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34# 贝多芬的乐迷 的帖子
感谢“飞龙在天”在我唱片购买中给予的支持,也表先生对我关心的谢意。近日潜心于音响器材之声的调整,未能及时回复大家,深表歉意;现将点滴所得借用贵贴报告,不妥之处请诸家斧正:
1.柴可夫斯基之降b小调第1号钢琴协奏曲,可谓家喻户晓,我年轻时听该曲追求灿然的管弦乐和声色彩以及富丽堂皇的“琴腔共鸣”声,故此常以为谁按键重、何人“拍”的响、哪一位“扫”键快以及乐队与钢琴对抗性强,便是“大师”版本;其实,真实的演奏不尽然,以李赫特与卡拉扬合作版本(DG版)为例,第一乐章是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 Allegro con spirito(不太快的和极其庄严的快板—生气勃勃的快板),请注意“庄严的快板”,乐曲在法国号带动下的强奏后交由小提琴和低音弦乐组展开主题,钢琴声部以和弦伴奏形式进入,对于这部分的演奏我以前认为是钢琴的“敲击”应和乐队同一“响度”,和弦下的钢琴声昭示者主人的出现,但是其“脚步声”不是军列队般雄壮、威严、笨拙,而是坚定的步伐,调整完毕的器材声告诉我,李赫特在弹奏这部分和弦时富有穿透力的琴声仅用上手指和手腕的力量而已,非“压迫“琴键——大师的控制力尽显无遗矣!
2.诸位皆知,贝多芬在维也纳立足是以钢琴家生份,乐圣的弹琴功夫无法领教,但是他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掷地有声证明他是一位键盘技术高超的演奏家,来,请听米开朗杰里与朱利尼合作的该曲演奏(DG出版,现场录音),简单一句:晶莹剔透的上行、下行琶音,雄壮的八度和弦在别的录音中能“见”几何?
3.莫扎特在写G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时年仅14,作曲手法尚未“老道”,可是该曲的“慢板”乐章之主题主奏交由中提琴和大提琴,而第一、二小提琴进行呈现,再请聆听意大利弦乐四重奏组的表演,第一小提琴呈示该洛可可风格主题时,边上的第二小提琴迟缓的从低声部走向高声部时,所形成的和声效果(注:此处音响声不能将第二小提琴高音部显得过于突出——声部的层次性),我不得不掩面感叹“天才”的不可再现,因为这种手法在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才得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