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ATC令人感动的音箱 [复制链接]

查看: 49530|回复: 74
11#

静等楼主分享
TOP
12#

楼主文笔很好,少见~~~~
TOP
13#

继续继续

        再回头说一下ATC,ATC在音响界赫赫有名,一般烧友第一印象就是ATC比较好听,但其实ATC最大的特点是准确,老外很多录音棚选择ATC作为监听音箱,那到底ATC有哪些亮点呢,我先转一篇ATC的介绍,原创是佚名老师,还是多年前写的,但科普一下非常不错,呵呵。

    纯粹是笔者个人的喜爱,认为自已所聆听过的音箱中,世界上只有两个牌子的音箱回放出来的声音,是我个人聆听起来最是悦耳的、充溢着华丽贵气的。一个牌子是我已经买了的Dynaudio。另一个牌子就是这个 ATC (Acoustic Transducer Company声学换能器公司)。

    众所周知:ATC推崇声音的是透通性、低的音染、可以忽略的失真、细节和其它的质素;可是提到使用者的亲和性、宽容性和通用性,对不起它却是欠奉。因为 ATC网站介绍自己的资料并不很多,我在手的资料多半是从一些评论中收集到的。由于个人的喜爱,而且公开的讨论也不太多,因此笔者在这里着墨会较多,让大家对ATC音箱有进一步的概念。这里我强调的是几项ATC首创的音箱技术。

    想知道什么是ATC声音,只有一个方法:去实实际际的、细心的聆听它回放出来的声音!然后进一步研究ATC音箱的设计,了解好声音的源头。

    ATC 始创于1974 年,一张澳洲制造年期报表提到,说始创人是一位音乐热心家,将他的工程技巧和对爵士乐的音乐爱,变作为音箱设计观念。他认为中频频音域(频谱300 Hz - 3 kHz),是人的耳朵聆听声音的决定性的部分。因此ATC音箱的中音驱动单元,有一个特别庞大的磁铁,是ATC保证完美性能的设定标准。

     要正确地回放低频,必须尽量减少「时域失真time domain distortion」。 当一个大的声音(举例来说jazz乐器的踢鼓系统)敲击一个机械环的时候,声音仿似用槌敲撞一个油桶。这一个环叫做「吊环」,非常响亮而会影响中音域的回放效果,音箱的结构设计中必需加以「阻尼」而避免内部产生的谐振。极大的磁铁却是当驱动它们的时候感到十分沉重的原因,因此ATC音箱给人的印象是很吃功率。

     为了要避免谐波失真,ATC采用他们独创的「超线性Super-Linear SL」驱动单元工艺学。一种铁粉环绕着音圈四周的设计,可以抑制音圈在运作时因电磁性系统所产生电磁感应的猖獗涡流,以免涡流影响单元的声音质素。这种设计显然是一项花费昂贵的程序,许多其它的制造厂商负担不起去应用,但是这种设计能回放出一个接近完美的中音频域响应,笔者认为花费多一点能提升质素是物有所值的。

     ATC 的设计哲学出自他们的声学试验室,试验人员考虑及音箱摆设在聆听房间里,回放时能产生一个互动的较大音场,基本的设计概念是音箱回放出来的声音,必须令到它们所引出的残响,能够均匀地分布。ATC认为整个的频谱各个频段,都需要宽广和平坦的散布。关于这一点,对于低频频段容易做到,因为它们的波长是比较长,远远大于喇叭单元零件的锥盆尺寸;另一方面,对高频达成是也容易的,只需要采用软性凸球型高音单元便行。但是想中频频率能够达成是困难的,因为喇叭锥盆的大小,变成有意的把声音的能量趋向前方集中。为了要达成适当的散布,ATC首创了采用松软凸球型中频驱动单元。

    ATC 也花了许多年在隔离驱动单元失真,和怎样消减它们的可闻度的研究上。研究集中在低涡流失真(一种在每个动圈式驱动单元中都会出现的电磁失真形式)上,导致 ATC进一步开发超线性(SL)工艺学。ATC研究的涡流线性的工艺学,对所有的固有形式的动圈式音箱中,都存在着磁铁的磁滞和涡流的非线性三次谐波失真,产生了有效的改进裨益。这一项研究引致大部份ATC的驱动单元,都采用了SLMM(超级线性磁性材料)的发展和使用,和引导三次谐波失真对应降低了 10 dB 至15 dB。那是一项重要的缩减。由于三次谐波失真- 60 dB 等效于0.1%。采用SLMM技术的驱动单元,与功率放大器的血源关系,比较与音箱的血源关系更密切。

     声音听起来怎样?ATC 拥有声音音域的所有音波的特性,包括超级微细的中频,和紧凑、明确分析的低频频域,低频聆听起来特别地强劲和比较温暖。这些形容词可能与准确度的观念上很接近,意思是说ATC音箱回放出来的声音接近完美。

     ATC 的设计哲学采用了软性凸球型中频驱动单元,像前文令提到的残响音场的平均地分布。对这个概念仍然不熟悉的聆听者来说,初次聆听ATC 监听型音箱声音的低频,会觉得它们有点羞涩贫乏,这是由于ATC的特性——增加了整体的中频频段能量结合、大大地阻尼了低音绩效的结果。尤其是以ATC 监听型音箱的声音,与其它的品种比较的时候, 这种感觉更明显。但是如果了解ATC的设计哲学后,很快地领会到,中频完全地与残响实际上直接的溶合,与高、低频域的连贯成为一体,是许多监听级音箱很难达到的。聆听数分钟好的录音回放后,音乐声音的完美回放效果,聆听者将会肯定这种声音的表现才是真正的、耐听的。ATC的超级线性的工艺学回放出来的声音,是分析力十分高的、玲珑透明的、精确细致的、中性的。

     ATC 是很少的音箱公司仍然使用自已设计与制造的驱动单元——具有高品质驱动单元。他们采用长磁隙、短音圈的驱动单元,这种设计需要大的磁铁在狭窄的间隙中,产生一个对称的、线性的磁场 ,音圈的运作移动总是完全浸没在磁场里面,是一种昂贵的设计形式。不像长音圈/短间隙的设计,只有线圈的部分才能与磁场交叉感应,失真可能会减少,但声音品质难与 ATC的高品质相提并论

     然而ATC的声音从不太过分的,太面对面的,太冲前方,和太具攻击性。那是因为所有的攻击性力量,前面的,半球体的 ATC 实用性地限制在中频频段的高能量。低频延长得足够能让聆听者感觉得这对音箱的尺寸,不会比较Rogers 的LS 3/5 A尺寸增大了多少,低频声波是逐渐顺畅地消褪,而不是像WATT-Puppy音箱般突兀地切断。ATC在逐渐顺畅地消褪方面处理得很好,到达了几乎不可听闻的程度。在高频的另一端,高音相等地圆润,几乎令人难以相信地完全没有嘶嘶声、没有我的最敏感的尾声 ’n’ 嘶嘶(管乐器诱导出来的声音异形),聆听者聆听不久便感到疲倦。

     为了要有效率地传递来自磁铁的磁场,极片和前面屏必须是铁质基的,它的导电性必须允许涡流流走,不会引致损坏的效果。ATC 认为如果在磁间隙的周围材料,是用一种电的绝缘体做的,并非由导体做的,就没有无磁电关系的电流产生。问题是该怎样去寻找这种材料,既对ATC 极块的瑞典铁片有相似的磁性高的导磁率,又能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又具备精确的好导热性(在间隙周围的金属,对音圈冷却也有责任的),又必需具备良好的加工性,配合狭窄的间隙大小的需要。

     经过一个长时间的搜寻,发现铁屑是令人惊讶的正确材料。铁的颗粒彼此之间自然地形成一层氧化铁(Fe02),它本身是一种很好绝缘体。数十年前,铁屑已经用于射频感应器心上,但是这形式却不能维持音箱驱动单元所需要的最大直流通量。研究结果指出,超高压下面的铁屑被挤压过度的话,在适当的温度条件里,铁屑进入一个高密度质量状态,而氧化物层不会裂开。这是 ATC涡流线性磁性物质(SLMM)的基本原理,几乎支持如同软钢一般的通量密度,而材料本身却是一种好电的绝缘体。这一种材料非常易碎,并且不能够被机器加工,但是它却可以被铸造成必需的形状。因此,ATC相应地拓展了一个新的磁极尖塞端几何学形状,利用 SLMM 的一个套管当作前面的屏,配以一个用这种新的材料环带。

     现在的ATC音圈 SLMM 是被二个环包围着的,材料的深度约为间隙长度的1 / 3。新的几何学形状磁铁与SLMM 的结合,应用到 ATC SCM 100(新型有 ’SL’ 后缀)的 150 mm 低音单元的时候,测量到它的三次谐波失真量,降低了10 -15 dB,最好的绩效增益发生在重要的中频区域。

     这个绝缘极片几何学修改,改变了音圈本身的电感,改变在频率增大时的阻抗方面的提高。 所以假如将旧的ATC 喇叭单元,升级用新的有SL后缀的ATC驱动单元,在许多情况需要「返回-到-工厂」校订,因为需要再作精确调整。只有三路分音的 SCM 100的升级是简单地可以交换驱动单元的。ATC SLMM 有显示移除了所有的动圈换能器的失真。
最后编辑jwd950 最后编辑于 2014-07-23 12:54:32
TOP
14#

ATC铁血用家,强悍支持,哈哈哈。ATC的冲程真的是是真很低,非常容易脱箱。

另外ATC从50开始,都是重料制作的核心产品,非常打动人的声音,充满权威感。
TOP
15#

ATC40是对好箱,3W多可以越级干掉很多对手的。听过KT120蛋鸡可以推得很全面,石机倒是显得平淡很多。
换了单元的ATC好推又好声,难得、难得、难得。
闲时行摄,忙时听音
TOP
16#

作为ATC40用户,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力挺。另外,加了超高超低后,不改变任何音色,两端再自然延伸一点,如虎添翼,美哉!
TOP
17#

希望楼主上听感,以及前端的搭配。
清风
TOP
18#

帮顶,同是ATC用家.
TOP
19#

按照我网研的信息(引用参考了某位ATC资深玩家的说法),atc真正体现自家中频技术的只有那只sm75-150单元,也就是旧款scm35以上、新款scm40以上才会采用的,这只集聚billy woodman心血的单元才是真正体现出billy本人从bbc出走后创建atc初衷的产品,基本上老billy设计的思路就是让这只中音单元完全负担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频段,也就是中频的极高段(衔接高频)到中频的极低段(衔接低频),夸张点说,就算没有传统的高音和低音单元,就这一只sm75-150就能打造出一只完整的喇叭来。所以在atc的喇叭上(我指落地三单元三分频),低频单元是衔接在中频下面的,高频也是如此,各自所承担的就是大部分乐器的泛音和低频的下潜、量感以及极低频的回放(大口径如scm100的12寸,150的15寸甚至300的双15寸)。

     由于在一开始的设计思路上的不同,造成atc历来的产品都给人的印象就是那高频不够靓丽,特别是对比一些意大利或丹拿这样以高频为卖点的箱子,但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设计,让atc的箱子在高中低三段上能量分布又十分合理,呈金字塔形。此外atc的产品又多是面向录音室这样长时间高音压使用场合的,寿命和可靠性也决定了虚标极高和极低频响都是不必要且无意义的,所以老billy干脆就做得实在些,频响范围就这么在现在来看很平平。
    
      实际新老版atc都听过也会知道,差别就是中频部分,不过在没有装设sm75-150的书架系列上,这点区别确实不会太明显,比较突出的区别就是音色,新版更轻快明亮些,老版本速度慢些浓郁些,需要怎么调试则各位用家自己把握决定。HIFI很多牌子为了追求一个弦乐器的高频灿烂的表现而刻意把高频和极高频拔上去,那做出来的声音和真实的乐器拉出来的区别是很明显了,不过这是各家设计的思路问题,也就不谈到底谁好谁坏了。
    
     16k以上属于极高频了,事实是,出了8khz就算是极高频了,这里很少有人耳可直接听闻分辨的乐器和人声,甚至我们经常说的中频丰满肉感,指的一般是6k以下的频段,而人声更只是占其中极其小的一部分,经常看到玩耳机的朋友说人声好就是中频好了,其实很偏颇,真正来说,绝大部分乐器都在中频范围里。比如一般的鼓演奏在100hz左右,属于中频低段,管乐器或弦乐器在向高频段接近,不过一般也是在3-4khz,也都属于中频段。回过来看看sm75-150的设计,频响设计300hz-4khz,分频点设在380和3.8k,老billy做得很巧妙,380往下衔接以中低频和低频再生的乐器,鼓或大提琴这类能再生极低频的乐器也在这类里,而3.8k以上就是向极高频的衔接。
    
     atc的箱子,新旧之分在小型箱上很明显,大型的如50以上,这么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动,所以以我听50的体验来说,atc的高频不能说不好,相对以高频见长(其实也就是拔高中频高段以上管弦类乐器的曲线)不显得出彩,却更接近真实,只是偶尔听着不如人家刺激罢了。但换回来说,也因为原本设计是长时间工作的监听用途,让人耳暴露在中频高段的环境下(也就是所谓的高频亮丽)时间长的话,肯定是时间一长就要吃不消的,这也和设计的用途有点关系,所以并不能简单否定哪家好哪家不好。
TOP
20#

原帖由 差不多 于 2014-7-23 11:05:00 发表
作为ATC40用户,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力挺。另外,加了超高超低后,不改变任何音色,两端再自然延伸一点,如虎添翼,美哉!
40加超高超低?纯属画蛇添足。。。
敬畏規則,尊重對手,善待他人,禮遇客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