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折腾又折腾,搞搞震之更上一层楼! [复制链接]

查看: 37911|回复: 144
21#

回复 85# 醉佳音 的帖子

谢谢,我没理解错,这样的器材我也见过,不过还没用得起而已。峰哥做展时用的零震台器材架+主动式零震台垫唱盘,就说这个组合用脚踢也不会震,只不过我是不敢真去踢。
TOP
22#

回复 82# 镁声绕梁 的帖子

欢迎镁声兄参加讨论!确实,好的垫材是不会有任何音染的,但这也得器材本身有足够的平衡度和用家对声音有正确的理解才可以的。
TOP
23#

周末强迫症发作,再将零震垫的重心和垫板摆上唱盘之后的水平再精调了一下,发现声音居然仍有进步的空间。
造型独特的零震垫按厂家的介绍,摆放的时候是有要求的,不论用3个或是4个,较细的椭圆型端要向着器材的重心点,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TOP
24#

有个朋友看了帖子后去问垫板的价格,回来说了我一大通什么酱油比鸡贵这样的,我跟他说要完美的还原唱片里面的信息,避震怎么搞都不过分,主动式的零震台不是比整套AMG盘臂价格还要高吗?
朋友又说,为什么一定要还原唱片里面的信息?我告诉他因为听唱片和听现场根本就是两码子事,根本不具可比性!比如钢琴的录音,即使只有一台钢琴,我们都知道绕着钢琴走一圈,每个位置听到的钢琴声音都有差异。谁來決定麦克风放在現场的什么位置?谁来決定用哪种麦克风?这本身就是录音师的喜好,或者说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两声道能不能还原现场?听过音乐会现场录音唱片的人都知道,麦克风虽然架設在演出者与观众之间,但重播唱片时掌声永远只会出现在后方,而现场刚好相反。这是“还原现场”吗?还有,我们在现场时,什么时候听到过小提琴手喘气的声音?
Living Stereo、Living Presence还有著名的Decca树等录音,麦克风不但高吊舞台上方,而且每个麦克风之间的距离还相当远,我们听到的是这几个麦克风加起来效果(还得以混音工程师的观点来決定的混音結果)。那其中哪一个麦克风听到的才是标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架着云梯到麦克风的位置欣赏现场演出啊。所以,即使是再伟大的录音师,也从沒用自己的耳朵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真相已經被封印在唱片之中,那是演出者、制作人共同创作的成果。对我这样的发烧友来说,組成一套声音足够传真的系統、能够让我们更贴近唱片中的真相,然后用这样的系統來欣赏各个伟大的演出,才是一生追寻的目标、快乐之泉源!
TOP
25#

回复 98# 大卫 的帖子

不是发烧瘾起,是强迫症发作。不过当一切豁然开朗,音乐色彩的层次纤毫毕现时,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TOP
26#

回复 94# 无难 的帖子

“追求声音的乐趣”该如何理解呢?我有位朋友平常没事就喜欢将线材换来换去,也是说的追求声音的乐趣,不过看见他乐此不疲的样子,好像也真有乐趣。
TOP
27#

回复 103# zui 的帖子

兄台过奖了,折腾总得有个目的或者说是目标,严格来说我或者算是个追求重播效果的烧友。
黑胶的确很容易玩,没什么要求的只要接线没错那肯定会响的,但对声音有要求的,要玩得好就不容易了。以前有听人说什么3千元黑胶系统秒杀万元CD,以自己一路玩过来的经历来说,那就当是笑话听听算了。
TOP
28#

回复 107# zh2506 的帖子

要说完全没有那说不可能的,阿玛尼的唱盘也可以接地线的,但一般烧友很少注意到这个问题,包括厂家。
TOP
29#

回复 109# 时光车间 的帖子

都不是,老实讲我不是很认同“唱片演奏家”的观念。如果将一张唱片的譬喻为一件摄影作品,那么我或者是晒照片的。
TOP
30#

回复 121# zh2506 的帖子

唱盘的接地和唱片的消磁、去静电并不是一回事,要高要求的重播好唱片,这两样都是必须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