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90# 中山张 的帖子
广东中山小榄2011年菊花展览会 ~~~ 大家同分享、欣赏!
小榄菊艺及赏菊渊源
小榄人喜爰种菊,历史悠久,相传在南宋咸淳九年,度宗为追查胡妃出走,发生南雄珠玑巷居民南迁之役。咸淳十年(1274甲戌)珠玑巷有部份难民逃至小榄,见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黄菊遍野,溢香流金,便在此定居垦殖,建立家园从此,小榄人便与菊花结下不解之缘。
到了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已盛,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据当时任明朝南京礼郎尚书的里人李孙宸所撰之《两榄风景地势图说》文,已有“五松六路三丫水,洞梅花十二桥,岁岁菊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的赞美之句,足以说明那时的小榄人已好艺菊,每年菊花盛放之时,聚集三五知已,酌酒赏花,籍此遣兴已成习惯。
清康熙年间,小榄艺菊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等有了一套系统经验。据史料记载,此时已开始从上海等地引入新种,使品种花色增多,乡中一些绅商官吏之家,闲帖逸志之上,辄效陶令寄怀尔篱,艺菊之风业盛于昔。此时,小榄已得称“小柴桑”之美誉。
乡人多喜爱菊花不畏寒霜的气节,欣赏它千姿百态的花朵和清隽高雅的香气。 故栽菊者辈山,其中虽多为受雇之花工,然亦贫富共乐,雅俗共赏。嗣后广罗名种 亦渐多。闾里之间争妍斗丽—清乾隆元年(1736年)遂有赛菊之举,形式厥名“菊 试”。据《香山县志》载,菊试就是在菊花“盛开时,集乡人所植名种,设赏格,评 高下”。赛时在乡内祠前盖搭花棚,陈列名花,分场考评,对菊吟咏,推魁首,定名 次,俨然开科取仕,评菊以“三不”为标准, 即不脱脚叶、不交枝、不跪脚; 以 “三丫六顶”为模式,大立菊枝艺初为运用,试毕则分别次第奖给纱,缎巾、扇等‘ 些物品,
乾隆五年菊试以后,菊试不举行;,改为“菊社” 菊社就是每年逢菊放时节, 人们以氏族、庙宇或坊社为组合结社,将各种好菊聚集于社所“联二三知己,倾樽篱下,索句花前”,(见《香山县志≥)关于菊社,清代里人何大佐在《榄屑》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菊社者,不先期而檄,不分币以酬,与菊试不同,惟集裁菊同志友, 将所有之佳妨,移至社所,星罗棋布,炉香屏画,晨夕相对,或饮酒赋诗,或按乐度匀曲,其兴转剧,夜则灯烛辉辉煌,至晓方灭,观者忘倦,远客骚人逸士,每至菊节, 常拿舟而至,题咏甚多。散社后,有索花为赠者,满船载而去。”
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乡人联菊社而办菊会,将原日之菊社变作菊会参展 之小团体,据香山县志称,是届乃小榄菊花会之“初会”。当时榄乡各姓俱有摆设, 各姓菊场不仅搭架摆菊,而且广搭花台、花楼、花桥,还演戏助兴,让仅演戏就有十余台。夜间则张灯结彩,通霄达旦,参观者甚众,当时的香山县令彭竹林曾为小榄菊会给予“榄市花期韵欲仙”赞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再会,规模比初会更大。
谢谢!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