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黑胶唱片情 文 · 林子贤 [复制链接]

查看: 18985|回复: 58
11#

身价日涨的惰轮唱盘

文 · 许统原


谈起惰轮唱盘就想起Lenco L75,小弟的第一架唱盘便是Lenco L75,记得当时所用的唱头是Shure 55E,过后升级到75E,不过,原装Lenco唱臂的Tracking不是很好,75E无法发挥应有的性能,于是便把它卖掉而买了Thoren 160,不久之后又买了二手Garrad 401,记得当时花了三百多元(1973年)。401给我的印象是播放Rock和POP的音乐非常活泼,但播放一些室内乐就不很合口味。后来,随着音乐口味的转变,买入了Linn LP12,Garrad 401也就转手出去。
Lenco L75和Garrad 401都是惰轮驱动的唱盘。这两部唱盘的通病是振动频率高(Rumble),小弟也正是因为无法解决振动的问题而将它们脱手。
驱动唱盘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惰轮驱动(Idler Drive),第二种是皮带驱动(Belt Drive),第三种则是直接驱动(Direct Drive)。所谓惰轮驱动是利用橡胶轮在Motor变速轴轮和转盘内缘之间转动,藉以带动转盘。由于它是胶质的,因此能防止Motor的振动传到转盘上。经典惰轮唱盘有EMT 927、Garrad 301和401。
皮带驱动是当Motor在转动时,以皮带带动转盘,有的唱盘皮带是绕在转盘的外缘,而有些则是绕在转盘的内盘。经典的皮带驱动唱盘非常多,其中以Linn LP12、Sota Cosmo、VP1的TNT、Thoren 124、Micro Seiki RX 8000等最为经典。
直接驱动的唱盘,Motor本身和转盘是直接相连在Motor的转轴上,这种系统所产生的振动较少,同时由于没有传输装置,功率损失也较小,也不必更换磨损的皮带或惰轮。经典唱盘有EMT 938、948、Technic SP10 MKII和MKIII、Goldmound Reference等。在众多的唱盘当中,最经得起时间考验和最为收藏家所乐意出高价收购的,反而是惰轮唱盘EMT 927和Garrad 301,其二手价每年都节节上升。一架状况良好的EMT 927要价两万元以上,而银灰盘Garrad 301也要6千元,这还不包括唱臂和盘座。
一般人对惰轮唱盘的印象不是很好,没想到惰轮唱盘在1976年被皮带式唱盘所取代后的今天,仍有人愿意出高价收购,难道这些人都脑袋少了一根筋或是钱太多没地方花?
EMT的英雄史小弟在前几期的《视听艺术》讲过,这次我要讲的是Garrad 301。Garrad 301在1953年出生于英国(比EMT 927迟2年),它有三种唱速——78转、45转和33.33转。早期的301是银灰色,转轴和滚珠是用油脂充当润滑剂。1957年后,301改用油充当润滑剂,而转盘的颜色也从银灰色改成乳白色。1964年,因401的出现,301在一两年后就停止生产。从技术上来看,401是301的改良版,不料重播效果反而比不上301,因此二手价比301差很多。随着Linn LP的出现,Garrad所受的打击最大,销售量大减,公司也在1982年关闭,造成数千人失业。

Lenco L75

Garrad关闭后不久,公司所存的301和401都流入日本的Hi-Fi市场。座落于日本东京Akihabara的Hi-Fi店都用301和401来播放唱片,更加快了301或401流入日本市场。因此,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最多状况最好的301和401的国家,当然还包括EMT 927和Western Electric (WE)的各种放大器及Speaker等。
日本人买入301和401唱盘后,发现这些唱盘的缺点都可以加以解决和改良,早期的唱盘都是用来播放78转唱片,而当时唱头的重量都超过10克,所以转盘的Motor都很大,当这巨大的Motor一转动,整个唱盘就有如地震般!因此,只要把唱盘安装在一个质量重而稳固的盘座上便能把rumble给控制下来。可是当时并没有人能看清这个问题(包括Garrad)而把它安装在用三合板制成的盘座上,EMT公司就深明此理,其盘座就非常之结实和稳固。
此外,301另外一个rumble高的原因是Eddy Current(涡流)盘速控制系统,当涡流减少转速便增加,反之则减少。因此整个转速控制系统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中。301转盘的重心设计也不是很好,而401更是偏离中心很多!两部盘的共振频率也比较高,解决的方法是把整个盘速控制系统拿掉,然后装上可变频变压电压供电器。而比较便宜的方法(大约有20%的效果)是用可变变压器把电压降低,电压一低,涡流便会减低。最后一个要注意的地方是滚轴和所有转动的地方,都必须清洗干净和放上润滑油。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后,rumble就会减到最低。
一架状况良好的301,配上一支稳重的唱臂如FR64S(最好是FR66S)和Ortofon SPU唱头,其重播效果使许多现代唱盘汗颜。速度和活力是它的强项,其低频结实有力,播放大型录音有皇者风范,虽然和君临天下的EMT 927相比,还是差那么一点点,但两者价钱相差好几倍!有钱当然是买EMT,但拥有Garrad也得付出相当代价。唉,有钱真好
TOP
12#

Russco惰轮唱盘

文 · 许统原


谈起惰轮唱盘,大多数人都会想到Lenco、Garrad或是EMT,却很少人会知道Russco这架唱盘。小弟非常有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买下一架状况良好的Russco Studio-Pro唱盘,还包括了一枝Micro-Track 303 Professional 12寸唱臂。

Russco在1963年出生于美国的加州,比EMT 927迟了十二年。因为它比较迟出道,所以惰轮唱盘的许多缺点都被Russco解决和改良;由于它的产量少,因此很少在二手市场上出现。Russco有两个型号:一个是33.33以及45转速的Studio-Pro;另一个则是3个转速(加多78转)的Cue-master。这两架唱盘都不包唱臂,但当时人们都喜欢用Micro-Track Professional唱臂(图一)。


图一

Russco Studio-Pro唱盘只有6磅半,比EMT 930(图二)轻了一半以上。转盘厚重的好处是稳定,这对惰轮唱盘非常重要;另一个好处是能够隔绝由交流Motor产生的磁场,避免对唱头造成干扰。不过,Russco转盘也不是省油的灯,它有几个EMT所没有的优点:

1)它的盘座是铸模及打磨制成的,所以成本比较高。一件成型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把谐振控制得很低,而盘的重心也能落在所计划的位置上。

2)整架盘的结构精简,除了同步交流Motor、惰轮和转盘之外,就没有其它影响性能的附件。


图二

3)供电压较低,只有110V。低电压的好处是对周边的干扰也低。

4)最重要的一点是整个Motor是由三个油压避震器固定在盘座的底盘上(图三)。市场上很多唱盘,包括EMT、Linn、Sota等,都是用弹簧来达到避震的目的,而Russco所用的油压避震器,通常只用在航空业和军事工业上,专供固定精密仪器,其可靠性不容置疑。


图三

5)Russco的转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是小弟玩了几十年Hi-Fi第一次见到的设计,从图片(图四)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转盘的中间部分是凹下去的,而一般的转盘都是平面的。转盘向下凹有两个好处:第一,在把唱片放上转盘的同时,也把空气压缩在凹的地方,从而产生Air-Cushion效应,播放唱片时所产生的振动,都会被空气所吸收而转换成位能,这是非常巧妙的设计。一个大家都没有注意的细节是唱片中间部分的贴纸,虽然它的厚度大约只有0.1mm,却会对唱头的Vertical Tracking Angle(VTA)产生影响,唱臂越向内,影响就越大。由于Russco转盘的外围“贴”上厚度为0.5 mm的绒布,因此能把这一影响抵消掉。


图四

Russco唱盘的安装、调整和保养也非常容易,它虽然对盘座的要求不像Lenco或Garrad那样高,但盘座最好还是采用Marble或 Granite,进一步减低唱盘的振动。在安装时要注意盘和盘座之间不能有吸震胶或其它东西。Russco对唱盘速度的调整,采用的方法非常简单有效,就是通过特制惰轮对转盘和转轴之间施加压力,压力越大、速度越快。缺点是会对惰轮造成变形和磨损,Rumble也会以因此而提升。最好的方法是把直流转换成交流来控制Motor的转速,有如Linn Sondek的Lingo电源供应,效果立竿见影。

Russco的保养也比一般弹簧唱盘容易:
1)唱盘的主轴一定要保持清洁,每三个月都要滴一、两滴润滑油在主轴末端的滚珠(图五)上。


图五

2)惰轮的主轴一般不必随时加上润滑油。不过,当惰轮的转动不是那么顺畅时,就是加油的时候了。

3)同步Motor主轴不需什么保养,但如果环境干燥炎热的话,Motor主轴的润滑油会因此而产生变化,造成转盘的起动比较慢。状况良好的转盘都能在1/16转之内锁定在33.33的转速上。

4)当唱盘不在工作时,一定要把惰轮控制器调在Neutral的位置上,以防止对惰轮施加压力而造成变形。

5)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惰轮的表面和转盘的内侧都必须干净及没有油污,否则转盘的速度一定不准。

一般使用Russco唱盘的人都会装上Micro-Track唱臂。Micro-Track出生于美国的Massachusetts,整支唱臂是用美国硬木制成,唱臂的谐振保持在10Hz以下,唱重由0.1克到5克,因其低质量和高循轨力,可以配搭许多MM唱头。唱臂上下运动的滚轴是由宝石制成,由于宝石滚轴的摩擦力非常低,所以很多唱臂的滚轴都采用宝石。Micro-Track的另一优点是Tracking Error,在外围半径5.5寸处,Micro-Track 303的12寸臂Tracking Error为2度,4.75寸时为0度、3.75寸时为1度28分、3寸时为0度。306的16寸臂比303更好,5.5寸时为1度15分、4.75为0度、3.75寸为0度53分、3寸为0度。

Russco属于硬盘,使用硬盘一定要用重臂,目前要找一支12寸重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6寸重臂更不用去想。在小弟的记忆里,目前没有厂家生产16寸重臂,因此只能在二手市场寻找。除了Micro-Track 306的16寸臂,SAEC和早期的Ortofon也有生产16寸臂。

Russco是一架设计优良,结构精简的唱盘。一架状况良好的Russco唱盘完全有能力挑战EMT 927的盘皇宝座!



TOP
13#

State Of The Art
SOTA STAR唱盘

文 · 许统原


SOTA Industries是美国一家小规模的音响生产商。SOTA是State Of The Art的缩写。除了生产唱盘之外,SOTA也生产了一个广为收藏家所乐意收藏的圆柱形MC唱头放大器。这放大器是由音响奇才John Curl所设计的,John Curl为何许人?年轻的发烧友可能不知道,但Mark Levinson早期便是靠John Curd所设计的Mark Levinson JC-2前级打下江山,已绝迹的Synmetry ACS电子分频器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SOTA唱盘早期只有几个号型,不过后期多了几个号型,从最便宜美金700元的Moonbean,Comet,Satellite,Jewel,Sapphire,Star,Nova,Cosmos到8680元的Millennia,所有的唱盘都没有唱臂。
SOTA的设计者是Rod Herman和助手——物理学家David Fitcher。Herman的理论与Linn Sondek LP12有些相似,但又有些不同之处。根据牛顿物理学定律,SOTA的唱盘设计得非常重(有23kg)。Herman认为,唱针拾起唱片的音乐讯号时,有相当强的能量传输到唱臂上。如果这能量没有好好处理或控制的话,将会回输到唱头上,这会模糊音讯的细节。
解决以上问题最容易的方法是采用阻泥(damper),如早期SME的唱臂油槽阻泥,但这会造成音质呆滞。Herman的方法是加大副底盘的质量,而消散能量最佳的媒介为极高质量的铅,铅在声学上也是一种很死的材料,于是采用重达18磅的铅来制成副底,而转盘本身也一样用重达13磅的铅。因为副底盘比转盘还要重,因此,稳定性非常之高。除此之外,转盘的外围也比内围重,飞轮效用更加强许多。每个转盘都在工厂经平衡处理后才安装在转轴上,这好比轮胎平衡,汽车才能平稳地以高速行驶。
在支撑系统方面,因为转盘和唱臂的重量都不一样,一般的唱盘都采用较硬的弹簧放置在唱盘部份以支撑唱盘的重量。可是,不同支撑力的弹簧有不同的收缩和伸张系数,这导致支撑系统受压力后上下左右扭摆不已,破坏了唱盘的稳定性(图一)。

图一

为了改进稳定性,SOTA采用了四个弹簧系数同样的弹簧,安置在副盘的四个角落(图二),而在副底盘的右边(唱臂)装了一个小槽,而槽内可盛小铅粒以达到平衡重量的效果。

为了更进一步平衡副盘,Herman还把四片铅块安放在不同地点(图二),来调整平衡。四个弹簧的旋转方向是互相相反的,于是受到压力时,此支撑系统,只上下起伏,而不会左右摆动或扭曲。在设计唱片垫时,SOTA的方法和另一名盘Oracle一样,SOTA转盘的顶层是acrylic和软垫,中层是一种特别的阻泥以吸收振动。SOTA的转盘支撑系统十分精密,它采用蓝宝石的碟状(thrust bearing)承轴槽,蓝宝石的硬度比钢还要硬,而且更耐磨,但缺点是易碎。所以它有一个特殊的保护锁定装置,在搬运时可保护宝石的安全。

很多唱盘制造商都因CD的崛起而消声灭迹,SOTA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而沉静了一段时期。在1997年,SOTA被夫妻档Mr. Kirk和Donna Bodinet所收购。

谈了那么多有关SOTA的设计,最重要的是重播效果如何?它为什么有收藏价值?

SOTA的优点是中频非常自然,没有太多的味精,低频的质感强而有力,它虽然不像EMT 958那样拳拳到肉,但它比较沉而长。它保养容易,不像Linn那样时常要调整三支弹簧的撑力。

图二

谈了优点,SOTA有没有缺点?当然有,SOTA的致命伤是木制唱盘座,它会吸收空气中的湿气而膨胀,整个盘架便需要更换,唯一没有这个问题的唱盘是铅座唱盘Millennia。另外一个要注意的地方是唱臂,因唱臂和副底盘的连接性很重要,Herman不建议使用一些支撑式唱臂(Unipivot,如Mian Aero arm)或刀锋式如SME。早期SOTA的motor的摆动率比较高,这对音质产生影响,在重播时会使人有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尤其是重播钢琴独奏时更加明显。

SOTA可改进的地方是外接一个稳定的电源供给器,把DC motor换上一个24极,高控力的DC motor。Mr. Kirk接手后,SOTA提供了upgrade服务,而后期的SOTA都已经加以改良。副盘的重量从18磅提升到22磅,加上改良的软弹簧,使悬挂系统的谐振从2.55HZ降低到2.5HZ。

因副盘的重量挂在弹簧的底下,于是地心吸力有效地帮助,使整个系统更加的稳定。

SOTA唱盘除了设计优良之外,保养也容易。在众多的型号中,STAR是物有所值的选择,一架细心调校好的Star可以和目前所谓的万元级唱盘比较而毫不逊色。

TOP
14#

唱头乾坤大挪移

文·【Gabriel Tan】

[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


记得多年前曾在一份音响杂志上,读到一篇有关扩音机设计的文章。虽然已无法记得杂志与作者的名字,但对于文章的内容却记忆犹新。文章主要谈述如何运用一种叫着OOPS(out of phase system或反相位系统)的技术来提高扩音机的表现。这技术的重点是利用一个线路去反转双声道扩音机中的一个声道的相位,这种线路只适合用在那些双声道共同使用一个电源供应的扩音机。当使用这方法来推动喇叭时,在一般的情况下其中的一个声道会因有反相位的问题。解决之道是把该声道的喇叭线也反转,这样音乐就会恢复正常了。
在表面上看,这方法似乎使到音响系统的操作作不必要的复杂化了。不过根据笔者的经验,这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使那些双声道共用一个电源供应的扩音机的效应与表现增强了。
在一部使用共用电源供应器的普通扩音机里,当左右两个声道一起操作并同时需要大量的电流供应时,扩音机便无法理想的应付两个声道的需求。然而,当两个声道因为相位不同(即相位反转)时而没有在同一时刻需求大量的电流,则电源供应便能游刃有余地应付每一个声道在峰值上的荷求。不过,对于那些左右声道独立或两部单声道的扩音机(即左右声道有自己独用的电流供应器)来说,这些问题便不会产生,因此也无须使用反相位的方法去提高扩音机的效率与表现。
根据我的记忆,这方式从未应用在市面上销售的扩音机上。不过,这个主意却能被发烧友运用在模拟式(Analog System)的LP(黑胶唱片)重播系统上而不费分文。这个想法虽然有些激进大胆但非常安全;发烧友如果不喜欢它的效果尽可更改回来而毫无损失。
有心尝试的发烧友只须采取以下步骤即可:把LP唱头上的接线(Lead wires)倒转接,即把右边声道的红色与绿音的接点调转。在正常的接法上,红色的接线应该接去红色的唱头接头,绿色线则接去绿色接头。某些唱头虽不用颜色作识别之用,但它们会用R,L,+,-等记号来代表左右声道的差别。在这些唱头上,右边正极(Right positive)代表红色,用反相位接法时,绿色的接色应接到R+的接头上;右边负极(R-)代表绿色而红色的线应接到这个接头上。
在采用OOPS的反相位接法后,音响器材便当然会产生相位相反的现象。要将相位调整回来只须将右边的喇叭线也倒转接,即把红色(或+)的喇叭线接去喇叭上黑色(或-)的接头,而黑色的线则接去红色(或+)的喇叭接头。
表面上看来这双重的反相位接法不应产生什么差别,就如一个人在倒转了180度之后再看一件东西,他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差异的地方。但是在实际上,在以LP唱盘为主的音响器材上,这样的反相位接法会产生巨大的差别,使到音响系统更富有空气感,同时音场也会更为开阔,低音的层次感更佳,音像也更为鲜明,同时音响系统也更为耐听。但是,最大的效果是LP唱片表面上的噪音会降低很多。整体而言,一旦LP的接法在采用OOPS后,发烧友便很难“听回头”。在技术理论上,这里有个合理的解释。当唱头的一个声道相位倒反后,两个声道的音乐讯号便倒反了。这时,唱片表面上的噪音(如由划花或静电所创造出来的声音)便会在音场中间出现,而原有LP上的音乐却因为相位倒反的关系而出现在两个喇叭的外围。这时,我们再把喇叭作反相位的接法时,便会因“负负得正”的把相位调整回来,变成是正确的相位。这时,LP表面上的噪音便会出现在左右喇叭音场的外围而变得不很明显。这时,发烧友便能心无旁鹜的专心听音乐。最乐的是这个更改相位的方法并不会花费发烧友一分钱。
当然这个OOPS的“摩”法并无法提供最完美的效果,因为音响系统的还原效果从来都没有完美过,不过,OOPS确实能减少音响系统的不完美之处,它能使发烧友能专心听音乐,而不会被LP唱片表面的哔咧叭啦杂声所干扰,使到他们最终要放弃LP系统。
对于那些计划要去尝试这个OOPS接法的发烧友,这里有一些提示必须要注意:
第一:如果发烧友也兼玩CD机,那每一次从LP转去CD时,便必须把喇叭的接法调回正相位的地方,这确实是麻烦了一些。如果发烧友不玩CD机的话,那大可让喇叭线长年地用OOPS接法而毋须顾虑。
如果您只听CD而不玩LP的话,那这OOPS的玩法便不会适用在您的系统上。不过,如果您正在使用有相位倒转控制的两架D/A Convertors,那还有可能使用OOPS的方法来改善声音,不过,这将是另外一篇文章的内容了。
第二:当您把唱头的左边的接线倒反接后,就必须把左边的喇叭和喇叭线倒反接,这样才能使到相位一致。
第三:扩音机上的单声道按钮(Mono Switch)不能再使用。一按下该钮,则左右声道便会消失而使OOPS的接法失去作用。
第四:OOPS的接法并不会使肮脏的LP“起死回生”。肮脏的LP还是一样听来“肮脏”,但干净的LP却也会听来更“干净”。
采用OOPS接法后,发烧友在唱LP时可能会误以为是在听CD,因为LP表面的噪音也消失无踪。但是,音乐里自然丰富的音色却让人完全了解到这是LP唱盘系统的杰作啊。
TOP
15#

这文章太好了。泪流满面啊。
努力挣钱发烧!!
TOP
16#

为复古继续努力。。。。好文采啊!
TOP
17#

楼主谈到的RUSSCO惰轮,个人深有体会,的确是非常难得的惰轮好盘.好好挖掘,可以还原出其他唱盘所没有的魅力.
TOP
18#

这贴强!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19#

SME Model 30/12A 安装步骤

点击: 1027   添加时间: 2009-11-08


SME Model 30/12A
安装



1步:这个重量接近80kg,特制油压夹板组合而成的大木箱内,收藏了黑胶唱盘和梦寐以求的宝物——SME Model 30/12A是也。

2步:采用金属制造的Model 30/12由于身驱绝不轻盈,需要两个训练有素的精壮大只佬齐齐出手,才能从包装箱内取出。

3步:为一台名贵的黑胶唱盘,并且要订购几个月才能据为所有的极品黑胶唱盘宽衣解带,实在令人兴奋。

4步:把Model 30/12打侧摆放,清楚可见有两层同时经过局漆处理的基座底部,均贴有两面积庞大的阻尼物料,防止铃震的产生。

5步:四只可调教高度的机脚可软可硬,如要钢珠脚直接落地,可先松掉机脚,借助随盘而来的六角匙将钢珠外围的黑色圆形橡胶圈拆走。

6步:将Model 30/12唱盘放上Symposium Ultra 超级承板后,便可将动力马达下方的连输用固定螺丝拆走。

7步:温柔地将厂方提供的润滑油,配合专用的金属制漏斗全数注入副盘下方的油井内,然后松开四枚作为固定副盘的运输用六角形螺丝。

8步:把两十足的金属转盘安放在副盘时,必需留意阁下的指尖切勿刮花转盘上那些褐色阻尼物料,否后里严重。

9步:从包装箱的下层取出千呼万唤出来,臂管采用一体成形镁合金铸造技术生产,配备动态平衡装置的新一代12寸臂王V-12
10步:安装世上最后一批丹麦Ortofon限量复刻生产,为纪念该社成立75周年的MC-7500低输出动圈唱头。

11步:务求让V-12唱臂的动态平衡装置发挥最佳效能,当配合MC-7500动圈唱头同台演出时,有必要将尾舵拆下,增加钨合金砝码的数目。

12步:V-12唱臂的垂直循迹角VTA和超距Overhang调校方式,与红足二十几年,长卖长有的同门V完全相同。


13步:把V-12唱臂安放在Model 30/12唱盘和装好唱头之后,便可以出动专用调校卡修正唱臂休息座的位置。










14步:装好唱臂和唱头之后,便可松开上层基座两旁,用作锁定吊桥支柱的螺丝。

15步:调校上层基座时紧记先装好所有修饰组件,同时放上一张黑胶大碟和唱片压,然后透过水平珠以及随盘而来的长方形测量组件,任何人亦可在短时间内将四组吊桥的高度调校至划一水平。

16步:别忘了以直流方式策动的马达底座,亦同时设有三组可调节高度的承钉,只需借助前述的长方形测量组件,便可进行调校,过程十分简单。

  




《音响技术》333


TOP
20#

勇闯模拟新高锋 SME Model 30/12 唱盘

点击: 1056   添加时间: 2009-11-08


勇闯模拟新高锋

SME Model 30/12唱盘+SME V-12唱臂



  

由我执笔的2006年6月封面专题是SME Model 30/12唱盘+SME V唱臂组合,虽然唱盘和唱臂的初次面世日期分别是1989年和1985年,但在经过安装唱盘的亲民接触之后,我认为这套SME旗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丝毫不觉落后,音效绝对是H i-End级,相反,有很多售价非常昂贵,制作奢华得多的欧洲产品,表现反而有所不及,这个论点直到今天我仍然没有改变。
  
艰深课题

不过,时代始终是会进步的,特别是近几年黑胶唱片和相关重播器材复苏的速度极快,市场明显有相当光明的前景,所以不论是唱盘、唱臂、唱头以至唱头放大器都有很多新产品面世,已经有半世纪悠长历史的SME既然贵为世界级的英国唱盘和唱臂专家,推出新旗舰产品只是迟早问题,但如何在厂方认为已经是相当完美的产品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相信会是一个颇为艰深的课题。事实上SME V唱臂面世已经有24年,有不少拥趸在几年前早已向SME反映,希望他们能够推出SME V的12寸臂管型号,不过厂方的回应是打造一件过12寸模铸镁(magnesium)臂管比9寸有更高难度,而且轴承的负载能力,动态平衡与抗滑偏压的拉力都要重新仔细设计,所以暂时仍未能成事云云。不过高难度并非代表不可能,SME终于在07年尾成功生产12寸原件模铸的镁合金臂管,并且安装在转用了SME V的超级ABEC 7啤令轴承的312S特别版唱臂身上,再加上2006年推出的20/12唱盘在市场上有非常好的反应,我已经有预感Model 30唱盘与SME V唱盘的12寸版本将会很快出现,结果我在今年CES的Sumiko(SME的美国代理商)展房内,赫然看见崭新面世的SME V-12唱臂和配对30/12唱盘的首制产品。  
面对这套SME的最新旗舰,我益发对SME的创办人兼前总舵主Alastair Robertson-Aikman (AR-Aikman已于2006年辞世,现由其子Cameron Robertson-Aikman负责掌舵)敬佩万分,因为眼前的30/12唱盘和SME V-12唱臂,外观看起来活脱就是30/2和SME V的加长版,换句话说艾克曼老先生在二十多年前的设计早已走在技术的前端,把物理学和电声学结合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要推出产品的进谐型号,才发觉几乎找不到可以作出大幅改动的地方!  
叫人心动  



我自己身为SEM V 唱臂的忠实拥趸(我先后拥有三支SME V),也亲自实试过30/2唱盘的威力,所以对SME V-12和30/12很自然地充满期待。由于我现在使用那支SME V 是镀金版本,闪亮的金色臂座衬起黑色臂管样子靓到不得了,(声望音响)的Edward史看见之后也认为漂亮程度与贵气比普通版本提升甚多(厂方声明,定价比普通黑身版本贵多一万四千多元的镀金SME V唱臂只是提供更养的视觉享受,与音效完全无关),所以他除了订来的第一批SME V-12唱臂全部都是镀金之外,随臂订来的30/12唱盘也是镀金版本(四条支柱的金属圆环与水平珠换上镀金部件),嘿!镀金唱臂衬上镀金唱盘,样子漂亮和名贵得叫人心动,当我和一众兄弟经过从包装木箱把唱盘安装上去和仔细调校的整个过程,所有人都对这两件SME新贵的靓靓外观和近乎完美的制作工艺赞不绝口!(30/12净重53.5kg,连包装木箱更是接近80kg,要搬动和安装一不定期要找人帮手,切记!)  
  

分别的细节

虽然SME V-12和30/12的外表与SME V和30/2非常相近,但由于是崭新的设计和配合12寸臂管的产品,所以两者自然有不少差异的地方,先讲SME V-12唱臂。  


■12寸唱臂比9寸唱臂在循迹角误差与失真两方面皆减少达27.23%,最大循迹误差只有0.009°/mm。  
■承有更高的接触载荷(contactload)。
■较短的砝码调校幅度,但却附上3个相同重量的钨合金砝码,所以对安装唱头的重量有极大的宽裕度(5克-32克)。  
■管内更换了效果更佳的阻尼物料。  
■SME V要另外加钱的Gold Print Detail版本(印上白色和银色字体的地方改印金色)和v.d.Hul纯银臂管线MCS150,在SME V-12身上已成为标准装备。  
轮到30/12唱盘。  

■     由于用铝合金制造的唱盘基座和副基座都增加了整体面积和厚度(面积增加了35%,厚度分别增加了19%和16%,达20mm和23mm),所以每条支柱上的特制吊桥悬挂橡筋由12条增加至15条。
■     特别设计的唱臂板除了可以安装12寸唱臂外,把位置转换180°便可以装上9寸唱臂。
■     分体电子控速电源供应经过深度改良,转速的准绳度高达0.003%,从起动到定速更提升至只需6秒。    

易装易用  

除了以上列出的差异之外,两者和SME V与30/2的基本设计大致相同。我一直强调SME V是Hi-End唱臂之中,设计完善度和调校的方便程度皆臻达最高标准的产品之一,SME V-12当然保存着这个优良传统,用家只要参照图文并茂的用家手册(SME V-12也是使用SME V的用家手册,因为两者的基本设计与安装步骤完全相同),便可以准确无误地安装唱臂和调校唱头,一切按部就班,简单易明兼且难度不高,绝对是user friendly。  


30/12唱盘也是一样,用家只要跟足安装手册上的指示,把副转盘,副基座和马达上的运输螺丝松开,为主轴承注入特设的机油,在马达和副转盘之间套上拖动胶带,再装上主轴盘和唱臂之后便可以进行所需调校,同样是简易之极。  
瑰丽堂皇  



正如我在上文所述,30/12的整体面积比30/2增加了35%,所以身形相当有看头,达到530宽×400深×232高(mm),53.5kg的体重更说明了它的份量。由于副基座增加了面积和重量,所以4条吊桥的支柱更为粗壮,同时每条吊桥的悬挂橡筋由12条增加至15条。总数高达120条的橡筋拉力吊桥,看上去极之壮观,论威武气势,30/2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再加上视觉上的关键位置全部换上了镀24K金部件和配衬了镀金版的SME V-12唱臂,整个唱臂立刻显得瑰丽堂皇,贵气十足矣。  
当30/12拍完封面玉照之后,我便把它放在本刊试音室的Symposium Ultra大板上开声。这次配搭的唱头是高度风特别应(声望音响)Edward兄的要求,为香港和中国市场限量复刻的75周年纪念动圈唱头MC7500(限量生产90只),升压牛和唱头放大器分别是高度风SPU-T100与Chord Symphonic,前后级是Boulder 2010+2060,扬声器是Dynaudio Sapphire。
全无破绽  

近十年来我一直选用Basis Debut唱盘+SME V唱盘这个配搭(唯一变动的是三年多前把Debut Gold升级至Debut Signature Vaccum和配上SME V镀金唱臂),实试30/2唱盘+SME V这个黄金组合更是记忆犹新,SME V有几多斤两我当然深入了解。对于这支9寸唱臂,我实在没有什么投诉,它的循迹力非常优异,高频灵巧精透,中音亮丽跳脱而质感丰厚,低频结实深潜得来仍有清晰的线条,音场撑得极深、极阔、而且非常宁静,在我的心目中,SME V绝对是9寸唱臂中的极品!(或许部分音响富豪的眼中,SME V 的缺点只是售价太过便宜了罢?)
一如我的惯常试听新唱盘的习惯,第一张放进30/12的唱片是蔡琴(老歌)。这张黑胶我听得太熟悉了,唱盘、唱臂和唱头的质素有多高,一听便知龙与凤,假如唱头和唱臂的组合调校得稍有失准,琴姐的歌声立时会变得粗犷,第一面最后一首《总有一天等到你》内的嗓音更会出现开义失真,万试万灵。当MC7500的针尖滑入唱片坑纹之后不久,我的自然反应竟然是正襟危坐起来,只因为我所听到的是一首超级动听的《痴痴地等》,钢琴的铿锵,弦乐的悠扬,爵士鼓的轻扫和大牛筋的从容弹奏,一切是那么像真的,是那么的自然,琴姐的歌声更是通透,婉转而又充满磁性,在音乐的衬托下尽显深厚唱功,魅力没法挡!不用说,这一面唱片当然是由一口气从头唱到尾的,当唱针去到最内圈的时候,我才醒觉原来最易出事的那一处已经轻松唱完,伴奏的音乐与琴姐的声音顺滑流畅,没有半点破绽,正是(由头到尾都那么动听)!配上SME V-12的30/12给我的感觉是声音非常稳定、扎实,有着超级的分析力,把唱片坑纹内的录音细节全无遗漏地挖掘出来,特别是低音重播那种实在感和权威性更臻黑胶重播的超凡境界。30/12+SME V-12在上次试听时令我深受感动的各项极级Hi-Fi元素,今次30/12+SME V-12不但整整有齐,做得更好,更从容,更有说服力。    



足本交代  

听近期黑唱盘——Esoteric制作的安塞美/三角帽,这张Decca的复刻名盘有多靓声相信已有不少黑胶粉丝亲身领略过,30/12+SME V-12更把这张LP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西班牙音板,定音鼓、弦乐、铜管乐、木管乐,声音不但够真、够准、够动态、男声的咤喝、拍撑声和女声的位置感,音场的前后距离和速度感受更是像真得令人吃惊,那种不动如山的定位和无边无际的深阔音场,令到几位早已拥有多个不同三角帽版本的写手兄弟忍不住再次破财,这套SME组合播得有几靓声可想而知!   
听王菲的新精选LP,Esoteric制作的其余两张Decca复刻名盘———寇蒂斯/新世界交响曲和古桑/莫扎特钢协20与27,30/12+SME V-12不但把音乐的神髓足本交代(你几时听过王菲的歌声是如此真挚动人?)声音的细节,音乐的感染力与及使发烧友动容各项音响元素,都令我有极深的感受,听黑胶简直是停不了。

  
后记


















虽然SME 30/12A(A是已配上一支SME V-12唱臂的型号)唱盘。以它们的设计,制作和表现的超级水准来衡量,我仍然认为是物超所值,因为它会令你重新认识你所拥有的每一张黑胶唱片——原来是如此靓声!至于我,唉!!如无意外应该是劫数难逃的了。






  



《音响技术》333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