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湖里的螃蟹好吃否——辣评新德克二十周年转盘解码(P1听感p5重... [复制链接]

61#

原帖由 海阳 于 2011-7-22 0:54:00 发表
同意670707兄说的 所谓声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与一公斤铁块一般,铁块的密度当然要大得多。我觉得密度好就是结实的声音,跟饱满,低频,关系不大。密度好有点像晴天空气好的时候看物体,密度不好就像起雾的天气看物体有点不真实虚的感觉。

  谢谢海阳兄对此帖的关注。您的这个描述“密度好有点像晴天空气好的时候看物体,密度不好就像起雾的天气看物体有点不真实虚的感觉。” 以视觉角度去形容的确很有意思值得推敲。这也就是我提到高密度声音必然是“通透”的。而高密度的声音的实体感强,必定是有一定的饱满度的,当中的这个“满”字就是一种高信息量的浓缩和聚集,“饱而不满”的声音势必是密度感缺失的体现。
TOP
62#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1-7-22 13:51:00 发表
钻得太深太精巧,容易忽视旁物。
时不时,需要停顿……稍许旁逸……

   不一定,因为只要在建立在表现音乐本体,掌握住整体平衡的的大构架下去讨论或钻研就不会忽视旁物。切入点不同但到终极点上依然是殊途同归的。
TOP
63#

原帖由 sutao0688 于 2011-7-22 16:10:00 发表
关于密度,哪用费那么多口舌......

饱满而不膨胀、坚实而不呆滞,通透又灵巧、飘逸而不离形。

许多天价系统都做不到这一点,包括楼主所谓的茗与西湖,声音还是偏于死实,欠灵气与优雅。

    老兄对优秀声音的总结言简意赅,在这几点里都有密度概念的融汇。当然做到这些除了把握不错的密度感比例之外还有诸多音响音乐要素要全面的考量。本帖也是在对二十周年音源聆听感受上衍伸出了关于密度感的个人观点与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也发现大家对声音密度的概念还是有各自的理解的。在这里的讨论不是为争出个高低长短。而是通过此交流过程使我们大家都能接触到自己理念认知以外的东西,进而对音响和音乐的表现有更宏观,更多元化的理解。
TOP
64#

原帖由 steveh 于 2011-7-15 12:21:00 发表
呵呵,听“砸玻璃响,数人头”,可能对“音乐性”的理解有一定特点吧。我认为想知道什么是正确而高贵的声音,还是应该广泛的多听并且深入理解音乐,听经典的录音,听不同的版本,听各位大师手中的琴音的差异,琢磨运弓击键的手法、力度,以及背后代表的感情,这样才能慢慢出摸索出“音乐性”,才能在此基础上,掌握恰如其分的“密度感”,及其他一系列“音响性”指标。

     steveh兄说的非常在理,除了不同乐器和不同声部的“个体特质”密度感差异之外,同一声部或同一乐器在不同的技术和演奏演唱流派下,声音密度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小提琴的苏派和法比派在运弓力度和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其直接造成声音的密度感,张力上的明显差别,进而影早就了不同的音乐表现力。我这次试听时也专门选取了柯岗与格鲁米欧这两位不同学派代表人物的演奏录音。二十周年在播放格鲁米欧的演奏时对法比学派的演绎方式表现的相对更加到位,声音的密度感和张力相对准确些,而在播柯岗时就显得少了点张力和豪爽,同时柯岗用的是瓜内里的名琴,二十周年音源在对该琴质感的还原上稍不及对斯特迪瓦里名琴重播时的表现。

  所以在播放人声时我还有意识选择了我自己的以及两位多次一起演出,对其声音非常熟悉的同行的专辑来进行比对试听。从而得出了前面所描述的个人听感。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22 22:52:56
TOP
65#

原帖由 水玲珑 于 2011-7-22 22:30:00 发表
残剑大哥,我在优酷上看到你音乐会的视频片段啦。要不偶在音乐唱片板块发一下让大家也看看咋样啊?呵呵

  不准!别添乱了。自己玩去吧。呵呵
TOP
66#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3 10:39:00 发表
前续话题,我想关于音源声音的密度感和重量感可以从二个方面认证它:
1.声音的频率和频响范围:任何乐器(人声同然)都有固定的发声频率在声学上通过测试界定某一区间范围,作为摹本的音源是接近这个指标,通过整个音响器材在一定的频响范围内还原出来;至于先生所言乐器“个体特征”密度,实际是某一乐器或某一品牌乐器在固定的频响范围内有其突出点,这就好比人声,整个人声有一定频响范围,那么男声与女声频响又有区别以此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等等也有其频响范围,所以声音的频响范围数值是可以通过科学仪器测试而得与声音的密度感和重量感不是同意概念,我们这里也没有讲音色问题;
2.根据先生帖子题目,我们讨论声音的密度感和重量感是指音响器材的音源部分,别的暂且不谈;
2.1首先,音源的密度感和重量感大都是发烧友圈子内人士所讲,它没有科学仪器可测试,但是通过灵敏的耳能感觉到客观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扬声器单元知道高音单元口径小中低音单元口径大,原因就是各自频率不同,如果口径一致我们就没办法聆听了;而音源的密度感和重量感符合这一点,就音源角度讲它形成的音场程金字塔形,使人在听感上具有稳重、踏实、厚实的感觉,你能感觉到演绎者是站在或坐在那里表演(有腿的),而不是飘在空中具有悬浮感。
2.2如果上述2.1成立,我们就可以讨论小提琴发声还原问题,有了声音的密度和重量感,音场的厚度(纵深感)就有基础,“密度”能使我们感觉物体的致密致细—不透光、不渗水、不透风,“重量感”能使我们感觉物体几何形状,故而产生物体的三维性。我们知道小提琴的发声机构是共鸣箱和琴马,所以它的发声是有一定厚度的,有些朋友把斯特拉迪瓦里声音比作薄而纤细并视作为有修养,把瓜内利琴比作洪亮、穿透力强并视作粗犷、阳刚,这些说法是片面的;假使音源声音单薄,其频响指标再高也是“尖”、“刺”,名贵小提琴具有的金黄色高音和丰富的泛音形体只能是点状而不是片装。
综上所述,先生所讲的密度感具有“个体特征”问题是值得商榷的,谢谢。

     您好,你在音响与音乐方面很有见地。很高兴和您做交流。您帖子讲到的正是我提到的“实体感”概念。我认为我们在对声音理解的大方向上是基本一致的。
  关于密度“个体特征”的提法我的理解可能不光是在固定频响范围内的声音特质。其中还包括信息量呈现上的差别。就好比一把普通碳纤维球拍和一把高分子纳米级碳纤维球拍,同样是碳纤维材料,虽然两把拍子在重量,平衡点等更方面指标上完全相同,但是在碳纤维分子的密集度上差别就很大,这直接导致了球拍在强韧性,稳定性以及触球手感上和另外一只球拍会有明显的差别。就好比人声,同样是lyric型男高音,有着相似的频响范围,但由于声音条件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别,所呈现出的声音通透度,扎实感和信息量还是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我才提出了密度具有一定的“个体特征”的概念,当然这和兄所阐述的大方向是不矛盾的。
TOP
67#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3 0:22:00 发表
二位演奏风格介绍如下:
1.格吕米欧喜欢把弓毛绷得相对松弛,依靠压力较轻的运已来取得绵延无尽的运弓效果和纯净的音质。这种手法在两根高音弦上的效果尤佳。
2.他在甜美、干净、精雅的演奏中偶尔加入一个趣味高雅的下滑音,这些成了他早期风格的标志。
3.作为法--比小提琴乐派的传人,福雷的两首小提琴奏鸣曲是格吕米欧最喜爱和屡演不厌的作品。
4.柯岗非常重视手指训练,他坚决主张使用所有手指,包括一


  兄对两位不同学派的代表演奏家在演奏风格方面的阐述非常精准到位。很佩服!我个人认为二者运弓手法的区别是造就了其各自鲜明演奏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TOP
68#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3 10:39:00 发表
。我们知道小提琴的发声机构是共鸣箱和琴马,所以它的发声是有一定厚度的,有些朋友把斯特拉迪瓦里声音比作薄而纤细并视作为有修养,把瓜内利琴比作洪亮、穿透力强并视作粗犷、阳刚,这些说法是片面的;假使音源声音单薄,其频响指标再高也是“尖”、“刺”,名贵小提琴具有的金黄色高音和丰富的泛音形体只能是点状而不是片装。

  非常赞同,斯特拉迪瓦里的声音绝非薄而纤细的风格。是一种非常高贵典雅的音乐气质,瓜耐力则更加致密而沉稳。演绎作品时多了一种深邃感。
TOP
69#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3 20:41:00 发表
谢谢先生认同,我们对于声音的理解是个实践过程,网上交流是理论性的,最终还是通过音响器材探索、试验而得,我到你的帖子里来,不是为了任何品牌器材的讨论,而是希望通过我的点滴经验,给同好们提个参考建议,言辞之中可能有点固执,请先生不要放在心中。先生是否可知,我们今天在网上大谈小提琴音色问题,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有先生这个帖子的开出能够使我们畅所欲言,因为我在十年前与朋友们说起该问题,人家都在认为我天方夜谭呢。

   呵呵,兄太客气了。我从兄的帖子里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希望多与您交流。小提琴音色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因我幼年也曾学过一年多,后来上学时与弦乐队同学的交流时就曾谈到类似话题,当时由于音响资料还比较少,还无法有更深刻的认知。随着音像资料的逐渐丰富并且有幸到现场聆听不同名琴的音响效果,才开始注重除音色以外的声音特质。从而明白了许多道理。
TOP
70#

原帖由 zjj007 于 2011-7-23 0:02:00 发表
支持残剑兄对声音密度的描述,要理解声音的密度,其实自然界真实的声音包括乐器、人声等的通透、饱满和形体感才是真正的高密度。音响重播也是以同样的标准来评判。特别赞同残剑兄对高标准音响能够达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用心的,深请投入的去演绎作品”的表现效果的说法,简单地说就是音响对声音快慢节奏、轻重缓急和旋律起伏的极端控制,就必须要求系统的瞬态、微动态有极高的要求,现实中很多系统都在这方面表现欠佳,包括很多高价

谢谢兄的关注回帖,所以我前面也提到了好的声音势必是会有不错的密度感做基础的。密度感好不一定就肯定会得到好声,但密度感不好的器材肯定不会是好声,或者不一定会是对各类音乐体裁都能表现的深刻而全面的。
TOP
71#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3 21:22:00 发表
好的,我们以后多交流,取长补短,谢谢!

   以后还要多向老兄学习:)
TOP
72#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24 11:24:00 发表
不存在向我学习,先生可关注“好声”一帖,我可以自豪的说:通过大家努力,该帖已经成为高手如云的集结地,音乐中的警世恒言随处可见了。谢谢!

"好声”一贴定当关注。不过其长度需要我多花些些时日慢慢研读了。呵呵
TOP
73#

原帖由 wang861 于 2011-8-14 19:08:00 发表
残剑831对新德克 20周年DAC已评得很明了了,我对整体的设计提一点建议:
5.只有开和关,没有待机功能

  转盘和解码都是没有待机功能的。我认为这一点确实在设计上考虑不太周全。。
TOP
74#

原帖由 peter725 于 2011-8-17 21:32:00 发表
好久没来了,顶残剑兄!兄还记否共议美星胆机时?

   好久不见peter兄了。当年相谈甚欢。幸甚幸甚!
TOP
75#

原帖由 中国爱乐人 于 2011-8-18 15:43:00 发表
残剑兄的脚伤都康复了吧?


   谢老兄关心,脚伤尚未康复。原本打算去白天鹅观展的计划也搁浅了。
TOP
76#

原帖由 小丫 于 2011-8-15 8:39:00 发表
DAC电源座是国标接线,保险丝接L是在右边(面对焊接面),随机送的FP-1电源线也是国标接法,这些都没问题,关键是整套系统所有机子电源相位都必须保持一致,这样效果才好。建议使用带隔离牛的XF2000电滤器,它带相位检测,并可手动转换相位,在工作时快速转换相位能听的出差异,高频延伸好声音流畅相位正确。有此电滤的朋友不妨试试,变化很大的。


请问小丫转盘电源座的接线是国标还是美标的?
TOP
77#

原帖由 QIXIANSHENG 于 2011-8-20 22:18:00 发表
最近很忙,好久没来顶帖子了,这台DAC,尾插进线地线朝上,面对插尾左边是火线......DAC原机跟的EH管整体勉强还算平衡,难得中高频音色华丽,温暖.但是中频段还是空洞的.没重量感或实体感.估计金脚的风格也基本一样////小弟一直以来偏向真实的重放,在好朋友的建议下用ECC84转换后,很是满意.全频表现平衡,没有点赘肉.音色很是中正,更加的真实.喜欢音色的朋友可能不喜欢//////难得的是全频密度提升很惊人.玩胆的都知道RCA40年代厚石墨的6SN7GT管吧,声底很类似.

    戚兄已经换管了啊。换管后的二十周年dac的风格从您的描述来看已经有点不太像传统的新德克风格了。eh6922之类的管子(尤其是金角)其实中低频的量感和饱满度是不错的,就是声音偏粗糙些。而在二十周年dac上倒没有听出任何粗豪之处,倒是出现了了您提到的那几点不足。我觉得应该不仅仅是管子的特性更多的应该与较声趋向有一定关系。我在新德克a600上多少也听到了一些类似二十周年DAC的中低频风格。曾经电话与凌总交流时他也主要强调好声的标准就是全频(尤其是中低频)的宽松,听感上要舒适。不过您现在换管出来的声音只要自己觉得满意,对胃口。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呵呵
TOP
78#

原帖由 QIXIANSHENG 于 2011-8-20 22:35:00 发表
关于电源相位,在正确的条件下,首先整个音场的架构有深度,很稳定,人声口形高度一般都在常人正常的高度.中高音色毛刺少.低频结实.反相时音场平面化中高音色干,刺多,低频虚,肿,肥.特别是口形,很多都是蹲着的,还有的可能......

个人感觉二十周年转盘对相位还不算太敏感,我在美标相位下没有明显发现上述问题。胆dac应该会对相位比较敏感的。
TOP
79#

原帖由 QIXIANSHENG 于 2011-8-25 0:23:00 发表
呵呵,小弟喜欢的是中正的声底,原来的EH管比较华丽,不是太真实,就像有的朋友讲的好听,顺耳。换了ECC84后全频比较平衡,信息量,实体感大增。这台机器可听性很好,还需要慢慢揣摩。。。。。。。

ecc84是属于民用系列管子,兄有机会试试amprex 白字PQ7308, 效果应该会更好。不过价位也更高了。
TOP
80#

原帖由 wang861 于 2011-8-22 11:59:00 发表
192/32和96/24声音区别比较明显,但不知未何,晶体管与电子管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按理区别应该挺大的呀?还有 DAC的一个建议:
把USB去了,估计它也是2704的蕊片,买这DAC用它如同鸡胁,还不如再多加一个RCA数字输入A

  在我这里听区别主要在于胆输出的柔润度和空气感更好些,音乐的表现也更流畅些。usb输入并没有根据电脑hifi特点做什么专门的优化,所以确实有些鸡肋之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