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4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咋叫还原现场声,设计师和烧友们全都在盲人摸象 [复制链接]

查看: 67942|回复: 403
241#

看完全帖,感慨万千,转一段胆艺轩音响材料网杨维中先生的话给大家看看,能否有所启发:
(活跃气氛)发烧友的通病---总是试图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去规范别人!
    我们都认同音响是很个性化的,但骨子里却总是试图去同化别人。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真能这样一统天下的话,音响发烧还有意思吗?
    例如-------都只玩胆机,都只热衷于落地式音箱,都只听交响乐某人作品,都只热衷于DIY,都只推崇某一品牌,都只............
    嘴上都承认个性的必然存在,骨子里却又都以“世人皆醉我独醒”自居,咄咄怪事!!!
TOP
242#

是否论坛程序仍有臭虫?

问什么看不到neo哥的发言呢?
        为了看发言而顶,更是一种美德。特别是by anderson的。
TOP
243#

都是理解的问题,没有谁强迫谁去接受什么,也无这个必要。其实很简单的,这里的标题就是分享发烧的乐趣。大家都来谈谈自己喜欢的器材和声音,顺便谈谈自己对音乐和戏曲的重播的欣赏感受。给大家分享发烧听音乐的乐趣。非常正常,也非常平常的事情。我不明白现在有些人就怕看到别人谈喜欢的器材和声音。难道不要分享大家的发烧乐趣了。不要怕,也没有人强迫你,你也可以大声谈你喜欢的器材和声音。我一再强调这点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就不抽点空多谈自己欣赏的器材和声音呢。去反对别人谈是正常的吗。如果大家来谈自己喜欢的器材和声音,大家又都来反对谈,那这不是论坛,这里是吵架堂。
旋律是音乐的生命,是器材的灵魂。
TOP
244#

原帖由 安德森 于 2011-2-24 2:40:00 发表
看完全帖,感慨万千,转一段胆艺轩音响材料网杨维中先生的话给大家看看,能否有所启发:
(活跃气氛)发烧友的通病---总是试图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去规范别人!
    我们都认同音响是很个性化的,但骨子里却总是试图去同化别人。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真能这样一统天下的话,音响发烧还有意思吗?
    例如-------都只玩胆机,都只热衷于落地式音箱,都只听交响乐某人作品,都只热衷于DI


还是很期待毛局谈谈自己多年的摩机和DIY感受,让我们分享你对音乐与音响的心得和体会。
旋律是音乐的生命,是器材的灵魂。
TOP
245#

原帖由 yavis 于 2011-2-23 16:48:00 发表
完全还原现场是不可能的,所有器材都是在逼近现场。前提是录音师忠实的copy了现场,但这只是理论。所以,只要“听起来”与现场“神似”就可以了!


如果这张cd根本不现场,而播放出来却很现场,非常神似的话,又如何解释呢?仅作个假设啊,呵呵。
TOP
246#

原帖由 胡敏强 于 2011-2-24 7:00:00 发表
都是理解的问题,没有谁强迫谁去接受什么,也无这个必要。其实很简单的,这里的标题就是分享发烧的乐趣。大家都来谈谈自己喜欢的器材和声音,顺便谈谈自己对音乐和戏曲的重播的欣赏感受。给大家分享发烧听音乐的乐趣。非常正常,也非常平常的事情。我不明白现在有些人就怕看到别人谈喜欢的器材和声音。难道不要分享大家的发烧乐趣了。不要怕,也没有人强迫你,你也可以大声谈你喜欢的器材和声音。我一再强调这点的,就是不知道为什

你不要不懂装懂了,省点劲吧。
TOP
247#

原帖由 胡敏强 于 2011-2-23 16:55:00 发表
建议烧友们多去现场,多去音乐厅。这样就慢慢会找到正确的感觉的。

胡兄提到的完全支持,即便不是烧友,我们作为一个在世上走一遭的活人,都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接触艺术,多参与艺术实践。艺术说到根儿上是支撑人之为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当衣食无忧的时候,精神需求自然冒出来,而艺术恰恰使人们情有所归,尽情投入,忘却时间的存在,让人生变得丰富有意思,让人活得尽量远离动物性,成为精神意义上的人。
听现场,重点在提高艺术修养,这和音响设计有关,更准确的说搞音响设计的不真心热爱音乐,不经常听现场是绝对不行的,但是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和音响设计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儿。艺术修养带给人的是对音乐理解的深度,高度,音响设计是如何重播出这种深度,另外还要重播出cd记录的三维空间及氛围。如果抛开cd媒介与不顾,直接播成设计者在观众席上某个位置听到的效果,这肯定是讲不通的。
换个说法,面对一张公认的演录俱佳的cd,它记录的信息就是音乐性与音响性最完美的结合,能忠实重播出的器材就是最发烧的器材,就是音乐性与音响性完美结合的器材。什么旋律啊,韵味啊,高低前后啊,一切都不用谈了,就这么简单。
作为一名音响设计师,如果和我们普通烧友都一样,完全不知道手中cd片子里面的原貌,却要以此cd为校音工具,设计出正确的器材,这可能吗?至少在逻辑上就推不过去的。
最后编辑三色剑 最后编辑于 2011-02-24 10:46:03
TOP
248#

凌某那个牛入牛出的前级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输入、输出牛都是感性元件,加进去只能增加非线性失真,别人都是能不用就不用,除非想人为增加失真者除外。
TOP
249#

原帖由 三色剑 于 2011-2-24 9:42:00 发表
原帖由 胡敏强 于 2011-2-23 16:55:00 发表
建议烧友们多去现场,多去音乐厅。这样就慢慢会找到正确的感觉的。

胡兄提到的完全支持,即便不是烧友,我们作为一个在世上走一遭的活人,都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接触艺术,多参与艺术实践。艺术说到根儿上是支撑人之为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当衣食无忧的时候,精神需求自然冒出来,而艺术恰恰使人们


建议三色朋友到凌总的微博里去与凌总实际交流一下,尤其是凌总对唱片和录音以及录音场地对旋律的影响等等问题,都是他实际去现场再结合相关唱片录音得出的亲身感受,应该可以打消不少顾虑的。
最后编辑胡敏强 最后编辑于 2011-02-24 11:21:57
旋律是音乐的生命,是器材的灵魂。
TOP
250#

原帖由 胡敏强 于 2011-2-24 11:11:00 发表
原帖由 三色剑 于 2011-2-24 9:42: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胡敏强 于 2011-2-23 16:55:00 发表
建议烧友们多去现场,多去音乐厅。这样就慢慢会找到正确的感觉的。

胡兄提到的完全支持,即便不是烧友,我们作为一个在世上走一遭的活人,都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接触艺术,多参与艺术实践。艺术说


谢谢,我就是上不去,试过了,能与凌总交流很高兴。是否地址不对。请提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