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惊艳魅力 Vienna Acoustics The Music喇叭 [复制链接]

1#

规格:叁音路五单体低音反射式设计。使用单体:9吋Spider振膜低音单体×3、「Music Center」同轴单体×1(1吋丝质软半球高音单体+7吋TPX平面振膜中音)、05吋Murata超高音×1。效率:91dB。额定阻抗:4欧姆,响应频率:22Hz - 100 kHz,建议

扩大机

功率:50W~500W。外观尺寸(W × H × D):273 × 1295 × 630 mm,重量:82公斤(1支)。



焦点

中频饱满、低频扎实、高频直接。 能量惊人,暂态反应迅速。 兼顾力与美,很高品味的声音。



建议

建议放在超过10坪聆听空间中。低频要完全催逼、动态要完全发挥,大瓦数后级扩大机是首选。


分享 转发
TOP
2#




这只「Music Center」高∕中音平面同轴单体是 The Music的独到设计理念之一,单体的外部是7吋的中音振膜,正中央则是独立的1吋高音,为音圈各自独立的点音源式设计,最大好处就是把相位失真的问题减至最低。









除了「Music Center」这只独特的单体外,低端的延伸要够好才不失旗舰本色,因此The Music也用上叁只同样采用Spike结构补强的9吋锥盆低音单体。

TOP
3#




看到这个图有没有发现The Music是多么的与众不同,上方放置在独立箱体的「Music Center」高∕中音同轴单体的倾角与左右水平的投射角都可以简单的透过原厂设计的机械结构进行调整。











TOP
4#

每个人在职场中一定会遇到特别头痛的事,音响论坛的编辑也不例外,不是所有工作都能够高度掌握,对于我来说器材外烩就是其一。说明白点,一般评论大都是在本刊的试听室内进行,不但对于自家空间的特性够瞭解,要进行何种前后端的搭配,亦有很多器材供我们排列组合,有较大的把握发挥每个受评产品的特性。器材外烩就不一定了,因为大部分都是在经销商进行试听,不但空间特性不瞭解,器材搭配的灵活性与自由度也不够充分。



有难关必须克服

    这次我要进行外烩的器材是奥地利Vienna Acoustics最新推出的旗舰喇叭The Music,这对喇叭相信很多读者在八月圆山音响展的时候,就已经在代理商德錩公司3楼的房间中看过它的身影了。而且展出的头一天,原厂来台的国际行销总监Kevin Wolff还亲自示范这对喇叭,并对现场的来宾解说关于The Music喇叭的设计理念,当天Kevin也抽空与我进行了访谈。至于当时音响展对于The Music喇叭的声音表现,碍于现场参观者众,外在杂音过多,无法静下心好好欣赏到它真正的实力,这次刚好The Music的外烩工作落在我头上,正好可以专心的探究其表现。这次外烩的地点是位于内湖成功路二段上的承德錩门市,是经销商承德与代理商德錩的共同展示中心。



    不瞒大家,当天一到现场我真的有点呆住了,因为这家店基本上算是以AV系统为主的大型开放式展示空间,里头摆满了各式平面电视与多声道喇叭及环绕扩大机相关产品,器材的数量与密集度远超过八月音响展的房间。以聆听纯两声道的系统而言,这绝对不是理想的环境,而且外面大马路的车流声也会造成影响,还好要试听的The Music是摆在最内部的空间,离马路最远。右侧有摆放文件柜的墙面,左侧则是有一另个小房间的外墙,加上聆听沙发的后方摆上了一个颇高的长柜,姑且算是一个比较密闭的空间,长度跟论坛的大试听室差不多,宽度则是更宽一点,整体而言比较偏向正方的环境。照理说,正方形的空间是最难搞的,还好因为这是半开放的空间,而且挑高四点五米,加上左右因为摆放了其他物品及置物柜,刚好让左右侧呈现了不平行状态。但无论如何,The Music毕竟是一对定价128万新台币的高档喇叭,这样的环境真的不够好。



宣示之作

    既然环境不够好,心中不免让人怀疑到底能听到喇叭真正的表现吗?别的喇叭我认为肯定不行,至于The Music就不一定了,因为它有一项特异功能,关于这部份稍后再谈。先从头介绍这对喇叭,Vienna Acoustics在台湾并不是曝光率高的品牌,一来品牌很年轻,二来产品并不是非常的多。以往在论坛曝光的喇叭都是Concert Grand系列的喇叭,也是品牌创始的系列,目前共有四对不同的款式,分别是以叁位古典作曲家Bach、Mozart与Beethoven命名。随后为了因应多声道的市场,推出了四款Schonberg系列喇叭。在The Music尚未问市前,Concert Grand系列Beethoven Concert Grand是品牌的旗舰,也曾经送至本刊试听。当时我对Beethoven Concert Grand的印象很好,尤其是在声音的质感部分,认为相当够水准,唯一比较遗憾的是碍于形体与单体大小的关系,低频段的部分与场面感还不到心中对旗舰喇叭的期待。



    或许是跟欧洲人的聆听习惯有关,舒服的听音乐是购买喇叭的首要考量,低频与大场面感似乎不是那么重要,毕竟欧洲的音乐欣赏风气这么兴盛,要听大场面常去音乐厅就好了。音响展时在与Kevin Wolff先生的访谈过程中,他也表示原厂深知要打开国际市场一定要有比较代表性的旗舰系列,因此原厂便以奥地利着名的画家克林姆为名推出旗舰的Klimt系列喇叭。与其他两个系列一样,Vienna Acoustics预计推出四款喇叭,第一款就是形体最大的The Music,未来预计还会有The Arts、The Kiss与Poetry等叁款作品,都是以克林姆的画作命名。

TOP
5#

原厂心中的完美方案

    再来看看这对新旗舰的设计,当初在访问Kevin时他曾经表明The Music是一对很特别的喇叭,用上了许多新的概念,可说是把成本因素的考量拋诸脑后,是设计者Peter Gansterer构思多年的心血结晶,在设计研发的过程中以Finite Element Analysis这套广泛运用在各界的精密设计软体进行协助。



    首先是单体的部分,Vienna Acoustics特别为The Music设计了一只他们自认为是趋近于柏拉图式完美的「Music Center」高∕中音同轴单体,这只单体的外部是7吋的中音振膜,正中央则是独立的1吋高音,为音圈各自独立的点音源式设计。大家都知道点音源设计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相位失真的问题减至最低,但是这只单体最特别的地方并不只如此,而是中音振膜居然采平面式的设计。其实平面的单体振膜早期Linn与KEF都曾经用过,只不过当时都是用在低频段,The Music则是用在中频,更精确的说是用在中低频到中高频之间。根据原厂的资料显示,这颗单体的特性达到七个八度音程,远超过一般单体负责的频宽范围。



    七个八度音程到底是多少?假设这颗单体负责的频段从100Hz算起,跟下一个八度音刚好差一倍,那么最高频段就是100Hz的六次向上等比级数,也就是6400Hz,根据原厂公布的规格加上高音单体的数值,「Music Center」同轴单体负责的频段为100Hz到20kHz,这差不多也是一对书架式喇叭能够负责的频率。而这只平面振膜能有如此特性,关键在材质,Vienna Acoustics认为全平面的中音振膜是最理想的设计,可以得到最好的音像凝聚与最正确的声音,至于为何少有厂商采用此作法?原因出在振膜的强度,往往强度够了振膜却太重,速度反应不够快速。「Music Center」单体振膜则是用上了独家TPX叁层结构材质(特别加入了玻璃纤维混合)製作并配合独创的Spike结构补强,又轻又坚固,另外原厂也表示平面振膜也可以避免一般锥盆振膜易产生如号角般的瓮声。



要向上钻也要向下沉

    除了这颗独特的单体外,高低两端的延伸要够好才不失旗舰本色,因此The Music也用上了一只0.5吋的超高音与另外叁只同样采用Spike结构补强的9吋锥盆低音单体。超高音单体选择的是日本Murata公司的製品,频率响应可达100kHz。至于叁只18Hz到100Hz(规格表标明最低22Hz)低音单体与「Music Center」同轴单体都是交由德国Eton公司製作。这两只单体跟一般Eton客製化的产品不太一样,振膜的设计与製作都是在Vienna Acoustics自己的厂内完成,随后才交给Eton进行其余的製作。



    单体与众不同还不够特别,The Music另一个特点就是分离式的箱体,高∕中音同轴单体设置在上半部的独立箱体,其余的皆在下半部箱体,此外上端箱体还设计了独家的叁点支撑结构,可进行水平位置的与垂直仰角的调整。聆听者在任何的空间中都可藉由这个功能的调整得到最佳的聆听甜蜜点(Sweet Spot),也是大家通称的皇帝位,这功能也就是我先前提到的秘密武器。以当天不甚完美的聆听环境,正好可以测试这项设计的成效。经过实际的操作调整,在半开放式的空间中,因为我聆听的位置刚好与喇叭成正叁角形的状态,不过喇叭本身并未Toe In,在经过水平向内调整后获得更凝聚的音像与更精确的定位。另外由于沙发位置较低,所以音像听起来是偏高的。不过这问题在当我将上方同轴单体投射的倾角加大后也获得了有效的解决。这两种调整确实有用,能适度的克服聆听环境的缺点,不过如果能在密闭的聆听环境中配合使用,相信会更好。

TOP
6#

惊艳

    前述已经尽量将环境的影响因素减至最低,接下来要用耳朵听听看这对百万元级喇叭的表现如何?The Music的效率达91dB,因此原厂表示扩大机只要50W的输出功率就可以轻鬆的驱动。但依照以往的经验,面对这样的大家伙就算喇叭效率高,还是要大瓦数的扩大机才能表现较高的支配力。代理商也应该知道这点,当天提供搭配的后级扩大机是德国Symphonic Line的Kraft 300,四欧姆的状态下每声道可输出300W,前级扩大机是Symphonic Line的RG3 MK4。德国Symphonic Line的器材在台湾的市场比较少见,外型不花俏,却是不折不够的高档产品。至于当天搭配的讯源是用Unison Unico P CD唱盘的数位输出接上Weiss的Minerva D/A转换器。



    这对旗舰果然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表现,以实例说明,我只拿出Naim的「2007 Finest Music Reference」,就让我对The Music折服不已。首先第一轨开始女歌手Sabina Sciubba的歌声一出,形体是那么样的直接、庞大、立体,传透力又那么样的强,声音线条的描绘能力一流,干净的背景让所有乐手气韵的转折变化都毫不隐藏的浮现出来。更难得的是这样有力度、鲜活的表现却一点都不会生硬,因为声音的扩散性很好,空气感超群,感觉乐手的声音不单单只是迎面而来,而且有很好的包围感,试听之初我就对The Music留下了好印象。



旗舰才有的魄力与魅力

    我继续播放这张专辑第四轨与第六轨由吉他手Antonio Forcione为主轴的曲目,结果更让我吃惊了,因为这样的声音绝对在小系统上无法体验,钢弦吉他拨弹不但也是大画面的,向外迸射而出的能量实在惊人,瞬间暂态完全不拖泥带水,听起来实在太过癮了。如果您也拥有这张专辑,在听这两段曲目时,若是没有听到庞大的形体、扎实的力道、丰富的细节与惊人的动态,很遗憾,您尚未完整体验这两段录音的精髓。



    接着我拿出Rob Wasserman的「Duets」,播放第四轨由Rob Wasserman本人分别演奏电子低音贝斯与低音贝斯混在一轨的曲目。这首曲子的考验没有别的,就是极低频的表现力,这部份The Music还是轻易过关了,低音贝斯十足饱满有弹性,向下延伸非常的流畅,琴音的尾韵是很一大片的向外扩散,感觉塞满了整个空间,而且低频线条的分离度与旋律起伏变化的层次感也都毫不费力展现出来,这部份一向也都是喇叭系统最难表现的一环。另外应该不少读者都听过论坛20周年纪念CD吧!两张CD中最后论坛成员亲自录音的片段,你有听到外面马路大卡车不时经过造成振动的极低频声响吗?在The Music身上清晰可闻。



    到此为止好像都是提到比较偏向极限力的表现,毕竟旗舰喇叭跟一般系统最大的不同价值在此。最后我再举个例子,论坛20周年纪念CD中Philips那段諏访内晶子的录音,可能也有人会觉得听起来生硬甚至刺耳,这还是不正确的,The Music发出的琴音不但直接快速,而且鲜明的描绘出小提琴的擦弦质感、高把位时的细腻质感与琴腔共鸣的浓浓木头味更是迷人。我听到的是力与美的超强展示,这才是正确的表现。



还可以更好

    在这次试听过程中,碍于空间的关系,让The Music表现多少受到限制,尤其可惜的是喇叭的前后摆位无法大幅度变动尝试,因此听大规模演出时的空间深度感无法百分百发挥,我估计整体的实力可能只发挥七成而已。即使如此,「音响20要」的表现几乎也都高分过关,的确有旗舰的风范。如果多金之士能够把它迎入家门,这对Vienna Acoustics酝酿多时的旗舰一定会让您得到更多的满足。

TOP
7#

好箱
TOP
8#

养在深闺无人识,这就是 维也纳 音箱的现状,可惜,可惜,
cd机 徕卡  功放模范15.2  音箱 维也纳 大贝多芬
TOP
9#

Vienna确实是在同等价位音箱里的佼佼者,甚至比很多贵价产品的表现好,可能是没有做宣传广告,所以知名度不高。
TOP
10#

顶一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