓声,有不少人甚至以为尖硬的中高音就是高频去得尽,撞心口的中低音就是力感的表现,能作大音量的回放就是器材够班的条件。如此一来,即使是器材够班,但在校声水平和环境因素不配合的情况之下,靓声的成因三者已缺其二,往往就只能做到声大夹恶而已。

现时市面上不少欧美器材和少数日本器材,价格高的固然不用说了,而价格低至数仟元一部的合并式扩音机和喇叭,都有相当不错的潜质。在不太理想的听音室内,经过适当的调校之后。(例如避震措施要比较完善,接线的质素不可以太差,器材和喇叭的摆位要适当),在3D定位,音色和音乐感方面都能有相当不俗的表现。其中一些实例,就是某些朋友使用平价的合并机(例如CREEKCAMBRIDGE),来配合一些小型喇叭(例如RAUNA仔、SPICAL3/5A),全套的器材都只是数仟元而已,但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都愿意花比器材价值相若或更高的费用去购买优质的接线和喇叭线并交予我将之改良为SHOTGUN/Magic Link型的焊接法以求取得最大的效费比和效果。用足飞机板钨钢珠沙等避震材料和换部份或全部电源线等。这一切说明他们认识到同样有限的额外消费花在校方面会比单用于把部份器材升级更来得合算,音效所能达致的改良更大。而将来将器材进一步升级之时,这些校声材料是仍然合用并能确实地反映器材升级之后所达致的改良程度。

靓低音最贵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上述的组合和高级器材相比,就要犠牲一些分析力、空气感和超低频的质感而已。其实一般小型喇叭都有能力回放不错中低音,只是超低欠奉而已。要奉劝大家切不要过份追求高质素的超低音效果,因为厚实而干净的靓低音,往往是要花费巨资来将器材升级和调校后才可以得到的。至于低音的量感就更要小心处,稍一不慎过肥的低音就会掩盖了中、高音而致全音域一无是处。

在较小的环境中使用小型喇叭是明智的抉择,调校音效时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会事倍功半了。在小环境中使用大喇叭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例如在下),弄得不好就会低音满屋,撞声处处苦不堪言。但如果处理得当(须要痛下苦功)大型喇叭所能表现的质感,却又是多数小喇叭所不能比喻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是使用小型喇叭,如果听音室的面积不大,调校失当,滥用肥声的接线,过肥的中低音仍然会出现而做成声音混浊不清,又闷又呆。

说了这一大堆,只想强调校声的重要性。实际上,校声这一环节一直以来都被多数人所忽视,对于多数发烧友来说,当理想的聆听环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的情况之下,以校声的方式将恶劣的聆听环境变成一个有相当可听性的听音室而又无须花费大量的金钱于装修方面来改善聆听环境,实在是最高效费比的选择。而且,要大幅度地改变现有的居住环境来迁就听意响的需要,是不切实际和可行性不高的。这样一来,校声的技巧就更形重要。如果主编许可的话,将来希望能有机会较有系统地在此栏与大家研究一下校声的技巧和方式,使阁下府上靓声指日可待。  

未完

TOP
34#

像我等木耳基本上听不出线材的区别,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wxr999 发表于 2016/10/26 9:14:13

wxr999兄您太谦了!


听不出线材的区别 相信只是因为缘份未至, 未能接触到能让您听得出区别的线材而已!

TOP
35#

硬盘避震的诀窍


梁前辈,现在很多人用硬盘播放高清音频,但是大硬盘即使单独放在地上仍然震动明显,想必也会影响音质。
您能否分享一下给硬盘避震的诀窍?

静电 发表于 2016/10/24 17:41:05

当然可以!


硬盘避震的诀窍”: 若简单回答, 这是一条小问题; 若认真回答, 要说的内容可不少啊!


先作简单回答, 圖文並茂!  整理資料再補較詳細的。



並请参阅:
浅谈避震 (一至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c1l8.html


浅谈PC—Hi-Fi (一至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crx1.html

TOP
36#

补充:

以下是网友给的站内短消息:

版主您好!
我打算在音箱顶部放对外置超高,但音箱的面板类似于盟主音箱是一个斜面,高中低音不在一个垂直面上,箱顶上外置超高后,超高音与高音也就不会在一个垂直面上,这样做是否会影响超高音发挥?据说外置超高要求与高音保持在一个垂直面上,是吗?

************************
我马上想到避震梁前辈自己家和机长家都是玩超高音,这个问题前辈来答是最
eric 发表于 2016/10/27 11:18:02

外置超高音作为附加设备, 我们不可能用太科学的方法, 去检定最适当的使用和测试方式,在调校和摆位方面, 只能凭经验和听感决定! 尽可能做到最高像真度、近似现场的超高泛音和扩散感 (还有部份人需要的口味)


在立体声来说,在确定了超高音的下延交切点之后, 就要在音压(Loudness) 方面作出决定, 如果您的超高音比您的高音灵敏度更高(例如我的Fostex, 最高50kHz), 就需要在正极串一支合适的电阻, 以无电感电阻为佳。


调校外置超高音和外置超低音, 有一手共通点, 就是宁少勿多, 循序渐进, 有金耳朵、高手协助则事半功倍。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一班die-hard fans(他们有许多都是现场派的音乐人和乐评人, 例如梁机长), 都清一色使用LCY超高(最高100kHz) 的原因! 玩熟了几乎一击即中嘛!


主音箱同时用2只向前发射的超高音,1只軽微上仰、1只軽微俯视,有效增大的音场的扩散度,超低也马上结实和深潜了!


主音箱顶还有只,以大斜角射向后墙、侧墙和天花板之间的3角位,以改善和消除法国号等强音乐器的过份冲前的定位,深阔度也有所改善。

TOP
37#

实践确实往往走在理论前头


同意,加了超高,低频变得更好,这个事实我还在找理论根据,声音真奇妙!
eric 发表于 2016/10/27 16:36:26

发烧音响之为物实在神奇,背后的理论固然重要,但实践确实往往走在理论前头,即使念物理学出身的我也惟有默默接受。
总之还是最老套的那一句:耳仔收货是也!


引述 李伟才博士 香港著名科学家、作家及音响撰稿人 Aurum线材的评语

李伟才博士的音乐系统和Aurum黄金镀膜线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2vuvo.html


超高音如何摆位:

在决定了频率和音压之后, 摆位是靠前还是后?


这是根据听感来作出的微调, 并无固定的准则!  以高音至超高频段的声压和定位来定!


首先, 口形聚焦升高, 是正常的。高音乐器中, 例如三角铃的定位上升, 也是正常的; 但如果三角铃的定位抢前了, 又或人声中的口水声(丝丝声)多了, 那高音至超高频段的声压就一定偏多, 在不使用或不改变电阻值的情况下,可以将超高音后移, 甚至上仰(可减少高音反弹后互相抵消)来作出的微调。

我的LCY外置超高音, 是附加的成品超高音,内置有基本分频,但仍要在正极串电容! 而我用的其他外置超高音, Fostex, 都无需串电阻。有些其他品牌的外置超高音, 分音器和音量都是可调的, 例如TannoyInfinity, 调校比较方便, 只要音质达到要求就可以了!

正如上述: 摆位属于微调, 要看音压和定位决定:例如我放在侧置和后置音箱的超高音是平放在同一垂直面,电视旁的仙乐S1也如是, 但提升了上仰角; 中置音箱以大上仰角射向天花,主音箱是靠后, 但主音箱顶三只共享:分别以上仰、俯视和射向天花、侧墙和后墙之间的3角位,还可减少角位驻波呢!


中置音箱以大上仰角射向天花


侧置音箱的超高音, 360度改變投射角


Fostex超高音


电视旁的仙乐S1

TOP
38#

国泰的机长好有闲啊。国内的每月100飞行小时,加上培训,开会,下来都成狗。写20份乐评?能听20段就不错了

drdd 发表于 2016/10/27 23:09:36

这是梁先生的福气, 也是乐迷的福气。


梁先生明年的年资就满30年了, 累积飞行时间超过15000个飞行小时。他只飞短途, 飞行升降次数也比一般机师的比例高。


年资愈长, 可享的假期愈多。 他的副机长是英国人(我的邻居, 只在花园隔了一幅可以握手的矮墙),明年就退休了; 作为外藉雇员, 又比梁先生的年资更高, 可享的假期更多呢!  


E版曾跟他说, 国内的工资比香港高, 不如到国内工作; 他答: 已过了拼搏的年纪了

TOP
39#

以前在深圳机场经常看到“国泰”的大飞机不时起降,指挥中心说是“国泰”在练习起降训练。
正天飞云 发表于 2016/10/28 14:56:45

兄看來也是航空愛好者!


我从小喜欢航空、航天, 12岁时就捧着波音707Maintenance manual当宝物!


现在就希望早日见到国产大飞机到处飞


先看歼20…

中国空军确认歼20将在珠海航展首次亮相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0-28/doc-ifxxfuff7038069.shtml



20的黄金镀膜风挡和座舱盖

最后编辑避震梁 最后编辑于 2018-03-18 15:55:16
TOP
40#

续谈超高音

回复 118楼eric的帖子

许多朋友使用外置超高音和外置超低音, 都会碰到衔接不良的问题! 20多年前也有同样的间题, 甚至产生: 多一物不如少一物的感觉! 我的第一对LCY超高音, 是约20年前来自朋友的交换礼物, 我先送了他一对信号线, 他回赠了我一对LCY; 我所用的外置超高音, 大多数都是朋友和客人所送的,原因如上! 到了我手上, 反而化废为宝, 多多益善! 他们反而要重新购置呢!


13只外置超高音


我的9.2系统共用上了13只外置超高音, 在营造现场的像真度和丰富的泛音方面的改善, 得到一众现场派金耳朵们的认同!不但可以用2.09.2欣赏音乐(流行曲、古典、SACDSACD多声道(需要全用大音箱)CAS、黑胶、3D蓝光电影…) 时大派用场; 欣赏多声道电影时, 环绕声效果也相当不错的改善, 尤其是各种动态的方向感, 虽然没有配备全景声音箱, 但天空效果不遑多让(甚至更佳)

最后编辑eric 最后编辑于 2016-10-28 23:36:1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