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各位乐迷——记海丁克指挥RCO的飞利浦黄金年代
献给各位乐迷——记海丁克指挥RCO的飞利浦黄金年代
感谢Hifi168举办这样一个征文活动,对飞利浦唱片,自己总想写下一些什么,正好趁着这次活动,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吧。
飞利浦唱片当中的艺术家,不少都位列本人最喜欢之列,比如钢琴家布伦德尔、小提琴家格吕米欧,都是我一直的挚爱,从我开始听古典音乐开始到今天,布伦德尔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以及格吕米欧的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都是我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许是对这两位清新喜人的莫扎特最恰当形容,正如傅聪所说,莫扎特骨子里面跟唐诗宋词有很多的相通。
日复一日,我们都要过着白开水一般的生活,是不是应该有一些东西点缀一下呢?音乐或许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调味品。很多人觉得平常听听流行歌曲热热闹闹的不是很好吗?为什麽要去听那种枯燥无聊的古典乐?16岁以前的我也是这样想的。但自从被格吕米欧和布伦德尔的莫扎特“毒倒”以后,古典音乐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惜本人无缘这两位大师的现场,尽管布伦德尔依然在世,但他的半退休状态对我们来说要再听到现场确实不容易。
而幸运的是,2009年我听到了伯纳德·海丁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在香港演出的马勒第六交响曲,这成为了我一生中最难忘的音乐会。飞利浦唱片其实更让人感动的,属于一个无法复制的四大巨头组合——海丁克、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下称“RCO”)、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飞利浦唱片,四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缺了谁都无法成就这伟大传奇。而到今天,这个无法复制的组合,已经占据了我自己唱片架上面最重要的位置,这个组合绝对不亚于阿巴多、卡拉扬跟柏林爱乐乐团在DG公司录音的组合。
一生最感动的现场
有些经历,让你毕生难忘。在第37届香港艺术节的第二天2009年2月7日,芝加哥交响乐团在荷兰指挥大师海丁克的率领下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演出马勒第六交响曲。这个晚上一定是一个可以让我记住一辈子的几小时!
起初,笔者由于略微迟疑而订不到低价票,本来已经考虑放弃欣赏该演出。但当年在1月6日在纽约林肯中心成功堵退票在菲舍尔大厅成功聆听纽约爱乐的经历,让我产生了在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会开场之前“博一下”的想法。当天下午5点,本人进入文化中心大堂,跟艺术节摊位的两位mm了解到她们手中只有1480元的退票,而当我回答“再等等有没有其他人退票”的时候,一位极有气质的阿姨跟我讲到,“别等了,就最后的机会”,在我印象中她好像是香港艺术节有限公司的行政总监Tisa何小姐。
我们和一些香港乐迷展开了友好而亲切的对话,大家同样感叹海丁克就80岁了,如果这次错过,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听到大师演出。这时候一位面露焦急神情的乐迷出现在我们身边,我随便问了一句,有票退么?他掏出一张1480的票,而这个时候时钟已经走到7点35分。我一下子就说800可以么?这位乐迷感叹道“卖不出去就是浪费”之下,而且本人考虑到海丁克和马勒第六都是我最喜欢的大师和作品之列,加上没有朗朗之类的敲砖头糟蹋,实属难得,成交!
音乐会几乎爆满,可见金融海啸肆虐下香港人对艺术的追求并没有退却。海丁克出场,其步履之稳健,决不像年近八旬的老翁,而在白头发的略微点缀下,圆圆的脸和他在视频资料中的形象没啥分别,精神气息极佳,相信大师一定可以长命百岁。加上身材矫健而难以看到肚喃迹象,则更添大师魅力。
从第一个低音弦乐奏出的音符开始,绵密、厚实、沉稳,速度略慢,这是我听过最棒的弦乐声音了,一下子把我心目中埃森巴赫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和费城管弦乐团抛开一条街,彻底把马泽尔指挥的纽约爱乐、某指挥的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哈丁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狠狠地抛开两条街。
海丁克的指挥简洁有力,没有一丝多余的乱蹦乱跳。声音的平衡也控制的非常好,过往芝加哥乐团给人的铜管过于强横并没有显现,而是恰到好处的光辉灿烂和雄浑有力,当然也和本人
位置略微靠前有关,海丁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候提到过,平常合作中,他的确对芝加哥的铜管有所压制,使得声音更加平衡。芝加哥交响乐团每一个声部都近乎完美,木管在这首作品也起到了极其出色的烘托作用。在前两个乐章当中,海丁克棒下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有着纹理清晰的室内乐化效果,在略慢的速度下使得乐曲每一个细节都交待的清清楚楚,没有那么一点点含混。悲剧性的情绪在这种略慢的速度下体现的更为深刻,更有思辨性,全场观众都为之动容。
第三乐章柔板是马勒最伟大的慢乐章之一,记得几年前笔者就是从老卡指挥的马勒第六这个催人泪下的慢乐章喜欢上了马勒的作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小提琴家出身的海丁克把弦乐声音打磨得无限完美,惊为天籁。末乐章海丁克带领乐队奏出了一波又一波的悲剧高潮,最后由一位目无表情的乐手砸下来的大木槌把我们的情绪带到了最高峰!完美!惊艳!
笔者觉得,海丁克棒下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比索尔蒂和巴伦博伊姆时期的更上一层楼,本质的原因是他向芝加哥交响乐团注入了类似RCO的优雅平衡元素,当然大师晚年的精神境界也是无法匹敌。2010年他也已经离开,由意大利大师穆帝接手芝加哥交响乐团艺术总监。
史上最全能的大师?
谁是录音史上最全能的钢琴家?恐怕毫无疑问,几乎录下所有经典作品的阿什肯纳齐或许可以获得这个称号,不过不少乐迷认为阿什肯纳齐对曲目掌握过于泛滥,实际上他几乎没能在某些特定曲目获得“最佳版本之一”的称号。
谁是录音史上最全能的指挥家?对这个问题似乎在乐迷当中很少引起讨论,即使是如卡拉扬,其留下的录音主要是对德奥传统作品的反复灌录,而他对马勒、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这些交响音乐大师的录音并不多;而阿巴多也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德奥作品和意大利作品上面,对柴可夫斯基以外的俄罗斯作品也涉猎不多。个人觉得,实际上海丁克的成就绝对不低于阿巴多,也绝对是今天在世的指挥大师中最值得尊敬的2、3位之一。
说起海丁克,如果看看他的录音目录,或许不少乐迷认为他其实是指挥家的阿什肯纳齐,海丁克留下的交响曲录音全集涉及到的作曲家可能是最多的,无论是德奥传统作品的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的交响曲,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歌剧,莫扎特、瓦格纳等大师的歌剧,到法国作品的拉威尔、德彪西,还有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匈牙利的李斯特交响曲,还有部分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的捷克作品,甚至日本作曲家武满彻,海丁克都留下了录音,大多数还是全集,而且其中的勃拉姆斯、马勒、拉威尔、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等全集至今被部分乐迷认为有实力竞争最佳版本,而这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飞利浦唱片以及RCO乐团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的杰作,从1964年到1988年近25年的任职,是海丁克指挥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而2006年-2010年在芝加哥任职常任指挥,则代表着海丁克晚年最经典的成就,不过如果把录音效果也考虑上,无疑在RCO时期的海丁克是最登峰造极的。
另一方面,海丁克也跟布伦德尔、阿劳、阿什肯纳齐、谢林、克莱伯斯(当时RCO的首席)等独奏家着很多协奏曲的录音,大部分也是跟RCO完成,主要在于贝多芬、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作品,这也是录音史上最伟大的瑰宝之一。
笔者觉得,RCO这个乐团最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演奏什么作品,都能够很完美的表达出来,位于法国跟德国之间的这个荷兰乐团,既有德国乐团绵密、厚实、稳重的音响,也有法国乐团的轻盈以及美妙的音色变幻,而正是如此出色的乐团,在诠释俄罗斯和东欧作品的时候,也能够独树一帜,成为了西欧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等作品的最佳代表之一。
在9月8日晚上的《古典纵横》节目当中,主持人赵毅敏先生介绍了环球新出版的海丁克唱片结集。赵毅敏提到,有乐迷称,在其余地方的听到的海丁克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其实都远远不如在皇家音乐厅里面听到的,为什么?这里面有很多很神奇的故事,海丁克、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以及其乐团三者早已经在血脉中融为一体,他们的演奏当中并不缺乏激情,但也从不会过分的情形出现,更不会出现造作和沉闷,在表现中给人适度的感觉。海丁克和这个乐团的录音跟很多德奥、俄罗斯、法国、英国乐团都很不一样,其实这一点很难用语言形容,而如果我们到荷兰的花卉市场以及荷兰的海边市场走走,就会发觉荷兰人的性格早已经融入了这个乐团当中。
在这里或许需要穿插一段题外话。相信对于广东地区的不少乐迷来说,都是听着《古典纵横》长大,这是我们聆听古典音乐生涯当中无法抹去的一部分。《古典纵横》自1993年创办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该栏目自开设之日起就拥有一批忠实的拥趸,曾经的节目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晚的8点到10点。但从2003年3月3日起,该栏目的播出时间由原来的周一至周五每晚8:00-10:00缩短到9:00-10:00,大量古典乐迷对此强烈不满。然而更让人伤心的是,现在古典纵横节目只缩水剩下了每周不到4小时,分别是在周六周日晚上的两个小时,或许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乐迷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对我们而言因为从小到大的感情,对赵毅敏先生主持的节目,还是争取听一下,也可以到广东电台音乐之声的网站重温以往的节目;“真正的快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很喜欢现在这个《古典纵横》的片头。
对于笔者而言,尽管已经走过日本、美国、巴西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不过至今没有踏足欧洲,或许是缘分问题,明年相信我真要到荷兰朝圣,到欧洲走走,感受一下最古老正宗的古典音乐。笔者也觉得,由两位荷兰人埃杜·迪华特和梵志登带领的香港管弦乐团,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RCO乐团的色彩,当然水平依然有一定差距。笔者也在香港听过韩国大师郑明勋指挥RCO的现场演出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不过从融合度和精神境界上,似乎远不如海丁克,也不如郑明勋跟首尔爱乐乐团合作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可见指挥和乐团要有长期的合作,才能产生最激动人生的火花,海丁克和RCO的25年,无疑是20世纪音乐史上最重要的组合之一,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精神财富。
录音最好的马勒全集
现当代的指挥大师当中,很多都留下了马勒的录音,风格各异,比如伯恩斯坦感情上的大起大落,邓斯泰德和阿巴多则能够雕刻出犹如室内乐般的清晰织体,卡拉扬在音响上的辉煌完美,当然还有迈克尔·吉伦、伯尔蒂尼、殷巴尔指挥麾下的德国几个广播乐团,表现出来的冷静理性,以及特有的德国气质,都让我们难忘。
提起海丁克的马勒,跟几个世界上最顶尖的乐团都留下了录音,包括了早期跟RCO的全集,跟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准全集”,还有跟2006-2010年期间任职芝加哥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期间留下的几个录音,可以说各有特色;而笔者依然觉得,尽管其晚年在芝加哥留下的录音有着更高的精神境界,正如前文提到那场毕生难忘的现场演出,但笔者听得最多的依然是海丁克在飞利浦的时期,跟RCO录下的那套全集,而借助于飞利浦出色的录音技术,录音师更有素质的修养,RCO的绝美音色,在皇家音乐厅的神奇效果,造就了这套可能是史上录音最棒的马勒全集。
马勒的音乐是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总结和极致。在他的作品当中,浪漫主义的魅力——对生存死亡、大自然、神秘、民间音乐、哲学有着很神奇的表述,同时复杂的配器效果、无穷变幻的音响色彩、庞大的乐队让人神往。马勒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他在世纪之交的地位犹如在他一个世纪以前的贝多芬,他是连接19世纪和20世纪音乐的桥梁。“指挥为生活,生活为作曲”是马勒的名言。他的完美主义给他的作曲有很大影响,他对每一部作品都会不断重写一些细节部分,这造成了他作品不算多,但却是每一首都有着不同凡响的成就和影响力。
海丁克指挥RCO的马勒,其实最突出的特点是理智、简洁与室内乐一般的清晰透明。海丁克的感情表达比较理智、含蓄,绝没有撕心裂肺、痛哭流涕的场面,但并不给人冰冷无情的感觉,听者不难感受到一份热切与真诚。另一方面,听马勒的确要讲究好录音,不然庞大的乐队和丰富变幻的管弦乐色彩无从享受得到,这一套唱片有着庞大的空间音场和清晰的层次感,借助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绝佳的声学效果,乐队细节也异常清晰,室内乐一般的织体让人惊叹,弦乐尤其绵密厚实,非常富有现场感,音色变幻也美轮美奂。
听马勒的交响曲,不妨从文雅的第四或者清新活泼的第一开始。第一交响曲“巨人”开头是充满生机活泼的春日描述,第三乐章有着大家都很熟悉的“两只老虎”童谣,而第四乐章那种响彻云霄的气势让人无不为止震撼感动。第四交响曲歌颂着天堂,充满着童真和纯美,最后一个乐章是带有女高音和乐队共同表达的天堂图景。而第五交响曲则是在音乐会上最受欢迎的马勒作品,也是马勒的创作走向完全成熟的标志。有着类似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当中“从黑暗到光明”类似的思想,但乐队更庞大,配器更加复杂,更加耐听一些。其中第四乐章是由弦乐和竖琴奏出柔情美丽的哀歌,某些专家说这是马勒写给妻子艾玛无字的情书。第五乐章那种神经质一般的狂欢,也让音响迷大呼过瘾。
不少人说飞利浦的交响录音不如室内乐和独奏好,而事实上海丁克指挥RCO的马勒第五交响曲录音有力反驳了这种说法,这是飞利浦乐队作品的最佳代表作之一,在前两个乐章当中,海丁克并不像很多指挥家那样搞得暗无天日撕心裂肺,他有着更冷静理智的表达,而在著名的“小柔板”中,RCO出色的弦乐使得马勒这段最著名的音乐表达出最真挚的感情,马勒对妻子的爱,深厚而真诚,让人感动;到了最后一个乐章,海丁克跟RCO就如触电般挥洒自如。海丁克控制的情感相对比较节制,没有太多夸张的呐喊。这是一张能让你拍烂手掌的马勒第五唱片,也是笔者心目中该作品的最佳版本,并且是最常聆听的一张唱片。
而对于相对不那么热门的马勒第七交响曲,海丁克也有多次的指挥,包括跟RCO和柏林爱乐乐团的。跟RCO的合作中,海丁克的手法非常实在直接,较为注重表现音色和线条的美感,这在第七交响曲这种具备梦幻色彩的交响曲当中显得平实,当然RCO美妙的音色变幻自然为这种梦幻色彩增色不少,使得这张第七交响曲绝对有实力竞争最佳版本。
现代都市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工作、金钱、家庭上的都有,而音乐能够给予我们最大的精神支持。其实我们懂得听古典音乐,就是上帝对我们最好的眷顾,我们已经获得了大多数人得不到的幸福。从海丁克的音乐当中,我们也可以获得懂得平静,如何更中庸理智的处世,人生真需要懂得知足常乐,多听听音乐,多陪陪家人,多去不同地方旅游,好好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