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263646566676869» / 8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开贴出黑胶唱片。。。79-81页上新 [复制链接]

查看: 347131|回复: 804
651#

[font=微软雅黑][size=4]430、科岗演奏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马泽尔指挥 ETERNA立体声黑银字德国头版 已出[/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4]
[/size][/font]
[font=微软雅黑][size=4]
[/size][/font]
最后编辑yinjinjun1234 最后编辑于 2017-06-29 14:08:48
TOP
652#

[quote][font=微软雅黑][size=4]431、穆特演奏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拉罗西班牙交响 小泽征尔指挥 EMI立体声大狗标德国头版直刻 品相NM 330元[/size][/font]
[font=微软雅黑][size=4]
[/size][/font]


[/quote]
穆特萨拉萨蒂.jpg (, 下载次数:0)

(2017/10/11 11:21:35 上传)

穆特萨拉萨蒂.jpg

穆特萨拉萨蒂1.jpg (, 下载次数:0)

(2017/10/11 11:21:35 上传)

穆特萨拉萨蒂1.jpg

最后编辑yinjinjun1234 最后编辑于 2017-10-11 11:21:35
TOP
653#

[font=微软雅黑][size=4]......[/size][/font]
最后编辑yinjinjun1234 最后编辑于 2017-10-11 11:24:09
TOP
654#

[font=微软雅黑][size=4]。。。。。。[/size][/font]
最后编辑yinjinjun1234 最后编辑于 2017-10-11 11:24:34
TOP
655#

[quote][font=微软雅黑][size=4]434、交响曲发烧名盘 马勒第5交响曲 巴比罗利指挥新爱乐乐团 EMI立体声黑白票狗英国原版2LP 已出[/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4]
[/size][/font][/quote]
最后编辑yinjinjun1234 最后编辑于 2017-10-11 11:25:04
TOP
656#

更多黑胶唱片请进入:[url]https://shop112756975.taobao.com/category-969244409.htm?spm=a1z10.5-c.w4002-8294768424.11.7fs2xx&_ksTS=1486372078929_137&callback=jsonp138&mid=w-8294768424-0&wid=8294768424&path=%2Fcategory-969244409.htm&parentCatId=969244408&parentCatName=%BA%DA%BD%BA%B3%AA%C6%AC&catName=%B9%C5%B5%E4%D2%F4%C0%D6&catId=969244409&orderType=newOn_desc[/url]
TOP
657#

11、小提琴绝版名演 埃尔曼演奏哈恰图良小协、圣桑 引子与回旋曲 VANGUARD 红底银字美国头版 品相EX 已出
262、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 维也纳海顿三重奏 德律风根德国头版立体声12LP 已出
TOP
658#

新上唱片,陆续更新
TOP
659#

[font=微软雅黑][size=4]绝版收藏,珍稀名演!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 尼古拉耶娃钢琴演奏 旋律[color=#3c3c3c]MELODIYA[/color]立体声白标苏联原版4LP 已出[/size][/font]
最后编辑yinjinjun1234 最后编辑于 2017-10-11 11:25:28
TOP
660#

[font=微软雅黑][size=4]音乐(包括对音乐的选择)贵在自然,但如果要论20世纪能称得上伟大的作曲家,老肖必居其一,亦或居其首,它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以我个人看,当在普罗科菲耶夫和巴托克之上,他的15首交响曲和15首弦乐四重奏就整体而言代表着20世纪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些长大而又极难应付的曲式体裁,在老肖手里显得游刃有余,作品激情十足而又技法高超,大开大合的结构、低音域与高音域反向开阔的延深、富于表情的旋律、多变的调性,以及机智、幽默、冷嘲与讥讽的语汇风格,在交响与室内乐创作上都是极少见的,而他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则达到了20世纪音乐创作的巅峰,我至今仍坚持认为,抛开附属于音乐之上的其它属性,单就艺术成就论,此作是20世纪音乐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但令人难解之处随之而来,版本少的可怜,和它的艺术成就很不相称,欧美钢琴家60年来无一人录制,如果说「冷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艺术交流上的隔合,那么80年代后仍无人问津尤令人费解,更令人费解之处在苏俄,欧美钢琴家「集体抵触」或有缘由,苏俄你本国的演奏家应有热情吧,这样与情与理才说的过去吧,不然!一线大家只有尼奶奶录了两版,另一个录了的是阿什肯那奇,而两个苏俄钢琴巨擎李赫特只录了几首,十分不「热情」,吉列尔斯则一首不录,中生代中,莱昂斯卡娅和杰出的加夫里诺夫、索科洛夫都未录制,只有二线的谢尔巴科夫、新人梅尼科夫各录了一版,齐了,老肖这部杰作只有这可怜的几版。

    原因何在呢?很难说清,此作作于1951年,创作缘由与在东德莱比锡庆祝巴赫200年祭相关,东西方战后的冷战自50年代开始加剧,造成双方在文化交流上的停滞,这能说通,但双方在文化包括音乐上的交流自60年代已经开始解冻,此后50年光景欧美钢琴家还不碰这部作品说明原因并非在此,而苏俄自身的钢琴大家也只有尼古拉耶娃有热情录制(她是作品的被题献者,先后于1962年,87年和1990年录制,其中1962年早以绝版),另一大家阿什肯那奇迟至1999年才在DECCA搞了一版,除此就是谢尔巴科夫和梅尼科夫,我对版本所知不多,老肖此作怕就这几版,苏俄的钢琴大家不比欧美少,但对此作的「集体冷漠」更为令我不解,具体原因很难确定,我个人以为部分原因怕是在作品本身。

   如果对巴赫的《平均律》熟悉,听过老肖此作显然能看出其明显的差别,形式与内容差别都明显,老肖首先在内容上注入了较多情感性与标题性的东西,音乐语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现代感,似乎每一首作品都或隐或显地影像对应着画面和场景,亦或是老肖个性上心理诉求的音乐表现形态,从这一点讲,它显然迥别于巴赫作品中巴洛克式的清纯,或者说:同是平均律形式,它并不「纯净」(当然,这要看你咋理解),常接触古典音乐者会了解,当音乐有时过于「具像」时,往往会给理解与接受带来难度,这其实也是纯音乐与标题音乐的区别,音乐越苛守于音乐自身,它的织体就越「纯净」,因为诉求与情感被「均分」于每个音符,也就不可能表现出明显的「具像」,你不能说巴洛克音乐没有情感,但它的「诉求欲」相对要低的多,在我看来,这是老肖《24首前奏与赋格》和巴赫《平均律》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听听第8号升f小调赋格,创作时是必定有一个「影像」的,音乐本身是在一次次勾勒还原这个「影像」,而第9号E大调的前奏曲就像是两个具有鲜明对立性格者之间的对话~~,这样的例子颇多,无须一一列举,可以这样说,这部作品,保有着巴洛克体裁的形式与赋格的一般规则,但音乐语言与表现力明显具有现代色彩,合乎逻辑的说法是:每一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语境环境,特别是音乐创作,说到底都离不开时代特性,你让老肖完全「还原」巴洛克风貌根本不可能,所以,「旧瓶装新酒」是必然。

   调性运用上的差别同样明显,以赋格看,呈示部都严守着规则,但随后的展开有变化,啥变化?——较多使用远关系调,显然,调性的布局范围扩大了,它打破了调性陈述与发展的一般规则,体现出老肖严守与创新「并存」的赋格思路,而传统赋格在主题的展开轮回中一般不会向远关系调漂移,这种不协和的调性运用显然是现代笔法,但它的可贵则在于,老肖在传统与现代的思路上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艺术的选择,运用大胆,不失传统,又不失新颖,从第一首开始到最后,两者的布局均衡,当然,这样运用的结果则是:老肖的赋格显然要比巴洛克时代的赋格「复杂」,调性的复杂必然带来结构上的复杂,从听感上说是「头绪」增多,音乐这个东西,清纯就不能太复杂,头绪就不能太多,巴洛克作品宗教式的清纯预示着精神的纯净与单一,音乐没有必要瞥向更多的调性选择,而老肖无疑大为丰富了调性范围,它使得对位与色彩的选择性变得更加丰富,能够在相对短小的篇幅中最大限度满足你的音乐诉求与情感诉求,以第一首为例,前奏曲已经表现出音乐脱离开主属音,向远关系调漂移,其根由则在于:既要表现出巴洛克萨拉班德的纯美与温馨,又要注入俄罗斯情感色彩(现代色彩),它就必然要依靠调性改变来达到,巴洛克式稳守在主属音与主和弦的调性模式达不到这种要求,音乐发展向远关系调走就是必然选择,但相应的附属产品是——难度增加,纯净感降低,有两全的选择吗?我看没有,这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老肖做的已经足够好,相当够好,让这部《24首前奏曲与赋格》完全复归于巴洛克风貌在创作上并无意义,因为它与时代相悖,当然,这样的结果是:仅仅在演奏上,也需要演奏家有足够清晰、足够精密的「赋格头脑」,需要对作品极广博深奥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清晰认知,它显然比演奏《平均律》难度要大。德奥系钢琴家的保守、欧美艺术家对俄现代作品特别是老肖的不解、这部杰作自身难度与跨越时代的多维特性、俄罗斯艺术家在诠释上对主流音乐的渴望、甚尔包括市场需求等等阴差阳错的缘由,造成了这部杰作演奏版本的稀少。

   版本上,尼古拉耶娃两个版是当然的首选,她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与演奏的精神气质上「双向出色」,线性之清晰、音粒之透澈、层次与对位之严密,更主要的是演奏精神的强大,那番冷峻与浑圆以及音乐表达的多重多维指向,都使得她的演奏最为贴近老肖的精神本体,确是表现出权威样的大气与浑然天成的成色,这样的大型作品,晚年的尼奶奶始终保持着充沛的演奏精神,堪称无一丝懈怠,而且越往后越好,真是了得,听听此版第2、3张,令人「爱不释耳」,两版中,1987年的melodiya版从演绎的角度看更为精到,键感与气质气色给人以天然般的凝聚感,除了第一首的赋格略为有些散外,其它23首以我看均无可挑剔,再版的regis版在音质上略有提升,色彩亮了一些,而给我的感觉反倒不如原版古朴平实。[/size][/fon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