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查漏补缺篇 [复制链接]

查看: 140921|回复: 258
211#

98.  Nick Glennie-smith

汉斯季默的MA工作室中所有成本基本都介绍了,就差他了,拿来凑个数。并不是说没有其它人了,而是很多网上根本没有资料。原始的网页又由于国内上网的原因根本上不去。
Nick Glennie-Smith是Hans Zimmer的长期搭档之一,过去曾协助Hanz Zimmer完成电影《狮子王》,《赤色风暴》等多部配乐,同时也是《绝地任务》三位创作者之一。从《铁面人》的音乐风格也不难察觉Nick Glennie-Smith与Hans Zimmer的关联,不论旋律的气氛,电子节奏与人声的运用,都是十分典型的Zimmer派作风。
163721.7937061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9:49:25 上传)

163721.79370619.jpg

2008124235710.2848866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9:49:25 上传)

2008124235710.28488667.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8:56:05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2#

铁面人

他个人最知名的是这部吧,音乐很动听的说,但是没想到评价非常的高(网上)。


 其实我个人并不特别喜欢<铁面人>这部电影,它的故事颇富传奇侠情的特质,不过也有不少煽情过 ​​头的时候,特别是最后那段三剑客毫发无伤的,在枪林弹雨中杀进杀出的高潮大戏,实在离谱到让我原本热血沸腾的悲壮情绪一时调整不过来,落的啼笑皆非,只能假设十七世纪的枪械水准太低,三剑客又太强,才会排场搞那么大还干不掉他们.而且这部影片在运镜与叙事风格上并不是真的很古典考究,如果故事背景改成纽约黑社会,服装换上西装和会虎虎生风的长大衣,倒很像是一部标准的权谋动作电影,不过也正因为这种影片气质,才十分意外的,诞生了一张这样奇特的电影原声带,既有<赤色风暴>,<绝地任务>,<捍卫战警>的悲壮情绪与激情节奏,又有<复兴时代(乱世情缘)-Restoration>,<危险关系>雍容华贵的巴洛克风情,相当现代与相当古典的音乐手法,可以毫不冲突又贴切影像的共治一炉.


  <铁面人>剑客主题,就称得上承接了<赤色风暴>与<绝地任务>中那份正气凛然的豪情色彩,而在编曲上则比较类似<捍卫战警>,其中如Surrounded,King For A King与All For One,都有情绪十分振奋的表现,又以Surrounded的表现我个人最为喜爱,坦白说这种很现代感的音乐型态,在一部以十七世纪为背景的电影中能派上用场,<铁面人>算是首开先例了,我相信把这段音乐拿给对电影音乐较不熟悉的人听,告诉他其实这是<绝地任务>,<变脸>或<捍卫战警>中的音乐,恐怕也不会引起怀疑的,反而拿给没看过<铁面人>的人听,告诉他这就是描写十七世纪法国三剑客的音乐,才会被当成是在唬人,不过很有趣的是,它在电影中并不会真的不相配,原因是因为这是一部风格现代的古装剧,这种情形并不少见,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倩女幽魂>里那位Rap唱得很好燕赤霞吧!


  <铁面人>的主题旋律 ​​十分丰富,整体结构也十分稹密,但并不是全部都很出色,不过出色的部份水准不俗,除了三剑客的主题十分抢眼外,象征帝王仁心的主题,从旋律到气氛都十分动人,如Heart Of A King,The Roses,The Queen Approaches等作品,旋律中带有<狮子王>中那份庄重宽厚的质感,同时也妆点出辉煌尊贵的王室气息,是一个感觉很好的主题.而Ascension与Training To Be King的主题,虽然都只是短短篇幅一笔带过,不过旋律也呈现一股蓬勃明朗的振奋质感,尤其Training To Be King一段加入了很现代感的电子节奏,感觉好像Bill Conti早期的洛基系列电影音乐.   抒情的描写包括了国王,情妇,与Athos之子Raoul之间的三角关系(如Kissy Kissie,Raoul's Letter与Raoul's Death),以及达太南与皇太后间的内敛情愫等,基本上情爱纠葛颇为复杂,Nick Glennie-Smith在主题的建立与变化上较为模糊,并没有产生具体出色的Love Theme,但整体音色达到了温柔感伤的唯美性,A Taste For Something是当中表现较为完整动人的一段.至于The Moon Beckons,是另一段质感优美的抒情乐章,透露着一份苍凉的哀愁.


  最后,我个人觉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时代背景的特色,导演原先有意在配乐中采用韩德尔的作品,至少是巴洛克时期的古典音乐,不过Nick Glennie-Smith挟其学院派的音乐学习背景,决定亲自将自己的主题旋律 ​​”巴洛克化”,来搭配电影的需求,而且作曲风格刻意模仿韩德尔的曲风,Nick Glennie-Smith在这种”仿古”上的表现相当出色,如The Masked Ball,Raoul And Christine,The Palace都有富丽堂皇的表现,而且各具特色,不过这几段音乐都很短,在原声带中不像<复兴时代>的Herry Purcell那般完整隆重,在电影中也不像<危险关系>里,将巴哈的音乐与影像结合的天衣无缝,感觉上只是意思到了而已,实在有些可惜,我倒有些希望这些片段能更加延伸,或者结合成一段完整的曲目,不过有了这几段表现,相信有朝一日,如果找Nick Glennie-Smith写一部考究的古典宫廷配乐,会比找他写具现代感的动作电影音乐更值得期待.
58221.30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9:57:13 上传)

58221.300.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3#

一代骄马


        黛安·琳恩(Diane Lane)出演的迪士尼电影《一代骄马》由真实故事改编,是关于一匹三连冠的赛马和其主人彭尼·切内里(Penny Chenery)的故事。
  在赛马史上,一匹北美纯种赛马红极一时。它的名字叫做“勇敢统治者”,后来因为受伤退出了比赛一直被饲养在农场里赛马场的生意日渐衰退,1968年潘妮决定选择一到两匹母马和“勇敢统治者”配对其中一匹母马产下了一匹栗色的小马驹,潘妮在经营赛马场之前是一名秘书,于是她给小马驹起名为“秘书”。三岁时“秘书”参加了美国的肯塔基赛马会预赛中只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到了决赛的时候一开始它跑在最后,后来它一路加速以不到两分钟的成绩赢得了比赛,也创下了28年来的奇迹。之后它又赢得了鄱瑞克尼斯大赛的冠军,它的照片登上了《时代杂志》《新闻周刊》以及《体育画报》等著名杂志的封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潘妮的事业也因此辉煌一时。
234324343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2:44:36 上传)

2343243433.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4#

越战忠魂


《士兵宣言》(We Were Soldiers),2002年美国电影,由梅尔·吉布森主演,这部电影改编自纪实回忆录《越战忠魂》(We Were Soldiers Once ... And Young),描述1965年越战中发生的德浪河谷战役。这部回忆录由当时在德浪河谷采访的战地记者乔瑟夫·盖乐威(Joseph L. Galloway)与穆哈尔三星中将(Hal Moore)花10年时间写成。
1965年11月,越南战争升级至美军直接参与战争阶段。驻越美军人数不断上升。浩摩尔将军(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 饰)受命把一群新兵训练为真正的战士,部队中同时涌入不少随军家属,军人们扮演着丈夫与战士的双重角色,温馨的气氛中掺杂着丝丝不安。为了缓解单调的军旅生活,部队举办了大型晚会。出征的时刻到了,浩摩尔在典礼上庄严承诺“带回每一名士兵”。浩摩尔与他的部队被空降在临近柬埔寨的河谷地带,这里是北越军的重兵所在,人数弱势的美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伤亡惨重,最后在火炮、直升机的辅助下战局开始僵持。第二天,战斗推进到山丘但仍然无法突破包围,浩摩尔寻求空军帮助,由于双方距离过近,美军的汽油弹炸伤了部分地面部队。摄影记者乔(Barry Pepper 饰)记录下了战斗中一幕幕残酷的画面。第三天,美军正准备进行决定性的近身战斗,这时空军支援到位了,越军被全灭。
此电影与实际的史实有出入,实际上美军伤亡234人,电影中描述了42人。同时,电影中过分的渲染了美军武器的先进性和残酷性。
4553332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2:48:30 上传)

45533322.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5#

99. Gustavo Santaolalla

Gustavo Santaolalla出生在阿根廷(Argentina)的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是一位很受尊敬的拉丁裔唱片制作人和配乐人,而他的Surco唱片公司则拥有众多南美最受欢迎和好评的摇滚艺人.在到美国的洛杉矶发展之前他在阿根廷的一些拉丁乐队中担任谱曲和制作的双重职业.而他也得到墨西哥著名导演Alejandro Gonzalez Inarrartu赏识,为其多部知名作品担任了配乐,其中值得提及的有"Amores Perros"及奥斯卡提名作品"21 Grams".

   再来说说断臂山,片子内容就是在说讲两个美国牛仔间相爱的故事.很明显,乡村风味就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了,从Gustavo的配乐到其中的选曲都是乡村,蓝草和民谣的味道.在选曲上包含了Willie Nelson, Rufus Wainwright, Steve Earle, Emmylou Harris, 及Linda Ronstadt这些知名艺人的佳作,,特别提及的是其中的很多歌曲均由Gustavo担任谱曲创作,而Steve Earle特意为电影重新录制了"Devil's Right Hand"而Mary McBride也为其创作了新单曲"No One's Gonna Love You Like Me""(由Gustavo谱曲).在配乐方面,Gustavo在其中主要以木吉他,班卓琴为主,每轨都是一,二分钟,基本都是在乡琴的弹拨中略微加入些班卓琴和弦乐,虽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却在简单中营造出一种温暖但又略带伤感忧愁的气氛,每每结束之后都给人许久的回味.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整体听来断臂山显得很单一,反而倒是主要靠其中的这些歌曲来调节情绪了,这点上来说断臂山要比前段推荐的伊丽莎白镇配乐版相差了很多.


   一听Gustavo的作品,我们就能感觉到了他也是一个非主流的配乐人.根据上边的介绍,我想我们就可以理解Gustavo的这种配乐风格了,说来也有意思,Gustavo和我前几天推荐的Elizabethtown(伊丽莎白镇)的配乐人Nancy Wilson无论是出道背景还是配乐风格都有着很多的相似.从其中我们也感到,好像现在评委和听众们对于这种简洁的配乐作品越来越感兴趣了,从<摩托车日记>在去年的英国电影学院奖以黑马冲出并获得最后胜利,到今年断臂山和伊丽莎白镇在各大奖项预测中倍受追捧,似乎在说明着配乐界正在刮起一股"另类简洁风".
classical17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3:19:48 上传)

classical179.jpg

F20070226083206226371947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3:19:48 上传)

F200702260832062263719475.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3:21:44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6#

断臂山

二○○五威尼斯影展的最高荣誉——金狮奖最佳影片由《断背山》拿下,让导演李安成为出身台湾并获得奥斯卡与三大影展肯定的第一位国际导演,同时证明他游走于商业与艺术衡度的功力已臻非凡。


  由普立兹奖编剧Larry McMurtry与Diana Ossana改编自普立兹文学奖得主Annie Proulx的同名短篇小说:1963年夏,一段平实而刻骨的恋情,在怀俄明州的荒凉草原与冷冽山坡上静默地延烧着;一个是牧场青年、一个是竞技牛仔,因命运而相识、因际遇而分开,廿年的别离又重聚、爱念与忿怨,在各自步入婚姻的无形压抑与有形的社会牢笼中翻滚挣扎。他们受到永恒与信任的考验,这一切都源自与生俱来的力量——爱。


  李安说:“从表面上看,这纯粹是一部西部片,实质上,它是一部浪漫爱情片。对我来说,它是一个深刻感人的美国爱情故事;真正的爱情应该不分性别”。


  担任原创配乐的Gustavo Santaolalla是当今拉丁音乐界最富盛名的制作人,也是二○○五年拉丁葛莱美奖的年度最佳制作人。出生阿根廷,揉合摇滚、爵士与传统拉丁乐,曾以《摩托车日记》原声带获得英国奥斯卡奖最佳电影配乐,他在《断背山》再现神妙吉他功力,简单拨弦勾勒出广漠草原景致,搭配弦乐也为这段悲伤爱情铺展出朴实隽永的意象;


  乡村女杰Emmylou Harris为他所写的"A Love That Will Never Grow Old"献出绝美嗓音诠释,"No One’s Gonna Love You Like Me"里民谣歌手Mary McBride和着吉他散发幽幽蓝草风味,当代草根新星Jackie Greene的"I Will Never Let You Go"温柔固执,新生代民谣歌手Teddy Thompson在"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中唱出青春深情;他与已出柜的加拿大创作才子Rufus Wainwright翻唱六○年代乡村巨匠Roger Miller名作"King of the Road"展现摇摆风味。草根摇滚歌手Steve Earle为本片重新灌录代表作"The Devil’s Right Hand",乡村长青老将Willie Nelson翻作Bob Dylan编曲的民谣"He Was A Friend Of Mine"隐约呼应结局,让人不胜唏嘘。
20096151145840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3:26:46 上传)

200961511458407.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7#

通天塔

    北非摩洛哥境内的小山坡上,黑人兄弟俩正无忧无虑地放着羊,此时他们的父亲手捧着刚刚从日本朋友那里得来的步枪,欣喜地向他们走来。两个孩子想一试身手,向远处开了一枪以试手感。远处随即传来一辆旅游巴士的紧急刹车声。此车上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一对美国夫妇理查德(布拉德•皮特)与苏珊(凯特•布兰切特)来荒凉的非洲旅游,完全是为了挽救他们濒临崩溃的婚姻,只留下心爱的孩子在美国由墨西哥保姆照顾。不料悲剧突然降临,一颗子弹穿过车窗,击中了妻子。为了挽救爱人危在旦夕的生命,理查德千方百计四处求救,怎奈语言不通,任何一件简单的情况解释起来都遇到重重障碍。
《通天塔》这个名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讲的是人类说着不同语言,因而无法进行沟通的缘由。影片共使用了英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四种语言,演员也来自多个国家,称得上一部地道的“国际化”影片。
    伊纳里图的《通天塔》再用古斯塔沃,再捧奥斯卡小金人,这一下子把他加速推进到了第一个黄金阶段。目前,古斯塔沃手中积攒的尚未发行的配乐作品有伊纳里图的《美错》、凯瑟琳•德纳芙主演的《她母亲的双眼》、沃尔特•塞勒斯的争议之作《在路上》、何塞•里维拉的《塞莱斯蒂娜》等。
  古斯塔沃出生于1951年,成名之初即已半百将近,而口碑爆棚的时候已经走向花甲了,可想一个曲作者本身的巨大付出以及第三世界身份的重重阻碍。不过大概因为拉丁文化那用之不竭的广达激情,古斯塔沃显得并不出老。
2007031213364084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3:32:15 上传)

20070312133640843.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8#

摩托日记

电影一开始就用这样的字幕说明:这是一个没有英雄事迹的故事。
  但来看电影的人,心里面都大概知道,这两个朋友中的一人——格瓦拉,的确又是英雄中的英雄,弃医从武,从阿根廷公民变成古巴革命领袖,却没有在官场政坛中止步,将革命的游击战从刚果打到玻利维亚,直到在玻利维亚的热带丛林中被捕,被杀害。如今当我们再记挂起他的时候,更多的会在一家品位奇特的成衣小店里——黑色的T恤和红色的头像,在香港,与暂时还不明白这电影的人聊天,说一句,不就是那个谁谁谁的偶像!噢,原来是他。


  驾摩托车上路的那一年,格瓦拉23岁,医学院的文凭还没有到手,已经按耐不住疯狂青春的驱使,与29岁的生物化学师格兰纳多急忙抱着帐篷被褥上路,在他们眼里,只有地图上那条跨越美洲的美丽曲线在招手致意,快快快,前方如一首聂鲁达的爱情诗般美好……电影的手段也是如此,上路初始,景色宜人,要么是壮如瑞士的富贵山庄,要么是蓝色天空下的田园风光,为这疯狂的摩托车之旅肆意涂抹诗意的油彩,亦将青春的想入非非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是随着摩托车的穿州过省,前路才变得越发的崎岖,地理地貌的变化还是其次,一路上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才是电影要为主题服务的信号——23岁的未来医生格瓦拉,还仅仅局限在他因为要上路而上路的青春梦回里,却鬼使神差地走进贫穷与苦难的世界,昨天还是那么美好,而世界的今天怎么就突然起了变化呢?带着狐疑、刺激、感受、思考,23岁的格瓦拉在渐行渐远的路上,内心世界的变化一点点显露出来,连伴随在他身边的格兰纳多都有些摸不清方向……


  当如今重现这段传奇,说当格瓦拉走进古老神秘悲凉的美洲大地深处,从天而降的使命感将他的人生历程彻底改变并没有人反对,为理想主义的人生添枝加叶怎么都说得过去,但电影《格瓦拉少年日记》的导演还是尽量平常对待一个英雄过去的经历,虽然难免抒情、煽情但决不盲目烂情,随着光与影在旅程上自然流动,见证美好也直视荒凉——穷苦的人民,无依的孩童,艰难的矿工,疾苦的病人——满眼无情之后,还有乐观的美洲人跳起温情的舞蹈,在舞步间寄放那种种的不快与不幸,那份天性里的自由随着美妙的音乐适时而来,也适时地让人轻松一下——《格瓦拉少年日记》本身亦是一部青春的诗集,严肃的理想萌芽下自然蕴藏着青春的不羁与年少的玩笑。这全长一万公里的旅程走了好久,格瓦拉24岁生日来临的那天,他和格兰纳多在秘鲁的乡村医院照顾一群被隔离的麻风病患者,电影就此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但再次唤醒我们的思考——医生大概只能解除病患,而革命才能改变世界——格瓦拉,真的是这样吗?



断背山,通天塔,如果这些电影里的音色还不足以叫人触动的话,那么,看过《摩托日记》,那些来自南美大陆的音符,随沿途的景象,一并跃入心里,回荡不停。
      我喜欢欧洲配乐人细腻神情的电影情调,喜欢亚洲配乐者的灵性,更不排斥美国商业片的磅礴气势。来自拉美的配乐人,我还从未细致聆听过。Gustavo Santaolalla是近2年里距离美国电影势力最近的一个拉美配乐人,因而,我才有幸得以听到他的作品,尽管,还是很少。
      没有人约定关于格瓦拉的电影就一定要阿根廷的配乐人来制定其音乐走向,但是Gustavo Santaolalla这个生长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音乐人用他爱好的吉他勾勒出南美大陆广袤与热闹间或凄凉的景致。这个已经抱得格莱美留声机和奥斯卡小金人的艺术家仍然用他特有的acoustic和ambient的描述方式和美国电影音乐工业划清界限,任你整个交响乐团不亦乐乎,任你开动脑筋搬来什么苏格兰风爱尔兰风,他还是兀自悠然的弹拨吉他,等待不解风情的观众在不经意间被撩拨,愿者上钩。阿根廷人的个性,独立,低调,又醒目。
      一部好看的公路电影,没有刻意的解说,沿途所见,就由音乐做为记录。而且音乐也是极尽简单,好像白纸黑字的日记本,没有关于风景的任何图解说明,只凭一支笔就完成。那么,这支笔,不是神笔,也是绝对的妙笔。Gustavo Santaolalla是受上帝的恩赐,用妙笔写风景的人。
      再次强烈推荐这张原声音乐。比之BBM和Babel,更引人入胜。
middle_special_3132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3:38:04 上传)

middle_special_31322.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9#

100. 马尔科姆·亨利·阿诺德爵士 Malcolm Arnold

Sir Malcolm Henry Arnold,1921年10月21日-2006年9月23日)是一名英国作曲家。
阿诺德年轻时以小号家为其主要职业,30岁后他则专注于作曲。他和布列顿一样都是当时英国很有名气的作曲家,写有100多部多种体裁的作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合唱曲、室内乐、钢琴曲、芭蕾舞剧等,还创作了数部电影音乐,著名者为《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他创作的舞曲很有特色,计有:2套(8首)英格兰舞曲、4首苏格兰舞曲、4首康沃尔舞曲、4首爱尔兰舞曲。Arnold本人是位小号高手,曾是伦敦爱乐团的成员。多年的演奏经验使他在谱写铜乐组配器方面有高人一等的品味和煽动性——最激情的乐章。



阿诺德为不少电影作曲,如《乌龙女校》(The Belles of St Trinian's,1953年)、《六福客栈》(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1958年)和《微风轻哨》(Whistle Down the Wind,1961年),而他于1957年为《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创作的音乐更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创音乐奖。此外,他指挥为深紫色合唱团作品,《乐队与管弦乐团协奏曲》(Concerto for Group and Orchestra)录音的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和为让·罗德(Jon Lord)的作品,《双子组曲》(Gemini Suite)录音的伦敦交响乐团。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3:55:34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20#

桂林大桥

大卫·里恩(David Lean)导演、195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桂河大桥》之原声大碟。这应该是作曲家Malcolm Arnold 最出名的作品,他亦因此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Best Music, Scoring)。
整张原声里最精彩的自然是对《波基上校进行曲》(Colonel Bogey March)的改编与运用。

波基上校进行曲,英国作曲家奥尔福德作于1914年,铜管乐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作者奥尔福德擅长写作进行曲,所作的进行曲发表时常以弗雷德里克·约瑟夫·里基茨为笔名。他一生作有大量进行曲,唯有本曲最为流行,曾被获1957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桂河大桥》用为插曲,因而广为流传,故又名《桂河进行曲》。
影片《桂河大桥》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奉命被迫投降的英国军队在日本俘虏营守军的淫威下维护英国民族和军队尊严的故事。影片中英国军队踏着整齐的步伐走入俘虏营广场时,士兵们用口哨吹响了这首充满活力的乐曲,向日本守军显示了不屈的斗志。因电影《桂河大桥》采用口哨吹奏主旋律,故在此后演奏时,大都在管弦乐基础上加以口哨声。

大桥完工后,英军上校在静谧的黄昏时分依靠在栏杆上,向日军营长讲述对自我人生意义的一点怀疑:
...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suddenly you realize you're nearer the end than the beginning. And you wonder, you ask yourself, what the sum total of your life represents. What difference your being there at any time made to anything. Hardly made any difference at all, really, particularly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men's careers. I don't know whether that kind of thinking's very healthy; but I must admit I've had some thoughts on those lines from time to time......
这是一个魔法的超然的时刻。连冷酷的日军营长在这一刻都怅然若失。大卫·里恩的处理含蓄又完美。
Camp Concert Dance 和I Give My Heart (To No One But You) 是战俘欢庆会上的音乐。苦中作乐,趣味独特。
上面的引文里说『影片《桂河大桥》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奉命被迫投降的英国军队在日本俘虏营守军的淫威下维护英国民族和军队尊严的故事』,其实俺并不赞成。俺觉得影片描写的是英、美、日的军人的价值观的相互冲击和相互扭曲。哪一方压倒哪一方并不是主旨,反正都是madness

试听页面:http://www.chinamp3.com/album/html/494/album26094.php
2334543333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8:25:15 上传)

23345433333.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8:27:31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