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 乐 味 与 “ 二 十 要 ” [复制链接]

查看: 39984|回复: 134
71#

回复 68# 镁声绕梁 的帖子

请大家注意其中“皮尔金特组曲”的定音鼓与管弦乐队合奏,其节奏是由弱而强,逐次展开,发展到高潮部分形成强音,特别留意鼓声与弦乐之间关系—弦乐在前,鼓点在后,互不干扰。
TOP
72#

如果诸位有兴趣尝试恒定的左右前后定位感,不防找来由PHILIPS公司出品的海顿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在左侧,大提琴在右侧,钢琴在正后方,三者关系“一目了然”,并且录音麦克风拾音位置略偏向于小提琴声部。
TOP
73#

回复 72# 670707 的帖子

07兄,您这样讲的话,就是细节了,个人意见与音乐味无关!
器材无止境,理性发烧是正道!
TOP
74#

回复 73# 老龚 的帖子

回先生,我在此确实没有谈音乐表现力问题,这里阐述的是乐器之间的前后层次问题。
TOP
75#

回复 66# 33CX 的帖子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76#

原帖由 JWang 于 2012-3-4 22:59:00 发表
既然这里提到层次感了,就多说几句:小镁所说的层次感不是“二十要”中乐器与乐器之间的空间感,而是不同音色的乐器以不同的音量同时发声时,听感的不混淆感。这一点,小镁认为是构成音乐味的重要因素。



赞一下这个观点,我对层次的定义也是同样的。赞了这个,实际上是批了刘的。这个层次是不是所谓“音乐感"的构成的要素还是有待商榷的。

刘的层次是和他的音场的的观




说的很精辟啊
TOP
77#

回复 60# 670707 的帖子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5 13:20:00 发表
再次进来说明乐器发声前后问题,我们不防播放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注意铜管乐部分,在一定声压条件下,小号的响度能冲破弦乐部分,而不会掩盖弦乐声部,这一点在现场聆听如此,我的器材播放也是这样;反之,如果我们试着将小号与弦乐放在同一位置,以相同响度吹奏可能会把弦乐覆盖;而定音鼓的表现同样如此,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是从老外网站里学来的;以上意见供同好们参考;谢谢。  

顶您这句!其它的,看完全帖后再论。

说到音场嘛…..好的音场不是二维、也不是三维,而是四维立体 + 堂音包围感。

您说得对,一个合格的音场最基本要求是弦乐群在首排,管乐群在弦乐群与最后场之间,定音鼓和三角铁在最后场。而最好的音场重现是在上述基础的不变下,当小号(极强指向性的乐器)等...….直向观众起奏时,小号的声波行程会擦您肩而过继续住后运动。

当然,要得到这样的音场(首先要先加入 “ 黑社会 ” ,CD就想也不用想了.....),前题条件是唱片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和信息。系统就不用说了。

07兄您这张唱片还未够呢,您听一下以下这几张唱片就更明显了,Decca 斯托科夫斯基指挥《天方夜谭》;Philips 哈登伯格(小号)《海顿:小号协奏曲》;EMI 波斯科夫斯基指挥《快乐的巴黎人》;EMI 卡拉扬指挥《阿伊达》;EMI  卡拉丝主唱、普列特指挥 《卡门》。

而想感受定音鼓的方位和质,可听一下这两张LP:英国首版、DECCA 安塞美指挥《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整个曲目演奏,定音鼓不间断地从头一直打到尾、从开头几乎听不到声压而慢慢渐变到大声压) 和 EMI 英国白金狗、佩尔茨(KURTZ)指挥《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3-05 19:24:4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78#

回复 74# 670707 的帖子

67老师在音乐方面的用心和理解很深入,个人感觉您在论坛的音乐板块可能更加容易找到“知音”。本板块大多数可能的发烧器材兴趣更大。所以您提出的问题在这很难深入下去。没有别的意思,请不要见怪。
TOP
7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80#

回复 78# ccjtb 的帖子

我记得之前与先生有不礼貌之处,请您原谅,有空请到在下拙贴来坐一坐,谢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