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MAC & PC FI)刻录实验一(313楼)刻录实验 二(315楼) [复制链接]

查看: 136643|回复: 321
11#

http://people.xiph.org/~xiphmont/demo/neil-young.html
抱歉,我觉得是时候给诸位泼个冷水了,你真的听得出来44.1KHz 16bit 和 192KHz 24bit之间的区别么。。。
注意 Listening Test 那一段
In 554 trials, listeners chose correctly 49.8% of the time. In other words, they were guessing. Not one listener throughout the entire test was able to identify which was 16/44.1 and which was high rate, and the 16-bit signal wasn't even dithered!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质疑:“如果有人觉得SACD或者DVD-A比CD素质更高,那到底是赢在在‘分辨率’上呢,还是运气上呢?”
而文章给出的答案则是“运气”而非“分辨率”
TOP
12#

原帖由 cluytens 于 2012-5-30 11:42:00 发表
44.1/16 vs. 192/24
如果沒把載體定義清楚,這類的比較意義不大
目前大部分作兩者比較,都是默認是拿CD來對比高清母帶
網站如果說的兩者都是母帶(如果44.1/16是由192/24降頻而來,那差別可能真不容易分辨)
但,一般來對比這兩者都是設定在CD Player vs. PC HiFi這前提下
來比較PC HiFi是否優於CDP
如果該網站都是拿PC HiFi當音源,這就不能拿來套在CD Player上頭


再者
音樂檔的192/24是否為原生母帶,也是一個必須考慮的
有些唱片公司似乎母帶保存不良,拿來發行192/24,似乎就是拿44.1/16的CD來Rip, 升頻騙錢
這類的母帶,有時聲音品質還比自家用CD Rip遠遠遜色許多
楼上的细心与认真值得广大烧友学习。
实际上,那个测试结果来自AES最近的一次实验,在网站上也有说明,也在Listening Test那一段里。
相信大家一定不会对AES(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陌生吧,AES接口就是他们制定的。我相信,AES绝不会犯“是否同一母带”或者“母带是否原生”之类的低级错误。
如果有人愿意赞同我的看法的话,我们将得到一个结论:“如果有人觉得SACD或者DVD-A比CD素质更高,那只是赢在运气上,而不是实力上”

另一方面,说起台式CD机和PC HIFI之间作对比,鄙人在某站有过一篇帖子中提到了这个问题。
以鄙人之见,就素质而言,PC-HIFI并不比台式CD机有先天劣势;
然而,PC-HIFI并不一定能覆盖所有音响器材的“味道”,所以,总会有人喜欢某台CD机的味道而不喜欢PC-HIFI。
然而,精心设计并制造的PC-HIFI系统就能拯救世界么?
不一定,因为每种器材的味道又不一定一样,PC-HIFI不一定能覆盖所有器材的味道。
就好像有人听到黑胶唱片上的炒豆声就感觉很亲切一样。

而每当谈起PC-HIFI与台式CD机的PK时,大家又难免带有主观感情,这就导致了各种各样无休止的争论。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5-30 19:06:04
TOP
13#

请问楼上,盲听要是都不靠谱了,还能有啥靠谱?

区别听都听不出来了,还有啥可比较的?

如果连盲听都不靠谱了,可见你听的已经不是声音了。
TOP
14#

呵呵,且问楼上,怎样才叫有用?
TOP
15#

回复 226# truemusic 的帖子

有很多概念混淆,和概念模糊。。。。不解释。。。
TOP
16#

认同EAC的话,则更大的利润就没了。。。。
TOP
17#

建议稍稍编辑一下一楼,词条之间应该空出一行来,方便阅读。

另外,FIR 叫 “有限冲击响应滤波器”,因为是拼音打字,原翻译中别字了,这里订正。
TOP
18#

既然楼主已经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客观的结论,相比也不需要我在多补充什么了。。。
(翻翻我以前的帖子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楼主已经通过实验破除了迷信,或者说找到了科学的钥匙,不再被这论坛中弥漫着的玄学和商业渲染所迷惑;
不再因为故弄玄虚的炒作而让钱包出血。。。

在此,如果楼主是爱音乐之人,现在就应该离开这里,离开这个论坛,这里不是真正爱音乐的人聚集的地方。。。
或许楼主会心存一丝希望,想要通过自己的实验普度众生,把玄学和商业炒作从这里扫地出门,那我还是劝楼主放弃。因为,网页顶上的二十多个广告已经说明了一切。商业运营就是这个论坛的根本,这里,不适合楼主。。

印象里好像就是楼主找我翻译的 HQPlayer 设置说明吧,那时候就看得出来楼主是个好学之人。。
在这个论坛里我也已经讲过不知多少次这些大道理了,只可惜说完就是石沉大海,没人回应。。
楼主若想有更高的发展,最好的便是离开这里,到更专业的圈子中去,到更科学的环境中去。。
TOP
19#

原帖由 truemusic 于 2013-4-25 8:15:00 发表
兄所言极是。再次对上次烦劳表示感谢。只是现在各音响论坛都没有纯交流的环境了,我展示实验也不想改变谁。回不回复都无所谓。

区区小事不足挂齿。。。
兄台既然已经找到真理,鄙人只想再助兄台一程:
实验已经证明,CD是可以准确抓轨的,除个别防拷CD(当然还要看防拷类型,前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种)*可能*需要特别处理一下以外,一般的CD都是可以正确抓轨的。当然,最简单的破解防拷的办法就是用台式转盘读碟然后用数字录音器(比如说D50吧)直接拦截SPDIF的输出。不过就绝大多数情况来说,根本不用这么麻烦,电脑光驱都是可以完成任务的。即便这个型号的光驱被防拷了,换个型号说不定就绕过去了的。毕竟,比之于台式转盘,电脑光驱简直就是水一样的价格,坏了就换不心疼。

既然数据输入部分已经不再有任何疑问了,则台式CD转盘是完全可以扔掉了的东西了。。
那么,音频输出部分怎么样呢?
或许兄台还未体会到,亦或者已经有所察觉;实际上输出部分也根本不需要什么很昂贵的DAC。
有人说Jitter对声音的影响,或许以二十年前还是正确的,但在现如今来说,根本就是个噱头,甚至可以说是个笑话
(盲听实验得到的数据,Jitter 的可闻门限是 200-250纳秒,而稍好一点的晶振都能达到皮秒级别)。
不但说是Jitter,连采样率和量化深度都是一样。192KHz 24bit 甚至 384KHz 32bit(浮点),都是作为音频剪辑和编辑时才需要的内部交换数据格式而已。对于人类的耳朵,44.1KHz 16bit不但是够用,而且是游刃有余的(more than enough)。
    ——面对着这样冰冷的现实,鄙人早已选择放弃折腾什么昂贵的高端的解码器,转而选择小型监类。像什么M-Audio 德国坦克 或者其他一些品牌的小型音频编辑用外置DAC,也就花上一千来块,买个旧货就可以了。

既然说数据输出部分也没问题,那中间的数据处理部分呢?也就是说,Mac 也好,Windows也罢,甚至linux也算,有什么区别么?
我相信在此兄台应该已经感觉到了,它们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区别,不应该也不可能有什么区别,一切都只是因为梦寐而带来的恐惧而已。。
---------------------

实际上最终能对声音造成影响的,值得仔细摆弄的,只有音箱的摆位,室内的布置,模拟放大器的调试;和最最根本的,音乐曲目的斟酌。
然大道至简,万法归一。
如果有心,就尝试自己制作个功放,编制属于自己的声音;如果无意,亦可静坐品茗,聆听天籁,自在逍遥,返璞归真。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3-04-25 13:57:37
TOP
20#

输出的是20bit? 楼主测试用的CD是HDCD么?

从楼主贴出的EAC log上判断,楼主用的应该是这张碟:http://www.naxos.com/catalogue/item.asp?item_code=8.550121 或它的再版,这并不是一张HDCD。

所以,请楼主特别警惕马兰士CD机的这个所谓的“20bit处理”。它可能是简单的做了一次bit-shift,即低位填零法将16bit填充成20bit输出,仅仅是这样做对音频信号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当然,它也可能是真的做了什么“处理”,然而如果真的这么做了的话,就请楼主在截取CD机SPDIF输出时一定要特别小心,最好不要做诸如 暂停、选曲、快进快退 等操作,而要从放入碟子开始播放起,一气呵成地录制完整个碟子的播放。
因为有些处理方式的输出结果可能会受到上述操作的影响。更有甚者,有些处理方式,即便是同一张碟,两次播放其输出结果都可能不同。
---------------
当然,如果楼主有条件,建议楼主最好还是换一个不带所谓“20bit处理”的CD播放机来做实验吧,以免让实验结果的分析变得过分复杂化。。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3-06-06 19:14:3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