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余音绕梁,巴鲁影音参加2013成都国际音响展 [复制链接]

查看: 6905|回复: 33
11#

4月份上海展时就见宣传过博士的ia-80, 一直有关注, 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上市
TOP
12#

回复 10# 古典流行爵士 的帖子

代理商有黑色版本,银色的话也可以有。
2014开始 和巴鲁一起 让我们听好点
TOP
13#

回复 11# 天涯何处觅知音 的帖子

4月份上海音响展的时候是IA70,因为需要改一些功能,所以延迟上市时间,11月可以推出上市,感谢您对巴鲁的关注。
2014开始 和巴鲁一起 让我们听好点
TOP
14#

黑色版本很山寨很难看,特别是CD仓和硬盘仓那圈白线属于多此一举。
TOP
15#

回复 14# 古典流行爵士 的帖子

如果您的后端功放是银色,搭配起来的确很协调,黑色也是一样。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呵呵
2014开始 和巴鲁一起 让我们听好点
TOP
16#

这回外观能让人接受了,支持SACD ISO吗?
TOP
17#

为了做真空管,我从材料开始研究。我曾经去德国莱比锡找老工程师,我也曾经去法国一个小地方,找到很少人知道的飞利浦工厂,去与他们的工程师请教。我在大陆也收集了很多发黄的技术资料,在美国也找。研究过这些资料之后,我开始在实验室做研究,印证资料上所言。历经这么多年,在材料上已经有一些变迁,于是我用钛来做屏极板,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为什么我要用钛?因为钛很活,可以吸附掉管内一些脏气体,这些消气剂不容易办到的事情,用钛极板很容易就办到了,那些离子不会再回去打到阴极。我用新的材料科技去做管子,虽然理论与旧管子是一样,但是做出来的管子已经不一样了。现在在大陆柳州,还是用我的方式在制造管子。

第一个产品本来想做真空管扩大机,结果反而去做真空管。我第二个想做的产品是数位类比转换器,我把当时能够拿得到的DA转换芯片都买来试做,发觉只要传来的讯号对,什么声音你都可以做出来。结果研究完后,我确定问题不是出在数位类比转换器,而是出在CD转盘上。我去量转盘传出来的讯号,发现所有的CD转盘都有问题。于是我就把数位类比转换器放下,开始研究CD转盘,这就是后来推出的王盘。

在研究CD转盘的同时,我也继续在研究300B后级。当时300B扩大机遭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输出变压器。于是我去英国找变压器,也丢钱去开发。接着我发现300B灯丝供电的问题。几乎所有的300B管机都用直流供应灯丝电压,但是直流供电对直热式管子而言绝对是错的。虽然电压只有5伏,但是直流电一边是正一边是负,这就形成一个电场。灯丝是要把电子发射出去的,却因为有电场存在,使得一些电子被正5伏吸回来,打在阴极上,这被打到的阴极就死掉。身为一个懂真空管的人,我如果用直流来供应这里的灯丝电压,一定会被人笑。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这里用直流呢?很简单,因为用直流没有哼声,如果用交流供应灯丝,很难没有哼声。几十年来,300B的哼声一直存在,除非你用直流。

为了解决交流哼声的问题,我又摸了几年。为了抑制磁场干扰,我本来用铁板做机箱,后来用铝板,变压器的安排也错开角度。就这样一步一步去解决哼声问题。现在大概配92dB的喇叭都听不到哼声。当时我有一个坚持:你懂真空管,管子的运作就是这样,你明知用直流供电有害,为什么还要这么做?这是不应该的。就是这样一个理念让我坚持下去。

回过头来说王盘。几年做下来,虽然我同时进行许多事情,但是大家看到的第一个产品好像就是王盘。在这里我们来谈一个错误的观念。许多人误以为将CD唱盘分成CD转盘与数位类比转换器之后,因为数位讯号传递的关系,时基误差会增加。其实当时的问题出在Yamaha那颗数位接收芯片3623。这颗接收芯片自己必须要有一个Clock,这样就产生与CD转盘的Clock不合的问题。后来Crystal推出8412数位接收芯片之后,这颗8412的Clock从转盘传过来的数位讯号中去解出来,所以就同步了。

至于目前有些机器配备有「I2S」传输,那也不是新东西,而是很早就有了,那是飞利浦研究出来的传输界面。其实它不是传输界面。以飞利浦机器来讲,那是在转盘里解出数位Data,一条叫Work Clock,一条叫Left、Right Data,一条叫Master Clock。这不是传输界面,而是传输协定。在这些Data传过来后,飞利浦又用一颗IC把这个「I2S 」Data转换为S/PDIF,这样又把分开的四条变成一条。这个「I2S」不能传远,否则到最后Clock会扭曲变形。其实这是一种内部的传输,例如我们从DSP传到DAC,由于距离很近,就用「I2S」来走。

如果有CD转盘与数位类比转换器之间用「I2S」来传,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即使它在CD转盘这头没有编成S/PDIF,传到数位类比转换器里面时,还是要以一个编码IC将四条讯号编成S/PDIF,然后再传给数位接收芯片8412。而8412最终还是要将它解成四条讯号传给数位类比转换芯片。所以这样设计的人「以为」在转盘那头不编,省掉一个程序,这样会比较好。其实这个东西不能传远,如果传太远,线的损失有多大不知道,这个东西顶多只能传50公分以内。

由于像「I2S」这类的传输方式不是通用的,所以飞利浦与SONY才会共同发展出S/PDIF,让大家都能互通。我常常很气的是,音响界里,许多人往往为了某些目的而去编一套故事出来,我就看不过去,这也是我备受争议的原因。其实我都是从最基础开始真正去研究过之后才会那样说。

当初这个王盘让我最得意的地方就是使用飞利浦CDM-4机械拾取系统,此外,就是把Clock独立出来,而且全套只有一个Clock。这个Clock做得很准。还有避震也与众不同。当时我说用悬浮避震与皮带带动是错的,因为CD不是定转速的东西,它的转速随时都在变化,你用皮带来带动是反应不过来的。我也坚持讯号拾取要非常敏感。

总之我把许多观念都用在里面,不过其中最大胆的就是采用CDM-4,还订了一大堆。全世界都没有了,我还有。在当时,大家都认为新的拾取系统比较好,我也曾把CDM-9、12等买回来研究。最后我确定CDM-4是飞利浦有史以来最好的拾取系统,是他们的颠峰之作。

到底CDM-4是好在那里?我们都知道拾取系统的悬臂要非常灵敏,而CDM-4的悬臂是磁浮的,它非常灵敏,完全没有摩擦。我不喜欢铝,我认为铝会有高频的震荡出来,所以我用的是尼龙加碳纤的塑胶材料,我宁可用那种,它比较有阻尼。还有就是CDM-4的控制体系很完整,在这之后的就开始简化了。

为什么后来不再生产CDM-4呢?为什么后来会采用跟日本一样的直臂拾取?其实这都是为了降低成本。最早飞利浦就是做出弧形悬臂与直臂二种系统,它把直臂的技术放给日本,而留下最好的弧形悬臂。后来CD-ROM需求大增之后,飞利浦发现糟糕了,用CDM-4做CD-ROM成本降不下来,而日本却拼命的推出低成本拾取系统。为了与日本竞争,他只好回头做低成本的直臂系统。其实,飞利浦是因为看上CD-ROM庞大的市场而去生产拾取系统的。讲难听一点,Audio的市场太小了,他们根本看不在眼里,所以完全不考虑Audio的市场。他们要的是轻薄、体积小、可以用过即丢的东西,后来的拾取系统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

到今天为止,CDM-4都还是经典之作。从M-1开始到M-3其实都是有问题的产品。飞利浦一直改,改到CDM-4才成功。我有许多飞利浦的朋友,他们都告诉我CDM-4已经是完美的产品了,而且不会再有更好的。全世界的CDM-4都在我这里,我有一万七千多个,我慢慢做,做到我老死。

在我的观念里,我的机器真的是经典,可以用一辈子。像我的王盘还是继续在生产,而且维修也继续做。有人说我的王盘回修率很高,那是恶意中伤的。你去看二手市场王盘多不多?不多吧!台湾至少有一千五百台,如果回修率很高我早就垮了。你看我的店里有到处堆着王盘吗?没有吧!王盘真的是非常稳定的产品,只要你有问题,我可以帮你解决。王盘我保证五年,有谁CD转盘保证五年的?

CD12会不会比CDM-4好?我认为不会,因为它里头用了太多差补的地方,动不动就补,这是因应CD-ROM的问题来做的,而不是因应重播音乐来做的。CD-ROM需要大量的纠正,而音乐需要的是精准的拾取。CDM-4可以读3.2mm的Gap误差,不会跑掉。而CDM12只能容许1.2,再多就跑掉了。在此我要说目前日本的直臂发展比飞利浦好,因为它用得比较早。

现在说到数位类比转换器。那时候很多人都在谈数位滤波、多少倍取样、演算方式等等,我说那些都是假的。你看现在计算机做出来的Q Sound、3D多有空间感,而当时Theta就利用Motorola DSP 56001来做演算(Algorithm),制造出庞大的空间感,我说那个都是用算的,是假的。Theta里面用的DA转换芯片本身就已经有数位滤波,为什么还要加DSP?现在计算机里的Sound Card不是也有Enhance 3D吗?就是那种东西。他们只是知道得早一点,把它用在数位类比转换器上。这种3D的Algorithm我在?书时就已经很多了,它有很多种,不能申请专利。

DSP能不能拿来做数位滤波?那要看你用的DSP强不强。一般的DSP是没办法的,而有些能力超强的DSP可以做到八倍超取样的Real Time。你可以看,如果机内使用的DA转换芯片是没有包含数位滤波功能的,那么这个DSP就是用来做数位滤波用的。要数位滤波,最好还是用硬件方式来做,用软件去计算是比较困难的。你看SONY的R-10与D-10,它做到192KHz八倍Real Time,就要用八个DSP,那真是经典之作,那才是真正用DSP做的数位滤波。其实56001是非常Low End的DSP,它拿来做电话、做Modem用的,有些人在炒DSP我就觉得好笑。

我的数位类比转换器所下的功夫有几个。第一是转完「I2S」之后,将Data再处理一次,让它们排列好。第二就是我采用Delta Sigma系统,我认为这种作法可以较低的成本提供Hi-End的声音。我做产品有我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做大家买得起的器材,所以当时我就用Crystal 4328与8412,那是1996年的事。当时全世界都没有人用,我第一个用。当时还在流行多位元与HDCD,现在已经很多人用Delta Sigma了。Vimak里面也是用4328,它不是64倍超取样,这是Crystal里面的朋友告诉我的。

我的300B后级最大的不同就是我用交流电供应灯丝。输出变压器我也与坚新老吴合力研究,后来也都改进了。我坚持做300B,是因为300B管子实在太棒了,你看它的动态从零到150伏,好的300B在从零到150伏的间隔完全一样,那有多线性啊,211与845完全比不上。其实以交流供电的300B推力比较大,我有许多朋友用我的300B推B&W801,其他直流供电的就没办法。我也想将这台后级继续活下去,我也会继续改进下去。

最后说到喇叭。我的喇叭振膜是与工研院合作开发的,叫做Honeycone。它同时可以保持高刚性与良好阻尼。德国的Eton也是用这种蜂巢式结构,不过他们不是自己黏合,而是买3M的来压成型。我们则是买Kevlar、买Honeycone自己去黏合,因为我要自己在里面加阻尼物,我的阻尼物加在Kevlar与Honeycone之间,最硬的就是我们这种东西。从材料的分析,研究到制程的研究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你看,像这个振膜悬边也是我们自己开发,它是橡皮的一种,不过里面加很多阻尼材,让它不会自己唱歌(也就是不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除了振膜之外,你看,这个号角也是我自己做的。传统的高音单体最大的问题就是碰到钹或三角铁这种高能量的乐器时,它没办法承受。我曾试过36个传统高音单体,结果一测起来相位飘移都很厉害,通通都不对。到最后我发现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回到老祖宗的号角上面。号角能够把大面积的高音忠实的表现出来,所以我现在的喇叭都用号角。我的号角设计也是依循老理论去做的,驱动器则选用日本Fostex,我认为日本的号角做得不输给美国。

我的号角是用尼龙加碳纤作成的,里面再涂一层阻尼物质,它有硬有软。为什么我的号角不使用木头呢?我也曾经以木头做过,阿进仔(笔者注:有名的喇叭箱制造者)一个拿我一万台币,但是每一个成品测起来特性都不一样,因此不能用。

号角在今天几乎已经被淘汰,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成本太高了。像我这个高音号角,成本已经算很便宜了,还要六、七千元台币一个,最主要是驱动器很贵。你看一个传统的高音单体才多少钱?

像我这对椭圆喇叭箱落地式喇叭一对才卖十二万,根本划不来。不过我希望我所做的东西都能够成为经典,永远保存。你知道这对喇叭的木皮用的是珍贵的紫水杉。当初我是从英国把这段紫水杉扛回来的,它只够做五十对,用完也就没有了。

我的喇叭最得意的东西就是这个木拴,它装在喇叭单体中间。它不能说是扩散器,应该说是近音场抑制器。你知道喇叭的振膜无论多么硬,也还会自己唱歌。振膜唱歌之后,就会在锥盆中间形成一个小音场。你看,喇叭单体会在生出一个大音场,而锥盆中央也会形成一个小音场,这个小音场能量还颇大,会干扰到大音场。这种现象不是凭想象,而是量测出来的。最早我是凭直觉认为会有小音场,所以就去量它,果然发现它有小音场。后来我又用电脑去模拟,证明真的会有小音场产生。

到底要怎么解决小音场的干扰呢?我想应该可以将小音场破坏掉,于是我就开始做很多实验。最早我用锥型,结果用电脑一模拟,发现它反而会产生更强的音场,所以确定这是错的。后来一直改变形状去模拟,最后才得到目前这种形状的拴子。拴子做出来后我实际测量,果然那个小音场被破坏了,声音变干净了,留下来的是很单纯的音乐讯号造成的音场。这个拴子最重要的是形状,而不是材质,只要材料有一些阻尼,不会产生振动就行了。

这些年来,我与工研院从基础材料的掌握到设计的工具,计算机模拟程序,系统设计的方法都建立好了。坦白讲,台湾都有了,就在这里,就看有没有人来用而已。除了单体之外,分音器与箱体的设计我也都用电脑解决了,只要用电脑一模拟,我一个晚上就可以设计出一对喇叭。我的分音器全部用四阶分音,那是最正确的。一般来说四阶分音最不好调,尤其用手工调很困难。但是我的计算机Model建得对,Simulation做得好。只要你移动分频点,就可以做出不同味道的声音。一般我会做四、五个分音器,然后听一听再改一改。

我的喇叭箱设计成椭圆形,一方面它可以减少箱内驻波;另一方面曲面的箱板振动很均匀,所以我采用这种形状。

三、在过去那些年,有哪些设计者或产品对您产生强烈的影响?
2014开始 和巴鲁一起 让我们听好点
TOP
18#

只有SONY的R-10与D-10。他们专注、坚持的态度与精神让我钦佩。可惜因为日本也是东方人,还有他们喜欢的声音不为欧美所接受,所以在Hi-End音响界一直不如欧美。其实如果日本人在微调声音时能够找台湾人参与,一定能够成功。因为台湾人听音响的品味折衷,而且讲究听音响的细节。

除此之外就是市场营销的问题。Hi-End音响市场大概都被欧美蚊型公司所掌握,日本大厂很难打入。欧美许多小厂本身技术不够扎实,但是又太自我膨胀,这点是我不能苟同的。

四、在过去十年间,有哪些产品是您乐意给予现阶段最高技艺成就(State of the Art)美誉的?
除了SONY的R-10/D-10之外就没有了。对了,我的王盘也可以算是。我敢说在这样的价格之下,它绝对是经典之作。我有一个想法,就是等我五十岁时(七年后),我要排除商业考量,不计成本的去做出绝对值的经典之作,这是我的理想。现在的产品其实是商业与成本考量之下的妥协产品,不过也已经可以算是经典之作。

五、身为一位Hi-End的设计者,您认为科技与音乐之间有什么关连?
科技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你不可能没有科技的基础去做音响,例如我所讲的材料学、物理学、电子学等。当然,你也不可能不懂音乐而做出好的器材。其实,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科学,那些乐器其实就是科学与科技的综合体。所以广义来说,音乐其实涵盖科技。一个设计师一定要有扎实的科技基础与音乐品味,才会有比较多的机会做出好器材。

六、当您在设计一件产品时,技术测试与聆听测试哪一项最重要?
第一阶段全部是技术测试。例如失真模式我一定会先做出来,去解决它。技术测试如果没问题,用耳朵听起来应该也不会有问题。如果发声测起来很好,但听起来却不好的情况时,我认为那是测试模式出了问题,测试仪器不够以及不够彻底所致。

要知道,测试技术不是单一解,我们可以先做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模式,再来用耳朵试听,这就是聆听测试重要之所在。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测试时,会发现有许多方式都可以解决我们所遭遇的问题。但是,哪一种解决方式会比较好听呢?这就要靠人耳聆听来决定了。所以,如果你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解决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这时就反映了设计者的音乐品味。所以,设计一件产品到最后,还是需要人耳来做决定。

七、当您在调整空间音响效果时,哪些是您认为必须优先处理的?
越乱越好,而且要乱中有序。前后墙我想要软一点,因为前、后墙的反射能量最强,干扰很严重,所以先要把前后墙软化。再来才是侧面,把声音扩散。地板一定要吸,因为它的反射很强。至于天花板,反射与吸收都要有。调整空间时书也可以,纸箱也可以,枕头也可以,天下万物都可以用,越自然越好。太贵的东西不要去买它。

八、当您在为新产品作最后的微调时,您喜欢用哪些CD?
经常使用的CD很多,Chesky的爵士用得很多,海汀克指挥EMI版的「魔笛」也是我喜欢用的。海飞兹的「孟德尔颂小提琴协奏曲」我也很喜欢。其他钢琴当然也有。

九、您的产品有哪些异于别人的特点?
我的产品几乎都异于别人,可以说是孤岛上的人所想出来的东西,与全世界的主流都隔开了。我完全是以我所学为基础,相当主观的,没有主流思想包袱去做。我以相关学问为基础,该怎们做就怎么做。我的产品都有我很强的个人风格,其实这也是Hi-End音响的特质之一。在这里我总结一句话,有个人跟我说:唉!老蔡,如果你是蓝眼睛高鼻子,我们大家都会赚钱。可是,我自认我是台湾人,而且很强烈的自认是台湾人,所以没办法赚钱(二人皆开怀大笑,笑中难免有点辛酸)。
太多的因素使得外国人无法把台湾与Hi-End音响的形象划上等号,所以我的产品也很难卖到国外。这些我都不在乎,无论如何,我就是要走过去,既然要走就要好好走,就是这样而已。

十、 请给予我们的读者一些建议,好让他们能够正确选购音响器材。
听得舒服就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阶段,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与需求。所以我认为你听起来舒服就好,不要管别人怎么讲。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忠于自己,你喜欢柔的声音就去找它,过一阵子不喜欢了也可改变。倒是线材,太贵的不要去碰它,我建议三千元差不多了。其他垫材角锥等几百块预算就好,不要去买几千元的东西,甚至你用杯子也可以。
2014开始 和巴鲁一起 让我们听好点
TOP
19#

蔡鸿仁博士:台湾摄氏38°C音响唱片创始人,被译为“孤岛中坚持理想的设计者”,曾经设计过不少大受两岸烧友欢迎的优秀产品:Esti DT-Optimun转盘、ESTI Adagio书架型扬声器、Music Monitor(音乐监听器)音箱等,担任众多著名音响品牌(英国ONIX,法国YBA,深圳山灵等)的设计顾问,现在也担任巴鲁影音总设计师。
2014开始 和巴鲁一起 让我们听好点
TOP
20#

这回外观能让人接受了,支持SACD ISO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