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乐聚周三之莫扎特K361音乐会 [复制链接]

查看: 6322|回复: 17
11#

原帖由 亚河 于 2016/4/15 8:46:00 发表
俺认为,莫扎特作品的精华集中在歌剧、协奏曲和室内乐方面,特别是管乐曲的创作和各种管乐器在音乐中的运用,登峰造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K361,乐器为2双簧管、2单簧管、2巴塞特管、4圆号、2大管和1低音提琴。据研究莫扎特的专家考证,此曲被莫扎特选为自己婚礼所用,可见非同一般。2个版本试听: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fd86300101g

亚河兄爱乐之人也。点评很到位,难得,赞之!
的确莫扎特对管乐的喜爱程度是非常深的,以他自己的描述,当第一次听到单簧管时“不相信居然有如此美妙的声音”。然后专门为他的一位好友--一位单簧管演奏家写了一部单簧管协奏曲,并且这首曲子难度也很高,音高与音域的跨度到了乐器与演奏技术的极限。当然除了单簧管,他还写了很多的其他管乐的重奏、协奏及室内乐作品,连巴松管这样冷门的乐器他都给写了协奏曲,对管乐的偏爱可见一斑。
而这首K361,是他听了曼海姆管弦乐团的演奏后,被音色及所表现的氛围所“震撼”,迫切的希望自己也有一部这样伟大的作品,之后决定写的。其实在乐曲的配器上,莫最初是想以低音管作低音声部,这也是现在很多资料将这首曲子称作“为13件管乐器而作”的原因;但由于当时的制造技术所限,低音管没能达到他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改用了倍大提琴。现在随着科技的发达,低音管的音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于是有一些乐团开始完全的使用管乐器去演奏这首作品。但是莫扎特的原始手稿是采用倍大提琴的,因此我相对更为喜爱倍大提琴的版本。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2#

回复 9# fallingforyou 的帖子

请教   你听古典音乐 交响乐是怎样理解音乐中得意思和内容得  谢谢!!!
TOP
13#

原帖由 zmccom 于 2016/4/15 21:47:00 发表
请教   你听古典音乐 交响乐是怎样理解音乐中得意思和内容得  谢谢!!!  

简单一个问题,却是一个宏大的范围,哈哈。

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感受、感动与感悟,其实与生活的磨练、阅历和积累有很大联系的。我在几个帖子里也讲过,艺术或音乐的感动并不是来源于内容或演奏,而是来源于生活本身,就是这个意思。

生活太过于宏大,以下绕开那扯蛋的生活,仅从常识的角度试着讲一讲,与兄交流,请大家多加拍砖指正。
首先说明一下,其实古典音乐表现的并非全部都是深奥、博大的主题,恰好相反,很多作品表现的都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场景,主人公的一些爱恨情仇,甚至只是作者的一些情绪,只不过古典音乐(包括歌剧)只用复杂的技术(作曲、配器)去表现生活化的东西而已。例如<<费加罗的婚礼>>、<<塞利维亚的理发师>>,描述的只是市井小人物的爱情故事;<<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在田野、河边写的,写的也同相应的景致、氛围;<<鳟鱼五重奏>>,写的只是鱼儿在山涧河流里嬉戏的欢乐情景,甚至很多作品,都无标题的,只是写一些的情绪、感受的,同样,听众们也是只需要从本真的情绪印象去欣赏它们。

举一个我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我弟弟是喜爱中国戏曲的,对古典接触甚少。我也很喜欢民族音乐(但戏曲接触不多),因此平时我们在一起都是听戏曲、民乐的多。有天晚上他过来听音乐,喝茶听音乐时闲聊,问到古典音乐与歌剧的情况。我给他作了一些详细的介绍,从蒙特威尔弟,到莫扎特,到罗西尼到普契尼等,并播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宣叙调与咏叹调之类的,对作品的内容作了一些说明。

然后他说,我想我清楚中国戏剧与外国歌剧的区别了:中国戏剧是用艰深复杂的技巧,去表达艰深的主题;外国歌剧,同样是用艰深复杂的技巧,但表现的却大多是通俗的、生活化甚至世俗化的主题。
我说太对了。这也正是为什么古典作品相对能为国外大众接受、中国戏剧(戏曲)无论学习者还是市场受众都越来越窄的原因。

讲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先放下那些“古典音乐就是艰深难懂”的固有印象,了解到它很多时候表达的都是我们生活化、情绪化的东西,这样就亲切很多了。
嗯,表达的虽然很多都是通俗的东西,但上面说到,表达这些东西时用的都是复杂的技术。要入门,就要先了解这些“技术”。


而了解这些技术的第一步,是先了解清楚古典音乐用到的乐器,熟悉它们的声音(如果能了解一下它们的构造更好)。这一步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反复的聆听作品(能经常听现场演奏更好)去实现的。
熟悉了这些乐器声音后,由于不同乐器的音色、音高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在表达的情绪或者场景时自然也各有所属。这一步,就试着了解乐器的这些不同特性,对照着一些相对简单的音乐作品(例如重奏作品、小编制的室内乐等)及参考资料,去感受、对照不同乐器对不同场景、情绪表现的效果与规律。不用太深入,先有个印象,然后逐步深入,多听多积累。

这一步也熟悉了,再去了解乐团的编制,声部、架构之类的。同样对照着一些相对简单的音乐作品(例如夜曲、协奏曲等),找来参考资料,去感受、对照不同乐器、声部对不同场景、情绪表现的效果与规律。
从单乐章作品开始,或者从多乐章作品的某个乐章开始,发展到多乐章。。。

然后后面再一步步的深入。。。

到了这里,相信你已经是一个基础扎实的入门古典乐迷,后面的事情就随着兴趣及继续学习,会自然而然的带着你走的了......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6-04-16 23:33:24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4#

终于回到家。
晚饭,洗漱,陪小孩看会电影,借此热好胆机。



平时在家每晚基本都是这个步骤:小孩晚饭、作业、洗漱,告诉他如果上述项目完成得快,今晚就可以在音响房看电影。完成后若时间尚早,叫他点播今晚想看的电影。然后利用胆机作电影功放播给他看。趁他看时,自己去洗漱,之后陪小孩一起看会,到了约定的小孩休息时间(周一至四21:30前,周末适当晚一点),让他睡觉,然后才是私人时间。
而这时,胆机也已经预热充分,进入状态了,泡茶,听音乐,刚好。

今晚也不例外。
等小孩睡下,泡茶,听音乐。既然刚在星海听完K361,就先听这张捷克布拉格音乐学院室内乐团的K361吧。


























如果说星海广交现场的K361是味道浓郁、音效丰满,那布拉格这张则是清新宜人、清晰内敛的类型。
整个作品都是线条清晰,声部层次分明。而低音声部,尤其节制、内敛,量感很清淡,倍大提琴仿佛远远的放在右后方,基本只起衬托作用。其量感在前几个乐章似有若无,只有在第七声部时才相对清晰的表现出来--导致我第一次听时还以是拿掉了倍大提琴、采用低音管作低音声部呢。

听感上看,布拉格采用的是常规配器,即有单簧管方面有两支单簧+两支巴赛特。而广交直接用了4支单簧管。声部的排列,布拉格左起:两支双簧,四个圆号,两支巴松、两支单簧(巴松似乎有点在单簧后面的感觉)、两支巴赛特,而倍速大提琴大概在巴松与单簧的后方,量感上听,似乎离得比较远一些。广交则不相同,前面已详细描述,不再重复。
节奏上两者差不多,听感上布拉格紧致明快一些,广交厚满一些。不过现场与录音棚本来就区别良多,以上只是无聊所至信口乱说一通,哈哈。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6-04-16 02:13:20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5#

回复 14# fallingforyou 的帖子

我有一张伯姆的黑胶,好久没听了。我也喜欢莫扎特的622,581,191等。
TOP
16#

回复 13# fallingforyou 的帖子

你解释的真是太到位了   向你学习
TOP
17#

回复 13# fallingforyou 的帖子

那么可以讲作曲家就是在编写自己得人生经历  而演奏家就是在演绎别人的经历  而听众就是在感受经历
TOP
18#

原帖由 zmccom 于 2016/4/16 23:41:00 发表
那么可以讲作曲家就是在编写自己得人生经历  而演奏家就是在演绎别人的经历  而听众就是在感受经历      

已经讲对大部分了。Z兄悟性很好,赞之。
作曲家有时写自己的情绪、经历、对身边事情的感触;有时写自己的理想、对未来的向往;有时写他感受到的别人的或外界的东西。但写成怎样,风格如何,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他本身的知识与阅历。同一个命题作文,一百个考生可以写出一百篇不同的文章。演奏家、听众也是同理。
而不同演奏家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对乐曲的处理就各不相同,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版本,如万花筒一样精彩,哈哈!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6-04-17 00:23:16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