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古典音乐专业工作者,通过这几天央视举办的2011年钢琴、小提琴大赛中成年组比赛,得知大部分参赛者是教学生的老师;我由此联想到作为乐器之母的钢琴在技法演奏和音乐作品表现方面谈些自己看法:
1.钢琴的发音:我不知道评委在打分时是否考虑这点,至少我听到有些选手琴声发音是清脆透亮、有些发音铿锵、有些发音闷而肉,这些说明他(她)们从小打下基础和跟随老师不同,如果一不当心让音质差的进入三甲由此出名以后再授学生,弹出肉肉的琴声,那就哈哈了;大家是否注意那位老外是怎么摸琴键进而产生带有香味的琴声以及如何集中身体力量使钢琴发出轰鸣声的,老头上台不是随便耍一耍而是有备而来的。
2.如何用钢琴演奏作曲家的声音:我们知道巴赫、斯卡拉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斯克里亚宾等人具有鲜明而富有特色的“音色”,我们选手是否注意这些,是否朝这方向努力,我们不可能用斯卡拉蒂轻巧的指法用于贝多芬,反观不能用粗犷、伟岸的声音描述斯卡拉蒂,何况要表现中国文人写意的诗情画意场景呢?确实困难。
3.不能为技巧而技巧:通过比赛画面,发现很多选手紧张,在这里除了大赛原因、名次的最求还有缺乏自信问题,如果你看到大家都在为“自选动作”暗自较劲,也就没有什么可紧张的;在比赛中通过选手们的眼神、身体的坐姿、脚部的搁置、嘴里的念念有词,便能判别在紧张的完成动作呢:大跨度的调音、双手八度的连续弹奏、双手半音阶的快速弹奏、强奏和旋时踏板的运用等等,然后这一切的展示是为了比赛还是表现音乐呢?
4.乐理知识的掌握和音乐的表现力问题:我怀疑有些选手在校期间是否很好学过《音乐作品分析》,这门课程中有关曲式、和声、调性、调式等方面的分析对于作品的演奏是指导性的;因综合素养引起的音乐表现力问题只有待以后逐步积累才能为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