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构建系统之前对音响的理解就是高音要嗪嗪哐哐,低音要胸肺激荡....把磁带机里听不到的高频/低频尽力表现出来,算是对旧时代的一种告别,进入数码新时代,呵呵!到音响商铺,营业员放的美国大片LD,也是高音清脆,子弹呼啸,低音如深水炸弹,爆破声憾动心肺。组建的AV功放+DVD推动BOSE201,自我感觉特棒。慢慢的,知道了还有解码器,发烧线材,垫材等等,才逐渐开始进入发烧领域,学习相关的音响知识,乐此不彼......知道还有信息量,密度,厚润度,细腻,光泽度,声场纵深度,低音的弹性,下潜深度,线条感,器乐的轮廓,结像,音乐的包围感,三频衔接,流畅度,丝滑,器乐的质感,像真度,现场感....等等,甚至还有声场阔度,人声口型高度等。在论坛看到E版试用避震梁前辈的黄金镀膜电源线的帖子,赫然发现还有音乐声场招牌3D的说法,觉得新鲜,好奇.....想象人声吊在半空吟唱,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联系了避震梁老师,得到紫金高飞木钉跟子弹木砖,前二后一摆放于分体前级的放大器组件下面,嘿,人声口型轻松抬高了30cm,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