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petershao
在广州市内我真的不想开车,那个塞车真烦。aa52838 发表于 2016/7/24 14:38:57 确实,人口太多,几个超大城市生存质量堪忧。好在官方现在有所醒悟,知道城市需要规划了,放任不管,城市会失控地。
老兄总结地鞭辟入里!actuary616 发表于 2016/7/24 14:50:44 谬赞,谬赞。
发烧友人群很固定的了。。缺乏生力军,或者说生力军是有,也有购买力但没有花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欣赏,只知道这是品牌(甚至不知是哪国的),贵,有档次。。他们买hifi音响大都只是体面需要装点,又或者很难深入细致的研究学习hifi音响发烧之道。。只有对音乐入迷痴心的人才会认真仔细的分析解构音乐如何是好听以及表达恰当。。发烧友难入的槛是音乐。。声音的艺术太抽象太笼统太难有标准可循。。但当对音乐海洋有深入认识kimk 发表于 2016/7/24 17:15:38 确实,古典音乐需要有个入门的阶段,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无师自通的。
把听音乐当作"佐餐"的人多了,当作"正餐"的人少了,我也是边听边聊!guoguo 发表于 2016/7/24 18:30:01 一心二用的确实很普遍。
嘴讲万亩西瓜,不如手捡一粒芝麻。发烧老人,别老是以老扎堆不思进取,多与年青人学习,放下虚架子,与年青人听听音响、音乐。没有引领与培育,只想榨取与自诩,何来细水长流……时光车间 发表于 2016/7/24 18:52:29 说得有道理。要想系统地进入音乐世界确实需要启蒙,特别是西方经典音乐,大部分东亚国家都会感觉有隔阂。
发烧除了钱,还得有时间和好的心情,现代人压力山大,房子车子孩子一个都不能怠慢,花在HiFi上的精力自然就少了。hifi-008 发表于 2016/7/24 20:44:18 14亿人口,确实会造成非常大的生存压力和自然生态压力。要是早听马寅初的话就好了。
回复 20楼hifi-008的帖子同感。现有钱有闲又清心的人少了。wzzjd 发表于 2016/7/24 20:53:27 前些年搞“鸡的屁”城市化,到处鸡犬不宁。
1、贵。2、难买——搭配难, 真实价格难掌握,导致砍价、成交难。3、给人感觉难玩。4、消费形式多样既贵,又与快餐文化背道而驰,面对各种消遣方式,用脚投票者不在少数。pistolette 发表于 2016/7/24 22:12:47 其实现在音响器材不算贵,很多普及型器材种类很丰富的。关键是很多人有钱也不会往这方面投入。
如果喜欢音乐,器材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老折腾器材了,可以安心听音乐了。红星照耀 发表于 2016/7/25 6:12:27 器材的升级很难一蹴而就,确实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个体财力的因素,听音能力的提高也是需要时间的。其实,升级的过程是个求知探索的过程,也是趣味盎然的。
回复 11楼百分之三的帖子现在电台与电视都很少播放古典音乐,就别说每年的春晚节目......醉佳音 发表于 2016/7/24 22:21:04 说得好!现在电台也是一心“向钱看”,就认收听率,收听率高广告收入就高。至于其它的就不管了。现在的古典音乐播出时间所占比例确实比九十年代少多了。
得罪讲句,而家市场经济,有钱中意玩乜都得,你话市场低迷,一样好多音响店火爆,好多时候都是商家自己的问题多。海印的发烧大佬们,你地有无认真去做市场调研?而家最有消费能力是什么群体?对音乐最有要求的是什么群体?他们喜欢怎么样的消费方式?他们喜欢怎样的器材?可以说,好多方面,海印已经同年轻人脱节,也有点跟不上北京上海和网络的潮流。年轻人,尤其是白领,珠江新城之类上班的白领尤甚,他们消费能力有限,但是却是achill 发表于 2016/7/25 2:15:55 说得很有道理。探讨音响市场的演变过程也挺有意思。
富盛
横掂讲开,顺便讲埋。我器材价值一万几,唱片不足两万,每年星海音乐厅消费两千几。仅此而已,讲下心里话。而家的音响世界节目我都吴会听直播,因为真系无乜好听,我中意听赵老师讲的部分,赵老师是发烧友尊敬的,博学真诚,也是优秀的主持人。除此之外,节目的营养点只剩下嘉宾的发言了。其余的都可以跳过。而家993的节目个个都有声有色,就这个节目比较无聊,无进步。真系应该考虑下点样将节目做的更流畅,更有意思,更接achill 发表于 2016/7/25 2:35:27 本地音乐台也类似。不舍得投入。都知道请嘉宾要花钱,为了省钱只好让几个主播常年维持、糊弄,钱是省了,可把听众的心都伤了。
俺是奸商,现状是基本不插口……海印有大佬么?自封的算么?市场?海印之外的市场有多繁荣,丫叉,问下D豪哥……地下党,地下成交的,一天的额,海大佬做一年都做唔到好么……3L-AUDIO 发表于 2016/7/25 3:09:46 看来朋友对发烧市场还是蛮有信心的。“地下党”,好生动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