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系统调试心得——新增听音室的声学调整 [复制链接]

查看: 109381|回复: 142
21#

多谢以上各位网友支持!

这几年,国内声学装修发展很快,大大小小的声学装修公司不计其数,很多都是采用同样的设计工具和思路来装修听音室,使用的软件普遍是EASECARA,为了避免驻波、增加临界距离,大面积采用吸音手段:墙角吸音柱、前墙和天花满铺扩散板,侧墙后墙一定是槽孔板+吸音棉留50-100mm空腔,做的满满的。这样的装修,失败的案例不少,最大的问题是声音不扎实饱满,音色单调不鲜活,放什么音乐都是一个味道。


百度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清楚展示了这种声学装修的目标——


   在镁声的听音室,初始临界距离大约只有0.6,为了增加临界距离,只好在前墙和侧墙全部挂上厚棉絮,拉上厚窗帘,采用这些强吸音的方法,达到了在皇帝位“听直达声为主”的目标。但这样的声音虽然结像变小、声底安静,但声音变得不离箱、单薄,不自然。这些听感的负面因素,在声学参数方面完全表现不出来。又买木丝板、聚酯板,折腾了很久,越听越累,后来镁声彻底放弃了这种方法。    
-
      经过反复折腾,镁声认为,也许录音室监听录音时需要听直达声为主,但作为音乐欣赏,应该是听混响声为主,这才符合现场欣赏音乐的习惯。所以,听音室的声学处理,应该“保留空间,谨慎吸音,平衡混响,控制反射。”

昨天 23:04 上传
下载 (100.24 KB)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22#

原帖由 醉心山庄 于 2014-8-8 9:21:00 发表
学习,还有续文否?


多谢关注,当然还有。我抓紧写。理论上要先点透,才有针对性的方法。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23#

原帖由 ningjy12 于 2014-8-9 12:32:00 发表
临界距离是啥意思?请帮忙解释一下!

临界距离,是指听音室内直达声和混响声达到平衡的地方。说白了,就是在临界距离之内听音是以直达声为主,比较清晰,在临界距离之外听音是以混响声(环境声)为主,比较丰满。临界距离和房间面积、吸音比率、音箱特性有关。指向性好的箱子,临界距离就大。在无残响室,临界距离很大,相当于音箱前面所有的空间。在四壁未经处理反射声多的小房间,临界距离也许只有1米左右。

录音室设计目标是审听录音中的瑕疵,追求直达声为主。很多声学装修的理论文章照搬录音室设计理论,所以才有广泛流传的听音要听直达声的观点。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24#


   继续说说前面提到的保留空间,谨慎吸音,平衡混响,控制反射”的16字方针。


1、
保留空间

声学意义上的音乐欣赏的小空间,是指小于7000立方米的空间。所以发烧友家里即使有60平米的听音室,也是属于小空间,再现20-20khz的全频比较困难。既然叫空间,就不光是指面积,房间的高度同样需要珍惜。有些发烧友为了调整房间三维的黄金比例,把中空的4-5米的净高用吊顶封到3米多,非常可惜。原因是一来单薄的吊顶不是刚性表面,房间的声学模式依然是按照吊顶之前的尺寸发展,二来是大净空对良好混响的形成和空气感的产生非常宝贵,压低后就自废武功了。




2、
谨慎吸音

声学实验表明,房间里的声音要经过6次反射之后,才能形成稳态的混响,如果房间吸音材料运用过多,经过6次反射后,声音的能量消失殆尽,房间就会变得“死寂”,声音就会失去包围感和丰满感。对于普通听音室,平均吸音系数0.2左右是比较适中的。这相当于在20平米的房间里,一组双人沙发、木地板铺4平米地毯、4平米厚窗帘、1平米挂毯、两个唱片架(柜)的总吸声量。如果做整面墙体的槽孔板+吸音棉,吸音面积就会过多。


3、
平衡混响

混响的指标是全频的混响时间。一般规律是房间越大、越空荡,混响时间就越长,房间越小杂物越多,混响时间就越短。20平米以内的房间混响时间控制住0.3秒左右比较合适(低频可以略长一点),40平米的房间混响时间可以调整到0.5-0.7秒。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听起来比较清晰干瘦,过长则浑浊拖沓。通常低频、中频、高频的混响时间是不同的,但不能悬殊太大。例如低频0.4、中频0.2、高频0.4,人声就会单薄;低频0.4,中频0.3,高频0.1,声音就会沉闷。因此,混响需要平衡。如果大量使用同一种声学材料,就会在该材料的特征频率产生低谷。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天花满铺泡沫扩散板,高频混响就带有塑料味(加重型或者在表面喷涂油漆后会改善)。

4、
控制反射

这是说的反射是指早期反射声。控制早期反射声是音响空间声学调整的重中之重,但并没有得到烧友普遍的重视。有的烧友虽然意识到了,但相关讨论比较少,难以掌握方法。镁声查了很多资料,做了很多试验,感觉摸索出了点门道,汇报出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得到行家的指导。

假设在一间漆黑的听音室,音箱发出一个音符,人耳听到的首先是不受空间影响的直达声,瞬间后,再听到经过侧墙、天花、后墙、地面反射来的早期反射声。这个“瞬间”的时长从1毫秒到30毫秒不等。人耳能敏感感受这个时长,从而判断房间的大小。也就是说,早期反射声是听感产生空间感的基础。

在几个著名好声的音乐厅,例如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其一大共同点就是观众席能听到延时适中、扩散合适的侧墙早期反射声。星海音乐厅也是通过在台口两侧设置矮墙,来取得适当的早期反射声。早期反射声相对直达声到达的时差如果在1030毫秒,对声音是大有裨益的,可以增加声音的亲切感。到达的时差小于5毫秒,会影响高频的延伸和空气感;到达的时差长于50毫秒,就会变成回声。

回到我们的听音空间。假设音箱距离侧墙是2米,和直达声对应的距离差大约是3米多,延时大约是10毫秒,这是件好事。如果距离侧墙只有0.7米,距离差是1米,延时就只有3毫秒,会损失高频和空气感。另外,声音每经过一次反射,相位就会反相,反相后的反射声混着直达声到达人耳,会产生梳状滤波效果,严重影响声音的音色和流畅感,使得声音紧张和刺耳。

通过反射声控制技术,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上述问题。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4-08-09 20:30:28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25#

原帖由 牛仔 于 2014-8-9 20:52:00 发表
录音室录音最大好处是声音清晰,混响来自后期的人工加入。
好的现场录音来自自然混响,声音的清晰度可达到录音室录音的声音。
录音室需要消音,是为了能获得演奏乐器或人声清晰的声音,为之后的人工混响打基础。而录音监听室要消音,是为了监听经过消音室的录音声音。
个人浅见。


多谢牛博士补充,我帖子所指的正是用于制作和监听的录音控制室,以后我尽量描述精准些。
另外,录音棚用于录音的房间,也不全是“需要消音”,有些会把混响时间控制在0.3-0.4秒,而录制古典音乐大多数都是采用自然混响,需要的混响时间甚至超过1秒,所以很多大型录音棚都备有可调混响时间的“道具”。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26#

原帖由 cadcam 于 2014-8-10 21:37:00 发表
镁声兄及各位朋友,您们好,前辈是垫材及音响方面的专家,我现在买了个广州君子架皇系列的机架,双三层的。因为回来需要加垫板才能摆放器材,所以现在比较纠结垫板的选择。经过查找,暂发现有4种板材可供选择使用,
在此想请教一下兄的见解:
1)电木板(很少看见烧友用此垫材)
2)黑色大理石(厨房用那种,很多君子架的朋友在用)
3)玻璃(三越名架在用,厚度1cm)
4)有机玻璃(亚克力,看到镁声 兄在


多谢关注。不能展开来谈,只说说结论吧。
电木板早几年很多烧友在用,声底干净,但由于声音比较死比较沉这几年不兴了。大理石呢,声音线条好,细节夸张,但比较生硬噪杂。玻璃就不用说了,砂石感,薄,高频发飘,偶有进口架子也用,但那些是特别处理过,用在茗的音源可以增加点高频解析力。厚有机玻璃通透、基本无染色,细节也不错,但一定要25mm或以上厚度的,也需要经过去除内应力的处理才好声。另外还有碳纤板,能量感强,立体感好,铜管音色表现极好,音场略冲前。还有各种硬木板,厚暖,从容,耐听,低频丰厚,某些树种吃细节。
以上种种,您可以根据自己系统的声音来选择。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27#

原帖由 ningjy12 于 2014-8-10 7:27:00 发表
如果从音箱里出来的直达声已经包括录音过程中记录乐队的直达声和混响(控制在0.3-0.4s),那么在我们的听音室里还需要混响么?如果需要是不是控制的越短越好。
[font=宋体


录音的自然混响也许是0.3秒,后期制作往往会通过混响效果器加长。如果听音室混响过少,那就变成从直达声中听混响,比房间自然形成的扩散充分的混响,效果还是差一截。


听音室混响长短还能说各有特点,最恶声的是高中低不平衡。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28#

原帖由 cadcam 于 2014-8-11 2:56:00 发表
很感谢镁声兄的指点,考虑到有机玻璃(2.5cm以上厚度)及碳纤维的价钱不便宜,本着经济发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决定试试:
I)大理石,准备在石头与机架接触位用布,木块,纸或胶泥试试,目的减少石头的噪杂感。
2)厚木板,谢谢兄提供的建议,查了一下淘宝,卖得比较实惠的是衫木,松木的厚木板,但这种板的质地应该不够硬,按想象未知会否声音会闷或细节减少。
谢谢。


普通杂木让声音重心提高,压缩动态和频宽,损失细节。大理石是癖性很顽固的材料,很难通过下面的垫才来校声。不过调声这回事,都要经过自己摸索尝试才会真正取得经验。最简单的,把厨房的砧板洗干净晾干就可以体验一把木垫板的效果了。兄如有兴趣钻研垫板的学问,镁声可以提供亚克力垫板给您对比pk。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29#

原帖由 牛仔 于 2014-8-11 10:15:00 发表
这个时间长短与现场环境大小有关啊。录音师是不敢轻易改变它的。 [siz

73楼牛仔兄您自己说过——

“录音室录音最大好处是声音清晰,混响来自后期的人工加入。
----
录音室需要消音,是为了能获得演奏乐器或人声清晰的声音,为之后的人工混响打基础。”


镁声知道牛仔兄对立体声原理和录音技术研究很深,但这两种观点似乎彼此矛盾,能多写点文字解释一下吗?否则镁声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您的观点,也难以领会您的指导。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30#

    对于不打算大兴土木重新装修听音室的烧友,镁声有以下声学调整心得:

    首先要确定音箱的摆位。短边摆法音箱距离后墙调整余地比较大,音场比较深,3D感好,听感轻松,视觉自然。长边摆法音场比较宽,声音包围感好,容易投入音乐的氛围,频响也平衡一些。由于短边摆法要精心处理和侧墙的关系,声音效果对摆位极其敏感(有些方法可以削弱这种敏感性,后面会提到),频响峰谷比较多,所以日本立体声杂志一直推崇长边摆法。


    镁声比较喜欢在音箱后面调出错落有致似乎看得见的乐器定位和形体,所以采用短边摆位。短边摆位对后墙的要求并不高,无论是玻璃+厚窗帘,还是实墙,都能调出满意的效果。如前所述,侧墙的处理是短边摆位的重点。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