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喜欢巴赫的原因(2页无伴奏介绍,9页最新巴赫歪传,十一页勃兰... [复制链接]

查看: 41573|回复: 141
61#

古尔德是在告别。即使这部作品能够放到死后去弹奏的话,我想,古尔德也不会弹得比1981年的这个录音版本有更多的乡愁和挽歌气息。无疑,这个版本是古尔德本人用积极弹奏法------我对此一奏法的定义是:将主体对生命和世界的体验带入音乐的内在语境,作两相辉映的呈现------所能弹出的最具安魂力量的巴赫。在这个巴赫之后,对古尔德来说,已没有巴赫可弹了。剩下的巴赫,让希夫之辈、那些二三流的人去弹吧,随他们弹成什么样子。
TOP
62#

299年以前,1708年(清康熙47年)7月14日,23岁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来到魏玛。
  这是巴赫第二次就职魏玛。五年前,18岁巴赫第一次就业便落户魏玛宫廷乐队。巴赫来自弥豪森(Muehlhausen),那里的极端虔信派要求教堂礼拜禁用器乐。等于端了巴赫的饭碗。而且弥城工资太低,二婚不久的巴赫曾叹息:“我们生活极其节俭,却仍常常连房租都交不起,并时时困于意外支出。生活何等艰难!”
  巴赫只好跳槽。
  1708年6月,到弥豪森一年,巴赫为魏玛侯爵翁威廉验收管风琴。他抓住机会为侯爵弹奏一曲。侯爵大悦,当场拍板聘他顶替刚退休的管风琴师。
TOP
63#

当时德意志有352个公侯小国,面积和居民等于中国的乡镇。乐队是这些乡镇宫廷的品位象征。翁威廉与其弟翁若恩侯爵共治魏玛,各有独立的宫廷和乐队。巴赫任职“宫廷管风琴师兼宫廷乐师”,算魏玛宫廷音乐三把手。不久,翁若恩去世,其子翁奥德继位。叔侄显然不是理想的执政团队。46岁的翁威廉是个暴君,一言不合便与老婆离婚,并将她打入深宫,圈禁至死。他主抓教堂音乐。19岁的翁奥德能演奏小提琴与长号,思想开明,主管宫廷音乐。
  从社会地位上讲,巴赫到魏玛算降格以求,因为他放弃了自由人身份。
   列位看官须知,世界史上,音乐人一直属于手艺人。巴赫来魏玛虽涨了工资,却与马夫厨娘并列仆人名册。教堂专为他设一小屋,侯爵礼拜时屋门开启以便听见琴声;祈祷时屋门关闭,巴赫坐在里边根本看不见侯爵。
  因此,巴赫想涨点儿薪水,得动半天脑子。
TOP
64#

巴赫爱钱。因为他出身贫寒。他爹是爱深鹤市(Eisenach)乐队号手,巴赫在八个孩子中行八,9岁丧母,10岁丧父,被继母发去50公里外的俄德鲁夫(Ohrdruf)投靠大他13岁的大哥。1700年复活节,15岁的巴赫高中毕业,成绩上大学有余。但已有四子的大嫂再次怀孕,家中人满为患,饭菜就着哥嫂脸色,无法下咽。恰逢岚堡修道院(Lueneburger Michaeliskloster)唱诗班招生。大哥托人推荐巴赫过去,连一分钱旅费也没给他。被亲人像垃圾一样推出门去的巴赫与同学艾格格带着干粮,在阴晴不定的四月天徒步走到岚堡。300公里!
  巴赫儿子巴佳爱在悼词中说巴赫有“透彻嘹亮的出色声音,音域宽广,唱腔极好”,因此他和艾格格都被唱诗班录取,巴赫还获最高奖学金,上学和吃住免费,有零用钱,冬天有免费木柴。此外,巴赫还勤工助学——为贵族学生擦鞋、收拾屋子和去城里买东西。
  巴赫在岚堡,等于海涅在巴黎。岚堡图书馆藏有欧洲175位作曲家的1100册手稿。他大抄其谱,如鱼得水。学校按新教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勤奋、谦逊和虔诚,课程有拉丁文、希腊文、神学、逻辑学、雄辩术、哲学和诗艺。巴赫还在附近的骑士学苑学习路易十三宫廷社交礼仪、宫廷舞和“写作优美的信件”,为日后供职宫廷作准备。
  孤儿巴赫那时就明白:金钱就是独立。金钱就是尊严。
   因此,他一生都在争取涨工资。
TOP
65#

到魏玛五年后的秋天,哈勒(Halle,即后来发表爱因斯坦五篇“奇迹年”论文的城市)圣母教堂管风琴师、亨德尔老师查浮威去世。巴赫背着翁威廉前去应聘。12月13日,巴赫收到聘书。
  哈勒薪水不高,巴赫根本没想去。但他绕弯子让翁威廉看了聘书。此时他的年薪已从150金古盾涨到215金古盾,但翁威廉仍于1714年擢升他为“音乐会总监”,工资250金古盾,成为魏玛音乐界薪金一把手。
  巴赫涨了薪水,却失去侯爵信任。涨薪后两年,宫廷乐正去世。魏玛社会咸认为这把交椅非巴赫莫属。可翁威廉就是不任命他。他看上了汉堡四大教堂唱诗班总教习和汉堡市乐正台杰非(Georg Philipp Telemann)。这台杰非是巴佳爱的教父。他回信侯爵:“您手下的巴赫就是德国最好的音乐家。”然后,他写信通知巴赫。巴赫随即书面申请当乐正。翁威廉拒不作答,且拒见巴赫,后来更停止供应巴赫乐谱纸。
  巴赫展示了穷孩子的强悍:他停止为宫廷作曲,并申请辞职。
  翁威廉侯爵大怒:我不批!
  势同水火之际,侄子翁奥德娶了葛屯侯爵李傲德(Leopold von Koethen)之妹。李大舅子乃音乐发烧友,听说巴赫正在闹调动,立邀巴赫担任他的宫廷乐正,兼任宫廷音乐教习,加薪,提升为宫廷官员,全权负责宫廷所有音乐。
  巴赫立刻在合同上签字。埋骨何须定魏玛,人生处处是乐正!
  其实,巴赫未必真想去比魏玛还小的葛屯。他的意思跟当年孟尝君手下大叫“食无鱼”的冯谖一样,还是闹待遇。可翁威廉这回下定决心要给巴赫some colours to see see。除了挟哈勒自重,巴赫还利用领导矛盾自肥:他是翁威廉拍板招来,理当死忠于他,却跟翁奥德的大舅子沆瀣一气!他明知翁威廉喜欢法国音乐,却常演奏翁奥德喜欢的意大利音乐!老账新账一起算,翁威廉下手令将巴赫投入监狱,因为他“违反国家规定”:任何仆役未经侯爵批准不得离开。
  巴赫枯坐狱中无聊,遂提笔作管风琴众赞歌为嬉。这部儿子巴伟福(Wilhelm Friedemann)的音乐教材取名为《献给巴伟福的键盘小曲集》,封面题字“初学者雅正”,署名则是赤裸裸的挑衅:“葛屯侯爵殿下乐正”。
TOP
66#

他还坐着翁威廉的牢呢,就以“李傲德的人”自居!
  盛怒的翁威廉没说要关巴赫多久,所以巴赫计划写164部众赞歌,涵盖整个新教教历节日。
  众赞歌(Motetten)源于天主教赞美诗,是马丁•路德(1483—1546)为新教独创的管风琴合唱,礼拜时由唱诗班演唱。这是路德宗教改革的武器,他采用德文歌词,曲调多来自德国民歌。早期众赞歌无和声,为众赞歌配和声的正是巴赫,他的众赞歌至今被视为四部和声典范。恩格斯称巴赫的众赞歌《主即坚固堡垒》为“十六世纪《马赛曲》充满胜利信心的赞美诗”。
  准备把牢底坐穿的巴赫显然太过悲观,不到四周,在翁奥德和李傲德的双重压力下,翁威廉下令释放巴赫,史官记载:“11月6日,大逆不道的管风琴师巴赫因主动要求离职而被扣押于市裁判所。12月2日被恩准离职,释放。”计划中的164部众赞歌因此仅完成46部,后合编成集,即赫赫有名的《风琴小唱》(Das Orgelbuechlein)。
  出狱后巴赫立刻北上葛屯。翁威廉随即下令删除巴赫的一切官方记录,相当于注销北京户口。翁威廉充分显示了权力的傲慢:一个弹管风琴的,你以为你是谁?抓你一句话,放你也是一句话!
  权力面前,艺术算哪把夜壶?
TOP
67#

巴亚蜜是真正的贤内助,她为巴赫抄乐谱抄到笔迹神似巴赫。当时欧洲尚无印刷术,雕印乐谱既少且贵,一般人只好抄谱。巴赫乐谱能够流传下来,巴亚蜜功不可没。
  抄谱是打动巴赫的撒手锏。当年巴赫大哥抄了一份键盘乐谱,包括当时所有大师,极其珍惜,藏在柜子里不让小巴赫看。柜门是铁丝格的。等到夜深人静,巴赫就从小铁丝格里伸进小手,在柜里把乐谱卷成细筒再拿出来。怕大哥发现,更不敢使用昂贵的灯油,巴赫就着月光抄了整整六个月。好容易大功告成,心花怒放的小巴赫乘大哥不在家开始弹奏,不幸被凑巧回家的大哥逮个正着。不顾小巴赫的苦苦哀求,大哥粗暴地撕掉了他六个月的心血。
  月光严重损害了巴赫的视力,所以在画像上巴赫总像妩媚的女生一样眯缝着眼:他近视,又坚持不戴眼镜。
  文化大革命时我抄过《贝多芬的交响曲》和《音乐家小传》。《音乐家小传》包括众多名家,独无巴赫!这笔记本至今尚在我家书橱中。
   巴亚蜜陪伴巴赫28 年,为巴赫生了13个孩子。巴赫曾请一位著名画家为妻子作油画一幅。从巴赫的财务情况看,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巴赫婚礼后八天,侯爵李傲德与19岁公主李福衡喜结连理,意乱情迷。公主不喜音乐,李傲德对音乐登时兴趣大减。
  巴赫早已未雨绸缪。到葛屯一年多,汉堡雅可布教堂管风琴师去世,汉堡乐监亦年老多病,汉堡广招贤才。1720年11月,巴赫向李傲德报称前去汉堡验琴。其实他是去应聘。
  巴赫首先拜见97岁的管风琴大师赖若丹(Johann Adam Reinken),并即兴演奏赖大师的幻想曲《巴比伦河畔》(An den Wasserfluessen Babylon),两小时不重样!一曲既罢,赖若丹叹道:“我原以为即兴演奏的手艺已死。真高兴看到它在你手中复活。”巴赫喜不自胜。当年他16岁时,曾专程徒步去汉堡听赖若丹演奏,那时他根本挤不到大师跟前儿。
  即兴演奏就是巴赫的惊艳一枪。那个时代的音乐强调即兴演奏,尤其管风琴。巴赫的即兴演奏大都失传,不过,巴赫最具传奇色彩的即兴演奏故事却未失传。
  那还是为赖大师表演之前三年的事。

  1717 年秋,刚到葛屯的巴赫被召到德累斯顿参加萨克森王国宫廷举办的马香楼(Louis Marchand)音乐会。这厮乃法国管风琴名家,法王大内音乐高手,恃才傲物,声名远播。有次法王把他的一半薪水支给了他老婆,结果当天他到宫中演奏,弹到一半即起身拂袖而去,说是:“下一半让我老婆来弹吧!”
TOP
68#

彼时法兰西乃世界惟一超级大国,欧洲音乐界惟巴黎马首是瞻,何况一个分裂贫穷、崇法媚外的德意志。音乐会富贵满堂,帝王将相冠盖云集。这马香楼亦非浪得虚名,他连乐谱也不拿,以一首即兴幻想曲开场,指法精妙,变奏流畅,一曲既罢,掌声如潮。
  然后,德方小厮巴赫上台。一个简洁精致的前奏曲之后,巴赫随手弹起马香楼刚才的曲子,第一遍一丝不差,然后,他将这首曲子连续变奏12次,再准确地回到主题!
  巴赫没有听到掌声。全体达官贵人目瞪口呆。他们忘了鼓掌。
  巴赫随即提出第二天与大他16岁的马香楼友谊比赛:两方按对方指定的主题即兴演奏。马香楼勉强答应。当晚,他搭邮车夜遁,逃回巴黎。
  巴赫技压马香楼,堪比岳飞大战金兀术,此事遂成德国音乐史千古传说之牛头山。

  经赖若丹引荐,巴赫获得与七位管风琴师竞聘汉堡雅各布教堂管风琴师职位的资格。《巴比伦河畔》所向披靡,教堂马上要求巴赫速付上任保证金。从不做风险投资的巴赫一听要钱,立刻转身回了葛屯。
  这是巴赫一生错过的最黄金的机会。后来有人信告巴赫,平庸的海德曼花四千马克得到了这个职位。教堂给了海德曼不少额外工作,这个富有手工业主的儿子很快就把这笔投资捞了回来。

  李傲德与音乐渐行渐远,跳槽汉堡又以失败告终,巴赫再次被打入冷宫。巴赫一生运交冷宫,可每次他都带着伟大的作品破宫而出。这个奇特的现象,我称之为巴赫定律。
  葛屯冷宫孕育的是一部24首前奏及赋格曲集。为初学者所写。巴赫作品几乎都为初学者所写。很多人觉得巴赫音乐听上去很单调,“像练习曲一样”。殊不知,它们就是练习曲!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练习曲最后都成音乐史上的丰碑。
  《平均律键盘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Clavier),虽然写着Clavier(钢琴),但当时欧洲并无钢琴。我们津津乐道的“古钢琴”,根本就不是钢琴。这Clavier指的是羽管键琴。要知道,哲学家伏尔泰第一次听过钢琴演奏后说:“这新东西永远不可能取代羽管键琴的尊荣地位。它只是个钢铁怪物。”
  因此,称这部作品为《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错误的。
TOP
69#

西方音乐一直是声乐天下,直到巴赫,乐器制作与演奏双双发展到高峰,器乐首现繁荣。巴洛克音乐以键盘乐器为龙头。巴赫一生执着键盘乐创作,而且他本人就是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演奏大师。

  17世纪末是键盘音乐史分水岭,当时的大师有亨德尔、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库普兰和拉摩等。他们加起来也没有巴赫一半伟大。巴赫不仅为键盘乐发展划分时代,而且为复调音乐奠定千古不变的基础。巴赫既让复调音乐“听不透”,又简化了乐句结构,让复调音乐空前完美,绝后成熟,用严密工致的形式表现出人类千变万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是键盘音乐史的第一次伟大突破。
  复调音乐是中西音乐最后的分水岭。《西方的没落》作者斯宾格勒认为中国音乐(包括京剧)曾超远距离领先世界,但始终停留在二维平面。唐太宗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管弦乐队,甚至能把乐音分成64个音节,却始终没有出现和弦!斯氏认为和弦是三维的,能带来纵深感,而纵深感是宗教的直接来源,欧洲教堂高顶穹窿突出的就是纵深感。中国人的灵魂对纵深向无要求,中国建筑的典型是苏州园林,小桥流水,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左顾右盼、流连忘返中施施然在二维平面上毫无目的地蜿蜒而去,不知所终。
  巴赫作品中充满数的象征。众赞歌《此即神圣十戒》中对位声部的动机反复十次,象征基督十戒,同时以三个调性结构表示三位一体。《马太受难曲》描述耶稣死后发生地震,其鸣动的低音部音型在歌词的对应下被区分为18、68和104三组音符群,而《旧约•诗篇》中第18、68及104节都提到地震。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预言有个门徒将出卖他,合唱中门徒一个接一个问:“主啊,是我吗?”共重复十一次,独缺了作贼心虚的犹大。巴赫还习惯用43个音符表示“我相信”,用121个小节来象征“基督”,等等。巴赫是有意为之。肖邦说“巴赫就像一位天文学家,靠数字的帮助发现了最奇妙的星星。”
TOP
70#

复调音乐和记谱法为欧洲音乐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东方音乐依然因循单声部道路在自给自足中翩翩写意前行,西方音乐却从此沿着多声部音乐的道路迅猛向无数个方向发展。
  西方向右,东方向左。东西方的鸿沟,并非奠定于二十世纪。

  《平均律》对西方音乐的影响,比太阳对地球还大。巴赫去世时尚不满一岁的歌德在致友人的信中谈到欣赏《平均律》的感受:“里面似乎有永恒和谐在喃喃自语,仿佛出自上帝创世之后的胸臆。”
  十二平均律,就是将音高相差八度的两个音符之间平均分为12个相等的半音,从而确定一个音级之内所有的半音和全音。此前键盘乐器均按“中庸律”调音,选调和转调几不可能,采用十二平均律后即可以自由选用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而转调,是音乐主题戏剧性展开的决定性因素。巴赫之前,键盘乐曲只能有几个调,调一多,音就不准了。
  据中国最新研究结果,全世界最先提出平均律的是明代朱载堉的《律学新说》(1584)。但巴赫的灵感来自德国作曲家费舍(J.K.F. Fischer)的《新风琴音乐的阿莉亚德尼》(1702)。这部包括二十首前奏和赋格的作品源于古希腊神话:阿莉亚德尼是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之女,其母帕西法耳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斯把它幽禁在米诺斯迷宫,令雅典人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喂养。雅典王子德修斯借助阿莉亚德尼给他的线球和魔刀杀死怪物并循线球指引走出迷宫。费舍喻指大小调是管风琴师走出音乐迷宫的线球。这部作品共用十九个调,其中e小调用了两次。
  《十二平均律》用了全部二十四个调,首开西方音乐史先河。它是西方音乐全部律制的基础与核心,奠定了所有的规则和范式,并以创作实践证明平均律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是“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被公认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
  “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是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但贝多芬与巴赫并非平行。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先有《旧约》,后有《新约》。从乐理上说,没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根本就不会有贝多芬。1787年,17岁的贝多芬初赴维也纳拜访莫扎特。莫天才让他随便弹支钢琴曲,自己跑到隔壁应酬客人。可贝多芬手指刚一落键,莫扎特旋踵即回。一曲既罢,莫扎特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他当场收贝多芬为徒。
  贝多芬弹的,就是《平均律》的第一首C大调。
  巴赫从未想到《平均律》将以它那博大精深的音乐内涵、严谨工整的结构布局和登峰造极的复调技术成为西方钢琴万世龙门。中国音乐界的说法是:小学生不一定能弹出平均律的音,中学生不一定能弹出平均律的音量,大学生不一定能弹出平均律的音色,大师也不一定能弹出平均律的意境!超一流钢琴大师李斯特晚年曾说:“宝藏全在里头,选个早晨弹曲巴赫的平均律来听,享受心灵的清静吧!”卡萨斯清晨起床头一件事就是先弹两首《平均律》作为晨祷。舒曼说:“日奏一曲《平均律》者定能成为杰出音乐家。”此言不虚,仅演奏《平均律》,世界上就出了无数的钢琴大师,如里希特、古尔德和希夫等等。在中国,有个音乐学院学生弹贝多芬的《悲怆》走火入魔得了抑郁症,遍寻良医无治,最后老师建议其分左右手弹《平均律》,结果右手弹完,左手刚弹几小节,抑郁症霍然而愈!
  《平均律》君临人世,它不仅是巴赫音乐的巅峰,也是一切音乐的巅峰,它穷尽了西方音乐所有的节奏与变化,而音乐的本质就是主题及其节奏与变化。因此,西方音乐都是对巴赫的模仿、发展和改写。莎士比亚戏剧是一切小说的源头,而西方音乐的一切都源自《平均律》,并且,巴赫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

  李傲德结婚一年后,巴赫离开葛屯,因为他儿子要入学了。葛屯学校都是加尔文教,而巴赫想让儿子上新教学校。1722年5月5日,莱比锡聘请巴赫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乐监。李傲德奉送漂亮鉴定,慨允巴赫继续使用“葛屯宫廷乐正”头衔,并约定每年订制一部生日庆典康塔塔。几天后,39岁的巴赫举家乘两辆马车迁往莱比锡。
  这个德国音乐跳槽天王并不知道,莱比锡将是他的最后一槽。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李傲德太太不久去世,李傲德随即修书希望巴赫吃回头草。彼时在莱比锡混得相当不咋个的巴赫却拒绝了。不过李傲德迎娶填房时,巴赫专程赶去演奏婚礼管风琴。1728年,34岁的李傲德英年早逝,巴赫在葬礼上以《马太受难曲》中的康塔塔(BWV 244a)与侯爵互道珍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