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喜欢巴赫的原因(2页无伴奏介绍,9页最新巴赫歪传,十一页勃兰... [复制链接]

查看: 41614|回复: 141
81#

莱比锡和柏林的报纸刊登讣告,莱比锡所有教堂发布死讯。市议会盖棺论定:“巴赫也许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但完全不懂教学”,而他们“需要的是唱诗班教习,并非乐团指挥”。
  前一句是例行客气话,后一句才是真正评价。
  两天后,托马斯学校学生送别巴赫,墓地下葬记录写着:“男性,67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先生,宫廷乐正和圣托马斯学校乐监,住址托马斯学校,四个孩子。灵车免费。”
  巴赫与康德一样没有留下遗嘱。他的遗产只有千把塔勒、债券、股票、图书、乐器和乐谱。乐谱被分给家人,旋即被廉价卖到四面八方,流散江湖,直到它们重出江湖,倚天屠龙。
  巴亚蜜只继承了三分之一遗产。她像巴赫后母一样一贫如洗,但却拒绝把身边的三个女儿送给亲戚。市议会大发善心决定给她监护权,却附荒谬条件:不能再婚。她最后进入收容所,依靠施舍养活三个女儿,死于巴赫去世后第十年。
  巴赫最小的女儿1809年去世,去世前曾接受《音乐汇报》的慈善捐助。贝多芬参加了这次捐助。他终于帮上了巴赫的忙。虽然他本人根本不知道。
  因此,参加慈善捐助非常重要。为富不仁,天厌之。

  巴赫下葬约翰教堂墓地南墙,因为巴亚蜜没钱买墓碑,坟头半年即告失踪。135年后(1885),巴赫学会于巴赫诞辰200周年想重修巴赫陵墓,找不着坟头!此时已知巴赫价值的莱比锡议会在南墙钉一铭牌,上刻: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750年7月31日葬此。九年后约翰教堂扩建,借施工之机推倒南墙,找到海量棺材——1750年下葬此处的有1400多人。经科学研究下葬记录,巴赫棺材是橡木,循此找到遗骨,殓入厚重石棺,置于约翰教堂地下室,上刻: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1750。二战中约翰教堂被炸毁,1950年棺材再次迁葬托马斯教堂,埋于唱诗班站台下。
  去世二百年后,巴赫回到了他当年的工作岗位。

  有很多很多天才,穷其一生都没有等到成名的那一夜。比如曹雪芹。
  比如巴赫。这个贫寒孤儿艰苦奋斗,四处跳槽追逐名利,却碌碌一辈子无名。巴赫生前从未得到全国性肯定,遑论欧洲声誉。他在圈内只以管风琴演奏闻名。在莱比锡,巴赫自费出版的《第三键盘练习曲》只卖三塔勒,却根本卖不动。他的作品无人喝彩,去世即被遗忘。
  今天的《教会圣贤百科全书》大声武气地宣布:“巴赫为巴洛克音乐戴上皇冠。他的作品充满生命的源头活力,和谐是他音乐最强有力的基调。他是完善赋格与卡农的大师。他的康塔塔和受难曲中的合唱和咏叹调采用《圣经》作歌词,将歌词与乐曲融化为空前的一体,撼动人心。他的创作是他善良信仰和对上帝谕旨宣示的虔诚表达。从他的音乐,甚至仅仅从他音乐的架构就能看出,巴赫是一位以宣道为己任的传教士。他在音乐架构上的匠心完全依照新教思想:音乐是上帝创世的秩序与天堂极乐的先声……他深知人民疾苦,宣讲死亡和希望。他的音乐洋溢着远远超越宗教与文化界限的心花怒放的乐观主义。”
  其实,教会承认巴赫远在他被全世界承认之后。“虔诚的宗教音乐家”是对巴赫最严重的误读。德彪西称巴赫为“和蔼可亲的音乐上帝”,流毒甚广。
  是的,巴赫说过“音乐仅供敬主悦人。逆主音乐即魔鬼的噪音和吵闹”。是的,他还说过音乐和演奏“并非表达人类感受的艺术活动,而是客观需要,通过耶稣基督的口用《圣经》传达上帝圣言;这是信徒们、即基督徒们创造性集体的普遍强烈的愿望,其目的在于颂扬创世主上帝,给他以最高荣誉”,因此,“所有音乐的目的及其始终不变的动机,无外乎赞颂上帝和纯洁灵魂”。是的,巴赫作品常以J.I署名,即拉丁文Jesu iuvall(耶稣怜我)。是的,他的另一个常用署名SDG即拉丁文soli deo gloria(榮耀独归上主)。
  问题是,当时的每一位音乐从业者都必须这么说。巴赫出生地爱森鹤是新教堡垒,其旁的瓦特堡是匈牙利圣•伊丽莎白故乡,也是马丁•路德出生、学习和避难的地方。巴赫出生前一百多年(1531),路德反出天主教后正是在瓦特堡山林中将《圣经》译为德语。1693年,八岁的巴赫进入爱深鹤多明我会修道院拉丁学校启蒙——这正是路德本人当年上过的学校。
  巴赫彻头彻尾是新教下的蛋。
  巴赫家族取名独宗《旧约》,巴赫亲手制订的家谱里有一大堆汉斯、约翰、克里斯蒂安、克里斯朵夫、塞巴斯蒂安这些正宗基督教名。巴赫本人的名字“约翰”,希伯来语意为“主即仁慈”,而“塞巴斯蒂安”在希腊语和拉丁语意为“崇拜”,加起来就是“崇拜仁慈上帝”,他的姓Bach,贝多芬说过是“小溪”,其实按中世纪德国萨克森方言,此词本义为“音乐家”。巴赫的姓名契合他的名言:“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
   巴赫乐谱中的《圣经》歌词均用红墨水,“即便是匆匆浏览过手稿的人也会对这种强调经文的作法留下深刻印象……巴赫只对《圣经》之言感兴趣。”
  是的是的,这些都是事实。但它们并不证明巴赫比别人更宗教。巴赫时代任何想要出人头地的青年,都必须是基督徒。就像今天你想牛B必须有钱一样。
  巴赫抓住一切机会巴结权贵:《音乐贡品》献给弗里德里希大帝,《哥德堡变奏曲》献给失眠伯爵,《勃兰登堡协奏曲》献给边疆伯爵彭阁庐,巴赫还曾为萨克森选帝侯作圣诞节圣歌,谄题献词曰:“华歌侍大人兮,颂赞治者名。”
  此外,一个新教徒理应安贫乐道,可巴赫对钱的爱慕坚持一生。与爱因斯坦不同,巴赫是薪水谈判高手,几乎在每一个职位上,巴赫拿的工资都比前任高,而且居然也都比后任高。到莱比锡之前,他每次跳槽的结果都是工资大涨。
  凡此种种,足证巴赫并非“虔诚信徒”。

  如果盖棺就是论定,则巴赫的人生一败涂地。千万不要以为当时只有亨德尔台杰非巴赫这几个搞音乐。当时的乐坛像今天一样热闹,叱咤乐坛的韩寒郭敬明之流亦多如牛毛。19世纪初德国最受欢迎作曲家排名,巴赫仅列第七,远在亨德尔和台杰非之后。巴赫不像门德尔松和莫扎特那样童年成名,也不像聋子贝多芬能在《第九交响曲》首演式上听到掌声响起来,更不像写《天鹅湖》的柴可夫斯基荣任鲁宾斯坦音乐学院教授,并被贵妇梅克夫人包养14年。他不仅没有亨德尔、李斯特和肖邦有名,他也没有台杰非和维瓦尔第有名。
  实际上,他儿子都比他有名。十八世纪末欧洲音乐界说到巴赫,指的是他的三个儿子:柏林巴赫、伦敦巴赫与布克堡巴赫。作为丈夫,巴赫也是多产的,他与两任太太共生二十个孩子,仅六子四女成人。所有成人的儿子都是音乐家。
  柏林巴赫即巴佳爱(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老四,第二个儿子。他4 岁学习管风琴,后遵父命学习法律,24 岁时却以羽管键琴成名柏林。他为弗里德里希大帝服务二十八年,弟弟伦敦巴赫亦从小随他习乐。他写的《论键盘乐器艺术的真谛》至今仍为研究18 世纪键盘乐重要文献。1768 年,他的教父台杰非去世,大帝命其赴汉堡接任,一身兼任汉堡五大教堂乐监。去世后,柏林称他为“柏林巴赫”,汉堡称他为“汉堡巴赫”,声誉之隆,可见一斑。
  伦敦巴赫是二任太太巴亚蜜所生的巴若安(Johann Christian Bach)。他曾赴波洛尼亚师从马蒂尼神父学习对位法,1760 年担任米兰大教堂管风琴师,两年后担任伦敦王室歌剧院作曲,兼任德裔王后索菲亚音乐教师。1764 年,8岁莫扎特随父访英十四个月,在伦敦向他求教。伦敦巴赫专门创作四首钢琴二重奏,让莫扎特坐在他膝上共同演出,轰动英伦。莫扎特《第一交响曲》明显受他的影响。伦敦巴赫曾建议莫扎特去莱比锡研究巴赫音乐,惜乎莫天才没来得及。不过,莫扎特听到巴赫的《向主唱首新歌》时五雷轰顶,惊呼:“这是什么音乐?我们终于找到效法榜样了!”海顿和贝多芬也自称受益伦敦巴赫匪浅。作为新教徒巴赫的儿子,伦敦巴赫居然是天主教徒!这个英国最红的歌剧作曲在巴黎导演一出歌剧能挣一万法郎,暮年时却被女管家骗走巨额财产,负债累累,穷困潦倒而死。
  布克堡巴赫是巴亚蜜所生的巴若夕(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Bach),伦敦巴赫亲哥,自幼得父真传,17 岁入莱比锡大学修法律,18岁到布克堡宫廷任职,直到去世。他写了二十部交响曲和大量的协奏曲、室内乐、键盘乐、受难曲和康塔塔等,声乐作品颇为世人称道,同时也是杰出的键盘乐演奏家。
TOP
82#

巴赫去世的1750年,维瓦尔第入土已九载,亨德尔也因失明基本停止创作。音乐史上,巴赫逝世标志华丽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结束,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横空出世,音乐风格转向主调和声,巴赫的复调音乐渐被视为历史垃圾。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舒曼在莱比锡图书馆发现《马太受难曲》。
  歌德铁哥们儿、音乐家翟开西1791年建立柏林歌苑(Berlin Singakademie)。三十多年后,他决定公演《马太受难曲》,并选中学生门德尔松充当指挥。9岁成名的门德尔松拿到乐谱后排练近两年,1829年3月11日,在巴赫生日的这一天,19岁门德尔松在柏林歌苑上演了这部巨作。他的唱诗班有150人,超过百年前《马太受难曲》在托马斯教堂首演时五倍。听众中坐着海涅、黑格尔、神学家施莱马赫和普鲁士王室成员,门票高达20个格罗申。在回忆录中柏辽兹这样记述演出实况:“每个人都用眼睛追踪歌本上的词句,大厅里鸦雀无声,既无赞赏,也无指责,更无鼓掌喝彩,我们仿佛在教堂里倾听福音歌,我们似乎并非聆听音乐,而是参加礼拜。我们崇拜巴赫,信奉他,一刻都不怀疑他的神圣。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
  最后一个音符尚在空中袅袅,海潮般的掌声风生水起涨上九重,直与天齐,然后翻身雷霆下行,刹那间扑满巴赫的橡木棺材。
  黑格尔激动地写道:“巴赫是……一个坚定博学的天才,我们直到今天才重新认识到他的全部价值!”目空一切的浪漫音乐家集体宣布“I服了YOU”。
  《马太受难曲》柏林上演,轰然推开金碧辉煌的巴罗克音乐尘封百年的大门。门德尔松一步登天,就此成为世界级指挥家。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躺在约翰教堂墓地南墙、尚未被重新发现的巴赫,终于等到了成名的那一夜!在《马太受难曲》首演后第100年。在他去世后第79年。史称“巴赫复兴”。媲美于文艺复兴。
  巴赫像耶稣一样复活,但他等的时间比耶稣长多了。

  门德尔松一生缘定巴赫。他在英伦掀起巴赫热。去世一百年之后,巴赫终于在英国压倒了亨德尔。1849年,在舒曼推动下,门德尔松学生、舒曼朋友威廉•史汤达•伯内特建立巴赫协会编录巴赫全集。1899年全集出齐,协会解散,同日组建新巴赫协会推广巴赫作品。现在世界流行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作品分主题编目》(Thematisch-systematisches Verzeichnis der musikalischen Werke von Johann Sebastian Bach)即由该协会按音乐体裁编录而成,于1950年(巴赫去世两百周年)出齐,其简称BWV已成德语固定说法,相当于俺们的“子曰”。
  1835年,门德尔松出任莱比锡货栈交响乐团指挥。八年后,他集资在托马斯教堂西侧树立一尊巴赫纪念像。巴赫最后一个孙子(已八十多岁)出席揭幕式。两年后他去世,饮誉乐坛的巴赫家族就此“断子绝孙”。
  1947年,二战刚刚战败的德国重印巴赫全集,凡46卷,蔚为壮观。
  到2007年7月,偶长长短短逗留德国11回。某回在法兰克福逛商场看见“特价巴赫”,内装四片CD十几首作品,于是买回放上书架,以为巴赫尽入我彀中矣。
  按BWV,巴赫作品已编到1120号!还不包括已编到189号的附件。
  闹明白这一点后,偶下决心要写这篇文章。

  门德尔松为巴赫正名后整整60年(1889),在那个命中注定的寂寞炎热的夏日黄昏,在柏林天际之外遥远的巴塞罗那,一个瘦削的13岁男孩独自走入那条泛黄长街的深处。
  在一家商店灰土呛鼻的角落里,他遭遇了那捆残破的乐谱。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s for solo cello),“来自这个音乐天才的无限喜悦”。1720年创作于葛屯。
  169年尘封的天籁,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夕阳中缓缓在少年纤细的指间苏醒。
  少年花12年练习,平均两年一首,直到25岁走上舞台。少年就此成名。卡萨斯(Pablo Casals)!他儿时偶然听到大提琴声,说“这是我要的声音”,从此一直拉到97岁痛终。他用一生练习《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练习的间隙登台演奏,把它们的精彩指给世界看。21世纪,中国有个音乐学院学生早上在食堂喝粥时独自哼唱这部作品,身未动,心已行,不觉之中竟泪如雨下,无法自已。
  《红楼梦》以尘世的华丽证明华丽的空幻,巴赫以音乐的工简证明华丽的空幻。他说:你看,生命是这样。
  巴赫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相信。然而那个大学生相信。全世界每天有无数地方奏响巴赫音乐。几乎在巴赫音乐奏响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能见到热泪奔流的听者。他们多非基督徒,更未必音乐发烧友。但是,巴赫仍然敲响了他们灵魂的琴键。
  卡萨斯说,巴赫给世上最短暂的自然现象装上永恒的翅膀,他发现了所有的高尚情感,并以最完美的形式加以歌颂,谱出音乐史上的最高境界。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要言之:“他代表人类心中的伟大。”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从此被称为“大提琴《圣经》”。
  卡萨斯被称为“大提琴教父”。
TOP
83#

《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1720)是巴赫创作《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时的副产品,却是空前绝后的小提琴独奏名作。巴赫大量使用和弦及对位法,将繁重艰深的复调用于小提琴,要求在奏出和弦的同时照顾多条旋律线,使演奏变得几不可能。不要忘了,巴赫本人就是杰出的提琴手:“从青年到老年,他的小提琴音色纯正,深切感人,能轻松控制一般羽管键琴才能控制的乐队”(巴佳爱)。18岁巴赫的头一份正式工作就是魏玛宫廷乐队的小提琴手。小提琴大师魏若风在魏玛用长于演奏单声部旋律的小提琴完成多声部即兴演奏,为巴赫拉开小提琴明丽的天空。这部组曲的第四号d小调最有名,其第五乐章《恰空舞曲》更是脍炙人口,尽情展示了巴赫丰富的幻想,深邃的情感和高贵的立意,技巧玲珑,乐思泉涌,挡者披靡。即使巴赫一生只有这一部作品,也足以跻身世界著名作曲家之列。
  现在,这套作品是重大国际比赛的标准曲目,被誉为小提琴的《旧约全书》。
  1928年,德国《星期画刊》给爱因斯坦写信征询他对巴赫的看法,爱因斯坦没回信。编辑再次致信,爱大师回信说:“对巴赫的毕生事业,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奉告:聆听、演奏、热爱、尊重,并且不说一句话!”
  对小提琴演奏超级自信的爱因斯坦,原是很喜欢对音乐评头论足的。
  19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为《赋格的艺术》上卷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配上一个庄重深邃的旋律,此即西方音乐经典歌曲《圣母颂》,手法简练古朴,分解和弦构成的优美音型贯穿全曲,美艳逼人,点滴心头,听者醉入纯美圣洁的人间仙景。《圣母颂》亦以小提琴小品风行于世。

  1838年,门德尔松指挥莱比锡货栈乐团上演《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此曲大红。门德尔松用钢琴把它弹给歌德听,歌德说:“乐曲开头壮丽非凡,像一大群人沿着富丽堂皇的宽大台阶庄严地迈步而下。”1871年,德国小提琴家奥古斯特•威海密将此曲第二乐章改编成小提琴独奏,由原来的D大调改为C大调,整曲只用小提琴的G弦演奏。
  《G弦上的咏叹调》!风靡世界,至今不衰。

   听音乐的人大都始于贝多芬和莫扎特,而止于巴赫。年轻人更喜欢追随音乐革命家贝多芬去“扼住命运的喉咙”,几十年后,以酸甜苦辣齐备的人生历练打底,他们才能听见生命如何在巴赫音乐中以逼人的朴素和近于冷漠的简洁将天上的华彩娓娓道来。歌德说巴赫音乐“就像永恒的和谐正与自己对话,就像上帝创世前心灵的流动,我似乎无耳无眼,也无其它感官,而且我也根本不需要它们,内心却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欣赏贝多芬无需投资。欣赏巴赫却必长期投资方能见效。然而这是对生命真正有意义的投资。房龙说:“巴赫能给你的投资以最大的回报。大师将亲自告诉你如何理财,如何让它增长,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已拥有世界上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宝藏,那就是——对巴赫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当你的血液终因血糖太多而无法承载贝多芬的力量,当你的心脏终因不再年轻而不得不放弃莫扎特的辉煌,那时,巴赫自会长驱直入,领你的灵魂上天。
  巴赫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巴赫深不可测。因为他的浅。
  巴赫就是朴,巴赫就是真。意大利人向来看不起没文化的德国人,可伟大的威尔第说:“啊,北方快乐的孩子,我多么羡慕你们能任意汲取巴赫的营养!”

  当年莱比锡付的工资几乎不够巴赫养活老婆孩子,可今天每位莱比锡市长都骄傲地宣布莱比锡为“巴赫城”。至今,托马斯童声合唱团周六、日仍在托马斯教堂礼拜时唱响巴赫,货栈乐团伴奏。每年圣诞节,这个已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齐名的合唱团都要上演巴赫的《圣诞清唱剧》。

  巴赫的艺术洞察力前人不可企及,后人无法仰望。随着他令旗一挥,西方音乐一夜之间步入成熟,从此万变不离巴赫。勃拉姆斯告诉自己的学生:“只消看巴赫。那里应有尽有。”肖邦对《平均律曲集》倒背如流,他认为“巴赫是音乐的全部和终结”。而一手提拔了肖邦、勃拉姆斯、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舒曼说:“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跟他比,我们都是半瓶子醋。”
  被列宁委以打倒俄罗斯旧文化重任的高尔基说:“如果用山峦来罗列伟大作曲家,那我认为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在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尖峰上永远发射炽热的光芒。巴赫就是那样,像水晶一样晶莹透明。”
  依这段话来看,高尔基成为“革命的同路人”,是历史的必然。
  巴赫作品是对音乐结构彻头彻尾的追求,人工得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充满技术细节,他的音乐里只有音乐。既无尘世,也无天堂。
  巴赫音乐是本质的音乐。
  本质的音乐,就是本质的宗教。
  乐声飞处,天门开启。
TOP
84#

听音乐的人大都始于贝多芬和莫扎特,而止于巴赫。年轻人更喜欢追随音乐革命家贝多芬去“扼住命运的喉咙”,几十年后,以酸甜苦辣齐备的人生历练打底,他们才能听见生命如何在巴赫音乐中以逼人的朴素和近于冷漠的简洁将天上的华彩娓娓道来。歌德说巴赫音乐“就像永恒的和谐正与自己对话,就像上帝创世前心灵的流动,我似乎无耳无眼,也无其它感官,而且我也根本不需要它们,内心却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欣赏贝多芬无需投资。欣赏巴赫却必长期投资方能见效。然而这是对生命真正有意义的投资。房龙说:“巴赫能给你的投资以最大的回报。大师将亲自告诉你如何理财,如何让它增长,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已拥有世界上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宝藏,那就是——对巴赫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当你的血液终因血糖太多而无法承载贝多芬的力量,当你的心脏终因不再年轻而不得不放弃莫扎特的辉煌,那时,巴赫自会长驱直入,领你的灵魂上天。
  巴赫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巴赫深不可测。因为他的浅。
  巴赫就是朴,巴赫就是真。意大利人向来看不起没文化的德国人,可伟大的威尔第说:“啊,北方快乐的孩子,我多么羡慕你们能任意汲取巴赫的营养!”
TOP
85#

巴赫时代的音乐视标新立异为异端,最大限度地追求接近传统,就像中国古代只有注经才是正经学问,小说诗歌都是下流玩意儿。因此,当时的作曲家都只能在吹毛求疵的框架中施展才华。
  歌德说过,真正的天才就是在任何限制中游刃有余。
  巴赫衷心遵守基督教的严格框架,结果却凌驾于框架之上,他纳西方音乐千年传统之百川,内敛深含,机锋密布。他涉足的所有曲式都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让后来者除去巫山不是云:康塔塔、组曲、协奏曲、受难曲、弥撒曲、独奏奏鸣曲、前奏曲、幻想曲、变奏曲、众赞歌、古组曲和舞曲,等等,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古大提琴、琉特琴(曼陀林)、管风琴、羽管键琴、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低音大管。惟少打击乐器。
  巴赫创作似乎“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实际上他不像一般作曲家直接用乐器作曲,而是先写在纸上,然后一遍遍试奏、修改、誊清。巴赫海量创作只有一个秘诀:勤奋。他说:“我必得勤奋。与我同样勤奋的人皆会成功。”
  天才就是勤奋!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谬论。在这个问题上,爱迪生显然不敌大他162岁的巴赫:天才,是百分之百的汗水!灵感,都是汗水泡出来的。巴赫翻越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音乐顶峰,只因他从未停下脚步。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杰出不是一种行动,而是一种习惯。
  巴赫经常被称为音乐上帝。如果音乐真有上帝,那也一定是个勤奋的上帝
TOP
86#

到莱比锡第三年,巴赫与大学发生劳资纠纷。大学的保罗教堂,其音乐由大学乐监负责,但巴赫求职时他把这个任务甩给巴赫。巴赫年薪仅100金古盾,一半还要付给替自己上拉丁文和教义问答的副校长,加上孩子众多,巴赫家庭经济濒临破产,要靠当家教、买卖乐谱、出租键盘乐器并在莱比锡博览会上为钢琴制造师石可德(Gottfried Silbermann)充当贸易间谍来搞钱。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想当年武松在柴进庄上落魄,宋江十两银子便买到打虎英雄的心。在岚堡期间,孤儿巴赫常向约翰教堂的管风琴大师彪姆(Georg Boehm)请教。1701年,16岁的巴赫常去汉堡听彪姆老师、时年78岁的赖若丹演奏“巴比伦河畔”。这个身无分文的孤儿每次带几块黑面包,徒步往返好几百公里!某次从汉堡返回岚堡途中,他精疲力竭地坐在一家啤酒馆外,正闻着肉香分泌海量哈啦子,忽然窗口扔出两个鱼头。巴赫捡起鱼头狼吞虎咽,最后竟在每个鱼头里吃出一个金古盾。
  巴赫没把金古盾交给警察叔叔。他用它作了下一次音乐朝圣的路费。
  像康德一样穷怕了的巴赫,像康德一样喜欢钱。
  巴赫免费工作两年后要求大学校长为保罗教堂的音乐付费。校长一口回绝。1725年,巴赫向大学领导、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告黑状。几天后国王亲笔来信让大学给钱。欧洲大学惯例不大买国王的账,何况巴赫告了黑状。校长就是不给!国王又写了两封信,大学才开始付巴赫钱。

  1729年耶稣受难节,上任六年的巴赫再次献上他炮制一年多的巨作《马太受难曲》(Matthaeuspassion)。
  新教认为音乐是上帝的声音。路德要求“上帝话语与音乐最密切的结合。”
  新教的音乐思想是:是的,我们确实无法看见上帝。但我们可以听见他。
  多年后卡萨斯说:“在巴赫的音乐里,我听到了上帝的存在。”
  受难曲(Passion)是新教音乐牛耳,源于中古天主教格里戈利圣咏。巴赫写了五部受难曲,现仅存其二。《马太受难曲》源于《新约•马太福音》。托马斯教堂建筑结构特殊,有两台管风琴、两个唱诗班站台和两排长椅,巴赫因地制宜让两台管风琴、两支唱诗班和两支管弦乐队交互奏唱,相互应答,时而齐唱合奏,其场面之宏大、音乐之壮丽盛况空前,创造了当时绝无仅有的立体声效果,其共鸣效果之惊人,据说让墙上的白灰都纷纷龟裂!
  《马太受难曲》无疑是巴赫宗教音乐的代表作,纵观音乐史,只有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D大调庄严弥撒》及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略可望其项背。
  从没有第二部基督教音乐在全世界赢得如此普遍的爱戴。《马太受难曲》被称为“最伟大的受难曲”和“登峰造极之作”。以“上帝死了!”一声断喝彻底动摇基督教道德根基的尼采在1860年如此评价:“这周我听了三遍《马太受难曲》,每一次都充满同样无与伦比的惊叹。那些荒废了基督教义的人,真能在这里听到他们的福音。”《圣经》里有四个福音使者:马太、马可、路可和约翰,他们专门传达来自上帝的好消息(福音)。全世界有无数人听了《马太受难曲》后皈依基督教。因此,在基督教里巴赫被称为“第五福音使者”。
TOP
87#

巴赫的艺术洞察力前人不可企及,后人无法仰望。随着他令旗一挥,西方音乐一夜之间步入成熟,从此万变不离巴赫。勃拉姆斯告诉自己的学生:“只消看巴赫。那里应有尽有。”肖邦对《平均律曲集》倒背如流,他认为“巴赫是音乐的全部和终结”。而一手提拔了肖邦、勃拉姆斯、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舒曼说:“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跟他比,我们都是半瓶子醋。”
  被列宁委以打倒俄罗斯旧文化重任的高尔基说:“如果用山峦来罗列伟大作曲家,那我认为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在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尖峰上永远发射炽热的光芒。巴赫就是那样,像水晶一样晶莹透明。”
  依这段话来看,高尔基成为“革命的同路人”,是历史的必然。
  巴赫作品是对音乐结构彻头彻尾的追求,人工得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充满技术细节,他的音乐里只有音乐。既无尘世,也无天堂。
  巴赫音乐是本质的音乐。
  本质的音乐,就是本质的宗教。
  乐声飞处,天门开启。
  
  我觉得,巴赫从未蓄意百世流芳。他的乐谱像任何一个平庸作曲家那样随用随丢,经常被拿去包鱼。当时莱比锡最忠诚的巴赫迷是鱼贩子。这位德意志最伟大的音乐家每周都绞尽脑汁为下一个礼拜准备一部康塔塔,演出后却扔进抽屉,很少出版,甚至自己也很少用第二次。
  从未有第二个伟大的音乐家这样创作。
  巴赫没有留下自传,虽然当时写自传颇为流行。

  巴赫一生碌碌于尘世钻营,却从未真正“爬上去”。音乐其实只是他进入上流社会的工具:在葛屯他只写世俗宫廷乐,而在莱比锡几乎只写教会音乐。
  只有坐牢或被权贵冷落时,巴赫才埋首音乐,可每一次埋首都带来惊天绝响。
  为了在政教合一的社会中赢得封妻荫子,他毕生致力于创作充满限制和禁忌的教堂音乐。但教会从来都看不上他。
  最后,充满限制和禁忌的教会音乐,送巴赫登上万年大师宝座。

  一不留神成巴赫。
TOP
88#

萨义德《论晚期风格》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艺术名家”推荐的演绎巴赫的大师  
  
古尔德Glenn Gould ,卡萨尔斯Pablo Casals ,施韦策尔Albert Schweitzer,兰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卡尔.李希特Karl Richter ,唐.库普曼Ton Koopman

大家可以到电驴按他们的名字加bach去搜。

此外个人再推荐图雷克Rosalyn Tureck (这个是古尔德最喜欢的)
TOP
89#

三百年前我们能听到什么音乐?三百年前在德国我们能听到什么音乐?现场听了英国古乐协会乐团演奏的“完全勃兰登堡”之后,不免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走在夜色撩人的上海,满眼是车水马龙的繁杂和刺耳的都市喧嚣。刚才被音乐清洗过的感官一瞬间便恢复了它的麻木。三百年前的人是有福的,在自然的怀抱里,你可以见到或者听到,晨曦染红了大海,月色穿透了流泉,遥远的路上响了笃笃的马蹄,无垠的海浪涌起深沉的滔声。太阳落山,抬头便可以仰望群星的闪烁。三百年的音乐同样让现在的人惊诧,那个老巴赫依然充满了无限的意趣。问题是之前不是没有听过勃兰登堡协奏曲,为什么从未有如此的心动?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原作,演奏,还是我们的耳朵出了差错?
TOP
90#

厚重的“铠甲”
    
  第一次听到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大约是在二十年前,EMI公司出品,1950年萨尔茨堡的现场录音,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指挥是富特文格勒。里面只选择了六首中的第三和第五首。当时买这个唱片其实是冲着指挥去的,至于曲目的确知道的不多。听下来的感觉不好,觉得既没有《B小调弥撒》所叙述的信仰的教义,也不是《马太受难曲》在天国和大地之间架起的桥梁,既然是应酬之作(类似今天的委邀之作),为什么如此沉重?比如编号1048的第三首,庄严虽是有的,但缺少奕奕神采,显得松散拖沓,不够集中。紧张和松弛的对比从来都是富特文格勒常用的手法,或者说是他的艺术原则,但用在这里是不是过于戏剧性?富特文格勒使用的是钢琴,没有用巴赫时代的羽管键琴。还有第五首,主奏部和协奏部之间的对比显得过于强烈,由于处理时加重了分量,导致时间也拖长了很多。第一乐章末尾的那个华彩乐段向来为人所品头论足,而评论界给出“潇洒和浪漫”的评价显然不是称赞之词。末乐章的活泼则完全不见了。勃兰登堡,怎么会穿上如此沉重的外衣?那种厚重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音乐的铠甲。带着疑惑,我很少再听这个为人称道的协奏曲典范,不敢也没有资格怀疑作曲家和指挥大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