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对于音质的影响众所周知,但滥用高性能时钟,不一定能获得理论上的效果。
输入到解码芯片中的时钟有2-3个,影响声音的时钟只有两个,他们叫BCK和LRCK,这两个时钟掌管着数字模拟转换的时机,它们的质量对声音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两个时钟从哪里来?它们是从前面的晶振来的,你要是用“飞秒时钟”,它自然就是从飞秒时钟来的。
事实是这样的:在这BCK、LRCK两个时钟和“飞秒时钟”之间,还有一个设备叫“分频器”,它负责把飞秒时钟分频成LRCK、BCK。分频器在哪呢?当然是存在于播放器的cpu、dsp或者FPGA等等芯片的内部。
关键的问题来了:这些cpu、dsp或者FPGA,他们自身的抖动jitter可不低,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他们本底抖动,有哪个与“飞秒”能沾得上边?
经过了这些cpu、dsp、或者FPGA,哪怕是超级飞秒时钟也已经面目全非了,你最后得到的BCK、LRCK抖动至少升高到200ps以上,也就是说,抖动增大了几百几千倍甚至上万倍。也就是说,不管你用再精密的飞秒时钟,你最后获得的、决定音质的时钟BCK、LRCK,它们的质量不取决于飞秒时钟本身,而是取决于播放器方案,而目前播放器方案硬件输出的BCK、LRCK,根本就不可能达到”飞秒级“,而且还差得远!
你花大价钱换的飞秒时钟,因为中间环节的性能限制,根本就没起到“飞秒”的作用,打个比方:水流经了一段污水管后它肯定就变成了污水,哪怕你在上游用了纯净水也如此。这些事实,那些让你们花大价钱换“飞秒时钟”卖家是不会告诉你的。
当然,换了飞秒时钟,最终的抖动相比普通晶振时钟会有所降低,但降低并不多,比如一般高品质的TCXO的jitter一般在1-2ps,飞秒时钟的jitter一般在0.2-0.9ps,差距本来就不大,还抵不上温度、电源扰动对jitter的影响,和cpu、dsp、FPGA动辄数百ps的本底jitter相比,实在也微不足道。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拿“听感”来说事,数字电路不像模拟,数字部分要的是精准,没有那么多的主观成分。
飞秒时钟也不贵,目前市面上两三百元的价格即可购入,换用飞秒时钟如同更换一个电阻,毫无技术含量,按理说大家应该趋之若鹜才对,但纵观国际上的音频产品却罕有打“飞秒时钟”牌的,理性务实的品牌都知道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做法,在分频器环节上的时钟性能未提高之前,前端用飞秒时钟的商业噱头远大于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