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查漏补缺篇 [复制链接]

查看: 145452|回复: 258
31#

海鹰

我的不是这张,而是RCA的那张美国版,如第二张图,古典音乐迷会比较喜欢的。
由安德烈•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科恩戈尔德:海鹰》,2009年的《企鹅古典唱片指南》中推荐为三星。
埃里希•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于1897年生于布尔诺,1957年卒于加利福尼亚好莱坞,是出生于奥地利的作曲家、指挥家。1943年入美国籍。音乐评论家朱利叶斯•科恩戈尔德之子。曾在维也纳师从策姆林斯基、R.富克斯和格拉德纳。是钢琴和作曲神童。施纳贝尔曾演奏过他13岁时所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1919年任汉堡歌剧院指挥;1927年任国立维也纳学院教授。歌剧《死城》(Die tote Stadt)在汉堡、维也纳和纽约都获得成功,在纽约上演时由玛丽亚•耶里察唱主角。1935年定居美国,为许多优秀电影配写音乐,至1947年。
科恩戈尔德与好莱坞电影也有着不解之缘,其无拘无束的浪漫主义风格证明非常适合如《风流世家》、《侠盗罗宾汉》这类神气活现的故事,其它十七部电影也是如此—1939年的《江山美人》(The Private Lives Of Elizabeth And Essex)和1940年的《海鹰》(The Sea Hawk)分别获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金像奖提名等等。《船长血》(1935年)、《海鹰》(1940年)、《人性的枷锁》(1946年)等电影也是科恩戈尔德谱曲。其它经典之作有管弦乐组曲《无事生非》(1919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7年)和《升F大调交响曲》(1950年)等作品。
安德烈•普列文是二十世纪乐坛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音乐全才。他是举世公认的指挥大师,成功统率伦敦交响乐团11年之久,并曾担任多个欧美著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也是成就超卓的古典和爵士钢琴家,在DG公司录有爵士乐唱片。身兼指挥家与作曲家、钢琴家的普列文在严肃音乐方面的表现比较传统,经常在钢琴协奏曲中同时身兼指挥与钢琴独奏。安德烈•普列文指挥的这个录音收录了科恩戈尔德为电影《海鹰》、《船长血》、《江山美人》等的配乐。
200978850384731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0 22:52:11 上传)

2009788503847316.jpg

42542572045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2:27:59 上传)

425425720455.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1 02:27:59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2#

风流世家

这是我最珍贵的康古德的原声,可惜,连介绍都没有找到。相信古典音乐迷都会喜欢这样的配乐,他后来的小协就取材这部电影。
s181283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0 23:01:43 上传)

s1812834.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1 02:28:53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3#

58. Francis Lai 弗朗西斯.赖


弗朗西斯·莱(Francis Lai,1932-,法国-阿尔卑斯滨海省-尼斯)是法国的手风琴演奏家和电影配乐作曲家。
  在他二十多岁时,弗朗西斯·赖离开了家,去了巴黎加入到热闹的蒙马特乐坛。 1965年,他结识了导演克劳德·勒鲁什(Claude Lelouc),为他的电影《A Man and A Woman》配乐。 这个电影在1966年发行,取得重大的国际上的成功,赢得了多项奥斯卡奖,并为年轻的弗朗西斯·赖赢得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奖”提名。 这个初步的成功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1969年,他为导演勒克莱门特的电影《Rider On The Rain》配乐。于1971年9月被授予金碟奖。
  1970年,弗朗西斯·赖为电影《爱情故事》配乐,赢得了奥斯卡奖的最佳音乐,配乐奖及金球奖【最佳原创奖】。 在美国,他的《Original Soundtrack》专辑进入【Billboard album charts】排行榜的第二名,由卡尔西格曼填词、传统流行歌手安迪威廉斯演唱的影片《Where Do I Begin》的主题曲作为主打单曲大获成功。 这首歌曲也是他与亨利·曼奇尼和雪莉·贝西合作的结果。弗朗西斯·赖还为1978年的爱情故事名为奥利弗的故事续集配乐。
  在他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一共创作了超过六百首歌曲。
70330299_37908280_middle.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2:33:10 上传)

70330299_37908280_middle.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4#

爱情故事动听得不能再动听的音乐,少见的电影原声,推荐下!电影嘛,我都没有兴趣找来看。



    关于病魔夺走爱情的电影数不胜数,而且很多都是流俗之作。我以前看过韩国的《菊花香》,由于拍摄唯美浪漫,因而深深打动了我。相比而言,《爱情故事》应该算这种类型电影的鼻祖级代表了,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感人,却足以纯洁透彻。
    故事发生在美国著名高校哈佛大学里。奥利佛和珍妮在图书馆相识,起初两个人还因为图书的事情争吵,结果一个镜头切过来,变成了奥利佛在餐厅里请珍妮喝咖啡。转换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捉摸,这种缺乏过渡的剪接成为第一个败笔。后来他们迅速坠入爱河。恋爱中的男女的娱乐生活自然会十分丰富,奥利佛专攻他的冰球,珍妮一直在支持着他。这期间有很多的小波折,就不一一赘述了。
    奥利佛带珍妮去见自己的父母。奥利佛的父母是百万富翁,可是奥利佛却与父母之间有很深的隔阂,他养成了叛逆的习惯。父母得知珍妮的家庭是个烤面包的,就犹豫了起来。可是奥利佛还是毅然与珍妮结婚。
    婚后的生活依旧琐碎,我都很难归纳。终于,重点来了。珍妮患上了绝症,在那最后的日子里,奥利佛无时无刻不在守候着她。为了给她治病,奥利佛向父亲借钱,父子两人也因为这件事拉近了距离。但是可惜的是,珍妮还是被病魔带走了。只剩下奥利佛一个人面对着茫茫白雪发呆。

是瑕还是瑜
    这部电影的剧情属于大学生原创DV剧的水平,简单平实,波澜不惊,即使是面对病魔也依旧是那样沉静、那样孤寂。剪辑方面也是有很多瑕疵,除了上述的那一处以外,还有很多貌似擅自插入的段落,拼凑的很生硬。这也难怪,这样一部没有名导演、没有名演员、更没有强大制作班底的电影也就只能这样了。
    尽管如此,电影中还是有一些场景拍摄的比较好。例如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冬天,校园里都积满了厚厚的雪。奥利佛和珍妮在雪地里打闹翻滚、堆雪人,珍妮甚至在吃雪。两个人的脸冻的通红,却掩盖不住他们的笑容。仰面朝天的躺在雪里,愉悦的心情从他们心里弥漫到镜头里,在感染到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羡慕那样的大雪啊!我今年居然没有见过雪的样子。而在电影结尾依旧是纯白的背景,失去了真爱的奥利佛只留给我们一个孤独的背影,独坐在雪地上,缅怀着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或许他们唯有在记忆中才会再次重聚。哈佛的雪景成为了本片的一个重要标志,暗示了他们的爱情如同雪花一般纯洁美丽,可是又是短暂易逝,终究是要融化在春天的。尽管有着悲伤的结尾,但是导演却把这种悲伤处理的特别低调,甚至都不被人察觉。我们没有看到珍妮离开人世的情景,我们只有在男主角的背影里意识到什么,而当字幕出现,观众就会猛然领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酸楚。
   绝大多数观众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那首同名歌曲。在影片当中,那段非常耳熟的音乐时常响起。钢琴声略带着爱意,又有一些悲壮,与剧情配合的丝丝入缝。后来这首《爱情故事》的歌曲风靡了全世界,尤其适合作为花样滑冰比赛的伴奏音乐。
  
历史意义
     假如没有那首歌曲,我们还会不会想起这部电影呢?会的,因为与逊色的剧情相比,《爱情故事》这部电影的历史意义更为重要。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世界陷入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出现较大的转型。文化动荡、信仰危机、精神危机,于是年轻人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角。他们渴望追求幻想中的反叛与自由,就如同片中的奥利佛一样,与家长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严重的代沟,并逐渐走向对峙状态。这一时期,吸毒、摇滚乐、迷幻乐、性解放、民权运动、越战等等就是此时的关键词。可以说整个60年代都是在游行口号、歌声枪炮声中度过的。世界变得非常疯狂,乱成一团,似乎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而就在这时,一部《爱情故事》诞生了。虽然讲述着一段关于年轻人的并不复杂的故事,却一下子带给人们一种久违的美好感觉,仿佛一股来自田园的清新空气,让人们回到了战前的那种平静生活。正是这部电影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乌托邦世界,所以在那个时代显得独树一帜,也因而写入了历史。进入70年代之后,年轻人们追求的独立和自由的脚步停滞不前了,或许与这部电影的关系不是太大,但是本片在70年代初带给观众的心灵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20081023145147772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3:05:09 上传)

200810231451477728.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5#

少女情怀总是诗

我就知道他两部,法国的香颂,优美动听的典范。虽然很多人没有听说过赖,然而爱的故事和这部电影的主题,却基本已是人人皆知了。
影片改编自法国同性恋作家 Pierre Louÿs 的原着小说《比利蒂斯之歌》,关于原声唱片
这部影片中的主题曲可谓历史上最着名的爱情旋律之一,它由法国电影音乐大师 Francis Lai 创作,是许多乐迷们的最爱。而音乐家提姆"莱斯对这部配乐主旋律非常激赏,特别征得 Francis Lai 的同意,填上了英文歌词,改编成流行歌曲“The Second Time”,由世界音乐剧名伶 Elaine Paige 唱出,成了她的招牌歌曲之一,Elaine Paige的另外一首招牌曲也许中国听众更熟悉,那就是
  这首曲子带给我的是无限的遐想,可以在音乐里飞。
4c0b98596eb0e3e606ee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13:43:05 上传)

4c0b98596eb0e3e606eed.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1 13:51:31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6#

59.  Michel Legrand  李格兰
米歇尔•勒格朗(Michel Legrand),1932年2月24日出生于巴黎,法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他担任的电影配乐制作作品多达200余部,从1964年的《秋水伊人》、1966年的《天罗地网》,而1971年的《往事如烟》的配乐制作让他夺得了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在法国影坛上也让他大放异彩!同时他也是位出色的爵士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他多次与菲尔伍兹等人合作,其中《What Are You Doing The Rest Of Your Life》和《The Summer Knows》被许多爵士音乐家演奏并收集在唱片里。
p129778579-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14:10:07 上传)

p129778579-1.jpg

p129778579-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14:10:07 上传)

p129778579-2.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1 14:11:12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7#

1942年夏天

这部电影还有其它译名,不过,记不清。


这部电影大致是描述第二次大战期间的1942年夏天,在某一个度假海岛上,住着一位丈夫赴海外参战的美国少妇,一个邻居的少年暗地里迷恋着她,却不敢开口,少妇知道少年的心事,仿佛少年是她战死的丈夫,两人春风一度,第二天一早,她就远离他乡,只留下一张纸条--温和的告诉少年不要会错意了,他们之间不可能有任何的发展和结果。

Michel Legrand是当代最受推崇的电影配乐大师之一,以本片获得1971年奥斯卡最佳原作配乐。片中其实没有任何插曲,但是由于他的配乐主旋律非常优美,因此被填上歌词,改编成the summer knows这首歌。并且被很多实力派歌手争相灌录成流行音乐的经典。
2334344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14:18:01 上传)

23343444.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8#

补一张赖的经典配乐。


男欢女爱

Un homme et une femme,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是法国导演克劳德·勒鲁什(Claude Lelouch)的成名之作。1966年,全世界都关注着法国新浪潮那群把电影折腾来折腾去的怪家伙,影评人用尽脑筋去挖掘戈达尔和阿伦雷乃片中的每一处含义,电影似乎变得越来越费解了。好像没有专家指导,一般观众都无法接近这些经典。正是此时,克劳德·勒鲁什拍出了这么一部似乎不用什么脑筋、谁都可以接受的影片,却获得了极大成功。

电影只拍了一件事--“爱情”。难得之处就在于导演拍得轻松自然,还赏心悦目。每次看这部影片,都会慢慢忘记手边要做的事、一会儿要干的活、明天要联系的人--在这样的影像和音乐里,确实很容易放松。
本部片基本上是手持摄影,勒鲁什的每部影片都是由他本人亲自担任摄影,他可能是天生就有对电影的敏感,因此他镜头下的普通生活也能显出不一样的风采。胶片拥有的质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用现在的DV来拍,效果会差很多。而他合理、自然的剪辑功力也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刚开始,有个小男孩的男人与有个小女孩的女人相遇了。男人和女人坐上了同一辆车。导演如何拉近他们的距离呢?在汽车里的场景,是黑白胶片拍的,有不少双方表情的特写,从陌生感到好感,细微的表情都被剪了进去。在这里,跳接已经成了很自然的事。

 女人回忆起自己当特技演员的老公时,切换过来的镜头变成彩色。没有对白,只有一辆辆车撞得火花四射。再切回到汽车里的对话场面时,外面已经下起了雨。气氛自然变得伤感。男人和女人在车里时有对话,但女人对老公的回忆全是用彩色胶片展现,那时有音乐有声效有环境声,就是没有对白。夫妻俩的感情似乎很好,男人听着,慢慢把女人送到家门下面,要分开了。他有点失态地询问她老公情况,这时镜头猛地推到他的眼睛,然后切到几个彩色爆炸的画面。

 女人的老公原来已经去世了,悲伤的情绪在她脸上倒是看不太出。这个时候,外面的雨停了。摄影是随性的,剪辑也好像随性的,随之而来的情绪,自然也同样的不经意。但这一点点情绪的积累,与导演对每一细节的掌控是分不开的。

 男人与女人约定下周再见。填充下一次见面的方法就是工作。男人是赛车手,他工作场所的声音空间充斥着不安、暴燥的发动机声,越来越快的车速就像行驶在死亡边缘。白天,黑夜,男人坐在不同的车上,相同的是飞快到极限的车速。男人给女人打了电话,约好见面时间。整部片子到处都能见到“车”的影子,来和去,剧情发展和承接,都是用车来过渡,令两人总有在路上的匆忙感觉。

 两人第二次见面,又是在车里,胶片是彩色的。这一回的开头是沉默,导演在慢慢跳切着镜头,画外音是一个电台的老男人在叽叽歪歪,很有生活情调的处理。两人在寻找着可谈的话题,女人问男人做什么工作。这时候导演忽然切到黑白画面:男人一身西服笔挺,满脸坏笑地在收街边妓女的“份钱”。这是男人口中的工作,这也是男人的玩笑,是他接近女人的小聪明。这个直接切入的小段落里露出了导演的幽默。

男人和女人领回了各自的小孩,到餐厅吃饭。这一段落导演花了很大的力气,镜头主要落在了交谈的男人和女人身上。他们从工作谈起,侃到了兴趣,爱好等问题。这时男人的手搭在了女人坐的椅子背上,手指离女人的背部很近了,这是个固定镜头的中景,男人背对观众,女人侧对观众。我们于是可以看到女人有点不自然的笑容,还有她不停地用手梳自己的头发,还有,男人似乎在挪动的手指。这个中景镜头无疑提供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这时候导演切到一个手指与背部接触的特写镜头,再切换回来,男人饶有兴味地在讨论着电影的问题,女人的身体也越来越自然。观众完全被导演控制了。

这一顿饭吃得两个人亲近了不少。而下个段落就是户外的游艇,忽然开朗的空间对比,温暖的斜阳色调,美丽的海景加上轻曼的配乐,更重要的是身体接触,自然让男人和女人距离越来越近,导演的技巧自然流畅,影片前半段的故事把两人的爱情推到了一个高峰。

 按照剧情片惯例,该给两人的关系制造一点麻烦了。两人驱车回家,镜头从彩色的温馨海边切到了黑白的赛车场面,那些轰响的发动机声音就像怪兽在吼叫,令人不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女人知道了男人的妻子因为他曾经赛车受伤而精神崩溃。两人没有太多的话,车外的大雨打得窗户啪啪乱响。

 男人下周要去蒙特卡洛赛车,他对女人说,比赛回来就来找她,于是两人分开了。男人的比赛异常艰苦,而女人生活充满思念。用音乐把这两个人,两个地方对剪起来,这种手法很常规,却也很合体。女人在电视里看到男人,忍不住用电话发了份电报,说“我爱你”。而男人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坐在欢庆PARTY里,周围是喧闹的音乐声和人流声。他匆匆跑出门,开车连夜要回到女人身边。

车开得越来越快,窗外又下起了雨。男人的心里活动也越来越复杂,这里是一个从车窗外拍他的特写镜头,男人不停地对自己说着各种可能的见面情景:“当一个女人给你发电报说‘我爱你’……是的,我可以去见她……可是6点半的时候她还在睡觉……我还不知道她住几楼……我必须吵醒门卫……门卫可能会说‘她不在’或‘你不能上去’……我会说‘听着,我开了2000英里--事实上是3000英里的车来见她……我要上去……”,男人在漫无边际地往下想,到后来,嘴边似乎有了微笑,“是啊,毕竟她发了电报说‘我爱你’……”结果当他顺利赶到女人家中时,发现女人却不在家。

后来的情节还有一些,我想自己去看这部电影会比用文字表述出来要强太多了。看到现在,其实你能够发现这部电影的情节确实老套,但看的时候却让人情不自禁,其中导演的视听功力很强是主要原因,毕竟电影是要观众亲自看和听的,而电影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内容”。本片很适合拍处女作的穷导演们看,让他们知道原来用很低的成本和很高的热情,完全可以拍出一部杰作。

 克劳德·勒鲁什在拍本片时穷极一时,以至于买不起足够的彩色胶片,只好用一些黑白胶片顶替。好在他请到当时的国际红星阿努克出演,她也只领了很低的报酬,这毕竟不是跟大师费里尼拍片,她也的确欣赏这个剧本。这部影片在当年一举成名,包揽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这位导演似乎在第一部电影里用尽了好运,他以后的影片也再难恢复当年的风光。
 勒鲁什又编又导,又摄又剪,可以说是“作者论”的完全执行者。甚至有人曾说勒鲁什的每个镜头都可以去参加摄影展览。勒鲁什是这样解释自己亲自摄影的原因:“导演的摄影机和画家手中的画笔一样。”可当时权威的《电影手册》对勒鲁什的片子不屑一顾,认为毫无意义。几十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世界上的好电影,不仅属于那些皱着眉头的大师,还有那些把摄影机当做自己的笔一样随性书写的导演们。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1 22:00:10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9#

Une femme est une femme女人就是女人

弋达尔的名著,新浪潮时期的电影。


戈达尔不按常理出牌式的拍片套路,除了成为他闻名于世的电影风格外,从而也成为了影迷对于达式电影百年不变的执迷。同样的在电影《女人就是女人》中,故事依旧没有情节性,虽然有一个简单的故事大纲,但纵观全片,还是有很多让人摸不清头脑的地方。其实新浪潮时期制作的电影,因其天马行空的创新意识与大胆的作风常常让人有些匪夷所思,同时又因新浪潮带来的突破常规式的个性与时尚的艺术气息让人为之疯狂。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于细节精致入微巧妙的构思与安排上,很好的弥补了剧情的单薄与人物刻画不够深入等不足之处,本应该是一个平淡如水的故事在富有新意的细节的点缀下,使影片充满了魅力与吸引力。就像一个独一无二的万花筒,筒中层出不穷夺人眼球的花样就相当于影片一个个值得人们品味的精彩片段。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像一件精致的小艺术品,看完后不会让我纠结于剧情的简单,只会让我对其中艺术元素与一些可爱的小花招为之心动,

剧情上并不新鲜更像个爱情小品。舞女安吉拉向男友埃米尔提出想要个孩子,为了抗拒这档子事,埃米尔左推右避,提出各种理由拒绝了安吉拉,任性的安吉拉为了让男友妥协开始与埃米尔的朋友阿尔弗雷德交往,最后经过软磨硬泡安吉拉终于了了自己的心愿。其实就是个三角恋的故事,一个女人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这类题材早已屡见不鲜,但戈达尔却将这种题材拍得别具一格极具吸引力,原因就在于他并没有将剧情作为整部电影的中轴或是主旨,而是将声、色、细节以反客为主的形式对观众起到了一个主导的作用。其实最初电影本身就是种影像的魅力,故事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这种观点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戈达尔通过这部电影也完美的颠覆了观众对电影的固有思维。

影片中色彩的运用非常的大胆,无论是人物的着装还是背景的布置对视觉都有一个很强大的冲击力,其中又饱含着超前的时尚感,影片中用了大量的暖色调,非常的艳丽却又不觉得俗气,单单从颜色上看就很好的体现出了新浪潮时期的自由感,时尚感和实验感。戈达尔就像一个叛逆的小孩,用一种出奇不意的反叛为电影模式打开了一扇新窗。配乐也一样,在影片中戈达尔将配乐原本衬托主题的意义变为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渠道,或是作为表达内心语言的一种工具,随着主角们内心的变化与剧情的走向做出相应的变化,一反传统将配乐在电影中充当的角色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配乐在戈达尔的玩弄下就像是在琢磨开发一种小游戏,想开始就可以开始,想停止就可以停止,随意中夹杂着新意,让人大开耳界。

让人觉得最为异常的惊喜就是在细节的处理上。例如安吉拉耍点小花招让痴情的阿尔弗雷德学自己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充满了喜感。后来当安吉拉与男友埃米尔都在对彼此赌气的时候,夜间各自来回背着灯架走到书架前拿书,用书名指责辱骂对方,就像发现了小宝藏般让人觉得新奇,但也代表着双方不依不饶的性格特征。还有用雨棚的收放作为情感的一种暗示。另外在影片中戈达尔也不乏对自己的成名作《筋疲力尽》与好友特吕弗的代表作《朱尔与吉姆》、《射杀钢琴师》进行一番调侃与戏谑。这些精心设置的细节随便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最闪耀的焦点,将影片包装得异常美妙。影片中多元素的融入,包括对歌舞片的致敬,诗歌,以及以文字替代语言进行交流的形式等等,戈达尔这种冒险的尝试就已经完美的展现出了他对于电影超现实的创新意识与革新。

即使本片的剧情有些陈词滥调的意味,但还是蕴含了一层青年男女之间的不安定感与焦虑感的深意,以及表达了戈达尔对于女人的微妙理解,微妙就在于刻画安吉拉情感的变化、性格的凸显与对事物的看法上,这也使得片名显得更加的意味深长。虽说这部电影算不上是戈达尔多么出名或是多么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却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拍片手法上跨越时代的优越感,同时也体现了需成为一代大师的必有条件。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影迷是幸运,至少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属于电影原本的迷人魅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电影人更是幸福的,至少可以在电影这片净土上任意妄为的发挥着属于自己的理想与能量,放在如今就算电影人有这样拍摄电影的想法,我想也未必会有戈达尔如此大的胆识。戈达尔可以说是重塑了电影,这种先进的创新重塑是迷人的更是盛况空前的。
200591016741.100975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21:41:41 上传)

200591016741.1009753.jpg

1701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21:41:41 上传)

17019.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2 19:26:5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40#

60. 弗朗茨•瓦克斯曼 Franz Waxman
德国作曲家弗朗茨•瓦克斯曼(Franz Waxman)是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而逃到美国的许多欧洲著名作曲家中的一位,他的电影作品令人耳熟能详,比如《蝴蝶梦》、《毁灭者的新娘》、《日落大道》。像其他好莱坞的同辈作曲家科恩戈尔德、策姆林斯基和舍恩伯格一样,瓦克斯曼是一位天才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作曲家,在当时很受尊敬。
19325756772_500X66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2 1:56:00 上传)

19325756772_500X667.jpg

19324980851_500X66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2 1:56:00 上传)

19324980851_500X667.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