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3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相见恨晚!新玩具之德国之声RG10 MK4 REFERENCE HD合并功放(初... [复制链接]

查看: 339358|回复: 381
231#

黑胶白片都是高素质的声音.
BRINKMANN-FM223-FM115-KAISE
TOP
232#

我爱LP兄又入新宠,长夜漫漫,保重!胆机有其优点但也有其缺陷,晶体管机亦然。这是个人从晶体管到百瓦的推挽再到现在3.5瓦的单端2A3的点滴感受。特别是大功率确不是胆机所长,也不适合一般以賞乐怡情为主的烧友,如徳国之声的唱放质素如兄所言,那倒比较适合有要求又不喜系统过于复杂的烧友,当然前提是付得起钱了。
TOP
233#

回复 229# 阿杰 的帖子

感谢杰兄给我的高帽子,不过你要真送我贵器材的话,不管好不好听我都会要的,呵呵!
不过近这几年的折腾,虽说白金鸟的原因占了一部分,但是你和邝版、W版的功劳也不少啊。
TOP
234#

前段时间,在W版、邝版的带领之下参观了张敬轩在广州芳村的录音室,收获颇多!


其中一个环节是在监听室里用挂在墙壁上的大喇叭(上图中挂在墙上的8单元大喇叭)重播张敬轩最近发行专辑的数码录音母带,这对喇叭的牌子不记得了,单元全部是丹拿单元组成,通过电子分音由拜士通功放推动,出来的声音可真是好听啊!张敬轩的声音既通透又有厚度,非常舒服!伴奏乐器的质感也是无可挑剔!回家自己用黑胶系统再重播一次对比,发现人声在解释力和厚度方面还是有一点距离。当然,从数码母带到制成黑胶唱片中间的过程,信息量的损失是在所难免的,而到自己的系统再重播出来又必定会再有一定的损失。
这次经历让我又一次对音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前听过不少老烧都说录音室用的监听器材,特别是喇叭不好听,过于直白、没有感情,但我在监听室听到的声音却反而让我觉得自己系统的声音感情表达没到位。


张敬轩的这张新专辑,选歌、编曲我觉得水准尚可吧,但录音水准就远非国内一般口水歌的录音可比了。
TOP
235#

回复 233# 我爱LP 的帖子

西电的音箱够贵了吧?
像你这样每天都听10小时以上,不出一周,准会疯掉。
TOP
236#

回复 220# 时光车间 的帖子

时光兄 这贴 本来就是个很好的听感贴,给某些人弄的乱七八糟,自以为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是法律的化身,是人类的导师,有点精神臆想症。
最后编辑111yue 最后编辑于 2013-08-20 22:50:13
TOP
237#

回复 232# linnlinn 的帖子

谢谢!胆石确实是各有优缺点,胆机要想保持优美音色和强大功率的价格基本是天文数字了,当然,石机也是一样,完美是人人都想,但现实中是不能不妥协的。
RG10这部机子要说缺点我认为会是在中高频的音色上,只是我现在的搭配刚好能弥补这个缺点。在富盛听过好几次德国之声搭配丹拿,丹拿喇叭的中高频比起JMLab的铍高音来算是保守了一些,播放峰哥的黑胶翻录文件时还可以,播CD的效果老实说就不能算满意了。
但这部机子最厉害的地方,我认为是它中低频的解释力,什么推动力强劲的还在其次,这方面胆机受输出牛的限制我估计是不可能达到的。
TOP
238#

这里涉及一个器材搭配的问题,因为楼主所用的音箱是典型的现代风格,高频宽,高速度,高分析力,相位精确。这类型音箱要玩好有相当难度,很多时候用一般的晶体管机器搭配会出现中高音偏亮的听感。这时候一般发烧友通常会有两种认识和解决方案,一开始通常会认为是音箱“难推”,于是升级更大功率的晶体管机,但效果常差强人意。一种会觉得晶体管机声音生硬,分析力细节虽好但缺乏“人情味”,于是转用胆机,开始时会觉得听感“温暖了”,不过慢慢又发现频宽,中低能量分析力欠缺。有些干脆得出这种音箱不行的结论,转玩适合电子管的古董(或旧式设计的)音箱。
其实原因很简单,相位准速度快的现代音箱最需要的是功放(尤其后级)的速度而不单是功率。而且这类型音箱不太适合搭配电子管后级。后级速度的技术指标是“回转率”,麻烦的是,功放厂家通常不会提供这个参数!速度慢的后级驱动这类相位精确的音箱时,因为瞬间功率不足,会造成消耗功率大的中低音瞬间摆动幅度不足,使听感单薄,严重甚至会有高音嘈,中音单薄凹陷,低频肥肿混浊这样三段分离的糟糕效果。
总结就是,要玩好“现代设计”的高精度音箱,速度才是关键,而不是简单地以功率大小,是否平衡,是否前后级分体来衡量功放的质素。速度快的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大功率但速度慢的是“明天给个官你做”。
TOP
239#

非常精彩!顶一个。
光头强玩音响——能够还原唱片是最好。     
                                林子这么大尼玛标准没完没了!
TOP
240#

邝版说得非常精彩!佩服邝版能将我们说出的听音感觉上升到用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普及了音响知识,而且是朋友般的亲切,幽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