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访]Dynaudio总裁Wilfried Ehrenholz,我们秉持「形式追随功能... [复制链接]

查看: 7404|回复: 27
11#


[开箱]Vivid Audio V1.5落地喇叭,突破有限的极限之作

林怡宏(编辑:陶忠豪) 2010-12-10


在喇叭设计领域,曾担任B&W首席工程师多年的Laurence Dickie堪称传奇人物,这次介绍的Vivid Audio V1.5落地喇叭,就是其独到设计思维的极佳范例。


先开箱吧,V1.5体积不大,但却采用木箱包装,外箱附上详细的拆箱说明。


不过包装其实简洁的吓人,不​​过保护性到也非常足够了。


从箱子里搬出来,毫不啰唆的包装,似乎也透露着设计者的个性。


V1.5没有喇叭保护网罩,只用一个透明塑胶罩保护单体。


对Laurence而言,要达到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喇叭发声状态,箱体形状不能局限在方正形体,才能彻底避免箱体共振的副作用,以及箱音导致的音染问题。 V1.5整座箱体没有任何平行面或方正锐角,这是经过昂贵先进测试仪器获得之最佳化结果,传统箱体难以避免的高频绕射或箱内固定频率驻波,完全不存在这样的碳纤维填充聚合物箱体上。

3
箱体背板的这个螺丝,在B&W喇叭身上也有。 Laurence把V1.5的箱体背板与单体一起锁固,抵销不必要的作用力,真正达成「无音染」的理想箱体。


V1.5的单体铝合金振膜形状也是最佳化结果,透过有限元素法分析,二只单体在负责频段内表现极其理想。


高音单体同样使用铝合金振膜,但高频延伸却可直上40kHz,性能远远超越一般铝合金高音单体。 灰色外框上有两个小螺丝,不知有何用处。 其实V1.5最神奇的是,它的两个单体都看不到固定螺丝,但是却能固定在这个一体成形箱体中,组装时到底是如何将这两个单体固定在箱体上的?


为什么不用如钻石高音之类延伸更好的单体? 一来Laurence认为喇叭在20kHz内表现尽善尽美,意义远大于拉高喇叭高频响应数字。 二来,Vivid Audio自家性能一流的铝合金高音单体,有着难以取代的先天灵敏度优势。


特殊低音反射孔设计,可以消除风切杂音。 从洞口向内窥视,可以看到里面填有白色吸音棉。


手工制作的分音器置于底座,直接避开强烈单体背波的震动影响。 为了简化分音器设计,Laurence坚持自行设计制造单体,以达到他理想中易于驱动、低相位失真的目标。


扩大机搭配方面,V1.5不需超大功率,即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但如果想得到最为完整全面的表现,100瓦以上的优质扩大机绝对是值得的投资。 不过奇妙的是,不管搭配哪一套扩大机,V1.5都有种难能可贵的甜美宽松味道。


声音表现上​​,V1.5有以下几点特质:第一,乐器泛音再生特别完整,有真正再现乐器高贵音质音色的能力。 第二,超高声音解析力与丰富自然的细节表现力。 第三,以不大的体型达到宽松的声音气度。 第四,特别干净凝聚的声音线条。 第五,超越体型的饱满乐器能量感。

V1.5的低频延伸虽然有限,也难以营造出管风琴轻柔舒适又宽阔庞大的音场画面。 但以其体型而言,能够再生此曲定音鼓重擂时的明确定位与音场深度,并在整座交响乐团齐奏时,保持宽松质感与乐器层次,已然是难得可贵。
要在有限的体型内,寻找声音堪称宽松大器,能够反映录音水准高低,并再生乐器完整泛音与庞大形体感,还要外型与众不同,能够轻易融入现代居家装潢之中,我想Vivid Audio V1.5肯定是少有对手的首选。 虽然如此定价的喇叭无法给予最佳推荐,不过V1.​​5会是我个人的衷心推荐。


规格:
二音路二单体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推出时间:2005年。 采用聚合物箱体内有玻璃纤维填充,使用26mm凸盆铝合金振膜高音单体、158mm凸盆铝合金振膜中低音单体,灵敏度:89dB,平均阻抗:8Ω,频率响应:39Hz-33kHz( -6dB)、45Hz-30kHz(±2dB),谐波失真:小于0.5%,分频点:3,000Hz,承受功率150W。 外观尺寸(WDH):255×1130×240 mm,重量:23公斤。 参考售价:420,000元。 进口总代理:胜旗(02-25974321)



TOP
12#


[开箱]Focal Chorus 836V喇叭,十万元喇叭新基准

林怡宏(编辑:陶忠豪) 2010-12-22


在传统Hi End音响迷,Focal的品牌形象一直是科技挂帅,新一代旗舰Grand Utopia EM喇叭的推出也印证了这种观点。 但事实上,在Focal Chorus系列型录上已经明确指出:「我们已于2006年起,自喇叭制造业转型精品业。」可见Focal这个品牌正在转型,而这次评论的Chorus 836V(以下简称836V) ,正是此系列中最大的落地设计。 全新的Chorus系列在单体、箱体、分音器以及各种制作细节都有长足进步,外型更流露出精品厂家的非凡气质。 为了打造出这样的外观质感,836V从零件制造一直到外观组装,坚持只在法国里昂近郊自家厂内完成,多种关键工序也只交由厂内技师以熟练手工完成,确保一切好声细节完美整合。


836V采用镁铝合金凹盆振膜高音单体,具有良好的扩散性,高频延伸可达28kHz,单体周围还有浅号角设计的导波器,让声波扩散更加均匀稳定。


所有中低音单体均采用独家Polyglass复合纤维振膜,其表面经过微细圆球矽化处理,不但质地轻盈且刚性媲美金属振膜,阻尼特性也十分优秀。


面板下方的双低音反射孔,既是视觉焦点也是好声的秘密武器。 此设计为独家PowerFlow结构,除了正面看到的双低音反射孔外,箱体下方也有一「向下打」的低音反射孔,可以在有限的箱体体积内,增加中低频能量并获得更沉潜的低频听感。


箱体采用厚达25mm的MDF板组装而成,且内部为非平行面的结构设计,可消弭箱内特定频率驻波的负面影响。外箱体侧板以CNC车床削出非平行面MDF板材,搭配镜面处理的压克力面板,一流的视觉质感说明原厂设计理念:「可负担的奢华」。


听感部分,836V的声音解析力优异,不但能把乐器演奏的微弱声响解析得特别清楚,还能让音乐家的演奏动作与节奏速度变得格外鲜明,让音符抑扬顿挫变得起伏分明。
低频表现方面,只要前端器材够水准,836V可以再生听感相当低沉且清晰的低频段,因此原本录音中容易被忽略的低音层次,顿时变得丰富完整许多。 尤其是低频乃至低频下段的层次感与解析力,在同级设计中可说是表现相当优异。 虽然低频整体不求绝对紧密扎实,相对缺乏一些声音密度与重量感,也非非丰满肥厚的类型,但是听感自然平顺,不容易造成压迫感,长时间聆听更为舒适。
最后,也是836V最令我称许的杰出表现之一,就是全频段都拥有极佳透明度。 它不会刻意强调中高频,而让声音显得白热刺激;也不会刻意增加中频段厚度,而让声音显得混浊;更不会刻意加强低频量感,而让声音显得膨胀臃肿。 这种自然平衡的优异全频段表现,正是Focal Chorus 836V的价值所在。 日后评论十万​​元级的喇叭制品,836V会是毫无疑问的参考基准之一,在此我给予最佳推荐。


规格:
四音路五单体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推出时间:2010年7月。 采用一只1吋TNV铝镁合金高音单体、一只6.5吋Polyglass中音单体、三只6.5吋Polyglass低音单体,频率响应:40Hz~28kHz(±3dB),分频点:250Hz/3kHz ,灵敏度:92dB,阻抗:8 Ohms(最低3 Ohms),外观尺寸(WHD):282×1,148×375mm,重量:30公斤。 参考售价︰105,000元(钢烤版),进口总代理:音宝(02-27132932)。



TOP
13#


[开箱]First Watt J2后级扩大机,极简派最高境界

书世豪(编辑:陶忠豪) 2010-12-03


First Watt就是Pass Labs的老板Nelson Pass在1998年所创办的副牌。 所谓「副牌」可不是降低成本的产物,而是Nelson Pass对于「极简」放大电路的终极探索。 到底音源放大电路可以做到多简洁? Nelson Pass的作法是小瓦数纯A类、无整体负回授线路。 First Watt旗下的F1与F2两款扩大机,输出功率甚至低到5瓦与10瓦,可想而知电路会有多简化,设计走向可说与主流商业市场完全背道而驰。


所有的First Watt产品外观全都长得一样,您只能从面板上的型号分辨。 虽是副牌,不过每款First Watt的面板上可都挂上了Nelson Pass的名字,可见大师对于First Watt的重视。


背板上也极为简洁,同时具有平衡与非平衡端子。 要注意的是,如果接RCA端子,平衡输入的地方要装上原厂所附的跳线。

散热片的设计与正牌Pass非常接近。


打开J2的机箱顶盖,不知情的人应该会傻眼,因为里面除了电源就是简单的两级放大,输入级采用一对Toshiba的2SK170与2SJ109 JFET晶体作差动放大,之后就是每声道两颗SemiSouth SJEP120R125 N通道JFET功率晶体,如此而已。


从输出级都采用同样的N通道晶体就可以知道,这是Nelson Pass所称的单端架构,两个晶体并非推挽(Push Pull)放大讯号,其中只有一个晶体负责放大,另一个则是恒流源,类似的架构也出现在Pass Labs的后级中。 因为低失真与绝佳线性,JFET一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放大元件,不过由于放大倍率不足,JFET通常只用在前端的放大,能用在输出级的JFET功率晶体并不常见。 不过拜半导体科技进步所赐,位于美国密苏里州的SemiSouth推出了输出功率够大的JFET功率晶体,正是J2主要的放大元件。
这种主要是用在电动车与太阳能科技的「未来晶体」肯定不便宜,SJEP120R125一颗就要价60美金,不过Nelson Pass也告诉大家别担心,因为大量采购,他有折扣。
为何Nelson Pass要采用这种独特的功率晶体呢? 为的就是它的低失真特性。 与传统的MOSFET功率晶体相比,JFET功率晶体失真低了约20dB,而且JFET功率晶体所产生的失真主要是二次谐波失真,声音特性非常类似真空管,不过却没有真空管高得吓人的失真数值,同时频宽特性也比真空管优异许多。


在研究这部后级的规格时,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就是J2与一般晶体机不同,在喇叭阻抗降到4欧姆时,它功率并不是增加,而是减少的(16瓦),换句话说,因为J2采用了与单端管机一样的电路架构,但又没有阻抗匹配的输出变压器,所以它的特性类似OTL的真空管机。 另外一个奇怪的事就是虽然它是晶体机,不过阻尼因数却只有20,也就是说它对喇叭驱动的能力并不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Nelson Pass也从不讳言这点,说明书中更明白建议用家要采用高效率喇叭。


进入实际试听,J2第一个特点是能够非常忠实的反映出前级扩大机的特色,为了符合Nelson Pass的极简理念,我建议用家可以去掉前级,直接以讯源直入,或采用被动式前级,取得更直接的声音表现。
其次,J2瓦数小,阻尼因数又低,在喇叭的搭配上用家要多用心。 这次搭配高效率的Klipsch RF82IIJ2让它发出非常细腻的声音表现。 搭配804 Diamond时,虽然大音量时可能失真,但在正常音量下,这个搭配表现出平衡细致的声音表现,而且在小音量依然能表现出即为浮凸的音像与绝佳的动态,非常难得。


J2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于音乐中强弱的分辨能力非常强,让音乐听来栩栩如生,我想这就是Nelson Pass想要音响迷听到的声音表现,在试听过程中,我什至一度有就像在听现场的感觉。
Nelson Pass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扩大机,但对不同的喇叭、音乐类型或聆听者来说,却有最适合的扩大机。」从设计理念来看,Nelson Pass绝对称得上是创意十足,从制作水准来看,First Watt也没有什么好挑剔的。 如果您追求的是最纯粹的声音,这部First Watt J2绝对是您该列入名单第一位的首选。


规格:
立体声后级扩大机。 推出时间:2009年。 输入端子:平衡、非平衡各1组。 输出功率:25瓦(8欧姆)、13瓦(4欧姆)。 频宽:-1.5dB@4Hz, 100kHz。 失真(1瓦)<0.05%@1kHz。 噪讯:100uV(未加权,20-20kHz)。 输入阻抗:100欧姆。 平衡输入CMRR:-60dB@1kHz。 增益:20dB。 输入灵敏度:280mV(1瓦)、1.4V(额定功率)。 阻尼因数:20。 消耗功率:200瓦。 参考售价:160,000元。


First Watt原厂网站: www.firstwatt.com



TOP
14#


[开箱]B&W 804 Diamond落地喇叭,更成熟的钻石魅力

陶忠豪2010-12-02


在B&W的800 Diamond系列中,804与805两款喇叭应该是最大受惠者,因为在前代产品线中,这两款是没有配备钻石高音的,改款为800 Diamond系列之后,这两款喇叭终于获得晋升机会。 其中属于小落地的804更适合一般居家空间使用,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804 Diamond的开箱实况。


其实本站之前已经报导过体积大一号的803 Diamond开箱了,804 Diamond的包装有任何不同吗? 有的,前者的保丽龙材料是黑色的,后者则是一般常见的白色保丽龙。 这个差异应该跟喇叭重量有关,因为前者重达41公斤,比804 Diamond足足重了14公斤,所以必须使用密度更高的黑色保丽龙包装。


拆开箱子后,804 Diamond是这样包装的。


全部配件都装在这个很有质感的黑色箱子中。


除了精美的使用说明书、型录及保证书之外,原厂还贴心的附上一块黑色擦拭布。


脚垫有两种可以选择,如果怕地板被刮伤,可以选择半圆形塑胶脚垫,不然的话建议使用金属脚钉,导振的效果会更好。 此外,原厂附赠的bi-wire跳线品质也很好。


装上脚钉的情形,804 Diamond的底板有一个盖子,分音线路应该就藏在其中。


实际试听之前,别忘了要先卸下喇叭背板的这个固定螺丝才行。


卸下保路螺丝之后,这才是正常使用状况。


新一代钻石高音单体是804 Diamond的最大重点,这次的改良主要藏在单体内部,采用了全新研发的高音单体四重磁力系统(Quad Magnet Tweeter Motor System),可以有效提升高音单体效率2dB,并且减少40%功率需求。


此外主箱体与独立高音箱体之间,还加入了一层特殊软性阻尼物质,用以吸收高频共振。


FST(Fixed Suspension Transducer)固定悬边中音单体虽然不是这次改款的重点,但这却是是B&W真正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独门技术,也是造就B&W透明、细腻中频表现的关键。 附带一提,803 Diamond与804 Diamond两者所使用的是大小一模一样的FST中音单体。


每支804 Diamond喇叭配备两只6.5吋Rohacell复合振膜低音单体,口径比803 Diamond小半吋,数量也少了一只,不过可别小看804 Diamond的低频实力,即使重播音量极大,低频控制力、层次感依然保有极高水准,低频气势在八坪空间内绝对让你满意。 新开发的双重钕磁铁系统(Dual Neodymium Magnet Motor System)应是关键,这种技术可以让低音音圈即在长冲程状态下依然处于均匀的磁力分布区域,让低音重播在大音量、大动态下更为稳定,控制力更好,低频质感也将变得更为自然。


低音反射孔开口处运用了类似高尔夫球表面的设计,借此降低风切噪音。 音响迷对这项B&W独家技术应该都很熟悉了。


B&W这次为全新800 Diamond系列特别开发的喇叭端子,不但造型美,使用上也非常扎实顺手。


简述实际重播表现。 我的第一个发现是全新800 Diamond系列比前代喇叭更容易驱动,不论上次试听的803 Diamond或这次评论的804 Diamond皆然。
第二个发现前面已经提过,804 Diamond的低频密度不但扎实,而且控制力优异,承受极大音量的能力超强,以小落地的等级而言,804 Diamond的实力可说远远超越大多数同类竞争者。

至于第三个发现呢? 我才发现改良后的800 Diamond系列,高音质感不但高贵,同时也更为亲切可人。 聆听钢琴重播最能感受804 Diamond的高频特色,高音触键的延伸不但充足,而且充满高贵的光泽感,这是前一代就具备的特质,不过804 Diamond的音质略厚,触键颗粒也更圆润。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804 Diamond从高频到中频的衔接更为顺畅完美,整体感更好,这也是新一代800 Diamond高频之所以更为悦耳的原因。
最后,请注意804 Diamond的中频,人声演唱不但扎实,同时也能展现轻柔细腻的微妙变化。 改款厚的800 Diamond显然将全频段更完美的整合而为一体,展现出更为成熟的风貌。


规格:
三音路四单体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推出时间:2010年。 使用单体:25mm钻石振膜高音单体×1,6吋Kevlar编织振膜FST中音单体×1,6.5吋Rohacell复合振膜低音单体×2。 频率响应:38Hz – 28kHz(±3dB),效率:90dB spl(2.83V/1m),平均阻抗:8Ω(最低3Ω),分频点:350Hz、4kHz,建议扩大机功率:50W – 200W(8Ω) 。 外观尺寸(WDH):238×351×1,020 mm,重量:27公斤。 建议售价:360,000元。


B&W原厂网站: www.bowers-wilkins.com

升级重点大解析! B&W全新803 Diamond开箱报告

陶忠豪2010-03-30


无数音响迷引颈期盼的B&W新800 Diamond系列终于推出了! 唯一一款没有在高雄音响展中亮相的803 Diamond喇叭,就在本社试听室中等着开箱。


开箱前请先详细了解开箱程序。 这次800 Diamond系列的包装方式也有改善,基本上一个人就能搞定803 Diamond的开箱。 当然,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帮忙,会更省力也更安全啦。


打开外箱,首先出现的是配件盒。



赶快打开看看里面有些什么东西,首先看到的是印刷精美的使用手册



翻开说明书看看,里面包含各国文字版本,当然也有中文版,只不过是简体的。



盒子里的另一份资料,摊开一看,是一张B&W的形象海报。



设计精美的形象海报,里面有许多爱用B&W喇叭的名人替他们背书。



盒中的最后一份资料,是喇叭的保证书。 另外附赠一块擦拭布。



每支803 Diamond喇叭的配件,包括一组塑胶脚垫,一组金属脚钉,以及一对喇叭跳线。



虽然不知道附赠的喇叭跳线是何材质,但是制造品质还满精致的,端子连接的紧密度也非常好。



把喇叭从箱子里倒出来。



喇叭的泡棉包装袋竟然不是用胶带封口,而是直接用机具封住的。 开过这么多喇叭的箱子,B&W的作法还是第一次经历。



开始安装脚钉,本刊试听室的地板不怕刮伤,所以直接装上金属脚钉。



喇叭底板的这块盖子里,藏的应该就是803 Diamond的分音器。 实在很想拿起子打开一探究竟,但是没有实际动手。



因为原厂有更清楚的分音器照片。 这次因应单体的改良,新800 Diamond的分音线路设计也有所调整。 优异的单体规格,让B&W得以大幅减少分线元件的数量,用最精简的一阶分音设计,降低分音器对声音讯号的污染。 在分音器元件的挑选上,不断的聆听比较,则是B&W挑选唯一法则。 这次他们为800 Diamond系列挑选的,是德国Mundorf的银╱金╱油顶级电容,这也是Mundorf油浸电容系列中最顶级的制品,成本非常昂贵,不过B&W还是大方的用下去了!



803 Diamond终于现身,外观不是高雄音响展中展出的黑色钢烤版本,而是玫瑰木皮版。



从这张箱体分解图,可以看到803 Diamond繁复的Matrix箱体结构。 中音单体虽然与低音单体共用一个音箱,但是内部已经用MDF板隔出一个独立的中音腔室。



赶快打开高音单体的网罩研究一番,这次B&W独家钻石高音单体,已经全面开放给800 Diamond的每一款喇叭使用。 这次新803 Diamond的主箱体与独立高音箱体之间,加入了一层特殊软性阻尼物质,用以吸收高频共振。 除此之外,在高音单体与高音箱体之间,也同样垫入了这种阻尼物质,进一步提升高频的音质纯净度。



B&W的招牌钻石高音单体,还有需要改良之处吗? 有的,这次的改良重点,是高音单体音圈的发热问题。
图中四个编号所指之处,就是B&W全新研发的高音单体四重磁力系统(Quad Magnet Tweeter Motor System)。 编号1标示的是正常高音单体的磁铁位置,标号2、3、4则是B&W额外增加的磁铁。 这种设计可以让音圈磁力范围更集中,有效提升高音单体效率2dB,并且减少40%功率需求,从而达到降低音圈工作温度,减缓压缩失真问题。



FST无悬边中音单体的唯一改变之处,只有相位锥材质改变,其余一切照旧。



中音单体独照。 FST无悬边设计,B&W招牌Kevlar编织振膜,特别设计的金属细框架,实在找不出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了。



803 Diamond的七吋低音单体,每声道一共配备三只,振膜面积加起来,一点也不输高一个等级的802 Diamond喇叭。





低音单体的磁铁总成也有改良,这次一方面改采磁力更强的钕磁铁,一方面藉由新开发的双重钕磁铁系统(Dual Neodymium Magnet Motor System),让低音音圈即使在长冲程状态下,也能随时处于均匀的磁力分布区域。 原厂表示这项改良不但让低音重播在大音量、大动态下更为稳定,控制力更好,低频质感也将变得更为自然。



低音反射孔也必需拍一张,因为这个地方的设计与前代803D不太一样。



找出前代803D的照片比较一下就知道,低音反射孔部分,主要差异应该只是面板设计上的不同,跟声音表现无关。 我认为新一代803 Diamond的设计更简洁洗链一点。



完全进化后的803 Diamond,到底可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 听过803 Diamond的表现后,我发现新旧两代800系列的差距颇为明显。 前一代钻石800系列的钢琴虽然极度精致纯净,但是始终让我觉得不食人间烟火,虽然完美,却有着难以亲近的距离感。 新一代803 Diamond的钢琴重播同样精致完美,但是却在其中灌注了一份人性的情感与温度,令我感到更为亲近。 但是请别误会这回803 Diamond从贵妇变成了邻家女孩,因为它的声音,依然有着一股高贵优雅,超凡脱俗的贵族气质,绝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相提并论。

聆听布兰德尔演奏的莫札特钢琴奏鸣曲K281,803 Diamond一方面继承了以往钻石800系列那种极度精致、精确,宛如水晶玻璃一般通透无暇的钢琴声响,另一方面又能以一种柔情似水的温柔质感,将一颗颗仿佛珍珠般纯洁的钢琴触键,串成有如歌唱般行云流水的旋律。


803 Diamond唱起摇滚乐又是如何? 它所展现的低频冲击似乎特别轻松,不用开大音量,就能将击鼓瞬间的爆发力、低音贝斯拨奏的饱满弹性,以及均衡稳定的低频量感完完全全的表现出来,大音量时那份气定神闲的稳定感,更只有在更大型的喇叭身上才有可能听到。 聆听脚踩大鼓时,低频的收放非常敏捷,低音的质感扎实却不紧绷,一点也不像是从喇叭中勉强挤出来的声音,而是宛如置身演奏现场一般,声音充满真实、新鲜的活力。

别以为我用了什么神奇的扩大机,才能让803 Diamond展现此等实力。 事实上,这次我只搭配了输出功率70瓦的Linear Acoustics LAV-60综合扩大机,就能让803 Diamond发挥到这种地步,显示这对喇叭真的不难驱动。

规格:
三音路五单体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使用单体:25mm钻石振膜高音单体×1,6吋Kevlar编织振膜FST中音单体×1,7吋Rohacell复合振膜低音单体×3。 频率响应:35Hz – 28kHz(±3dB),效率:90dB spl(2.83V/1m),平均阻抗:8Ω(最低3Ω),分频点:350Hz、4kHz,建议扩大机功率:50W – 500W(8Ω) 。 外观尺寸(WDH):306×457×1164 mm,重量:41公斤。 建议售价:485,000元。







TOP
15#


[开箱]Black Diamond Racing最新LM系列「The Pillows」垫片开箱报告

黄有瑒2011-02-09


纤维制品具有高强度与低质量的特性,广泛运用在生活中的各种制品上面。 不过,这不代表碳纤维是像PVC一样的廉价制品。 相反的,使用到碳纤维材质的商品,没几样是便宜的。
那么音响或周边的商品有没有使用碳纤维材质的呢? 当然有,Black Diamond Racing应该是音响领域中,少数运用碳纤维材料的专家了!
为了让我的后级有更好的声音表现,我把脑筋动到垫材上面,买了三组Black Diamond Racing的「The Pillows」垫片。


Black Diamond Racing以生产垫材为主,过去这种小垫片都是圆形的,而且厚度至少有两公分以上,表面还有一层厚厚的、透明的压克力。
不过这次我买的「The Pillows」垫片样子与过去大不同,形状由圆形变成接近四方形,厚度大约只有以前的一半,表面也没有透明的压克力了!


打开纸盒之后,里面除了四片「The Pillows」垫片以外,还有一张说明书与四根螺丝。 原来「The Pillows」垫片的中心不但有洞,还有螺牙,可以配合赠送的螺丝使用。
用在哪里? 如果你有Pyramid Cones脚锥,就可以把两者锁在一起,进一步提升效果。


这是另一组尺寸比较大的「The Pillows」垫片,形状、材料、厚度都一样,只是大了一点,我要用来垫在LP转盘下面。


从这张图就能看出两者的差异,感觉上尺寸越大效果越好,不过也更贵一点。


不能免俗的叠叠乐照片。



我把较大的四片「The Pillows」垫在LP转盘的三个脚座下面,剩下一个则垫在马达下面。


另外两组比尺寸较小的八片则垫在VTL MB-450后级的下方,一台机器垫四片才能达到均匀震动的效果,对于怕震动的管机来说,这样应该比较好。

LM系列是Black Diamond Racing的最新力作,原厂的网页说明之所以取名「LM」系列,是因为台湾代理商张老师给了美国原厂非常多的建议,新产品才能得以诞生,为了感谢张老师的帮助,特地以「LM(Lee-Ming)」为新系列的名称。
新的LM系列还有两种形状的大片板材(往内凹的「Inverse Creve」与往外凸的「The Curve」),整台机器放去之后,下面再用「The Pillows」垫片的话,效果更棒! 将它列为下次升级的目标!


Black Diamond Racing原厂网站: www.blackdiamondracing.net



TOP
16#


榫接工法打造精致质感,卡本特Homely Design(HD)音响架

普洛影音网2011-04-11

专为Hi End器材设计的音响架种类不少,但是完全采用原木材质,并且以繁复的榫接工法打造的音响架,恐怕只有卡本特推出的Homely Design(HD)系列一种选择。 以下特别介绍Homely Design的GZ-03、BWS-07两款喇叭架与MS-05 CD收藏架,值得想要需选购音响迷列入考虑。



GZ-03是一款专业BBC LS3/5a经典小喇叭设计的喇叭脚架,承板宽度与LS3/5a完全一致,整脚架完全榫接法接合构成,看不到任何螺丝或钉子,结构极为坚固扎实,造型也比一般金属脚架更为优雅,充满了原木温润的质感。


外观尺寸(公分):
70【H】x17【D】x19【W】
底座尺寸:
30【W】X30【D】


BWS-07喇叭架的造型灵感源自竖琴,前方由15根细长原木排列构成,四周再由厚实的原木支撑,底座则采用了白色人造大理石。 整体结构同样完全由榫接法接合,组装之复杂费工可见一斑。 BWS-07的高度有68公分,比一般常见的60公分喇叭架略高,更适合与一般中小型书架喇叭搭配使用。


外观尺寸(公分):
68【H】x20.5【D】x19【W】
底座尺寸:
30【W】X30【D】



MS-05直立式收藏架由胡桃实木打造,虽然高达有177公分,但是底座有厚重的大理石稳固基础,无需担心容易倾倒。 这款CD架的最大好处是不占空间,底部只有30平方公分,却可以放入多达96的CD,同时还兼具声波扩散的功能,不但美观,而且非常实用。


外观尺寸(公分):
177【H】x18【D】x27.5【W】
底座尺寸:
30【W】X30【D】


进口总代理:卡本特



TOP
17#


[开箱]T+A PA 1260R综合扩大机,深思熟虑的杰作

陶忠豪2010-12-16


前阵子访问T+A海外业务经理James Shannon时,我告诉他T+A的外观对本地音响迷来说实在太朴素了,没想到James的回答更妙,他说他当年第一眼见到T+ A的产品时,还以为那是NAD呢! 当然,这是玩笑话,如果喜欢炫丽的造型,T+A的V系列绝对可以让你眼睛一亮。 至于这次介绍的1260R呢? T+A秉持的是欧洲低调极简的造型传统,第一眼或许无法令人惊艳,但是却越看越耐看。

仔细观察,它的比例独树一帜,宽度与深度只比一般器材略大一些,视觉效果就截然不同,巧妙融合了薄型机箱的优雅感与稳重大器的气质。 机箱顶板与侧板向后延伸,挡住了背板端子,简单的设计就让外观更为洗链,甚至连脚垫的高度与整体比例都搭配的恰到好处,金属加工质感更是精致无比。 这些细节在在显示,PA 1260R虽然看似平凡,但是骨子里却一件是深思熟虑的工业设计杰作。


再接触机箱,PA 1260R虽然看似纤薄,但其实机箱非常沉重扎实,不但机壳全由厚铝板构成,而且里面还另有一个厚钢板副机箱构成双层结构,拿在手上简直像个砖块一样坚固,敲击机箱也可发现共振极低。 更惊人的是,当我尝试打开机箱顶盖时,竟然发现这顶板与机箱的接合处竟然毫无一丝间隙,难怪机箱钣件之间毫无松动迹象,整体结构如此紧密。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加工精密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超高水准。


PA 1260R不但设有高低频等化调整,甚至还可设定延迟关机,只要长压电源开关,即可设定电源在多久后自动切断,让用家可以安心在乐声中入睡,再也不用担心机器整夜不关会浪费电了。


背板空间虽然有限,但是却设置了两组喇叭输出端子,让RA 1260R能连接两对喇叭切换聆听。 所有端子都被包藏在向后延伸的顶板与两侧板之中,唯一必须注意的是,电源线母插如果太大,将会被顶板挡住而无法使用。


四欧姆时每声道可持续输出150瓦功率,峰值输出更达到290瓦,阻尼因数则超过500,对体积不大的PA 1260R而言,这种数据可谓十分出色。


每声道配备四颗4,700μF电容,上头还覆盖了吸震阻尼物质。


每声道使用一对Sanken A1294/C3263功率晶体,环形电源变压器的体积也颇可观。


除了驱动力充裕之外,超宽广的频率响应更是PA 1260R的主要特点,它的Ultra Wide Bandwidth超宽频技术能再生货真价实的400 kHz极高频,低频则可延伸至1 Hz,足以完全对应SACD或高解析音乐档案重播。
到底什么是Ultra Wide Bandwidth超宽频技术呢? 原厂并未详细说明,只知道元件用料必须精选高规格者,甚至连机内配线的集肤效应都必须考量在内,可见线路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极度讲究,才能够实现PA 1260R的超宽频重播境界。


即使内部空间有限,但是PA 1260R依然可以插入选购的MM╱MC唱头放大模组。


T+A显然对产品的工作稳定性要求特别高,所以PA 1260R不但散热片经过特别设计,机箱背板甚至还设有一个散热风扇,放眼Hi End领域,PA 1260R恐怕是唯一一台配备散热风扇的AB类综合扩大机了。 所幸这个风扇非常安静,整个聆听过程中,我都没有察觉到这个风扇的存在。


T+A的小心谨慎,也表现在线路保护装置的设计上。 PA 1260R的保护线路不但能监测工作温度,而且还随时侦测输入与输出讯号的状态,一旦发生过荷失真,旋即切断讯号。 保护电路启动时,PA 1260R面板上的SP A与SP B指示灯会交替闪烁,输出讯号也同时被切断。 数秒之后,闪烁灯号停止,PA 1260R旋即回复正常状态。 对了,这个保护线路被设置在讯号线路之外,所以不用担心会对音乐讯号造成任何耗损或干扰。


实际试听,PA 1260R可以发出非常扎实,而且充满肉感弹性的低频冲击。 低音层次清晰、线条分明,重播乐器极度繁复乐段,场面依然稳定不乱。 我还发现PA 1260R的音质虽然精确中性,没有多余染色,但是绝不会冷淡乏味。 小提琴演奏的能量直接释放,听来有一种不做作不夸张的真诚感,但是自然的音色中却又不断流露高贵气质,散发着精确控制下所构筑的纯粹美感。 重要的是,PA 1260R虽然精确,但却绝不会过于理性拘谨,反而洋溢着赤裸裸、活生生的热情魅力。 光看外表,PA 1260R可能无法让你一见倾心,但是深入​​接触之后,相信你会为它丰富的内涵所深深着迷。


规格:
两声道晶体综合扩大机。 RCA输入×5,录音回路×2,RCA前级输出×1。 前级频率响应:0.5 Hz – 400 kHz(+0,–3 dB),后级频率响应:1 Hz – 400 kHz(+0,–3 dB),输出功率:100W(8Ω,峰值150W)、150W (4Ω,峰值290W),阻尼因数>500,讯噪比>100dB,总谐波失真<0.002%。 外观尺寸(WHD):440×75×390mm,重量:11公斤。 参考售价:245,000元。 进口总代理︰功学社(02-82854321)。



TOP
18#


[开箱]Musical Fidelity M6PRE前级,USB与唱头放大兼备

书世豪2010-11-12


从一开始采用Musical Fidelity的CR(Choke Regulated)技术的A5CR系列开始,到后来改为A5.5系列,一直到最新的M6系列,这一脉相承的产品线可说是Musical Fidelity的金字招牌。 本文的主角M6PRE前级与M6PRX后级也不例外,本篇就先介绍M6PRE前级的设计特点。


毫不啰唆,却保护周到的包装,呈现Musical Fidelity直接了当的作风。


全新的M6系列承袭Musical Fidelity一贯的外观,不过取消了看似「粗勇」的装饰把手,质朴中点出一丝高雅的气息。 M6PRE前级与之前的产品一样都有一个大大的音量旋钮,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眼尖的音响迷应该会注意到面板上的USB与Phono两个按钮,M6PRE不但具备USB输入端子,可以连接电脑播放音乐档案,而且也具备MM/MC唱头放大功能,不论数位流或黑胶用家都照顾到了。


从背板端子可以更明了M6PRE的齐全​​功能,最左方有MM/MC切换拨杆,上排有个USB输入端子,此外还可以切换为HT讯号直通状​​态,方便与家庭剧院系统整合。


不过最特别的是这次M6PRE配备了平衡端子。 印象中,Musical Fidelity的扩大机一向都是没有平衡端子的,所以我一直以为Antony Michaelson不喜欢平衡端子,不过这一代的M6系列却完全打破我这个观念。 Musical Fidelity一直是平衡电路的拥护者,M6PRE前级从输入到最后的输出端也都采用平衡式设计,加个平衡端子当然只是小菜一碟。


打开机箱,从电路上可以看出M6PRE是双单声道、全平衡的设计,设计重点在于降低失真与抑制噪讯,以大片的电路板让产生干扰的元件远离,另外用大片的铜箔当作屏蔽。


音量控制的工作由PGA23201晶片担任。


内部到处可见5532 JRC这个运算放大器,有些是作缓冲级,有些则是担任放大的工作。


MM/MC唱头放大线路集中在线路板左下角。


M6PRE有USB输入,里面当然要有DAC,这部份的工作则是由Burr Brown的PCM2706晶片担任,整体规划布局十分考究。


因为是前级,所以变压器容量也不用太夸张,直立在箱内一侧,尽量远离主讯号路径才是重点,由此可以看出Musical Fidelity的务实设计。


规格:
M6PRE双单声道晶体前级扩大机
推出时间:2009年十一月。 输入端子:2组平衡XLR端子,4组单端RCA端子,1组B型USB端子。 输出端子:平衡XLR与单端RCA各一组。 输出电压:9.5Vrms,26V peak to peak(单端);19Vrms,52V peak to peak(平衡)。 输出阻抗:47欧姆(单端、平衡)。 THD+N(20Hz-20kHz)<0.005%(单端),0.004%(平衡)。 讯噪比>96dB(A加权)。 输入灵敏度:2.2V(单端),4.4V(平衡)。 输入阻抗:75K欧姆(单端),150K欧姆(平衡)。 Overload margin:12dB。 声道分离度>96dB。 频率响应:10Hz-80kHz(+0, -0.1dB)。 唱头放大部分:输入灵敏度:3.5Mv(MM),440μV(MC)。 讯噪比:81dB(A加权)。 输入阻抗:47K欧姆。 Overload margin:29dB。 消耗功率:15瓦。 外观尺寸(WHD):440×126×400mm。 重量:11.4公斤。 参考售价:120,000元。



TOP
19#

轻松自然甜美就是音响六字箴言 访Audio Refinement黄祈本(图)
刘汉盛
文声电子黄祈本在音响界一直是调声秘技派人物,去年开始,他与博承的陈锦俊、法国的YBA合作生产Audio Refinement系列音响产品。第一批推出的产品不仅造型作工精细,为国产品所罕见;而且声音表现不俗。因此,Audio Refinement虽然推出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在国外打出市场,尤其难得的是日本与韩国市场都已经进入。
从访谈中,可以了解影响他最大的就是YBA,他对Hi-End音响的思维几乎都来自于此。而他对声音的要求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轻松自然甜美。他的经销商一看到他,就会叫他「六字箴言黄先生」。
一、请向音响论坛的读者介绍您以及您的公司。
我是民国三十七年次,今年刚好五十岁。因为平常喜欢运动的关系,所以看起来比较年轻。我在这个行业里已经三十年了,还是不倦怠。许多人可能想一件事干了三十年,应该会倦怠。对我而言,只有声音调得不好听时我才会倦怠,平常我很乐业。在我那个时代一齐做的人几乎都收起来了,只有我没间断还在做。
我这家文声公司成立在1972年,但是我却在1969年就开始做音响了。本来我在松江路天使饭店当柜台主任,自己常跑中华路买音响DIY。当时中华商场有一家叫Trumiph的店,有一次我路过听到他放邓丽君,发现声音很好听。店员就跟我介绍,说那是OCL线路而非OTL。你知道当时技术不成熟,做OCL很容易烧机,所以我对他们的声音印象深刻。
后来我就买了一部带回天使饭店,大家听了也喜欢,就有人干脆托我帮他们组装。于是我就去中华商场找机箱,当时文山做机箱相当有名,老板黄先生在台视上班(到现在还在台视),我去找他买机箱,二人谈得来,他就说干脆我们来合作,我跑外面。就这样,我成了文山的合伙人。
后来我发现他比较守成,由于理念不合,所以我们就拆伙,自己在承德路巷子里开了文声电子,黄先生与我的一个医生朋友都合伙当股东。早期因为有些机种开发错误,没赚钱。后来我就跑日本,去秋叶原带一些新的东西回来仿。我还记得当时日本流行面板的灯会跳,结果我仿了之后很受欢迎,从那时开始我才了解那种阶层的客人要的是新鲜的东西,声音有时不是那么重要。
当时年轻人没有计算机,也没什么消遣,所以音响生意很好做。我还记得当时中华路有人在店门口摆一张桌子,当场就焊起套件,很多学生就围在那里看,那种感觉真好。
在台湾限制日本音响进口的同时,我们刚好推出录音座,当时许多人都想找我做,不过我都没空,因为自己的录音座好卖。那里面只要一小片线路板,声音会响,外表漂亮就能卖了。做录音座也让我们赚了不少钱。后来开始流行Surround 时,我们就进入另一个起点。当时我们看到环绕机器里面很简单,怎么要卖那么贵。所以我们就做了,一台卖六千元,也很受欢迎,又赚了不少钱。
环绕流行后,我们又进入卡拉OK。当时我们用模拟方式做回音效果,声音饱满好听,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机器声音很漂亮。我记得包括原野四重唱的王大空、摇滚歌手薛岳等等都跟我们买。还有恺锐音响朱守为都喜欢用,而且帮我们卖了很多。
我们一直做,做到先锋牌推出换Key与混音在一起的机种之后,我们的生意才比较差下来,因为大家认为我们的比较不方便。到现在还很多人要我们的机器,因为他们怀念我们机器的声音。
卡拉OK过后,我们就慢慢走比较高级的路线。例如我们做Tuner,为了声音好听,连RF都自己做,而不是买现成的。后来AX-200的扩大机很成功,与CD-600配起来很杰出,包括你们的刘名振与王荣助都觉得用它们推KEF Coda很好听。
二、当初是什么理由促使您进入Hi-End音响工业?
我一直自认自己的声音做得很不错,但是有一次,有一个客人带了一部英国的 Mission Cyrus综合扩大机来比。我一听之下震惊怎么别人的机器这么简单声音却那么好!我这个人就是这样,输就是输,别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当时,我就感觉到,是不是零件越简单越好。我就跟我弟弟说,看来我们是走错了,我们应该走欧洲路线。那时大概是十年前,从那时开始进入Hi-End的领域。
后来,有一次,博承的陈锦俊在音响展时租太子东宫工地自己展览,我们就去看。老实讲当时我还没听过YBA的名字,但是一听之下,很惊讶它的声音怎么会这么好。我还记得那天放的是四兄弟的「花落谁家」LP。那种声音真的是「轻松自然甜美」,以后我就很习惯以这六个字来形容声音。到后来我的经销商一看到我,就说「六字箴言黄先生」来了。那次之后,我才知道音响原来能够做到这么栩栩如生,因此也想买一台YBA来拆拆看。
后来我去台中开金耳族音响,卖Quick Silver,也一直认为真空管的声音比较好。没想到有一天,我的一位住和美的客人来听,说我的声音怎么那么难听,比他家还难听。当时我很不服气,问他难道是用Jadis,因为我认为Jadis的声音最好。他说他用YBA,这时我想起来在展览听过。我问他那个东西真的有那么好吗?他说「我不知道啦!听起来就是比你的好听。如果不相信,我可以载来比。」第二天,他真的用摩托车把机器载来。他自己还带一张清芳的「水车姑娘」。结果一比,我发现自己的声音全都挤在一起,声音也不活,节奏感都没有。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晶体机也可以做得那么好。
我对YBA有兴趣,可是,我要跟陈锦俊卖YBA,他还不给我卖,他怀疑我懂不懂。后来我到中环唱片城听YBA的展示间,还是那么好听,所以我又去找他。他知道我是文声之后才让我卖。没想到今天我们会与陈锦俊、YBA合作设计生产Audio Refinement。
开始卖YBA之后,我就开始研究YBA的做法,到现在,我们研究YBA的成果已经汇集了厚厚一迭。我们也了解原来越简单的构造声音越好听,也从那里学到很多。
三、在过去那些年,有哪些设计者或产品对您产生强烈的影响?
YBA可说是我的启蒙。从YBA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调声秘技。我记得很清楚,每次展览,都觉得YBA的房间很好听,怎么自己的就不一样。有一次展览,我在埋头苦调,突然觉得声音变好了,结果我发现我的后面站了一个人。我就请他出去再听,结果又变不好听,那时我才知道反射波对声音的影响,从此我就深深体会到调声的重要性,也开始注重各种调声秘技起来。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当时我与「高传真」很熟,每次都会把做好的机器拿去给黄智钰他们听。结果每次拿去听都哭着回来,因为声音真的很难听。后来我了解原来一直在自己的空间中调整,就好像一直在吃补药,吃错了自己都不知道。从那里我也了解调整声音要客观多方面聆听。
就这样经过学习,我开始真正了解好声的秘诀。举例来说,像YBA最注重的就是简单的线路,他认为复杂的线路只不过是不断的制造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而已,那是没必要的。他的理论是用一个很简单的东西,然后把它发挥到百分之百。像他的 DAC到现在还是用18bit,但是声音却很好听。还有,像他的机器几乎都不用稳压,因为他认为用了稳压就好像把人绑住,这样就会不自然。
再来,他还有一个理论,就是要让机器适当的振动。他说乐器本来就是振动的东西,你不能把所有的振动都绑死,而是要让它适当的振动,使它产生像乐器般和谐的振动,其实这就是最困难的地方。YBA说有些设计者遇上振动就杀掉,他说杀掉敌人并不高竿,利用敌人帮你做事才高竿。
由于我们研究YBA也相当有心得了,而我又是YBA的经销商。加上我们替音宝做的黑色压克力系列外表很美,YBA说如果给他改一改声音,就可以拿到欧洲去卖了。当时我就想,如过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来合作。结果大家一拍即合,陈锦俊就入股,负责外销,我与弟弟就负责制造。
我们跟他合作的Audio Refinement中,我们大概自己做到百分之九十,剩下的百分之十由YBA负责微调。其实我们把机器送到他那边,他也没改什么,只不过这里放点东西,那里黏个黏胶而已,但是声音就是改善了,他的改善就是一针见血。
我觉得YBA声音最大的好处就是「气息」,也就是活生生的感觉,这种表现我在其它机器上都听不到。不过我也觉得YBA不是十全十美,就看你怎么去搭配。像有些人认为YBA的声音比较瘦,其实那不是瘦,而是精确。如果你用声音瘦的喇叭配YBA,当然会认为它的声音瘦,你应该用饱满的喇叭去配YBA才对,这样才能发挥它的长处。
除了YBA之外,对我产生影响的就是Jeff Rowland。我喜欢它的外表作工的精细,它的声音扎实沈稳也很杰出。我就常跟我弟弟讲,如果YBA的声音能够有Jeff Rowland那种底部,声音就更完美了。可是我们都不敢跟YBA讲,因为YBA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二种个性不可能兼得。
除此之外,Jeff Rowland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他用了很多电子控制与数字控制,但是声音还是能够那么好,这是很难的。
四、在过去十年间,有哪些产品是您乐意给予现阶段最高技艺成就(State of the Art)美誉的?
就是YBA的产品,这些我在前面已经讲得很多了。
五、身为一位Hi-End的设计者,您认为科技与音乐之间有什么关连?
我认为科技有它的极限,科技必须结合人性才有生命。如果你要把声音弄得很好,重要的不是科技,而是对音乐的修养。像日本的科技很发达,但是有一次我在日本听Denon最高级的系统,听来听去虽然觉得非常好,但就是缺乏一种东西。后来我才发现原来缺乏的就是人性,那种和谐性没有出来。好的声音听了会让人跟着打拍子,跟着节奏摆动,那就是活生生的感觉,那就是音乐。
六、当您在设计一件产品时,技术测试与聆听测试哪一项最重要?
当然是人耳最重要,不过你必须先通过基本技术测试,那是最基本的要求。我猜想 YBA厂里可能没有很多测试仪器,但是他实在太会调声了,这就是人耳会不会听的差异。YBA的器材作出来并不是要去符合规格的,而是要符合耳朵的要求。他知道他要的东西可以用什么方法去得到,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其实这也是我们Audio Refinement的作法。
七、当您在调整空间音响效果时,哪些是您认为必须优先处理的?
空间里的电源处理最重要,再来就是机器放置的位置。很多人不注重放机器的地方,随便摆,其实这是错的。如果你的系统够灵敏,机器摆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听出声音不同。还有,喇叭摆位也很重要,像你提倡的「三一七比例法」其实与我的摆法一样,只是我不叫做三一七而已,每次我都会教客人这样摆。喇叭先抓宽度,宽度决定之后再移动前后位置。我每次都会先作喇叭摆位,摆位正确之后才决定器材摆那里。等这些都正确之后,再调整聆听位置。
至于壁面处理,我都是就地取材,例如我会用枕头放在一些地方。还有用软木,将它们卷起来,放在角落,几乎百发百中。
八、当您在为新产品作最后的微调时,您喜欢用哪些CD?
我们用很多的CD来听,并没有特别用哪几张。如果只用几张CD去调声,很容易声音就会偏。
九、您的产品有哪些异于别人的特点?
我们的机器每一个地方都经过仔细的聆听、微调,这是最大的不同。像我们很注重电源极性,你看,我们的保险丝是不一样的,这些保险丝每一支都是我亲自听,然后作记号,决定哪一端向外向内。我作了一千多台,真的就听了一千多根保险丝,听得好辛苦。如果电源极性错了,听了声音就会不好听。
还有,你看这四个电容器。为什么它们要架高起来焊呢?原来我们先用这种方式在换电容,因为这样比较方便。等我们确定要用哪种电容之后,就用正常方式焊起来,没想到声音完全变了,那不是我们要的声音。后来我们又把这四颗架起来焊,结果声音就对了。
你看,在CD输入的地方有黏一团像口香糖的东西,那是YBA黏的,为什么不黏别的地方?或黏多一点?不行,YBA听了之后,认为只能黏这里,这就是用耳朵听的微调。
我们的机箱都是无磁性的,也就是铝机箱,因为铁箱会有磁性,将会影响声音。此外,我们的遥控器也是自己开发的,包括控制程序都是自己写的。我就是很讨厌日本遥控器的复杂与不人性,所以自己开发了这种简单容易操作,功能又好的遥控器。甚至包装遥控器的盒子我们都做成高级的纸盒,看起来像高级的名笔包装。
我也认为机器的外型应该要有灵性。所以我们的Audio Refinement也很注重外表。你看这种面板的设计以及旋钮都是我们长期研究设计的,我们甚至讲究到面板上的按钮要放在那里。现在这四个按钮分开二边就是YBA的意见,原来是四个放在一起的。依照YBA的意见改了之后,真的看起来比较平衡。
我们就是每一个细节都很注重,每一个小地方都力求完美。包括有些零件,我们就坚持一定要找到某种零件才用,所以有时候就要等。
十、请给予我们的读者一些建议,好让他们能够正确选购音响器材。
带你自己的CD去听,不论听什么音乐,自己要觉得声音听起来「轻松自然甜美」才对。

《音响论坛》杂志1998年11月,总122期之《专题企划-十年音响十年情-音响论坛10周年》
刘汉盛采访Audio Refinement黄祈本
TOP
20#

谢谢分享。。。。
速度是音乐的灵魂......恭喜我越烧越退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