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要让hifi走向矫情(12页谈谈发烧的消费观) [复制链接]

查看: 29420|回复: 111
11#

人不痴狂枉少年,不用讳言,几乎每个烧友都有过折腾的经历,可以说不经过折腾的烧友不是好烧友。但是折腾得有个度,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在不影响他人的范围内折腾,快乐折腾应该支持。但是像我这样炒房炒成房东,炒股炒成股东一样,玩音响玩到最后家里的器材可以开音响店是不是有点过分呢?曾经爱如珍宝的器材转眼之间弃如鄙履,心态上面是不是有点不健康呢。器材若有生命在这样的烧友家中想必也只能成为一个怨妇。
谈一谈我的真实感受吧,去年想上大系统的时候,一个念头闪过,想出了现在的书架箱。但是当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面对她时候,一股依依之情悠然而生。甚至有一种愧疚的感觉,想到了当年坐了四个小时的火车将她从上海的展会一路抱回来的情形,想起了十几年来陪伴着我的无数个快乐的夜晚。难道我就缺这几千块钱就容不下这么一个老朋友了吗?  我决定永远永远打消抛弃她的念头。
有朋友之前说我太感性了,可能的确有那么一点。但是好的音乐作品不都是感性的集中爆发吗。
我想每个热爱音乐的朋友都是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而不是孤立于这些之外,那么就让我们抛弃掉那些枯燥无聊的比较、PK、纠结,敞开自己的心扉谈一谈音乐真正给你带来了什么,是不是真正触及到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朋友们,别抗着了,开始吧!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12#

回复 32# 小胖子 的帖子

殊途同归,殊途同归。噢,告诉你一个秘密不要到处说哦,我也看AV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13#

回复 31# Dr kuang 的帖子

呵呵,管理层发话了。不敢反驳您的观点,但是您属于音响专业人士或半专业人士。用您自己的的话说就是小众,不能代表中小散户的心声。或许换成商家的态度比您更激进呢。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14#

回复 36# 小胖子 的帖子

我懂你说的意思,但不能完全赞同您的观点,的确形而上的东西不少,但是还是可以分辨的,再说了现在有什么东西能比音乐好啊。电影?文学?更不靠谱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15#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2-6-23 21:30:00 发表
原帖由 小胖子 于 2012-6-23 21:25:00 发表
这是个’‘度‘的问题,,毒品用少了是药,,用多了是毒品,,,飙车,大家都是QQ也能飚,,自行车也能飚,,这些东西和音乐一样,没分别,,只要在一个’‘度’‘之内没事,,过了就出事,,这些东西是被我们玩,,不是被这些东西玩,,言语不妥之处,,见谅,,

你这话里有刀,但是不带剌,挺好!

他是有故事的人,非等闲之辈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16#

回复 43# 小胖子 的帖子

我也不敢说,再说成团伙了。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17#

回复 49# Dr kuang 的帖子

可不敢给版主扣帽子啊。您说的非常好:力所能及,这个力所能及我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当然是经济能力的方面,这个不用解释的。还有一个方面是欣赏水平的问题,这个往往容易被烧友忽视,特别是古典音乐,能够达到版主这样或者07先生那样的毕竟凤毛麟角,而且我觉得脱离了人文、地理与历史等等相关知识来谈能理解欧洲的古典音乐纯属扯淡。“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所以我反对烧友一开始就听古典,只能用两个字形容“生涩”,除非是悟性和天分非常高的人能很快的进入并坚持下去。这个还不同于小孩学琴,后面必定有一个严厉的家长督促。这个完全是靠自觉。所以也就是形成小众的根本原因吧。
所以我觉得欣赏音乐还是要循序渐进,国外的孩子大多要经常去教堂礼拜,唱诗班等等的音乐是从小耳濡目染,想不接受都难。看看郎朗的经历就明白了。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18#

还有一个版本的问题,我始终觉得有疑问。不同的演奏家当然水平肯定有高低,对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的擅长,各自的理解,这个不奇怪,我能理解。但是这些都是大师啊,他们自己的水平的差距真的到了空间上离他们半个地球,时间上有几十年的我们仅仅凭一套音响重放的声音就能轻易的判定高下呢?反正我是不能,但是往往就有一些高人,什么东西生僻他跟你谈什么,什么版本稀奇他让你听什么。言辞之间,除了这些版本,别的就不能叫音乐,只能是垃圾。这不由我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回”字有四种写法了,这个不是矫情是什么呢?
前段时间,论坛上龚玥很火,非常奇怪吧,她在国内充其量是一个二流歌手,平时要问您喜欢听什么人的歌?答案基本不会有她,但是她来了,活生生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受到的欢迎出乎意料,那么多玩高档器材的烧友为什么会对一个口水歌手趋之若鹜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郑重声明:我也听龚玥的歌,丝毫没有贬低她的意思)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19#

回复 55# 时光车间 的帖子

版本的差别我不否认,但是是不是能够在一个中国的爱好者的层面就能够轻易下结论还有待商榷,打个比方,我是一个乒乓球爱好者,现在在我面前有两个乒乓球国手,一个是一队的,一个是二队的,水平互有胜负,当然一队的胜率高一点。但是打我那都是绰绰有余,现在有机会与他们交流球技,我有必要非要抱着非一队这个国手不打的念头吗。
我觉得还是把自己的位置没有摆正。观念问题。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20#

回复 58# 中山张 的帖子

这个心理我略微能懂,在我们这里有一俗语叫“抱不到冬瓜抱瓠子”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