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胶片老镜!---闲谈你摄影经历作品的乐趣。 125页新上12广州车展... [复制链接]

查看: 523938|回复: 1279
131#

回复 115# m.peng 的帖子

您好m.peng先生!
这几张人像拍得很好。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2#

回复 129# m.peng 的帖子

原帖由 m.peng 于 2011-10-20 9:58:00 发表
看到张兄的富士山图片,风景美极了。就是拍摄的时候取景较困难,天空与地面反差太强烈,要上就牺牲下面,要下那上面又过曝了。学摄影的时候师傅教过遇到这种情况,只有借用渐变滤镜了,较常用的有橙黄或中灰的滤镜,使高光的位置没那么强得以平衡一些。张兄富士山的图片如果挽救的话,只有后期来补救了。如果张兄同意的话,可“班门弄斧”的来示范一下。


m.peng先生说的很对。当时拍摄富士山的时候光线的确很糟糕,几乎每一张都在强烈的背光下拍的,我也没带上相关的滤镜,也不想牺牲这么美丽的景色,只有照样拍下,回来看看有没有得救。呵呵。

m.peng先生太谦虚了!m.peng先生如喜欢的话可修正示范一下。谢谢!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3#




巴塞  高迪的米拉之家
富盛网站  fshifi.cn     富盛音响微信号:fshifipt
文杰用户Q群:  475324510
富盛淘宝 https://shop34536926.taobao.com/
TOP
134#

很好的大片

高迪大师之杰品,真是难得,维多利亚式的风格,米拉公寓巨匠之作。继续啦!多谢富盛!
最后编辑LP 最后编辑于 2011-10-20 21:22:30
我最喜欢:用LP摸似系统播放黑胶唱片欣赏音乐。用胶片老镜摄影相片!
TOP
135#

高迪另一巨制:巴塞圣家堂。


富盛网站  fshifi.cn     富盛音响微信号:fshifipt
文杰用户Q群:  475324510
富盛淘宝 https://shop34536926.taobao.com/
TOP
136#

超大图来啦!!!

LP前辈莫怪

富盛网站  fshifi.cn     富盛音响微信号:fshifipt
文杰用户Q群:  475324510
富盛淘宝 https://shop34536926.taobao.com/
TOP
137#

回复 135# 富盛 的帖子

巴塞罗那的“地标”——圣家堂 (Sagrada Familia)。 这张大片,足以显示出他的雄伟富具特色!好!
我最喜欢:用LP摸似系统播放黑胶唱片欣赏音乐。用胶片老镜摄影相片!
TOP
138#

回复 136# 富盛 的帖子

你个咩野大广角呀!真高!
我最喜欢:用LP摸似系统播放黑胶唱片欣赏音乐。用胶片老镜摄影相片!
TOP
139#

原帖由 LP 于 2011-10-20 21:53:00 发表
你个咩野大广角呀!真高!


35标镜啊老大
富盛网站  fshifi.cn     富盛音响微信号:fshifipt
文杰用户Q群:  475324510
富盛淘宝 https://shop34536926.taobao.com/
TOP
140#

原帖由 LP 于 2011-10-20 9:04:00 发表

我想是要选自己心目的好器材特别是镜头方面,我心选的:是60-70年代左右的器材,那是黄金时代,可说:登峰造极!


严重支持“黄金年代”。
上世纪欧洲的50中后期开始到70是一个神奇的年代,当时欧洲经济从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大量的“经典产品”,其中很多至今无法被后来超越。
至于摄影器材方面,其实在二战之前,随着为满足当时德国奥运会拍摄需要,设计出SONNOR结构后,基本所有定焦镜头的设计已经全部定型,后来的发展基本是在镜片形状微调,材料改变和镀膜技术的应用。在多层镀膜技术成熟前,为了减少光线在空气与玻璃介面的折射(在没有多层镀膜技术前,一般认为多于7个介面就会影响成像质量)以提高玻璃的通光量,减轻起雾,眩光现象,需要使用极高品质的光学玻璃,这些光学玻璃生产成本高昂而且费时(比如最出名的“原福”玻璃,需三年自然降温),所以当时高品质的镜头价格十分昂贵,以楼主所喜爱CONTARAX牛眼系列为例,一部相机加两只高级定焦镜的价格大约为2000德国马克,大约相当于当时在德国买间房子的价格。生产到这个档次的镜头,不但在加工精度,连在镜筒材料上都无所不用其极,历经半个世纪,如今这些镜头的用料和工艺仍未被超越,只要把玩过CONTARAX牛眼镜头,对比现在外观夸张,手感粗燥单薄的现代自动镜头,就会深刻理解“德国品质”的含义。这个时期的镜头一般高档的都是银色镜筒(有些品牌采用“斑马”镜筒)所以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白镜时期”,这是镜头工艺和用料的顶峰时代。这个时期,在黑胶唱片中也是黄金时代,比如说经典的早期立体声录音,大DECCA,地球牌,白金狗,大荷花,HIFI STEORO。
不过70年随着一场石油危机,然后美元和黄金脱钩,货币不再具有长久的价值,于是对产品“永恒品质”的追求的生产模式被快速资金周转的市场运作方式取代,另一方面,以廉价为招牌的日本的相机工业走向成熟加入竞争,再加上材料工艺的发展,多层镀膜技术出现,于是使用生产成本更低的玻璃,然后用镀膜改善光学性能成为主流。这个时期的镜头且不说光学质素,单是镜筒用料就已经比早期的要稍单薄些。同时期的黑胶唱片也正好从大DECCA变成小DECCA,大禾花变成小禾花。
再往后到80年代,日本的自动镜头出现,这样的镜头使拍摄变得更简单,无需经过系统学习的摄影门外汉,基本上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就能拍到照片,日本相机工业终于靠自动镜头把德国相机工业挤出了主流大众市场。不过因为自动镜头需要使用很多塑料部件,而塑料部件的使用寿命显然是个问题,德国传统厂家居然以此为由一直拒绝生产自动对焦镜头。自动镜头的出现普及了摄影,使摄影成为大众的日常活动,对于大众来说,拍到照片比起画质的细微提升显然更重要。这个时期大约是数码录音取代模拟录音,CD取代黑胶唱片成为主流的时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