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44.1KHz 16bit (也就是音乐CD)真的过时了么? [复制链接]

21#

原帖由 臨軒king 于 2012-6-21 11:51:00 发表
相信坛子里的人都是追求的好音质,而不是去听所谓的量化噪声,这有意义吗?那位朋友说的是可以听出16BIT和24BIT的音质区别,而不是你说的噪声问题,LZ偏了吧,一位的去纠结不好的东西似乎意义不大吧,不然按照这个想......

这其实是同一个问题,但你非要把它割裂开看待。潮汐和月亮有没有关系?
只能说你认识的还不够深入,不能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等你学习的深入一些了就会明白,量化噪声水平就是24bit比之于16bit的优势。
有人说自己“能听出16bit和24bit之间的区别却听不见一楼的量化噪声”,无异于说“自己看得见染色体却看不见细胞”。

另外,我还是67楼的那句话,谁要是说自己是超人,能听出16bit和24bit的区别,就请去AES那里领奖金去吧。。。
TOP
22#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12-6-21 19:37:00 发表
LZ光说不去实践是没有意义的,自己拿16bit44.1K和24bit192K的来比较下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求您能不再提这句话么,这句废话已经要被嚼烂了。。。
不要以为就你见过192KHz/24bit,实验也不止就你一个人做过,我也做过,只不过,呵呵。。。。

不要争论了,就这样吧。。。
TOP
23#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12-6-21 20:32:00 发表
不给争论LZ发这帖干嘛?

楼上说的问题之前都已经提到多次了,不要再重复了,好么。。。
TOP
24#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12-6-22 10:59:00 发表
44.1K的由来:根据那个什么定理,要还原20kHz,理论上采样频率40kHz就可以了。但是要留有10%余量,那就是44kHz了,至于为什么会取44.1kHz就不清楚了.读书不能读死书,这个定理是有前提条件的,1.要有一个理想的滤波器把高于20kHz的频率一点不留的切掉,这个滤波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2.要对20kHz的频率进行采样,采样点要正好在正负半周的峰值上,否则还原出来的波形就变形了,

不懂就不要装懂啦。。。
你说的每一条都透露出了你的无知,您还是少说几句吧。。。
http://en.wikipedia.org/wiki/44,100_Hz
自己看看 Why 44.1KHz

高于20KHz的频率一点不留的都切掉?扯吧你,只要压低到144db以下就行了(24bit录音的话)。

非得在正负半周期的峰值上?哎,不懂没人说你,不要装懂好不?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22 12:17:02
TOP
25#

原帖由 远去的村庄 于 2012-6-23 0:19:00 发表
我有时在想:头版银圈为何越来越火?以前被人铁定认为是玄学!

为何越是古玩越值钱?
其实我早就想说,现在的Hifi界,越看越像个古玩店。。。
越是旧的东西,越是停产了的东西,越是被吹捧。。。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23 01:07:22
TOP
26#

这帖子从回复量达到十来页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变味了。其实这本是一个毫无新意的话题。而正是因为偶然设计了一楼的那个实验,我才想到可以写个帖子。本来我也希望来回帖的人都会围绕着实验结果来谈自己的想法。令人失望的是,绝大部分回帖都没有提到这个实验。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认识到这个实验的意义。在我看来,这个实验已经非常直观地证明了“CD的音频规格足以骗过人的耳朵”。而这也正是这一贴想说的话。

记得鲁迅曾经都写过文章讽刺商人的营销“他明知道天不见得来诛他,地也不见得来灭他,现在连人参都‘科学化地’含起电气来了,难道‘天地’还不科学化么!”。自古无商不奸,无奸不商,为了商业营销,商人可以想出各种奇葩的点子来让你折腾。我不知道来这里回帖的人中有几个是真正的烧友,又有几个是为了营销而来做宣传的推手。总的来说,回帖中带有非常浓重的商业宣传气息。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一直就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自始至终他们都被商人忽悠来忽悠去。说起来,“四声道LP”就是少数不但有幸被揭穿而且让大部分烧友们清醒地认识到了的骗局之一。
顺便一提,前面有人提到的“1:1母盘直刻CD” 也只是个营销手段罢了,而且还是国人搞出来的。不信的话,就去英文谷歌上搜一下“direct digital master cut”,出来的网页几乎只有中文的,而且来来去去就那么几张中文唱片。

对于帖子的主题,我现在不想再说什么了,这也应该就是我在这一主题里的最后一次回复了。在这里,我想向真正是来听音乐的和真正是想追求真理的人说一句话。认识和分析数字音频系统,我们要从专业的视角来做,不应该信什么偏方怪招。即便有什么“效果”,大多数时候那也只是心理作用。商人们利用营销手段包装起来的产品就像是一台魔术表演。魔术有多大的欺骗性,商人的营销手段就能有多大的欺骗性。作为一个理智的发烧友,我们,要从舞台的后面来观看它。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25 15:22:1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