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兼总结贴--续 50. 迪米屈.提欧姆金 Dm... [复制链接]

查看: 135309|回复: 276
211#

本杰明 巴顿奇事
电影不错的说,音乐也一样!
(转)(Alexandre Desplat)1961年8月23日生于法国巴黎。母亲为希腊人、父亲为法国人,两人相遇于加州柏克莱大学,后于旧金山完婚,定居于法国。迪斯普拉特五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后来改学小号与长笛。由于热爱音乐与电影,于是决定以电影配乐家为终身职志。1985年完成第一部作品《Ki Lo Sa?》,至2007年已经为100部电视及电影创作过配乐。
ceabfb11ff603560ca80c48f.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4 22:19:31 上传)

ceabfb11ff603560ca80c48f.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2#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非常优美动听的音乐,获得金球奖提名,配乐家的成名作之一。
(转) Alexandre Desplat为本片所作配乐温柔委婉之中激流暗涌,非常优美。当年为他同时获得了金球和英国电影学院的最佳电影原声奖提名。前不久Alexandre Desplat刚刚以《面纱》(The Painted Veil)获第64届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奖。  

专辑介绍:

“我要画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样子,葛丽叶,仅仅只是你。”——维梅尔

“我逼迫自己直视他的眼睛,觉得自己燃烧了起来,一阵阵热流在我的体内扩散,虽然如此我依旧凝视着他,我的心脏跳得很快。他在画我了……”——葛丽叶

她是出身贫苦人家的少女,因为前往画家维梅尔的家中帮佣,在维梅尔家帮佣期间,葛里叶必须在好色画商、掌利权的老夫人、忌妒狐疑的少夫人、不懂人事的孩子间周旋,更重要的,她爱上了男主人。拥有极高艺术天份的葛丽叶,深深影响了维梅尔的创作,甚至成为画中的模特,但却因为身分地位的悬殊,而空余一场情恨……


电影讲述了画家维美尔和家里的小女仆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愫,女仆激发了画家的灵感;画家启迪了少女的心智,以及这幅不朽名作的创作过程(当然是瞎编的,通常认为画中女孩是维美尔的女儿)

这部电影摄影极讲究,画面非常精美,随便暂停都是一幅油画。而且剧中的场景以及人物的造型都严格仿照维美尔的画作设计,非常好地体现了17世纪荷兰小镇戴尔福特的风貌。电影中光线的应用也与维美尔的作品完全符合。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一幅充满了“寂静与光芒”的绘画作品。亚历桑德雷·德斯普拉通过给他的音乐灌输与影片同样的“寂静与光芒”来补充胶片的质感。德斯普拉是一名法国人,他曾为多部欧洲影片配乐,重要作品有《棋坛情史》,但他的名字对一般美国大众来说还是颇为陌生的。该片的配乐改变了这个局面。

  德斯普拉的配乐合奏队伍非常小,它由长笛、喇叭、钢琴和金属键琴支配的独奏章节构成。在被一个又一个青铜器支配的动作配乐轮番轰炸后,欣赏一张由丰富的喇叭声组成的温暖旋律是一种不错的放松。“云中色彩”是碟片中的最佳曲目,低沉的弦乐柔缓地拉开了序幕,它铺陈出和弦前进的根基,并以金属键琴作为修饰。逐渐,大提琴和中提琴也都加入进来,组建了完整的和弦,最终由长笛承载的旋律驶向了喇叭。

  在渐进的过程中揭示出配乐的特征,德斯普拉雕刻了一组简单抽象派的艺术配乐,在许多方面和迈克尔·纽曼的作品十分相似。小的重复的旋律被确立,随后在此基础上雕琢出动情的高潮。《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充斥了大量的细小触觉,使得它成为一次令人心旷神怡的听觉体验。德斯普拉这个名字今后还会更多出现在电影配乐大师旁边。
331379124375784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4 22:28:01 上传)

3313791243757849.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6 21:12:02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3#

女王
又一部优美动听的配乐,这家伙真是未来之星啊!
(转)1997年8月31日,黛安娜王妃在巴黎的一场车祸中身亡,这个深受国际瞩目的新闻事件却意外牵动了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与当年刚上任的首相布莱尔之间的宫廷角力与权力争斗,《女王》一片就是以这个新闻事件作为电影剧情的时间点,然后藉由许多跟事件有关的人物专访,以及大量的情报搜查,维妙维肖的描绘以英国女王为中心的保厥屏?-英国皇室与关注形象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之间因为缺乏共识所引发的明争暗斗内幕,刻划出双方在处理此一事件时的对立态度,同时也带领观众看见英国女王在黛妃骤逝后,在媒体攻击、操弄以及英国人民的反动情绪夹击下,鲜为人知的脆弱人性。

  饰演英国女王的演技派女星海伦米兰以本片创造演艺事业颠峰,一连斩获了威尼斯影展影后,还有纽约、洛杉矶、波士顿等影评人学会的年度最佳女主角头衔,同时也是2007年奥斯卡影后。

  担纲电影音乐大任的是具有法国与希腊血统的Alexandre Desplat,戴斯普雷特自1990年代以来累积拥有50多部欧洲电影音乐作品的历练,代表作包括荣获2005年柏林影展银熊奖最佳音乐奖的《我心遗忘的节奏》,2004年同时入围金球奖、英国影艺学院奖、欧洲电影奖最佳电影音乐项目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近几年,戴斯普雷特深受好莱坞主流片厂与独立制片的青睐,一连为《防火墙》、《终极人质》、《灵异缘未了》、《浓情威尼斯》、《谍对谍》、《面纱》…等片担纲音乐创作,《面纱》更获得了金球奖。

  在《女王》一片中,戴斯普雷特选择以宫廷音乐的音色为本片中的英国王室背景上色,然后再用非常具有80年代英国新浪潮乐风的电子合成音乐来把这个传统的宫廷音乐音色变得摩登一些,以符合事件本身的当代背景。他选择了羽管键琴、曼陀林、定音鼓、电子合成器等乐器做为基底,然后再将它们与交响乐乐声交互融合或搭配,完成一篇华丽、活泼,深具现代音乐风采的宫廷音乐。在电影最后的黛妃葬礼情节片段,戴斯普雷特决定选用1997年在黛妃葬礼仪式中所播放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安魂曲Requiem"中的"拯救我Libera Me"以传达最真实的情感共鸣。
h54495upm6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4 22:49:01 上传)

h54495upm68.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4#

惨得很,没人回啊!独乐乐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5#

47  路易·巴卡洛夫



Luis Enríquez Bacalov 1933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丝爱利丝。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并和Enrique Barenboim等人学习钢琴。在阿根廷的时候他便已开始录制唱片,并在一些音乐会上表演,有时还进行独奏,后来为哥伦比亚的电视电台公司工作(也就是由于他精湛的钢琴技艺,后来他录制了一张配乐大师Nino Rota的钢琴专集)。再后来Bacalov移居欧洲定居在意大利,作为一位作词作曲家加入了RCA公司,有一段时间他为一些歌手写歌还进行一些钢琴演奏工作。1960年他为一部名叫 "La Ragazza Con La Valigia"电影担当一些编排工作,就是在这部作品中的出色工作表现使他得到了他的第一部配乐作品"I Due Della Legione Straniera"也由此开始了他的配乐人生涯。之后他和Diane Kurys, Pierpaolo Pasolini, Federico Fellini等一些导演合作,经常为一些意大利影片作配乐,并成为一位欧洲多产的配乐人。他比较著名的作品有"Django" (1966),"La Citta Delle Donne" (1980),"Il Postino" (1994), "The Love Letter" (1999) 和 "Women on Top" (2000)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Il Postino" (1994)邮差,战胜了勇敢的心,尼可松等作品,夺的1995年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含有他所擅长的探戈节奏及构曲方式。除了配乐工作, Bacalov现在依然作为一位钢琴演奏家和他的探戈四重奏乐团经常在欧洲各地及拉丁美洲进行演出。

关于音乐:
作为一个阿根廷人他的音乐元素自然而然不会缺少他们的国粹艺术探戈了,也就是由于此使得Bacalov的很多作品在欧洲独树一帜,其中很多探戈乐器的运用,特别是bandoneon班德龙的使用,给人一种特有的动感,这里特别说下他的那部著名作品邮差其经典的主题音乐绝对可以在配乐史上留下深深的一笔了,当然关于这部原声的获奖一直受到很多人异议,这里我个人也不想做什么评论。这部邮差时常会让我想起ennio的天堂电影院,Nicola Piovani的美丽人生,的确这几部电影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作为一位钢琴手,Bacalov的作品当然也还有钢琴元素,这也是很值得聆听的一个地方。


主要作品及获奖记录

获奖情况:
1995 奥斯卡 - 获奖, 最佳原声音乐奖 - Il Postino邮差
1967 奥斯卡 - 提名,最佳原声音乐奖 -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马太福音
1995 英国电影学院奖 - 获奖, 最佳原声音乐奖 -Il Postino邮差

主要作品:"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马太福音" (1964), "Django" (1966), "Il Grande Duello" (1972), "La Citta Delle Donne" (1980), "Il Postino邮差" (1994), "The Love Letter情书" (1999) and "Women on Top" (2000), “Assassination Tango杀手探戈 ”(2002)“The Dust Factory尘土工厂 ” (2003), Bride of the Sea (2004), Marcinelle (2004)
即将推出:The Assumption (2005)

1244529159176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5 21:11:44 上传)

12445291591764.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16#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2-15 21:12:00 发表
47  路易·巴卡洛夫

[colo


只听过他的一张作品:






要不是当年击败了james horner的《阿波罗13》与《勇敢的心》,或许至今与《邮差》无缘。
TOP
217#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2-15 20:59:00 发表
惨得很,没人回啊!独乐乐


哪有那么惨,陪陪你咯~
Philippe Sarde亦是俺最欣赏的配乐家之一。
《火之战》是八十年代最具胆识的电影之一,一部野心勃勃的蛮荒启示录型的影片,假设了一则8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坚苦卓绝的生活状态下,发现钻木取火的故事。
Philippe Sarde“春之季”般狂放的配乐甚至比导演让-雅克·阿诺更加野心勃勃,业内公认的“神作”之一。参加录制的阵容更是空前绝后——LSO+LPO+安布罗西安合唱团+斯特拉斯堡打击乐团(全球第一支专业打击乐团)+1名安地斯陶笛演奏家+1名倍低音笛演奏家。录音出自Abbey road,此OST系Milan欧洲公司“FMC系列”开张之作,首版音效卓著,法国环球08环保再版未曾比较,不敢擅言。



阿兰·柯诺1984年拍摄了法国当代第一部历史壁画般的影片——《沙岗堡》,演员阵容纠集了杰拉尔·德帕迪约、菲利浦·诺瓦雷、凯瑟琳·德纳芙和当时刚展露头脚的苏菲·玛索。Philippe Sarde为影片谱写了异常伤感的大提琴协奏主题,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变奏主导的场景音乐,精心描绘出法国殖民时代的没落和主人公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而历史的沧桑壮阔感则在如诗如画的影像中被异常含蓄地加以烘托,此大提琴主题之优美足以抗衡历史上任何一首为该乐器创作的经典名曲。几年前法国环球再版时竟然莫名其妙的比Milan首版少了一曲。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18#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2-12 8:29:00 发表
Max Steiner的作品的录音太早,很多都没有发行过原声,尤其是CD时代,很难找到过其它,就算找到音效都不太好。


NAXOS多年来陆续发行了William Stromberg指挥莫斯科交响乐团重新录制的包括《金刚》在内的多部Max Steiner巅峰时期重要作品。
下图为大名鼎鼎的《碧血金沙》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19#

邮差
与其说是意大利音乐,不如说是南美音乐,非常爽的Tango音乐。奥斯卡的获得者。

(转)《IL POSTINO》是1994年一部具有典型意大利风格的电影。本片的配乐由Louis Bacalov操刀,Parlman本人精彩的小提琴演奏,再加上动人的口琴,搭配得十分绝妙!
  1995年,《IL POSTINO》的电影音乐战胜当年的大热门《Braveheart》,获得最佳电影原声的奥斯卡奖。这部电影的音乐甚过电影本身,在这个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的年代,那悠扬的旋律总是提醒我们,即使平凡如Mario,也不要舍弃对文学和艺术的向往~
1945年,智利诗人帕布洛·聂鲁达(Pablo Neruda)当选为参议员。在右派掌权时,作为**员的聂鲁达被迫与其他左翼分子一起转入了地下。这位有“受奴役者的诗人”之称的革命家在数年后,曾与年轻的妻子流亡到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小岛上,直到1952年当权者撤消了逮捕左翼作家与政界进步人士的命令以后,夫妇两人才回到祖国。1994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邮差》,讲述的就是在聂鲁达流亡意大利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

  失业的青年马里奥是岛上渔民的儿子。在电影院里他从纪录片上得知,智利大诗人聂鲁达的避难场所就是自己的家乡——位于天涯海角的小岛萨利纳。大家热烈欢迎著名诗人的光临,马里奥还幸运地得到了一份邮差的工作——专门负责给诗人送信。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开始雪片一般地飘向原本宁静的海岛,所以马里奥骑着自行车跨越山路,每天都要光顾诗人夫妇居住的小屋。在聂鲁达的启发下,他开始感悟到了诗歌艺术的美。邮差与诗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真挚的友情。

  多次出现在镜头中的音乐主题,标题为“Bicycle(自行车)”。在一个律动均匀、富于动感的节奏上,单簧管和班多钮(Bandoneon)手风琴交替奏出的一曲亲切、质朴的旋律,生动地描绘出骑着自行车在路上奔波的邮差的形象。这一富有乡土气息的曲调作为配乐的主题(Main Theme),自始至终贯穿在了影片里。班多钮手风琴是一种用发单音的钮键取代了键盘的手风琴,在影片《邮差》里它成了一件富有特色的主奏乐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该片音乐中,如西班牙吉他和班多钮手风琴的二重奏主题,还有钢琴、班多钮手风琴和小提琴的三重奏主题等。

  意大利作曲家路易斯·巴卡罗夫(Louis Bacalov)于60年代开始电影音乐创作。在笔者的个人数据库里,除了《邮差》以外,他名下还有一部1983年的法国影片《Entre Nous》(英文是Between Us——“我们之间”,由法国女性导演Diane Kurys执导)。除此以外,我对这位意大利人也知之甚少,他并不在作曲名流之列。但就是他得到了1995年度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以一部旋律质朴动人、配器淡雅独到、充满乡土气味的“邮差”配乐,战胜当年参加角逐的另外千部“劲敌”——大名鼎鼎的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谱写的政治片《尼克松》(Nixon);如日中天的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参与的两部好莱坞大制作《阿波罗13》(Apollo 13)和《勇敢的心》(Brave heart);以及由英国作曲家帕特里克·多伊尔(Patrick Doyle)作曲的古典文学著作改编题材名片《理智与情感》(Sense & Sensibility)等。一部不起眼的意大利影片获得了第68届奥斯卡最佳剧情片配乐奖。我想,打动奥斯卡评委的,也许正是《邮差》配乐里与影片题材、时代和地域相吻合的那种朴素本色。
h42760cuku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6 21:22:32 上传)

h42760cuku1.jpg

ac823f42-3a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6 21:22:32 上传)

ac823f42-3a3.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6 21:51:39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20#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2-12 12:45:00 发表
42. Alex North

★ 国籍:美国
★ 出生年月:1910.12.4-1991.9.8
■ Alex North 亚历士·诺斯

个人介绍


......
1938 年回到美国之后, North 认识了后来在 50 年代被麦卡锡主义迫害的几个好莱坞左派人士,如导演 Elia Kazan,剧作家 Tennassee Williams 等人,受这些人影响,也逐渐改变的他的创作方向, 1951 年 <欲望街车>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算是首部三人合作的作品,这部作品大获成功,加上他在古典乐方面创作成绩平平,使得电影配乐从 North 的副业成为首要职业。



1951 年的《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是Alex North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配乐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杰作。


作曲家自己指挥录制的OST,外加Max Steiner自己指挥录制的三首金像奖主题,非常理想的单声道录音。



1995年Alex的忘年交Jerry Goldsmith指挥英国国家爱乐重新录制的《欲望号街车》则令翘首期盼的广大乐迷大呼过瘾!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