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来谈谈木心吧? [复制链接]

21#

原帖由 小清新 于 2015/12/7 16:33:00 发表
是《文学回忆录》。显然俺是笔误了,S兄太认真了。  李劼还是比较有才华的人,但是说话很不严谨,把喜欢的人捧上天,把不喜欢的人踩下地。如果不是很较真的话,看他的文章还是挺好玩的。

是的,完全同意,李劼写的东西很好玩,如果不明真相更好玩。:)
不过对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我也喜欢看。有趣的书,不一定很有价值。很有价值的书也不一定很有趣。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2#

原帖由 Jh.Coltrane 于 2015/12/8 9:54:00 发表
他不是专业的文学史家,只是以一个作家的识见,以史论为线,给一些对外面世界几乎是无知的“文革”青年,谈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理解与看法,所以并不是很准确、很严谨、有深度(也无必要,他是在“扫盲”哩)。由此,才天马行空,不枯燥,显得饶有趣味,有些看法的确很有意思。这是大前提。22楼援引的“天涯”那个自视很聪明的论者就是忘了这个大前提。有错误当然可以指出,但不要自鸣得意,自以为就比木心高明。

基本上同意兄台的观点。
其实我也不是要否定木心,他的一些书,尤其是散文,在国内再版印刷10多次,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对《文学回忆录》这个书,大家如果对文学感兴趣,看看还是不错的,很有娱乐性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3#

原帖由 Jh.Coltrane 于 2015/12/8 13:35:00 发表
我最后一句话是指“天涯”那个论者。对老兄所论基本是认同的,没有任何不敬之意,呵呵。

兄台您没有对我“不敬”啊,请放心。:)
就算有意见要批评,也是正常的。既然在论坛发言,就要有心理准备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4#

原帖由 xieliang1109 于 2015/12/8 23:47:00 发表
看过文学回忆录,不喜欢,感觉太碎,我本身又不太喜欢外国文学,记得他把莎士比亚捧得极高
话说施兄还是这么文艺范儿,你的帖子在这里都显得好另类,不过很有意思

木心现象目前比较热,也是热点之一吧,开个贴参与一下论坛的讨论吧。
文学我也喜欢,不过最喜欢的还是音乐。
木心就说得很好,他认为艺术高于一切,这个话原来好象是尼采说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5#

这就是木心的《文学回忆录》: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6#

木心的画:

木心作品:《素心雲霞》



木心作品:《梅雨雙塔》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7#

木心的散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

找到一篇木心的散文,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

http://book.ifeng.com/fukan/detail_2014_11/06/1758810_0.shtml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9#

原帖由 qsyd 于 2015/12/10 23:47:00 发表
这个编者是谁呀,胡乱吹嘘。林肯中心有个画廊,正式名称The Lincoln Center Art Galleries,展出一些现代和当代艺术作品,免费观赏。是一个很小的地方,根本不是国家画廊,在纽约的各类博物馆和画廊中,甚至有点默默无闻。 这样说来,“观众踊跃,佳评如潮

有可能不够严谨,这段话是我转载的:
http://book.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2/21/11476612_2.shtml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0#

木心《文学回忆录》两个大部头,一千多页,目前还没看完。我做了笔记。这部文学史适合文学入门,比较通俗易懂,但是木心有一些观点,还是有一些意义的。我挑一些木心的文学观点和大家聊一聊。有一些观点是有争议的,请大家有鉴别地对待和讨论。

1、林风眠的故事。在大劫难前夕,林风眠销毁了很多自己的作品。当时林风眠这样想:作品没有了不要紧,只要人还在就可以重画。其实估计错了。后来林风眠发现他再画不出那些作品了。因为环境变了,人的激情不再,即使有时间,但也就无法恢复当年的状态了,因此艺术作品销毁了就销毁了,即使后来再搞创作但无法重现昔日雄风了。

2、文学不要写政治。不能拿小提琴去杀敌。要杀敌就搞军事、政治。文以载道的观点有争议,木心不主张。前段时间有网友批评郭沫若就是这么回事吧。对于罗曼罗兰和傅雷也是有争议的。不过对罗曼罗兰所写的贝多芬,我个人还是非常推崇的。不过木心有不同看法。木心非常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过对高尔基,木心也不责备他的,高尔基是救过很多人的。

3、真正伟大的艺术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艺术突前,艺术家隐身其后的;一类是艺术家凌驾于艺术之上的。我个人感觉木心说得非常好!

4、艺术不能是思想的图像,因为艺术是超越哲学之上的。这个观点非常有特色。

5、对古希腊的向往。普希金就是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的,他学习和模仿古希腊。当然极度推崇古希腊的,还有尼采和海德格尔这些人,更不要说米开朗基罗了。尼采早年在巴塞尔大学任教讲的就是古希腊语言学

6、高度赞扬屠格涅夫。写农村,屠格涅夫用的是人性的观点,人道的立场,屠格涅夫的作品至今还有高度的可读性。反对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写作,反对概念性。

7、文学家一定要有哲学和诗的基础。艺术作品里的鸿篇巨制要依靠强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曹雪芹在哲学、史学、文学上的修养是非常深刻的。

8、书还没看完。这套书不难,但看起来要有些耐心。木心个人的对文学和艺术的一些看法还比较有意思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1#

原帖由 eric 于 2015/12/27 19:5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5/12/27 19:56:00 发表
木心《文学回忆录》两个大部头,一千多页,目前还没看完。我做了笔记。这部文学史适合文学入门,比较通俗易懂,但是木心有一些观点,还是有一些意义的。我挑一些木心的文学观点和大家聊一聊。有一些观点是有争议的,请大家有鉴别地对待和讨论。

1、林风眠的故事。在大劫难前夕,林风眠销毁了很多自己的作品。

多谢E版鼓励。:)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2#

回两位兄台:前面我也谈了一些看法。我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我自己很久没读文学史了,觉得木心这本还不错,不过我认为木心这本书其实也不是能够名垂青史的著作。这套书其实很通俗的。
二是因为木心谈文学是从“世界”这个角度来看问题的,他认为他去美国最大的收获就是开阔了眼界。我想了解,一个今天在美国的艺术家都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木心的思想主要是《圣经》,古希腊思想,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对他的的影响。他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他很推崇嵇康。

木心这套书,不是什么经典的著作,但在今天,可能还有一定价值吧,这和国内的环境有关。就象周国平在80年代写的《尼采》,虽然今天已经很少人再提起,但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年代还是很有意义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3#

木心推崇西方文明和价值观,也不忘中国传统思想。我感觉木心的思想还是非常不错的。陈丹青他们推广木心,可能也是基于这个初衷。上面我谈到周国平,其实他在80年代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之所以大受欢迎,也是时代的需要,因为尼采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明和价值观。今天,国内对西方的《圣经》以及著名的经院哲学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都持一种肯定态度,傅佩荣在谈到托马斯时都充满一种溢美之词。

木心的思想是很有可取之处。他在《文学回忆录》也谈到很多有争议的话题。大家如果有兴趣,我都可以谈一谈,不过对文艺思想这些,我也仅仅知道皮毛而已,论坛里应该有很多文艺工作的专业人士,我也希望你们谈一谈。我罗列一些木心有争议的话题,都是他书上说的。

1,罗曼罗兰概念化。
2,罗丹是个粗人,没有文化。
3,冯至模仿里尔克。
4,徐悲鸿不懂艺术。(这确实是木心所说的)
等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4#

大家可能会觉得所举这些例子很雷人,但确实是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说的,这些话题也是有很大争议的,我也不认为他就说得对,这些话题可以讨论的。我看木心这套《文学回忆录》,对他不同于国内的一些观点也比较感兴趣。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5#

谈谈我所了解的林风眠和徐悲鸿。

木心反对徐悲鸿,和他的老师是林风眠也有关系。木心的思想以及艺术主张来自他的老师林风眠。我谈谈我所理解的林风眠和徐悲鸿,我不想说些模棱两可的话,不过我也需要大家的指点。对徐悲鸿和林风眠,我以前喜欢徐悲鸿,但我今天更加倾向于林风眠,这和我的认识,以及我对艺术的理解有关。不过我不是什么艺术评论家之类的,我只是一个喜欢艺术的普通人。

徐悲鸿和林风眠都是具有悲悯之心的大艺术家。徐悲鸿和林风眠都在法国留过学,林风眠还在德国学习过。回国后,徐悲鸿和林风眠都认为当时的中国绘画应该进行革新。还有刘海粟也是支持革新的。这也是这几位艺术家的共同点吧。但在艺术主张上,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徐悲鸿主张引进西方写实主义对中国艺术进行改良。而林风眠是反对的,林风眠推崇引进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在当时徐悲鸿属于主流,也受到政府当局的高度重视,而林风眠是不受欢迎的。尤其在1949年之后,林风眠更加不受重视。

其实,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艺术思想有很大分歧。“徐悲鸿认为:中国艺术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式微,就是因为和生活、现实疏远,所以他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他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内涵充实中国艺术”。而林风眠对艺术的理解与徐悲鸿很不同。林风眠认为艺术应该体现艺术自身的自由和不拘一格的精神。“林风眠对艺术的观念,向来不特看重题材,而看重情绪和审美自身 。在这点上,康德美学的影响(直接和间接通过蔡元培的美学思想)是明显的。他努力追求能够超越具体的社会功利和有着普遍性与永恒性的审美价值”。他熟读了圣经、希腊神话和歌德、雨果、托尔斯泰、拜伦的作品(很明显木心的思想以及艺术主张是源自他老师林风眠的),林风眠还接受了在当时欧洲乃至“五四”前后的中国十分流行的康德、叔本华哲学思想。“30年代在杭州艺专学习过的画家,有的还记得林风眠喜爱引用康德与叔本华的话来说明艺术审美”。林风眠身上体现着西方现代艺术的精神。凭直觉就可以感受到塞尚,马蒂斯和毕加索对他的影响。在艺术上,林风眠的艺术和中国传统绘画,中国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绘画(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都有联系。

林风眠疏远政治,主要还不是出于某种政治如何,乃出于他对艺术本质和功能的理解。林风眠生平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艺术思想,早期不为人所理解,但今天,喜爱他的艺术的支持者也越来越多。

(注:本文带引号的内容为引用,就不一一注明出处了)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5-12-31 16:13:2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6#

林风眠是一个典型的用艺术诗化人生的艺术家。他一生充满磨难,六岁时母亲失踪,从此永远不能相见。而前妻以及孩子也早逝。他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遭遇牢狱之灾。林风眠的思想,受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方哲人影响,一生从艺术中寻求救赎。晚年在香港,创作以基督为题材的绘画。他的绘画被人们称为充满苦味。对待命运,林风眠一生都表现得非常孤傲和冷淡。
苏立文曾经评价过林风眠和徐悲鸿。苏立文认为在艺术上徐悲鸿做不到的,而林风眠却做到了。徐悲鸿最大的缺点是他忽视并排斥西方后期印象派之后的绘画,而林风眠的绘画与世界艺术同步和接轨。不过苏立文是外国人,他是西方对中国艺术最有研究的学者之一。苏立文也谈到对于林风眠和徐悲鸿这种等级的画家,是不能简单对比的。不过如果从艺术发展史来看,从艺术的概念和本质以及功能来看,林风眠的艺术给人感觉更加合理。
谈到徐悲鸿的艺术,我曾经看过靳尚谊的看法。靳尚谊曾经谈过徐悲鸿画的那幅《箫声》,靳尚谊说这幅画是受到中国传统绘画以及西方印象派影响的,并非简单的写实主义,感觉靳尚谊说得有一些道理,大家可以看看这幅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

杭州艺专(也就是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和北平艺专(也就是今天的中央美术学院)在艺术上一直有分歧,林风眠是杭州艺专的第一任院长,他也曾是北平艺专的第一任院长,后来徐悲鸿担任院长职务。徐悲鸿时期的北平艺专一直坚持走写实的道路,不支持西方印象派之后的绘画风格。而杭州艺专在艺术上一直坚持走中国传统绘画和现代西方艺术融合的道路。这两个中国最重要的美术学院各具特色,形成了这个格局。关于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在艺术上的纷争,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吴冠中的自述《永无坦途:吴冠中自述》。吴冠中是林风眠的学生,在艺术观点上不认同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而是坚持走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融合。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