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两天, 声音和以往已经完全不同.
最大的改善是密度. 现在的声音, 感觉和在朋友那里听柏林之声前后级配DCS PAGANINI 三件套音源有80%的相似度, 其实, 也是所有好声的共同特点:
一, 高密度带来非常清晰的声线.
声线的边缘非常锋利, 勾勒出完整和清晰的音乐形体, 一点点都不含糊, 但是又不刺耳;
二, 饱满而透明.
所有的乐音都是圆润的, 立体的, 而非扁平的, 塌陷的; 声线的边缘中间包裹着透明的音色, 不浑浊;
三, 层次分明, 井然有序
再复杂的音乐, 比如大乐队演奏爆棚的HI-FI交响段落, 每个音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乐器之间保持着微妙而适当的距离, 彼此并不混淆但又自然呼应; 乐队到达高潮的时候仍旧保持一片神清气爽;
最神奇的是, 播放激烈而死的贝钢奏, 钢琴触键的中低部分居然可以听到非常错落的细节, 低频可以如此清晰而复杂, 出乎我的意料 !
回忆最近两个月的调整, 现在声音可以归功于以下方面:
一, 用音乐丝带奥丁跳线替下ADAM COLUMN MK3喇叭原厂的铜跳线, 感觉音乐丝带清秀纯净, 中高频分析力高, 把原厂铜跳线的火气一扫而光;
二, 铼卡兄对CD机的调整, 加了不少秘件, 尤其是非常珍贵的XX级电容和XX级内部接线, 直接改变音乐质感, 带来透明度, 清晰度, 层次感上的飞跃;
三, 上周最新入手一对全新的MULLARD 6SL7 GT 古董管, 加入我的 MF KW550功放, 声音无比细腻, 圆润, 婉转;
从目前的结果来听, 音质已经达到HI-END级别, 由于我听音环境的缺陷, 在其他方面仍有很多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