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哈丁这么差吗? [复制链接]

查看: 6550|回复: 20
11#

原帖由 hecq 于 2014-3-19 11:14:00 发表
听了他和LSO在北京的演出,实在是太平庸了!和Chailly与莱比锡在上海的演出相比,不在同一个档次。以后我不会在听他的音乐会了!Thunder Download Plugin
Thunder Download Plugin


Chailly人家成名已久,虽不是顶尖但也跻身一流
TOP
12#

原帖由 bbc4 于 2014-3-19 13:58:00 发表
呵呵。话说哈丁这小子,最早是从什么石头里面跳出来的?阿巴多、拉特尔哪一个是他第一个师傅?



17岁时,哈丁组织起一批乐手演出勋伯格的作品,并制作录音寄给了自己心中的偶像——指挥大师西蒙·拉特尔爵士,西蒙听过立即聘请他为助理指挥。随后哈丁就读剑桥,19岁又被克劳迪奥·阿巴多聘请担任自己在柏林爱乐的助理指挥


话说这二位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这徒弟不听也罢
TOP
13#

drdd兄真渊博啊。从这份简历来看,小哈必然是有两下子的,两位当代大师不约而同青眼有加,足以说明其过人天赋。

不过我对他的两位师傅也不算感冒,太轻太琐碎。哈丁也是这个调调(DG的录音更加突出这一点)。纯粹是个人口味问题,我更喜欢不拘泥细节厚重生猛的钝刀。
TOP
14#

其实不少人是人云亦云的,我一个朋友就不喜欢阿巴多,看到阿巴多的CD就浑身不舒服,连带不喜欢穆帝、夏依等意大利指挥,说德奥味道不浓郁。我看就是心理作用吧,如果用卡拉扬的标准去衡量这批意大利指挥,自然风格完全不同。
TOP
15#

原帖由 玄英閣 于 2014-3-21 21:55:00 发表
其实不少人是人云亦云的,我一个朋友就不喜欢阿巴多,看到阿巴多的CD就浑身不舒服,连带不喜欢穆帝、夏依等意大利指挥,说德奥味道不浓郁。我看就是心理作用吧,如果用卡拉扬的标准去衡量这批意大利指挥,自然风格完全不同。

介个是太先入为主了,我以前也有这个状况,是“心胸狭隘”的状况,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国籍和演绎真的没太大关系,倒是和人的性格气质有关联。真的不是德奥的就是日耳曼人独美。
TOP
16#

原帖由 meta 于 2014-3-21 23:56:00 发表
原帖由 玄英閣 于 2014-3-21 21:55:00 发表
其实不少人是人云亦云的,我一个朋友就不喜欢阿巴多,看到阿巴多的CD就浑身不舒服,连带不喜欢穆帝、夏依等意大利指挥,说德奥味道不浓郁。我看就是心理作用吧,如果用卡拉扬的标准去衡量这批意大利指挥,自然风格完全不同。

介个是太先入为主了,我以前也有这个状况,是“心胸狭隘”的状况,所谓兼听则


昨晚听了遍穆拉文斯基的柴一钢和卡拉扬的,独奏都是李赫特。那味道完全是两回事。虽然烧友对卡的版本推崇,但李赫特认为那是失败的演绎
怪不得有个传说——录三重协奏曲的时候,李赫特先跳出来说不对,然后是大卫,最后连卡拉扬阵营的罗斯特罗波维奇也说不对。也就是所有俄罗斯学派的都不认同卡的演绎。
当然,卡也不是什么正宗德奥人,他是希腊血统。
TOP
17#

当然这个更准确的说是文化背景,而不是人种、国籍,诸如上个世纪的德国音乐家,Bruno Walter、Otto Klemperer他们还是犹太人。音乐这东西最终还是内化到人的情感之中,人的物理构造没有区别,所以从生理上得到的感受是相同的,真正的不同是演奏者和聆听者文化背景、情感经历等更多个体经验不同导致的差异。我觉得好的东西有种共识,就是因为它符合大众标准,这种标准是能够凌驾到那些微观的差异之上的。比如说某个版本被权威推荐,而且在听者中也被推崇。我往往觉得以国别看待演奏者有点还是东西方冷战的思维,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区分东西欧,而不是更苛刻的区分英美德意,往往俄罗斯和德国的比较要远甚于德国意大利的。
以现代的演奏来看,先人留给后人的诠释途径不多,更多的演奏者开始强调乐曲包含自我的个性,这个也就越来越远离所谓地域文化的定义。而且从诠释角度来说,我觉得演奏气质是更为接近作曲家的风格,你很难想象莫扎特的作品演奏成排山倒海。像李赫特那种人,我反而觉得他演奏贝多芬比肯普夫恰当,因为他贴合贝氏的性格特质。
如果仔细读《游艺黑白》,你会发现当代的演奏家越来越模糊学派之间的区别,他们承认一些传统,这更多是一种历史的师承,这有点像我们中国的鉴宝,也就是说他认可他所受的教育是流传有序的,但他不承认学派带来的风格鉴定,如果有风格,也只是他作为个体的一种自我内在演绎式的展示,他也许受学派启发。
综上,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国家民族这个大的因素,但真正决定性的并非仅仅是文化背景,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且对某个人来说这些也差异很大。
TOP
18#

原帖由 meta 于 2014-3-22 17:55:00 发表
当然这个更准确的说是文化背景,而不是人种、国籍,诸如上个世纪的德国音乐家,Bruno Walter、Otto Klemperer他们还是犹太人。音乐这东西最终还是内化到人的情感之中,人的物理构造没有区别,所以从生理上得到的感受是相同的,真正的不同是演奏者和聆听者文化背景、情感经历等更多个体经验不同导致的差异。我觉得好的东西有种共识,就是因为它符合大众标准,这种标准是能够凌驾到那些微观的差异之上的。


我相信文化上的差异非常大。后天的教育和先民的风格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再扯个我喜欢的卡洛斯克莱伯,他是德裔,但长在阿根廷。所以我觉得他指挥欢快热烈的曲目比其他人更有感染力
不过就血统论来说,李赫特是德裔,卡拉扬是希腊裔。所以“像李赫特那种人,我反而觉得他演奏贝多芬比肯普夫恰当,因为他贴合贝氏的性格特质。


嘿嘿
TOP
19#

每个人都有状态不理想的时候,谁都不是神,也不是被电脑编好程序的。娜姐再牛,也并非常胜将军。依据一两场音乐会就下结论说哈丁“那么差”,也太可笑了吧!两位大师都看走眼?
TOP
20#

原帖由 音乐的奉献 于 2014-3-23 21:53:00 发表
每个人都有状态不理想的时候,谁都不是神,也不是被电脑编好程序的。娜姐再牛,也并非常胜将军。依据一两场音乐会就下结论说哈丁“那么差”,也太可笑了吧!两位大师都看走眼?


一两场音乐会的表现可以忽略,不过那句“乐团100多号人不可能配合你(独奏)”确实很说明问题。
大师走眼的事情比比皆是,一两人的评价也只是一时的事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