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汉盛与炮轰者 [复制链接]

查看: 28449|回复: 162
11#

回复 132# hownolulu 的帖子

美丽的器材之声把情感的表现给掩盖了,涂了一层厚厚的黄油,质地无法辨清了。
TOP
12#

回复 134# hownolulu 的帖子

帕尔曼坐着轮椅在舞台上头冒热气、咧着嘴,在哪里拉琴演奏,您会走上舞台说:请停一下,刚才第45—56小节处,那几个音您拉得不够HIFI,重新再来一边?
TOP
13#

回复 136# johnleeh 的帖子

好久未与先生联系,不曾想到在此遇见,幸会!我说的黄油是指这套组合表现出的器材音色而言,是一种再造美声,它与乐器本真之声是不相符合的。
TOP
14#

回复 141# johnleeh 的帖子

呵呵,先生笑谈,谢谢。
TOP
15#

回复 142# hownolulu 的帖子

这样,我把前者说过的问题再重述一遍:你如果过于追求HIFI性,可以找一张钢琴三重奏试验,如果录音麦克风拾音距离乐器非常近,你会感觉乐器的细节表达非常清晰,但是三件乐器同时奏出最强音时,便会发现响度过大,乐器之声出现相混状况;好,接下来你试着把录音场地的空间感还原出来,此时便会发现HIFI性降低,而音乐表达性就自然出现,这就如同现场感了。此时您会选择哪一种?
TOP
16#

赞同楼上二位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发烧友对于器材声音的HIFI性的理解将锋芒毕露、犀利爽快的声音理解为真实可靠的声音,其实把二十要的精髓理解了,我们会发现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细节的表达必须有但不能夸张,这种分寸的把握和理解是建立在音乐的理解之上,是按照演绎者客观事实的演奏而表现得;多听现场不是把音乐厅之声搬回家而是将器材之声接近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场演奏,像一个真实的乐队在表演;长笛演奏者手指能灵敏地感觉腔体的震颤但器材之声不能完成,而木塞震动发声的原理是应该知道的;请诸位在聆听现场时多关注于音乐本身的呼吸和流淌性,因为那是乐谱中演奏表情记号要求的,我们的器材之声能将其还原,那才是真功夫呢。
TOP
17#

回复 152# hownolulu 的帖子

先生客气,互相学习。
TOP
18#

回复 154# ycz 的帖子

回先生,人的感官注意力具有相对集中性,一首乐曲中有主唱(或主奏)与和声(或伴奏)之分,我们更多关心于主题或主旋律,而将伴奏部分过于突出是为了“效果与色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