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蒋鹏 于 2012-10-21 8:21:00 发表 无论是S型唱臂,还是J型臂,还是直线型臂,也无论有没有唱头补偿角,其受力分析图都是上图。因此唱头内侧力产生的原因就是臂杆对于针尖的拉力不在切线上,而是与摩擦力有一个夹角,,而这个夹角导致其指向唱盘圆心的向心力的产生,这个向心力就是内侧力! 至于某些国外文字所述是唱臂补偿角所致,只是T角度的补角与唱臂补偿角近似,是一种含混的讲法,不正确的讲法。 |
上面的是不带补偿角的假想图,和带补偿角的唱臂受力点和方向都不一样了,试试右移一下图中唱臂轴点,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外侧滑力都有可能了吧?所以上面的说法还要把内侧滑力修正为侧滑力。
摩擦力与唱臂力线形成夹角会产生偏移力这个没问题,试验时喜欢把唱头怎么装都可以,但实际使用中,立体声唱头首先要循迹角正确才能正确拾音,否则无论有无侧滑力,无论方向和大小,无论如何修正都会失真,所以其它设定下讨论侧压会得出正确而无实际意义的结论。正常设置唱头的前提下,在正确设置了补偿角,使唱针力线接近坑纹正切方向时,只会产生内侧滑力,而且就是由补偿角和针尖所受摩擦力决定。而且这时侧滑力变化最少,在工业设计上也最容易做抗侧滑力装置。
没有设定补偿角的唱臂实际是存在的,一是早期的单声道唱臂基本就是直身转轴唱臂,这些唱臂没有抗侧滑力装置,而且对循迹角要求也不是很严格。二是近代也有唱臂设计成直臂管而且不带补偿角的,前几年白天鹅音响展上就有实物参展过,这款唱臂针尖就在直臂的力线上,利用长臂管使针尖在碟面上划过的运动轨迹接近切线(当然唱臂转轴不会像例图这样设置在这么不合理的位置),这样的唱臂也不需要设定抗侧滑力装置。具体原理不作说明,请大家自己思考吧。
关于抗侧滑力使用与否,我的建议是轻针压设计唱头在高阻尼唱臂上可以考虑不使用之外,其它情况建议使用。准确的设置除了减少大动态失真之外,还能有效延长唱头和唱片的使用寿命,至于接受与否,也请各人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