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音网--------中西音乐美感特征的比较 [复制链接]

21#

        中国画中的一根树枝,一片竹叶,一棵兰花,一笔松树,一只小船,一个人物,从形上看,或者是断断续续,或者是粗粗细细,或者是模模糊糊,比例不匀,都不具备形似上的真,然而恰恰就因为这些特点,才使它具有特别的韵味。
        因为所有这些状态正是生命过程在其随机的、自由的、丰富多变的、富于节奏性的律动中所留下的痕迹;唯其是随机、自由、多变而又富于节奏,它才是非机械的,有生命的,也才能够形成中国艺术那永恒的活力和张力。
        一根树枝斜伸出来,枝头立着一个缩着脖子的鸟,画面是静止的,但我们的感觉却是活的、有着内在张力的,这里面就有一种律动和韵味。
        不过,这种“不象”的画的魅力并非就在“不象”本身,而是在“不象”之外。要画出这种“不象”,必须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和笔墨工夫,否则,“不象”就只是不象,而不会有韵味。
a.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9 12:50:25 上传)

a.jpg

最后编辑杨维中 最后编辑于 2012-06-19 12:59:16
TOP
22#

        与此相似,中国音乐也既不是再现的,也不是表现的,而是写意的。与中国绘画的写意是以“线”为主相一致,中国音乐也就自然地采用横线型的织体思维和单线型的旋律进行。
        同样,中国绘画是在运笔用墨的过程中显出生命的律动和韵味,中国音乐也是在乐音音色的处理和音列的起伏中显出生命的律动和自身的韵味。
        中国人特别追求那种余音袅袅,玩味不已的音乐效果,把它当作音乐最高的品位,最上乘的境界。《列子》记述过韩娥雍门鬻歌的故事,即是推崇余韵的一个典型例证。它说: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长幼喜乐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效娥之遗声。
      (全文完)
b.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9 12:53:51 上传)

b.jpg

最后编辑杨维中 最后编辑于 2012-06-19 12:55:05
TOP
23#

原帖由 LP\茶 于 2012-6-19 13:05:00 发表
听中乐是一种文化传承.容易接受
听西乐是一种开阔视野.观念更新的学习.有深度
但很多人喜欢拿这个深度来YY.看个人悟性了
西方颂尚的是神.中华传承的是仙.能将两者都听透听懂了.就是神仙了.哈哈

概括的不错,个人觉得不管是中乐还是西乐,均各有风格特点,如果能静下心来吮吸,都有很高的营养成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