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03404405406407408409410» / 48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8121#

作为非古典音乐专业工作者,通过这几天央视举办的2011年钢琴、小提琴大赛中成年组比赛,得知大部分参赛者是教学生的老师;我由此联想到作为乐器之母的钢琴在技法演奏和音乐作品表现方面谈些自己看法:
1.钢琴的发音:我不知道评委在打分时是否考虑这点,至少我听到有些选手琴声发音是清脆透亮、有些发音铿锵、有些发音闷而肉,这些说明他(她)们从小打下基础和跟随老师不同,如果一不当心让音质差的进入三甲由此出名以后再授学生,弹出肉肉的琴声,那就哈哈了;大家是否注意那位老外是怎么摸琴键进而产生带有香味的琴声以及如何集中身体力量使钢琴发出轰鸣声的,老头上台不是随便耍一耍而是有备而来的。
2.如何用钢琴演奏作曲家的声音:我们知道巴赫、斯卡拉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斯克里亚宾等人具有鲜明而富有特色的“音色”,我们选手是否注意这些,是否朝这方向努力,我们不可能用斯卡拉蒂轻巧的指法用于贝多芬,反观不能用粗犷、伟岸的声音描述斯卡拉蒂,何况要表现中国文人写意的诗情画意场景呢?确实困难。
3.不能为技巧而技巧:通过比赛画面,发现很多选手紧张,在这里除了大赛原因、名次的最求还有缺乏自信问题,如果你看到大家都在为“自选动作”暗自较劲,也就没有什么可紧张的;在比赛中通过选手们的眼神、身体的坐姿、脚部的搁置、嘴里的念念有词,便能判别在紧张的完成动作呢:大跨度的调音、双手八度的连续弹奏、双手半音阶的快速弹奏、强奏和旋时踏板的运用等等,然后这一切的展示是为了比赛还是表现音乐呢?
4.乐理知识的掌握和音乐的表现力问题:我怀疑有些选手在校期间是否很好学过《音乐作品分析》,这门课程中有关曲式、和声、调性、调式等方面的分析对于作品的演奏是指导性的;因综合素养引起的音乐表现力问题只有待以后逐步积累才能为之了。
TOP
8122#

不论玩了多少时间,音乐和音响的过程都是由一点一滴的琐事堆积起来的。其间,不停地提出问题,不停地发现问题,不停地解决问题,更多的是不停地“解决不了”问题。
怎么才算听懂了古典音乐?听古典音乐是靠天分还是靠教育?是先了解曲式、和声、对位以及作曲家生平和乐曲背景之后再听?还是先听,再去了解相关知识?
怎样才算HIFI了?是米多?理论水平高?技术高?动手能力强?时间精力投入多?音响杂志看得多?在HIFI江湖浪迹的时间长?奇技淫巧领会得多?还是胆大敢说?
录音版本真的那么重要吗?一个作品真的有所谓终极版吗?你到底在听音乐还是在听演奏?听乐谱还是听演绎?那些伟大的作曲家都是“一样”的伟大吗?有没有谁只是“有点”伟大,而另外的谁谁“更加”伟大一点?
音源、功放、喇叭、线材谁最重要?君臣佐使的理念在HIFI界适用吗?听音环境对声音效果到底有多大影响?调声秘笈的作用有多大?盲听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器材声音好坏是仪器测出来的,还是耳朵听出来的?“耳朵收货”这句话是谁都可以说的吗?
古典音乐都是高雅的吗?听古典音乐的都是有涵养的好人吗?古典音乐有道德上的好坏之分吗?听摇滚和听古典有高低贵贱之分吗?音乐有“时代价值”和“永恒价值”之分吗?音乐真的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吗?
大喇叭一定比小喇叭好吗?大功放一定比小功放好吗?听了LP就没法回头听CD吗?听了号角喇叭就没法回头听球顶喇叭吗?器材到底是品位(价位)重要还是搭配重要?100000元级的HIFI,一定比100元级的逼真吗?古董器材和当代器材的区别在哪里?国产器材应该受到责难吗?音响升级,到底是改善还是改变?如果两声道可以构造出“声场”,那么单声道可以吗?
听了胆机就没办法听回石机吗?听了“单端”就没办法听回“推挽”吗?
听完现场音乐会之后就可以贬低唱片吗?“现场音乐”和“罐头音乐”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在音乐厅里你真的听到了“客观真实的乐器”了吗?还是每个现场听众都听到了他“自己”那一份“客观真实”?
作为音乐重播的工具,喇叭到底是扮演了不同乐器的角色呢,还是提供了一个舞台,供形形色色的人或者乐器在其中表演?
喇叭“摆位”是巫术吗?有规律可循吗?
TOP
8123#

丰富而清晰的细节表现
细节不是分析力,细节是客观存在,存在于录音载体当中,而分析力只是发现和重播这些细节的能力。
这些细节是微弱的声音信息,包括 音乐 和非音乐的,甚至有一些是录制时的现场杂音,它们对声音的还原,质感及临场感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 、水波涟漪般的微动态
所谓动态,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声音大小的对比,排山倒海,摧山裂石般的爆棚是大动态的表现,而微动态,则像水中的涟漪,微微起伏,这实际是音响系统对弱信号的响应和控制能力。微动态使得重放的音乐生动委婉,富有表情,反之,则是平淡无味。
TOP
8124#

上贴,在前日听音过程已有体会感知。确实如此。。
TOP
8125#

选择器材,是每位通过各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品牌认同喜爱使用是有机缘的。我也想坐在家里等想有些经销商送贷试听。这不太现实。走出去试听,和家的环境,周边器材搭配又不一样。机主使用心得还是很到位的。让用家或准用家学习了。褒贬机器没有意义。关建是如何挖掘潜力玩好。
TOP
8126#

我的一些感想。          作曲家或作词家他们各有各自的历史背景,人生经历,在音乐上或天才或勤奋。创作出一首首作品,这里寄托着作者感情,有的灵感一动激情四射,有的因事因情有感而发。演奏家演绎这些或经典或伟大的作品时,也是通过理解作者用意感情的来展现给听众。我们听高保真系统重发出的音乐时,能感受到作品的感情,这是首要的。久听不燥,百听不腻,应该是系统重放的标准吧。能与音乐作品共鸣是我们欣赏音乐的快乐。也是我们能继续发烧的动力和源泉。继续写一点。音乐还需高度还原现场。更能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之中。。这点太重要了。不然音乐所表达的精气神无法传递到听众的心中。
TOP
8127#

今日就写这点。有新的内容再更新吧。
TOP
8128#

回复 8127# 聆听之乐 的帖子

今天刚看到聆听之乐兄以上几个感想,不错,所提问题很中肯,也是一直以来困绕大家特别是初哥的。
最近,入了一台二手石机,整个声音风格都变了。通过一个多星期的调整,声音的风格也慢慢接受(尽量往以前的风格靠近,LP也认可了)。所以,最近我也在想,那些测评报告是否很客观?在什么都不变的情况下,几台机器同时PK,有时真会冤枉一些机器了,,,,,,,,,,,,,,,,,,
不过,我入的二手功放,我是亲耳听过的。
最后编辑老龚 最后编辑于 2011-10-31 16:51:41
器材无止境,理性发烧是正道!
TOP
8129#

推荐一套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不讲卡娜娃、波普、施德、拉梅、阿伦、摩尔等赫赫有名的大牌明星和伦敦爱乐乐团,仅讲好声的来源:
1.录音工程师:John Dunkerley(约翰邓克利),Colin Moorfoot(科林 莫夫特);
2.制作人:Christopher Raeburn(克里斯托弗 雷伯恩)
3.录音地:Kingsway Hall(金斯威尔大厅)
TOP
8130#

楼主总算一吐为快了,音响器材之声与其讲一大推理论不如把听到的声音告知大家,或者亲耳听个究竟,至于怎么搞出来,不能在网上大喊大叫的,否则就不值钱了,商家看了也会背地里骂你,哈哈。。。
TOP
8131#

一种娱乐而巳。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813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8133#

微动态是何词,亲耳听到定能理解。当然是音乐范畴内的词用发烧用语表述了。。。
TOP
8134#

回复 8128# 老龚 的帖子

老龚你好,你的贴子我一直关注。因自己是小烧一枚。不敢到处胡言乱语鸟。就蹲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天望地,自言自语。多谢老大哥的支持和顶贴。
TOP
8135#

也不是什么新词,英文就是“micro dynamics”,也可以理解为细节动态,说穿了就是细节。我的理解就是比如听吉他的时候可以听到琴弦的振动细节,听大鼓可以听到在鼓声结束后空气的震荡回声感。
TOP
8136#

回复 8131# 33CX 的帖子

又何不可,音乐又何止是一本书能描述记录的。。。发烧了几十年,不还要继续昏下去。。。
TOP
8137#

回复 8135# imzadi 的帖子

对。应该是颤音,揉音,滑音,等。还有是残响,尾音等。。俺没有学过音乐专业。只会如此说。望老烧进来指正。。
TOP
8138#

回复 8122# 聆听之乐 的帖子

老兄想的太多太伤神了。听古典音乐只是嗜好兴趣而已,希特勒会画画,也喜欢古典音乐,他喜欢的钢琴家是犹太人施诺贝尔。古典音乐可以使人高雅或者表现高雅,但绝对不能造就好人。
TOP
8139#

再向诸位介绍一张唱片,是齐莫尔曼演奏李斯特钢琴作品,如有兴趣者,我现在就拆封给大家介绍。
TOP
8140#

为何介绍齐莫尔曼,是因为他的钢琴声能使不少音响器材暴露不足,这又是为何呢?是因为他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他的琴声具有清澈、透明、剑刺云霄的金属声、波光粼粼的微动态,他在录音时从不考虑他人的意见,但是录制完毕的效果需要经他检查;如果我们的器材在还原时没有以上感觉肯定是器材问题而不是录音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