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清音频,想说爱你不容易...... [复制链接]

查看: 35159|回复: 163
11#

原帖由 Friday007 于 2011-3-30 13:20:00 发表
我其实非常尊重忙听的结论的,不过我依然怀疑人耳能够分辨截止频率为48Khz与96Khz音频的区别...
第一,如非特制,现有音响器材极少有能够将频响做到100Khz的。
第二,即便放大器能做到100Khz,音箱似乎也没有,见过有能到50Khz的音箱,幸运的是俺的音箱是带式高音,能到40KHz,嘿嘿...
第三,即便能器材能达到100Khz,人耳也听不到啊,像我等40岁往上的,很多人连电视机的15625Hz的行频都听不到,更别提什么20Khz以上的声音了。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做一些不同截止频率的音频大家试试,我以前做过类似试验,没有人能分辨出截止频率是15Khz与25Khz,40Khz的区别......条件是要忙听!
[quote]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1-3-29 23:09:00 发表
从理论分析是这样,不过用支持24/192的顶级专业解码在同一套器材上对比过同一录音的24/96和24/192规格文件,24/192格式的细节和动态表现都比24/96的好。文件是LL公司提供的,这个现象要么说明24/192比24/96多出来的信息通过音响系统能被人的听觉系统感知,要么说明唱片公司

既然LZ是40岁往上的人,到这个阶段还天真烂漫的将书上知识全盘照搬,我觉得是中国教育的杯具.反过来思考,如果人耳只能听到18K的话,那么18K的正弦波和三角波听起来是没分别的,事实是不是这样?我没有这个条件去试,兄弟不妨验证一下.声明一下:我不是要和LZ抬杠,不过168算是国内最大的发烧论坛,有些问题讨论清楚总是有益无害的,即使是我的理解有误.
TOP
12#

原帖由 Friday007 于 2011-3-30 14:30:00 发表
呵呵...我不认为照抄奈奎斯特定理是“天真烂漫”的行为,“该定理是1928年由美国电信工程师H.奈奎斯特首先提出来的,因此称为奈奎斯特采样定理。1933年由苏联工程师科捷利尼科夫首次用公式严格地表述这一定理,因此在苏联文献中称为科捷利尼科夫采样定理。1948年信息论的创始人C.E.香农对这一定理加以明确地说明并正式作为定理引用,因此在许多文献中又称为香农采样定理。”以上这段也是从百度抄来的,但是,

我今天有空.再来聊聊,关于那个取样定理,我觉得它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在0点取样,记录不到.就算是在正,负峰值,还原滤波器可能把原信号都虑掉了.在1/2π1/4π1/8π1/16π是移相的.
关于那个18K我真没用条件去实践,况且我怀疑我甚至听不到你说的15K,不过分别音色的变化还是蛮好使的.
对于LZ提出24B192K的问题,我觉得应从2方面讨论:1.  24B192K有无20K以上的信号.  2.  如果没有20K以上的,有没有必要用24B192K.
TOP
13#

还是回到LZ发本帖的主题吧!我认为用192K非常有必要,而且在硬件技术许可的前提下,是越高越好,因为......(我懒得码字)
TOP
14#

我意思是就算20K以上是个未知数,20K以下也非常有必要.
TOP
15#

原帖由 美貌的阿敏 于 2011-4-3 10:25:00 发表
我非常同意的“szlghyj”看法。

哈哈!谢谢支持.我也认识一个美貌的女孩,我也叫她阿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