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9110111112113114115116» / 1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查看: 985619|回复: 1300
1121#

庄则栋与太原的不了情:著书立说,写作《闯与创》

转载自网络

协助山西乒乓球队训练期间,庄则栋作为技术顾问,不具体分管运动员。

除了日常工作,他大部分业余时间是在编写一本书,后来这本书定名为《闯与创》。

这本书主要讲庄则栋在乒乓球上的心得体会,以及各种训练方法,乒乓球在三十六计上的灵活运用。书中,庄则栋还穿插着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前半生,包括他的家庭生活还有他极不平凡的乒坛生涯。

萌发写书的念头,是在1971年世乒赛之后,庄则栋想把自己关于乒乓球的一些体会和经验写出来,但由于工作繁忙,当时庄则栋没有开始动笔。直到“下放”山西期间,1981年春天在大同阳高观摩了当地的少年乒乓球比赛后,庄则栋深感中国的乒乓球运动需要从基层抓起,从青少年抓起。

于是,他决定开始动笔撰写自己多年来对乒乓球的理解和感悟。

恰好,庄则栋遇到了他少年**的球伴钮琛,二人经过几次促膝深谈,就写书达成了共识,他们一起磋商,制订了写作计划。

他们二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一起在北京市少年宫训练和比赛,师出同门,而且都是直拍两面攻打法。1958年,钮琛被选调到了山西队,后来一直扎根山西,从事乒乓球教练工作。

在庄则栋高升国家体委主任的得意之时,钮琛避而远之,而此时,两个人又重叙旧情,并且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又在一起并肩战斗了。

那期间,每当夜深人静,庄则栋屋里的灯光依旧亮着,他的书桌上、椅子上和床铺上,堆满了一摞摞参考书和笔记本。有段时间,庄则栋索性到临汾,住到钮琛家里,在钮琛家里只有九平米的小屋内**同写作。

几百个不眠之夜,几百万字的草稿纸,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部四十万字的书稿,终于在1983年11月完成了,那时庄则栋已经返回北京。

书写完了,出版却成了问题。起初,庄则栋和钮琛拟在山西出版这本书,也联系了当地的一家出版社,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后来,他们联系到北京一家出版社,几经周折,最后在一位中央领导的过问下,书终于在1985年7月正式出版问世。

当时,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本书是“充满哲思与智慧的乒乓球教科书”,时至今日,这本书里的很多乒乓球技战术思想对乒乓球专业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仍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庄则栋在写作《闯与创》期间,庄则栋的老朋友,时任日中友协副会长、国际乒联主席的荻村伊智郎从一家香港媒体获悉庄则栋在写书的消息后,立即联系山西有关方面,表示希望获得此书的日文翻译版权。

当书终于获准出版时,1984年金秋十月的一天,荻村专程自费飞往北京。一别十二年后,二人终于又见面了,双方都激动不已。提到《闯与创》这本书,荻村风趣地问庄则栋:“在这本书里你褒了哪些人?贬了哪些人呀?”

庄则栋也幽默地回答:“在这本书里,有褒有贬。对于哪些被我战胜过和打败过我的所有中外选手,我全部加以歌颂。这本书里就只贬了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

他们经过与出版社的沟通,最终《闯与创》得以中日联合出版。

后来,和一位朋友谈到这本书时,庄则栋表示:“近台两面攻的打法,是我国乒乓球选手的独特风格,是我们继承了前辈的经验而形成的。今天,我力逊于心,当还种子于祖国母亲。我们把它写出来,希望能发展下去。我在‘文革’中失足了,怪我太浑噩。但我相信我会跟上**、走向光明的。所以,我将从头赶。我写的这本书就算作又一章的第一节吧。”

很可惜的是,《闯与创》这本书自上世纪80年代出版后,此后没有再版过,2012年,病重期间的庄则栋在其博客中表示:“可惜现在我已经没有精力和体力再版这本书,甚为遗憾。”

如今,庄则栋斯人已去,乒乓球技术发展也已日新月异,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在乒乓球技术上和整体上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这里面,有包括庄则栋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乒乓人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

荻村先生离开北京后不久,当年(1984年)11月,庄则栋为《闯与创》一书写了篇后记,文中有段文字表达了庄则栋的心愿:

“正如我国的一句古语: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唯惛惛之痴者能有赫赫之功。看来这是一句哲理。所以,我仅盼读此书者能在自己的事业上,善惛惛,愿痴痴。”

借此,与一直以来热爱乒乓关注国球的朋友们共勉!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太原市乒乓球协会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22#

上文最后一句“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的意思是喜欢读书的人,提笔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对一项技艺痴迷的人,他的技术一定是非常精良的。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出自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中的话。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23#

序言

敦煌出自中国,然而对它艺术的研究却在日本、欧洲,不禁使人怅然。直板两面
攻,是祖国培植的,而对它的研究与发展却又在日本。日本选手河野满曾拜我为
师,继我之后一举夺得了三十四届男子单打冠军。这种国宝外流,墙里开花墙外
香的情形,激荡了我的私念。我持这种打法曾三冠世界之巅、此刻从战绩和感觉
上并非兵老师疲,而是一种方兴未艾、巅峰状态之感,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开始
了。我认为:直板两面攻是祖国独特的传统打法,是党和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潜在的威力。我是祖国的儿子,三届世界冠军只是我少壮
年华的旅足,如今虽球兮在旁已力逊于心,但这些年来令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应
该将这一粒种子还给母亲,不应随我入了坟墓。

我希望这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知识发扬光大。
乒乓球人才的训练,是机能、技能、知识、只能等方面的综合建设,不是一种纯
体力的活动。为此,应当讲究建筑的方法、学问、艺术。再引申一步讲,要想成
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乒乓球运动员,要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人们赞叹世界冠军的
球威和球艺,但这只是有形的,而更为至关重要的,却是一种无形的内涵素养,
如果说,把技术比做人的肢体,那么内涵素养就犹如灵魂。肉体与灵魂既是对立
着的两个方面,又是不可分割、互为依存的。我认为,灵魂往往是主宰肢体的关
键。

在d的哺育下,我国的乒乓事业誉冠全球,有不少可贵的经验和创新成果,我们应
该很好地总结与继承。培养乒乓人才在技术上要由浅入深,由根及枝,是有一个
成长顺序和过程的,这是一种技术状态的变迁。世间,成一番事业往往要几十个
条件,而中伤一个事业,仅一条就已经足够了。所以,我们觉得在训练的方法、
手段上应该象读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分年级拾级而上,打好根基。而从
全局着想则应致力于选才、育才、气质与心理的培育、知识的素养、自制力的陶
冶、技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战术训练、技术风格的凝聚等方面的研究与提高
,这些方面的素养又是互为联系、互为渗透、互为作用、互为因果。所以这些主
要内容犹如支撑这座玲珑宝塔的八条支柱,缺一不可,牵一发倾全局。概括起来
看,可谓纵观八条柱,横分八级练;贯顶之柱条条能析,贯彻始终,一炉共冶;
分级之练层层要扎实,接力训练,合理严密。

我在1979年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后,曾萌闪念头,想将我这种打法的体会
和经验写出来,但那时条件不允许。1980年10月我来到山西工作后,非常荣幸,d
和人民关怀我,鼓励我,恰好我少年**的球伴钮琛同志专程从临汾到太原来看
我。他是我“得意”之年远遁的朋友,如今却执烛照我。他鼓励我挺起腰杆,淡
泊明志,在事业上从头开始,使我惶惶之心知所新宿。他也是直拍两面攻的选手
,我们是五十年代中期在北京少年宫一起训练和比赛的同师之徒。1958年他到山
西乒乓球队,后又到晋南地区搞乒乓球教练工作,训练卓有成效,现被评为一级
教练员,并被推选为山西省乒协副主席。他对两面攻打法实践和训练二十多年,
有不少精辟之见和研究,先后在《中国体育科技》等几家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关于
快攻和两面攻的论文,同时多年来积累了许多资料和数据,准备在终老林下之日
写一本两面攻的书。经我们在技术上的多次地深谈,他很赞赏我的观点,为此我
们欣然合著这本书。这本书我们俩都觉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乳交融不可
分割。

我们写作室只不过实在他一间九平方面积的斗室里进行的。书架和桌子上以及床
头上都堆满着书,手稿堆得高高的,然而却井然有序,壁上挂着几幅书画,临窗
放着一张高木柜权当写字台。这个简陋的斗室却是我们这本书的摇篮。

二十多年来我是戎马倥偬的战斗,纽琛是训练、观战、思索。我来山西后,由于
要帮助山西队训练,只能提供一些观点和素材,然后我们共同研究审定。全文则
是由钮琛同志执笔撰写成的。

这本书是我在山西工作三年之间写成的。在写作的过程中,国家体委、山西省体
委、临汾地区体委的领导和同志们以及一些朋友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
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庄则栋
一九八三年十 一月一日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24#

我在中学时 代看过这本庄则栋的《闯与创》。
因为我喜欢体育,会打乒乓球与羽毛球。
我也喜欢阅读,一直以来我都有喜欢去逛书店的习惯,这种习惯也是从小养成的。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我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庄则栋的《闯与创》,爱不释手。
因为当时经济还不允许,我就在书店分几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乒乓球是我国国球,德班乒乓球世锦赛很快就要来了,为中国队加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25#

丹尼尔·霍普《我该几时鼓掌》选读

这是当红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的一本音乐书,新颖、有趣,值得一看。

“如果有人在不是预定的时间点上随意放任自己的热情,音乐家是否会受到干扰?瓦伦汀看到几个乐手在微笑,显然他们并没有因此生气或感到被冒犯。如果是我,也不会感到生气。恰恰相反。在意大利及其他地方的音乐会演出中,我常常会在第一乐章之后就博得人们的鼓掌,每一次都让我感觉很好。掌声是音乐之后最美的噪音。”——丹尼尔·霍普

“掌声响起, 谁也不会让它停下来。”
——金·哈伯德,美国卡通画家

丹尼尔·霍普由贝多芬**追溯,指出当时别说是乐章之间,就是在乐曲进行中,听众也随性鼓掌。他探究古典音乐现场礼仪规则的起源,认为“乐章间请不要鼓掌”的音乐厅规矩应因人而异;假如听众现场听得欢喜欲表达而受阻,那么规矩就显得死板了。

本书涉及古典音乐会中那些无法一眼看透的仪式化行为、看似古怪的惯例以及惯常的“游戏规则”,也同时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们到底该何时鼓掌?

本书不是音乐辞典,更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音乐会行为守则,而是一本指南。丹尼尔霍普是一名专业音乐家,经常出入各大音乐厅,可谓对个中环节了如指掌,在本书中为各位读者担任向导,就像一个艺术的“领航员”,指明方向,讲述音乐,介绍演奏家,聊聊台前和幕后的故事。这本书会让你感到,音乐厅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未知世界,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人们重返音乐会现场。

作者简介:

丹尼尔·霍普,1974年出生于南非,成长于伦敦,是英国年轻的小提琴演奏家,是欧洲音乐界的一颗新星。他在幼年时就得到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的关爱和指点,之后又得到名师布朗的纯正的"俄罗斯学派"系统的教育。1996年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后,与众多乐团合作演出。他曾多次获得格莱美奖,2002年成为美艺三重奏成员,2003年获英国古典音乐大奖年轻艺人奖。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26#

01

掌声,音乐之后最美的噪音

是一位年轻人激发了我写作这本书的灵感,我还能够清楚地回想起他的名字叫瓦伦汀,因为那正巧是我德国曾祖父的姓氏。在一次音乐会后,他向我走来,有点害羞地自我介绍,应他要求,我在他的节目单上签名,之后他向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对于他的这一经历,我刚开始只是感到好奇和有趣,但对他来说似乎却是一次精神创伤。那是他第一次听现场音乐会,演奏的是门德尔松最受欢迎和最常演出的《意大利交响曲》。这起意外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但瓦伦汀始终耿耿于怀。

音乐会开始前,他很惊讶地得知,门德尔松创作这部交响乐时只有22岁,与他一样年轻,其时正在意大利旅行,并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和许多艺术瑰宝所折服。门德尔松曾说,他从未创作过一部欢快的音乐作品。

——无忧的音乐旅行丨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Op.90

瓦伦汀非常期待听赏这部交响曲,仅仅因为他在一部广告短片里,从听到作品的第一个音起,就立即喜欢上了这部作品。音乐会上,他坐在正厅前排的位置上,听着这部阳光四射的音乐,充满着激情和青春的气质,感到自己回到了多年前的意大利之旅,想到了那些酒馆和葡萄园,他完全被迷住了。

然而之后出了一些状况。第一乐章最后一个和弦还没有完全消失,瓦伦汀就跳起来热烈地鼓掌。他差点对着整个音乐厅喊出“Bravo!” (太棒了),但这个词卡在他的喉咙里。他发现自己是唯一鼓掌的人,别人都“无动于衷”。除了有人发出愤怒的嘘声以外,周围是一片冷漠的沉默,从四面投来反对的目光。

他一屁股坐回到位置上,几乎不敢抬头看。台上有几个乐手友好地微笑着,而指挥打了个手势,似乎在说“好了,别说了!” ——这些瓦伦汀还能明白。接下去的部分他听得心不在焉。音乐会开始时,他还热情洋溢,现在却忧心忡忡。

他向我讲述这个故事时,给我留下了一个不谙世事的印象。他问我,自己究竟错在哪儿。他只不过有些冲动,并出于真心地对这部美妙的音乐作品及乐队的出色演出表达了赞赏之情。鼓掌对于音乐家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有权知道,是否自己的演出让观众喜欢。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27#

02

随性的意大利人

我为瓦伦汀感到遗憾。他发现自己热爱古典音乐,却被泼了一头冷水,仅仅因为触犯了一条不成文的法则,即只有在整部交响乐结束时才能鼓掌,而非在第一乐章结束后。门德尔松是否会因这一在乐章之间冲动的鼓掌而感到惊讶?我想不会。相反我宁可认为,他或许甚至会很高兴,他的“活跃的快板” 的第一乐章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听众也如此受欢迎。

如果有人在不是预定的时间点上随意放任自己的热情,音乐家是否会受到干扰?瓦伦汀看到几个乐手在微笑,显然他们并没有因此生气或感到被冒犯。如果是我,也不会感到生气。恰恰相反。在意大利及其他地方的音乐会演出中,我常常会在第一乐章之后就博得人们的鼓掌,每一次都让我感觉很好。掌声是音乐之后最美的噪音。

意大利观众在这方面很慷慨,但前提是,他们认为有的音乐家确实值得收获掌声。如果他们喜欢其中的某个部分,就会鼓掌,不管后面是否还有几个乐章。甚至在葬礼上也会鼓掌。逝者被抬到墓地,大家颂扬他的一生,他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会博得掌声。然而,意大利人有那种南欧人的性情,在相反的情况下也会表现得十分直接且明白无误:即失败者会被无情地喝倒彩。

有一次,我参加了在威尼斯的一场音乐会,一个小提琴手演奏莫扎特,可惜拉得不是特别好,根本无法让观众满意。“小丑(Buffone)!” 观众喊道,这个词相当于德语的“Kasper” (小丑) 或“Hanswurst” (蠢蛋)。观众不会原谅他。第一次去意大利演出的音乐家,面对这样直接的表达不满,应该马上中断演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28#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第一章 为什么要听音乐会?
古典音乐值得欣赏
有钱人的音乐?
第二章 邀请去听音乐会
我们必须是专业人士吗?
穿着礼服听贝多芬?
如何体验更多?
第三章 音乐史速成
各个时期的音乐"
古典主义古典在哪儿?
浪漫主义如何浪漫?
巴洛克有多现代?
今天的声音,或者说:为什么现代音乐如此费力?
第四章 在夜场售票处
音乐有价
哪些座位是最佳座位?
音乐般的名称——著名的音乐厅
第五章 音乐会大幕开启前
音乐厅外的大厅
在舞台后
练习过了,也排练过了
第六章 管弦乐队出场
一个敏感的家族
正确的调音
第七章 指挥登场
紧张的期待
传奇人物和受到顶礼膜拜的人物
几位传奇巨匠:神秘的大师们
第八章 独奏家准备登场
等待上场
新星和老手
独奏家能决定演奏什么吗?
霍普先生,请出场
第九章 看谱演奏还是背谱演奏
凭记忆还是看谱演出
用大调和小调
从广板到急板
第十章 演奏、乐章和成功
听赏和感觉
大大小小的戏剧**件
乐队,响一点,再响一点
第十一章 可以鼓掌了
音乐之后最美的噪音
加演曲目:为奖励而报答
报上怎么说?
结语:再见,拉里
唱片目录
索引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29#

丹尼尔·霍普《我该几时鼓掌》: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30#

当代著名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