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兼总结贴--37页 20. Gabriel Yared [复制链接]

查看: 302251|回复: 415
151#

78. 特洛尹的女人
这张碟子我也有看见,可惜没有拿。因为不太喜欢开始的人声。我不由得想起周星星的一段:曾经,有一张原声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才知道……,如果上天能给我再一次机我,我一定会说:打劫!Bodyheat!如果要我给个范围,我就得说:把原声全部拿出来!


(转)著名的古希腊悲剧Trojan Women于2002年被搬上了舞台,而为之谱曲的正是这部舞台剧的导演Antonis Antypas的妻子Eleni Karaindrou。作为当代希腊最著名的作曲家,Eleni Karaindrou出生于希腊的一个小山村,成长与雅典,并在那里学习了钢琴,之后一直致力于电影配乐的工作,她辗转于欧洲各家剧院,先后为18部电影。40多部戏剧,以及一些电视剧集,芭蕾舞团提供配乐,而这一切皆源自她内心对戏剧的强烈爱好。1995年的Ulysses'Gaze(尤里西斯的凝视)和1998年的Eternity and a Day(永恒的一天)两部作品中独特的表现为她赢得了极大的荣誉Trojan Women更使Eleni Karaindrou的艺术创作走向了高峰。
  改编自古希腊著名诗人欧里庇德斯的Trojan Women,充满了对战争无辜受难者的同情,缘起无法控制的报复和恐惧之下的人性的昭示。故事开始于海神Poseidon的叙述:在长达11年的战争中,希腊人杀死了特洛伊国王Priam,将特洛伊所有的女人当成了战利品。而在战争中自始自终都支持希腊人的智慧女神Athena,因为希腊人破坏了她的神殿 ,深感手到了侮辱,她请求Poseidon让希腊人在归国途中遭遇灾害。
  特洛伊往后Hecuba醒来,为特洛伊的陷落和她惨死的丈夫儿子哀悼,城中的女人不由皆悲叹自己的命运。希腊将领Agamemnon的传令官向他们宣布: Hecuba的女儿Cassandra将成为Agamemnon的侍妾,另一个女儿Polyxena将会献祭给遭太阳神Apollo暗算的希腊英雄Achilles,Achilles的儿子拥有Hector的妻子Andromache,Hecuba则属于慧黠的伊塔卡王Odysseus所有,Cassandra被带入时向众人预言:Agamemnon带她回去时会遭报应而死,而特洛伊的英雄Hector将自此扬名。
  美丽的Polyxena被杀死于Achilles的墓前,而Hector的幼子Astyanax被人从塔楼上扔下活活摔死。悲痛欲绝的Hecuba斥责希腊人残忍,而引起这场灾难的Helen却得到了斯巴达王Menelaus的原谅,与之团员。传令官下令将特洛伊烧毁,Hecuba欲投火自尽被阻。诸位女性向国土告别之后被带往希腊人的船只。  
  以电影原声发行的Trojan Women的配乐展示了电影音乐似的亲和力和内省,如同一首首的圣歌,一幅幅的油画,流淌于奥德塞的字里行间。冷酷的充满悲痛的声响塑造着一个又一个跨越时空的华丽,仿佛一把钥匙开启着我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整张专集全长50分钟,共分为30幕曲,不少都由唱诗班(有舞台上被俘的特洛伊女俘组成)和女声(女高音Veronika Iliopoulou)所演绎。音乐方面大量采用了希腊式的传统民谣和古老乐器,比如里拉(一种古希腊的弦琴),桑托利(铁制扬琴),竖琴等等,古老的歌谣里充满了让人恍若隔世的世纪回音,凄美萧瑟的旋律里满是事实无常的悲凉。以Voices作标题的开篇曲再现了那个刚刚经历了恐怖之夜的城市从万籁具寂苏醒之后的黎明,伴随着点点里拉弦音的奈声轻柔的抚去了特洛伊的夜色,而那些刚刚从噩梦中转醒还未来得及悲痛的特洛伊女人,却还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另一场噩梦。之后的配乐将名为“Lament I,II ,III”“Desolate Land I,II”和古希腊悲剧的主要布局:3首Stasimon,3首Parodos以及两首Exodos混合在一起作为主线,其间穿插着像是Cassandra,Andromache和她的儿子Astyanax以及Hecuba主要悲剧人物的主旋律。   
  Parodos意为进场诗,即歌舞队进场之后所吟唱的抒情诗,此处皆由舞台上的特洛伊女俘表演,三首Parodos的标题分别为“The land I call home”,“Home of my forefathers”和“I wish I'm given there”,曲式和所用乐器都近乎相同的希腊民谣,暗含着对祖国家乡和逝去亲人的无比眷恋,也只有在这三首朴素的歌谣里,我们体会到了整张专集都不曾有过的温暖,那种透过对美好往昔回忆和怀念的气息掩盖了如今早已物是人非的凄凉。
  Cassandra,Eleni Karaindrou为这位美丽虔诚的特洛伊公主作了两幕曲, Cassandra's Theme和Cassandra's Trance。前者的竖琴撩拨着Cassandra高贵的心弦,她的脸上挂着胜利的微笑,她将所有的悲哀均化做了无情的嘲笑,讥讽那些从前并不相信她所做的有关木马屠城的预言而如今却又痛不欲生的女人。后者拍击的bendir引领着Cassandra的恍惚的独舞,也许Cassandra的悲剧就在于此时的她早已明了和Agamemnon回去的自己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但她无力抗拒,即使可以,她也宁愿与特洛伊的仇人一同赴死。
  艳冠群芳的Cassandra,因为受到了Apollo的倾慕,被赋予了预言万事的能力,可是由于她的负情,能力顿时成了诅咒,Cassandra成了无人肯信的凶事预言家。可悲的她就在回到希腊的当晚就同Agamemnon一起被Agamemnon的妻子及其情夫斩杀于迈锡尼王宫。
  Lament for Astyanax,这是一首悲伤的歌曲,如泣如诉着这一整出悲剧中也许也是最大的一幕悲剧。一个无辜的孩子,于希腊士兵原本该喷向他的英勇善战的父亲Hector的仇恨之中惨死,“Oh bitter lament, my bitter boy ”,Veronika Iliopoulou,来自旷野废墟凄迷忧伤的旋律下最孤独的吟唱,安然温愫中无法克制的颤抖,预示着一切悲凉的无终。高潮过往,即将落幕的悲剧迎来了Exodos(终场)中的第一首,与前面的Terra Deserta颇为相似,都将强烈质感的节奏和旋律结合在一起,遥相互应,非常的希腊式,除了采用里拉琴,桑托利,奈,还使用了一种名为daouli的古老乐器,这亦是一种希腊本土的演奏乐器,种类繁多,多因由大小,音调或是制造者的不同,绝大多数的daouli的制作由演奏者本人完成,它经常被挂在左肩上,有左右手分别持棒演奏,不过在这里,daouli的表演是由演奏者的手指完成的。
  尾曲依旧和Astyanax有关--Astyanax' Memory,平和的有如首曲中写意的特洛伊的黎明,在这片复仇女神,死神和毁灭降临之后的宁静与安详中,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Andromache和她的儿子生离死别的场景,两千多年以后依然打动人心:  
  
   “我最可爱的乖乖,最宝贵的孩儿,你就要离开可怜的母亲,死在敌人的手里。赫克托耳呀,你不是让我生一个儿子来让希腊人屠杀,而是让我为这富饶的小亚细亚生一个国王。孩子呀!你曾是母亲怀中的小宝贝,这时候你快拥抱我,拥抱你的母亲,用你的手紧紧地搂着我的脖子,这是最后一次了。把他带走,要杀就杀了他,还可以把他的肉用来吃,神明这样地害了我,我没有力量使这孩子免于死亡。”
试听页面:http://www.xiami.com/album/322244
2009730161454861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7 21:06:23 上传)

20097301614548616.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1-07 21:26:14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2#

这里有一段卡兰卓的访谈,就当是卡兰卓的总结吧。
(转)http://www.songtaste.com/user.php?tag=album&aid=117034&showwho=yes
前言:

跟钟爱的配乐家做面对面访谈可不是首回,米高.尼曼(Michael Nyman)就是一个例子。他不算是一个可亲的人,给我感觉是寡言冷静,甚至带点孤高的感觉,然而,在音乐上,他的确掳掠了一众乐迷的心灵,包括我。

我早知道,艺术家可以高高在上,可以只在作品上跟广大的读者沟通,可以是冷冷的,可以高不可攀。作为乐迷、读者、观众,我早懂得把作品与作者作有距离的阅读。

然而,鲜有像这次,我却被一种从未感受过的热情浓浓笼罩。

2005年10月25日中午抵达台北,下午随即参与中正纪念堂音乐厅里有关艾莲妮.卡兰德若(Eleni Karaindrou)与NSO(国家交响乐团)的排演与记者招持会。第一次近距离看着艾莲妮,我必须说,有点紧张抖震,那时候,我是先被熟悉的琴音摄着,那是电影《永远的一天》(Eternity and A Day,)中的〈By the Sea〉吧,艾莲妮当时正在钢琴上轻轻弹奏,我急步上前,那一刻,是超现实。

生命委实奇妙,谁知道呢?

看到艾莲妮的真身,心里禁不住的激动,我努力控制自己,生怕出丑人前,我想,对着艾莲妮的我,当时就只是定着眼的牢牢看她,傻傻的笑,她的气质,都在一颦一笑及举手头足间散发开来,掩不住……

采排过程,艾莲妮带点腼腆,不时轻轻拨换头发,眼镜时而戴上时而脱下,看着围绕着她的台北传媒朋友,摄影镜头下,就是含蓄微笑。好些时候,她又着周边记者可以拍摄一下其它演奏者,她是如此着紧其它乐者,就是不想太「个人主义」。整个过程,艾莲妮合作地跟大家拍照,却不忘介绍三位来自希腊的演奏者:双簧管手凡吉里斯.克里斯多普洛斯(Vangelis Christopoulos)、手风琴手康士坦丁洛斯.莱普丁斯(Konstantinos Raptis)及曼陀林手阿里斯多泰利斯.迪米特利亚迪斯(Aristotelis Dimitriadis),她又说,多得他们令她创作出如此动人漂亮的乐章。

艾莲妮是希腊人,却也说得一口流利法语(跟她长年在巴黎生活有关),后来的记者招待会中,她就说着法语,谈谈到台北的感受,说说跟乐团的合作,再经过翻译以国语转述。

艾莲妮说,早在1989年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获金狮奖,她是评审委员之一,对于这部电影,她蛮喜欢。又说,以她自己观察,现在是亚洲电影文化发扬光大的时候,她相信,电影的未来大有机会在亚洲出现。记者招待会结束,我们希望跟艾莲妮做个人专访,她一口答应,只是,希望改在翌日进行,看到出她脸上有点疲累,但却丝毫没有半点不悦,甚至,一直表现随和亲切。

第二天(10月26日),我与编辑龙杰娣小姐到艾莲妮下塌的酒店做专访,访问还未开始,她重视地为大家点选饮料,又着来访的我们要坐得舒适一点:Relax,她不时挂在口边,她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谈,安心的谈,舒适的谈,于是,也有了以下的访谈。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3#

我更像一个纯然作曲家

Q:你会视自己为电影配乐家么?

很多人会把我视为电影配乐家,的确,我曾参与多部电影的音乐创作,但另一方面,我会说,我的音乐很多时是因为电影的初步意念而创作,跟一般电影配乐家所做的似乎不太相同。就以跟安哲罗普洛斯的合作来说,每次,在拍摄还很初期的时候,安哲罗普洛斯就会告诉我有关他要开拍的故事构想,之后,我们就分头工作,那就是说,当我创作音乐的时候,甚至很多时就是当我把音乐完成了,电影可还未开拍或完成。于是,反过来,安哲罗普洛斯会根据我所创作的音乐考虑影像,在这种的合作上,我的音乐再不单单是用来描绘事情,相反,在我自己的作品上,我可以有很大的操控能力,一种从形而上的理念出发,来构想音乐,所以,我必须指出,这更像一个纯然作曲家所做的事情。当然,个中也有着安哲罗普洛斯的想法参与,他早就把他的一些深层想法跟我说明,又或者,他事前已告诉我一些他想拍摄的影像。

Q:可以谈谈你跟安哲罗普洛斯的认识?

1982年,安哲罗普洛斯担任希腊泰沙罗尼基(Thessalonique)影展的评审主席,当时影展中,我以《罗莎》(Rosa,Christophoros Christophis导演)一片获得最佳电影音乐,那是我第一次跟安氏接触,他那时就跟我说,很喜欢我的音乐,那次选举,他那一票就投了给我,他希望我能够取得第一名。

那次以后,安哲罗普洛斯更邀请我为其电影创作音乐,他说,他发现我的音乐里蕴藏了好些元素,正好跟他电影里的影像及电影语言很接近,有着一种亲和性(affinity)的关系,他认为我的音乐跟其影片的内容,无论是政治性、哲理性、历史感等方面都很贴近。

我也一样很喜爱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作品,他的电影承载着有关希腊民族的文化记忆,充满诗意,我们是互相欣赏对方的创作。而我们的合作──关于影像与音乐的结合,又往往引发出一种很特别的火花,很特别的,就好像能够述说出一些连文字也难以表达的事情……很有力量。

是的,安哲罗普洛斯也曾承认,每次他听罢我的作品,定能启发他甚至影响他想到一些影像的处理,所以,绝大部份的情况,我的音乐早在他拍摄前已经完成了。此外,我的创作每每能够为他给在电影里寻找出一种内在韵律,他就依凭着这些音乐,去完成他的作品。譬如他会把我的音乐拿到拍片的现场播放,让一众工作人员感受到那种旋律节奏,好方便演出拍摄。

Q:以我所知,你不太喜欢从剧本去了解电影。

影片的意义在剧本里常常是不太明确的,我喜欢跟安哲罗普洛斯直接的沟通交流。每次他告诉我下一个将要拍摄的故事,我喜欢带同录音机把他的说话录下来,这是我坚持的,好让我回到家中做个人创作时,我可以听着他的声音,反复思考,我喜欢这种很「人味」的感觉,不是顺时序的想法或说法,甚至可以是没有逻辑的,我反而更喜欢这种着重氛围的理解方式,那比阅读生硬硬的文字(剧本)要好。

音乐的参与性与主导性



Q:在和安哲罗普洛斯合作的经验里,我知道你也有很强的参与性与主导性。

音乐上,安哲罗普洛斯其实也有他个人的一些想法,譬如他早为自己的电影想及好些音乐的曲式或民谣,知道要在那个场景用上。是故他会先告诉我他的想法或要求,待我依循或再加以发挥;然而,作为作曲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及感觉。

譬如在《养蜂人》(The Beekeeper,1986)一片中,我坚持找来Jan Garbarek这位出色的萨克斯风(Tenor Saxophone)演奏家,并以萨克斯风为对象创作出电影里的主旋律,那就是我的个人想法与参与。起初安哲罗普洛斯不太肯定甚至表示不大认同,我就不断向他解释、游说,包括跟他介绍这位来自挪威的出色乐师,当然,安哲罗普洛斯又会问为什么要找来一位挪威的乐师,我就对他说,因为他的演绎是如此贴近我的心灵,并坚持说,我就是喜欢萨克斯风的声音,事实上那种声音配合我所创作的音乐,很有一种蜜蜂嗡嗡声的味道。总的来说,我就是要他明白。

谈到导演的主导性,譬如《尤里西斯生命之旅》(Ulysses’ Gaze,1995)里,安哲罗普洛斯一开始就要求手风琴(Accordion)的出席,他一直很钟情这种配器。至于片中的音乐,我们参照的音乐不单是希腊的、还有南斯拉夫(Yugoslavia)的、萨拉热窝(Sarajevo)的,那都是电影故事里所涉入的地域,为此,我也大量聆听有关的音乐,那是最基础要做到的吧。至于考虑及片中的旋律时,如片中那一支《民族混合交响乐》(也是原声里的〈Ulysses’ Gaze: Ulysses’ Theme〉),我希望能够用音乐做到凝住那「自由的一剎」(Moment of freedom),所有人类、民族都得着自由、解放,一种用音乐表现的人文关怀。

可以说,这就是我跟安哲罗普洛斯的合作方式,当中有他的想法,也有我的想法。我想,这种方式跟很多配乐家与导演的合作很不一样。我和安哲罗普洛斯一开始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与沟通交流,我绝不是那些单单看着影像而为它们创作音乐的作曲家,我的音乐在影像里不是从属关系,反过来说,我们彼此的创作,有着很重要的互动关系。

Q:好些电影里的主旋律有着不同的变奏,是你们二人一起讨论出来吗?

嗯,大概知悉安哲罗普洛斯初步的构想后,我就会回家开始创作音乐,包括听那盒录音带,构想旋律。完成以后,我就再跟安哲罗普洛斯会面。通常,我会在钢琴前弹奏我的音乐,包括主旋律与一些变奏曲,安哲罗普洛斯听着听着,有时候会要求我再弹几遍好让他熟悉那段曲子,又或者实时要求我给曲子作出一些变化,例如从大调转成小调、升降调性及改变一些节奏等等,直至大家找着最合适电影的基调所在。

我想,我跟安哲罗普洛斯的确在某些想法上很相似,加上大家又是希腊人,对这个民族有着相应的关怀,合作上真的很好,每次出来的成绩往往是最完整的;对我来说,也是最特别的。我会说,我跟安哲罗普洛斯的合作是基于一种创作上及心灵上的契合,不是因为工作,不是因为金钱,永远不是!

演奏家与配器的重要

Q:好些安氏作品中,你特别选来一种特别的配器作主导,举例说:在《养蜂人》一片你选用萨克斯风,在《塞瑟岛之旅》则用上双簧管,那是怎样的一种考虑,你怎样会有这种主意?

你说得对,好像在《永远的一天》(Eternity and A Day,1998)里,我又特别选用巴松管(Bassoon)及曼陀林(Mandolin),谈到如何考虑或选择,就是来自本能吧!(这全都是你的主意?)是啊,安哲罗普洛斯可不是演奏家啊!我很记得那次当他听罢巴松管的演奏后,便立即迷倒了,忙问我那是甚么配器呢!
当然,安哲罗普洛斯其实对手风琴也情有独锺,他但愿所有自己的电影都以手风琴(Accordion)为主导配器,有时候我问他对下一部电影有怎样的想法,他就说要有手风琴,每次不变,哈哈。

《希腊首部曲:悲伤草原》(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2004)大抵很合他意,因为当中手风琴的角色很重要,其中一段(Eleni 把电影的主旋律哼唱)就由手风琴作主导性的演绎。
我想,安哲罗普洛斯个人认为手风琴很适合其电影里的飘泊旅人或难民,带有一种浓烈的「乡愁」味道,早在《流浪艺人》(The Traveling Players,1975)一片里,手风琴已经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我来说,配器是重要的,具体来说,我认为每种配器可以给旋律赋予不同的音色,造就了它在音乐里的独特性,充满生命力。



Q:你不时强调,演奏家对你的音乐创作是很重要的。有时候,你甚至会为了一些出色的演奏家创作音乐,把他们的演绎放入电影里,成就了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音乐里的重要元素。

音乐于我的生命中是重要的,演奏家的位置自然也举足轻重。别忘记,我除了是作曲家外,也是演奏家,我不时会参与钢琴演奏。所以,我很清楚了解,一段乐曲在演绎上的重要性。一段美丽的乐章,如果能够找来出色的演奏家演奏,是一件多么漂亮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有关乐曲才能够真真正正被发挥出来。那就好像我方才说的Jan Garbarek,他绝对是一位不凡的萨克斯风演奏家,在《养蜂人》一片中,是我坚持地要把他的演绎放在电影里。因为在我的脑海里,想到如果能够把Jan Garbarek的演奏注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于是我三番四次的游说安哲罗普洛斯,那时候,他对我这个想法一直是表现犹豫不决的。

又例如在《尤里西斯生命之旅》一片,我找来了Kim KashKashian,Kim既是一位出色的中提琴演奏家,也是一位擅长创作古典及当代音乐的美国作曲家,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家族跟希腊很有渊源,她自己则在美国土生土长,Kim跟我说,她很喜欢跟我合作。对我来说,何尝不是?我会说,如果不是她,《尤里西斯生命之旅》的音乐可不一样,我感觉我是找对了人。

总的来说,我会为电影写音乐,也会为演奏家写音乐。

跟安哲罗普洛斯意见相异时

Q:一向以来,你参与有关音乐与影像的部份是怎样的呢?你只需要把音乐创作就完成了,还是需要参与一些后期制作,如一边看着影像,一边再为它补充一些音乐元素?

当然,有些时候,我也需要为一些影像作补充地注入音乐,但只是好些时候吧!像《塞瑟岛之旅》(Voyage To Cythera,1984)一片中,安哲罗普洛斯特别要求我在电影开场时,为男主人公写一段早上起来时收听收音机所传来的乐曲,当时,安哲罗普洛斯正钟情于韦华第(Antonio Vivaldi)的Concerto for Two Mandolins,他希望我以为此段乐曲作原型仿效,一种带有韦华第精神的曲子。这大概就是一个例子吧!其实,电影里有另一首叫〈The Journey〉的曲子(艾莲妮边说着边把调子哼出),那是我为电影中所写的另一支旋律,这首曲子的创作则由我来主权考虑,用来表现电影中父亲的主旋律,安哲罗普洛斯也把此段乐曲多次插入影像里,好像也有七次吧,他也很喜欢这段曲子。



Q:有没有一些地方你们的意见很不一样呢?

当然也有啊,像另一部电影《雾中风景》(Landscape in the Mist,1990)吧,你喜欢这部电影的音乐么?(很喜欢啊!)安哲罗普洛斯也很喜欢,只是,我们却为此段音乐有过一点争论──那就是,我认为电影末段,可不应该再出那段〈慢版〉(Adagio),在这点上,安哲罗普洛斯一直表现不太肯定,反过来,是我不断强调,我深信那场戏,单单影像已经很足够,是的,我直觉就是这样认为的,否则就会有点腻的感觉,只是,最终安哲罗普洛斯还是把音乐放进去了……

Q:看来你们的确会有持不同意见的时候。

是啊。同样地,《养蜂人》一片中也有相类似的事情发生。还记得电影中我所作的主旋律么(此时艾莲妮把主旋律调子哼出)?我记得,当安哲罗普洛斯把他的电影完成时,我为这部电影所作的音乐也同步修正完成了。那时候,他收到这段已修正的旋律,考虑把它放在电影开初,为此,我表示怀疑,就是不太认同,于是,大家有过一些讨论,我知道,他其实还未知道应该怎样做,于是大家就进入胶着状态了,我选择离开现场(一笑)。

Q:那么你们也时有争执了?

你知道安哲罗普洛斯是一个很强的人,面对这种情况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比他更强(一笑),你要给他知道你对自己的见解是如此坚定,因为这个时候的他可能不太肯定,他的脑海里仍有很多疑问。这次争论中,我就是不厌其烦的要说服他。

电影叫《养蜂人》,安哲罗普洛斯有次就说笑的唤我「蜜蜂」(Bee),他说我不断在他耳边嗡嗡叫,而且又是一个很勤奋的工作者,停不下来要工作。话说回头,其实他很喜欢我这样跟他讨论,22年来,大家就是这样的合作过来。



音乐──来自内在本能的召唤

Q:你会怎样形容自己的音乐呢?

我会说,我的音乐都是来自一种内在的、本能的召唤,而不是来自电影影像。而安哲罗普洛斯每每用上我的音乐为影像找出一种对位的关系,无论就剧本、场景、演员、蒙太奇等找着一种内在的运动韵律,予以配合。我们的合作很随兴,无论是他的电影或是我的音乐创作犹如「因果循环」,当他把我的音乐拿到手上,也会受到我的音乐启发,联想到关于影像的处理。大家就是在这种互动之间合作而成,有时候,也很难说是谁比谁影响更多。

记得在创作《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时,我听着安哲罗普洛斯讲述剧情以后,就谱写了一段7分钟的乐曲,之后,导演也按照这段旋律,创作出他的电影影像。相反,我甚少是看着影像而创作音乐的,某程度上,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电影配乐家,我是为电影的意念来创作的!那不是一种「从属」的关系,而是一种戏剧性的互动交流。尽管我的音乐灵感是来自安哲罗普洛斯的故事,可它也可以是独立于电影的个体,就是没有影像,也不会减低它原有感人的力量。不过,我必须要说,安哲罗普洛斯在放置我的音乐在其影像上有他自己的敏感度与才华,出来的效果往往很好。



Q:我想很多人也认为,一旦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里没有你的音乐,整件事情就没有那么美丽及不完整了,那是无法想象的。

我想不能够这样说啊,因为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这种不曾发生的事情会是怎样,事实上,安哲罗普洛斯的早期电影的确没有我的音乐参与,但依然很有意思的。不过,安哲罗普洛斯自己也曾承认,自从我的音乐注入他的电影,有些东西的确是不一样了,他说我的音乐使其电影更有生命、更生气勃勃(animate),某程度就是给影像赋予了灵魂所在。

Q:在《希腊首部曲:悲伤草原》里,我发现音乐元素相当斑斓丰富,电影中又有一班流浪艺人演奏音乐,很想知道,他们都是真的演奏家么?你是否也在这部电影有很大的参与性?

是啊,好像这次陪我来是次演奏会的手风琴演奏家康士坦丁洛斯.莱普丁斯(Konstantinos Raptis),在这部电影里曾参与演出!事实上,这部电影每个拍摄有关这班音乐家演奏的镜头时,我都在场,主要是协助及指导那些演奏家如何演绎我的音乐,那毕竟是我的音乐啊!(说时艾莲妮又轻快地哼唱此片主旋律)

Q:作为成长及生活于希腊的音乐家,你的音乐风格多少来自母土?

很难具体地说吧 ,我只能说,我相信我的灵魂、我的内心及至我的血肉都是来自这片成长的土地。从最初接触古典音乐起,及至后来,我迷上了巴尔干民谣(Balkan Folk Music),加上在巴黎读书期间我曾研究人类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对于不同国族、族群的音乐,我也有一点认识,无论是日本音乐、中国音乐……也包括它们的源流,那段日子,我只感到不同音乐所带来的惊喜!及后,我也更深入了解爵士乐等不同曲风。

我想,我的音乐往往由我的根源再借后来的学习加以延伸发展,我是希腊人,但我的音乐创作是来自一种本能,至于在管弦配器上的选取,可能又带有一种民族混合乐风。我已很难说这些音乐是来自甚么,但它们绝对不是单一地来自希腊,我相信,我的音乐是来自所有美丽音乐,并通过内在心灵一种深层经历孕育而来。



我的音乐跟荷里活电影并不对位

Q:在安哲罗普洛斯多部电影里,你个人最喜欢那一部?

说到最喜欢的电影,我想是他的《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吧,这部电影的内容很丰富,谈论包括生命、艺术、民族、历史、寻根等等命题,我很喜欢。(最喜欢自己为其那部电影所做的音乐呢?)啊,每一部也喜欢,真的是每一部也喜欢!

Q:那就是跟荷里活那种配乐的做法很不一样吧!

一般而言,荷里活的电影很依赖音乐去表达个中的氛围及情绪,有时甚至有太多的感受。对我来说,我的音乐是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里是一种心灵上、精神上的展现。

Q:你欣赏的电影配乐家有那几位呢?

我喜欢与欣赏的配乐家包括有尼诺.罗塔(Nina Rota),他是意大利导演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好伙伴,还有就是佐治.狄奈虚(Georges Delerue)及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前者跟法国导演杜鲁福(Francois Truffaut)有多年的合作,后者则是希治阁(Alfred Hitchcock)的长期拍挡,他们都是很棒的作曲家。其实还有一些,只是有些名字不太记起了,太多作曲家为电影做音乐了。

Q:你认为怎样的电影音乐是好的电影音乐?

就是那些跟影像放在一起时很棒的音乐吧!(说罢开怀大笑)……对我来说,好的电影音乐像水,在影像里往往有.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4#

79. 塞瑟岛之旅
听人劝得一半。卡兰卓的东东我都喜欢的。
(转)《塞瑟岛之旅》原声由 Eleni Karaindrou 作曲。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长期流放俄国的革命人士,经历了苏俄**的瓦解。在人生暮年时,终于可以回归故乡。当他以如此矛盾而又暧昧的身份,再回到记忆中熟悉的地方,再面对家人与朋友时,他感觉到了人情的疏离,对未来的盲目,对于祖国低度的认同与漠视。人们企图卸下记忆的承重,却又害怕轻得迷失方向。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真正失去了国籍。最终,和他离别多年的爱人漂在爱琴海中的浮岸上。

Eleni Karaindrou出生于希腊中部一个偏僻的山村提切俄(Teichio),日后音乐中的赞美诗和自然气象完全受益于童年的经历。六岁时全家迁居雅典,由于公寓和一座露天剧场毗邻,她可以透过卧房的窗子欣赏免费的电影,八岁时她迷上钢琴,别人看露天电影,她则是眼睛看着银幕,手指在钢琴键盘上即席弹奏出相对的音符。并在雅典的音乐学校(Hellenikon Odion)接受了十五年的正规教育(这所叫奥德翁的学校培养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然后进入雅典大学研读历史及考古学。1967至1974年是她的巴黎留学时期,她参加流亡社团,主攻民族音乐学,遭遇巴黎的爵士纪元,间或创作商业歌曲.然后她回到雅典,上电台,办民族音乐试验室,1979年被她视为命运的转折点,她开启了电影作曲的职业生涯,合作者是希腊诗人兼新电影流派的导演Chistoforo Chillstofis,1982年Eleni Karaindrou因前者的影片'芳名罗莎'(Rosa)在塞瑟隆尼基(Thessaloniki)电影节上获得原创音乐奖,颁奖人正是评审团主席Theo Angelopoulos(安哲罗普洛斯),他们的合作也由此开始,以后的九年可谓硕果累累,两个人物以类聚,谁都没有辜负了彼此间的厚望。80年代安氏创作了他的'漂泊'(也作'沉默')三部曲,当首篇'塞瑟岛之旅'告竣之后,安氏在访谈录中称赞Eleni正是他所需要的那种博采众长且深具古典音乐实力的最佳搭档,Eleni不仅创作电影音乐,而且也涉足希腊的先锋戏剧,她的第二个丈夫就是一位戏剧导演,Eleni迄今已为35部剧本谱写了音乐.

如果古希腊诗人荷马曾经创作音乐,它必然像这样:黑暗、神秘而富于沉思性,同时散发出红酒的醇香与海水的苦涩,悲凉与诗意并存,用毫无保留的热情去歌唱爱与失落。简而言之,这正如卡兰卓(Eleni Karaindrou)——我们这个时代最具说服力与表现力的希腊作曲家的音乐。

除了传说中发明笛子的半人半羊的希神“潘”和六十年代现代主义作曲家Iannis Xenakis外,希腊真正提供给世界的杰出音乐家寥寥无几——尽管有Vangelis这样的电子先锋及一大批走红于国际舞台的New Age音乐家,在希腊人的眼里,却是卡兰卓将他们的祖国重新放回到世界音乐的版图中。在50多岁的时候,卡兰卓就已经被她的同胞们称为“第十缪斯”('Tenth Muse')。她的音乐植根于希腊的传统但却不拘泥于形式,借鉴了民谣、爵士和古典音乐,用希腊民间乐器和各种现代管弦乐器融合出一种独特的古老而近乎神秘的声音,但其精神却是现代主义的。
试听页面:http://www.ssjj.com/musiclist/43191.html
20100601165959A77777.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1/1/8 9:59:00 上传)

20100601165959A77777.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5#

原帖由 cappucino1 于 2011-1-7 22:58:00 发表
继续等LZ的华语电影原声介绍哦。。。。。。

这个偶都很少啊,还是新开一贴,大家一齐上吧。这段时间作这个贴子,有机会你开个贴子也可以。
喜欢归喜欢,可一直不喜欢网购,时间和米也是恼火的事情啊。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6#

80. 养蜂人
这张其实和雾中风景是一张。反正,大家记住卡兰卓的声音,肯定忘不了,她的音乐太好听了,也太好分辨了。一开声,就是惆怅,如同一丝轻烟,轻轻剌痛你的神经。
(转)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收录了Eleni Karaindrou从1979年到1990年间,共六部电影的配乐精华。其中希腊导演Angelopoulos的沉默三部曲:养蜂人;雾中风景;塞瑟岛之旅。以及Christophis和Xanthopoulos的<流浪者>和<罗莎>等片。

因为本人不看电影,只是单纯的从音乐本身出发。Eleni的音乐总有一种关乎个人宿命的悲情氛围,不由想起Pascal的句子:在我们与地狱或天堂之间,只有生命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它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眼前浮现的总是停不了的绵绵夜雨,冷清清的白雪,乌漆漆的昏天黑地,阴霾,郁结,压抑,一种不明朗的存在,苍穹之下,众生皆渺小,生命无常,只得默默承受。一直觉得Eleni就像个对世界的远观者,画面感很强,一个女人,身穿白衣,站在崖上,板着瘦削脸颊,时而冷峻时而感伤,在与世无争之余却又像洞悉一切的看着身下的世界。Eleni很擅长用弦乐,连续的揉弦,抖音,泛音,每每都隐藏着一股低调的澎湃,就像平静的大海,底下却是汹涌暗流。Eleni的手风琴运用也是特点,小时候看咪咪流浪记,印象中手风琴就有种流浪者的独特气质。
thumb23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8 10:21:17 上传)

thumb231.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1-08 10:22:0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7#

再不介绍伯纳德.赫曼,估计有人意见大了,就更失望了。音乐不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但长得还是帅的。
十一、 伯纳德·荷曼




Bernard Herrmann男, 生于1911年6月29日 ,美国纽约逝世于1975年12月24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好莱坞,死于心脏病) 星座: 巨蟹座

  配乐大师,希区柯克的御用配乐师

  1911年6月29日 出生于纽约市。他的父母Abraham 和 Ida 很鼓励他在艺术方面的兴趣 。 Herrmann 1927年时在 DeWitt Clinton 中学 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Jerome Moross - ?#092;绣大地作者, 也是他的同班同学)。在纽约大学(NYU)时和 Philip James 学习作曲,和Albert Stoessel 学习指挥,并且在茱利亚学院待过两年 ,但之後又回到NYU练习进阶作曲及管弦编制。年轻时他接触过Copland (柯普兰)、Gershwin 和 Elgar 的音乐 ,但影响其风格更甚者为华格纳 、马勒 、德步西,以及拉威尔。

  1937年赫曼进入CBS Radio,在教育部门工作;但其最大的兴趣仍在于指挥,随後即转任CBS交响乐团指挥,在这期间也认识了导演Orson Welles。随Welles 的 Mercury Theatre Playhouse group(水晶广播剧院)转移到好莱乌後,Herrmann 写了清唱剧(cantata) "Moby Dick (白鲸记, 1938)"以及歌剧咆哮山庄。1941年 Orson 请他为大国民(Citizen Kane)谱写配乐,从此之後声名大噪。

  当时二十世纪福斯的录音室音乐指导 Alfred Newman (阿佛列德纽曼,汤玛斯纽曼的父亲) 雇用他为 Jane Eyre (简爱,1943)、Hangover Square (1945)、Anna and the King of Siam (1946)、The Ghost and Mrs. Muir (幽灵与未亡人, 1947)、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地球末日记,1951) 等电影配乐。

  

五零年代赫曼结识了惊悚电影大师 Hitchcock (希区考克),这对黄金组合共同创作出许多著名的作品,包括:The Trouble with Harry (怪屍案,1955)、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Vertigo (迷魂记,1958)、North by Northwest (北西北,1959)、Psycho (惊魂记, 1960 - 经典中的经典,可以拱起来拜了)、Marnie (艳?#092;,1964) 等等。直到1966年,在他们最後一次合作的作品 "Torn Curtain" 中,因为彼此的看法及意见分歧而使他们的合作生涯就这样结束,而他的音乐也被弃置不用,改由John Addison出任。尽管如此,这对搭当仍在影迷和乐迷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地位;这样的结合也成为日後的经典示范。

  赫曼的出众才能也为之带来其他的合作对象,像是一些新一代的导演包括 Fran&ccedi

  l;ois Truffaut, Brian DePalma, Larry Cohen 和 Martin Scorsese。

  1975年他来到了加州录制 "Taxi Driver 计程车司机" 的配乐,头一天演奏家们都前来和赫曼打声招呼,因为这是他多年以来第一次回到这里。12月23日,终於完成了每一个音符的录音,回到饭店和他妻子共进晚餐後,在睡眠中长逝。
3949938348181058952.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1/1/8 14:38:52 上传)

3949938348181058952.jpg

263e802fc6476a721f3089bf.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8 14:40:12 上传)

263e802fc6476a721f3089bf.jpg

a6c7d7171a6a2543c93d6dbb.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8 14:40:12 上传)

a6c7d7171a6a2543c93d6dbb.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1-14 18:29:51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8#

是啊,死都那么戏剧化,干完活就走人,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还安乐死,羡慕旁人也!
我的伯纳德.赫曼很少,只有5张,惨!
调整大小 调整大小 DSC_0135.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1/1/8 17:38:09 上传)

调整大小 调整大小 DSC_0135.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1-08 17:38:09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59#

81. 公民凯恩(大国民)
据说这张片片的后面一个录音超发烧,可惜没找到。电影倒有,看了,没有太多留意到音乐。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是过去式了,不过其叙事方式却是现在很多电影翻了无数多次了。



专辑介绍:

电影《公民凯恩》的原声音乐,320KBPS,Score Rerecording Of 1941 Film版本。“玫瑰花蕾。”公民凯恩临终前给全世界开了一个玩笑。所有人都相信,“玫瑰花蕾”这个字眼背后一定掩埋着一段秘密。为了满足读者的窥视欲,记者汤姆逊走访了凯恩身后的每一位亲友,竭力要拉开一直掩盖着真相的窗帘。帷幕拉开了。凯恩的一生在每个人的心灵舞台上复活。每个人都那么苍老、疲惫,为生活奋斗挣扎了那么一大圈,最后都是空的。看到凯恩飘雪的童年,他的奋斗,他开创出崭新的报纸风格,结婚、生子,享受成功和财富。他野心勃勃,却在政治上猛栽了一个跟斗,两次婚姻都很失败。一个人就那么颓败了,像豪华的仙都娜庄园一样地颓败了。凯恩,一个奋斗了一生的成功人士。在他垂死的嘴唇上,轻轻说出来的那个字眼,像是来不及开放的花朵,仍然紧裹着自己的秘密。在片中,当他初遇苏珊时,功成名就的他表示“要去寻找童年”。正是那一刻,他有点伤感地说着墙上的影子:“不,是玫瑰花蕾。”管家提供了索价1000美元的线索:当凯恩攥着那个飘雪的水晶球时,再度吐露了这个字眼。究竟什么是玫瑰花蕾?是一个女孩的名字?是初恋的定情信物?一件得不到的东西?还是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 当记者得出结论“什么也不是”之后,我们看到,在烈焰熊熊的壁炉中,凯恩童年时的滑雪板被扔了进去。火焰舔掉了滑雪板上的经年积尘,渐渐地露出了这四个字:“玫瑰花蕾。”再也没有人关心真相了。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想到的东西。每个人还要忙碌自己的生活。只有我,心里一刹那被击痛了。“玫瑰花蕾”原来是滑雪板的名字!大火很快舔掉了这个字眼,舔掉了滑雪板,一切烧成了灰,化作烟尘。查理·弗斯特·凯恩死了,无论他有过怎样的辉煌,其结局仍然跟所有的人一样。本片荣获奥斯卡最佳故事片提名奖和最佳原着剧本奖;为世界公认电影史中十大经典影片之一。
thumb.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8 21:13:31 上传)

thumb.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60#

82. 西北偏北
这部影片就是现在看也很有意思。里面的音乐写得很不错,和电影十分合拍。那个扣人心弦的主题很有意思,估计很多片片都在学这一招。

(转)罗杰·索荷是个有点幽默感的普通广告商,在他和客户吃饭的时候,忽然两个人上来绑架了他,并叫他凯普林。罗杰莫名其妙地被带到一间大房子里,见到了几个不明身份的人,为首的一个也认定他就是凯普林,并要他合作交出东西。

  还没等罗杰明白,几个人给他灌了大瓶波旁酒,把他扶上一辆汽车,看来要制造一个酒后驾车坠海而死的假象。罗杰朦胧中居然没有出事,只是被警察指控酒后驾驶偷来的汽车。

  第二天,罗杰的供词没有人相信,大房子里的人也一口咬定是他参加宴会后酒醉而去的。为了自己的清白,也是出于好奇心,罗杰根据前晚的线索,找到凯普林的酒店房间,但没有发现什么,却又被人追赶。他又来到联合国大厦,想找大房子的主人,却背上杀害联合国官员的凶手的罪名。

罗杰根据其他线索上了开往芝加哥的火车,一位迷人的年轻女郎坎多主动帮他逃过了警察的搜查,并和他一夜风流。火车到站后,坎多又替他联络了凯普林,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地点。

  在见面的地点,罗杰不仅没有见到凯普林,反而被一驾小飞机追杀。当他逃过追杀去找凯普林时,却发现他早已退房了,罗杰似乎明白了。他找到坎多,坎多虽然很高兴,但还是让他尽快离去。

  罗杰跟踪坎多来到拍卖会,遇到了上次绑架他的男人维丹,当维丹再次准备绑架他时,他在现场开始胡闹,最后被警察带走。FBI的负责人把他带走,告诉了他真相,原来根本没有凯普林这个人,都是FBI制造出来迷惑冷战间谍维丹的,而坎多则是FBI的卧底。

  为了让坎多彻底得到维丹的信任,罗杰和坎多上演了一出空包弹的假枪杀,两人也冰释前嫌。FBI想利用坎多跟维丹离开美国,以获取更多情报,但罗杰不能无视坎多接受这样的结果。

  罗杰赶到维丹的住所,正好遇到维丹识破了空包弹的计策,罗杰和坎多抢过装有情报胶片的古董逃走。双方在雕刻着美国历任总统头像的巨大山岩上展开搏斗,最终维丹落下山崖,同伙也被赶来的FBI击毙。

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1911年6月29日生于美国纽约市,他毕业于世界知名的朱利亚德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毕业后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当时还不出名的演员奥逊.威尔斯的广播节目配乐,因此他和奥逊.威尔斯也成为好朋友。1941年,奥逊.威尔斯的自编、自导、自演的经典巨著《公民凯恩》也请来赫尔曼配乐,立刻使他跻身于一流作曲家的行列。后来奥逊.威尔斯和琼.方登主演的《简爱》也是由伯纳德.赫尔曼配乐。40年代的赫尔曼创作了很多杰出的音乐作品,1945年他为电影《醉汉广场》所谱写的钢琴协奏曲《死亡主题协奏曲》(Concerto Macabre)可以说是他当时的代表作。

1951年赫尔曼为警匪片《危险地区》的配乐已经日趋成熟,奠定了赫尔曼派的音乐风格。1952年伯纳德.赫尔曼在亨利.金导演的电影《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配乐尤为出色,既有平缓温馨的格调,又有惊悚震撼的气势。

1955年是赫尔曼音乐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时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正在为新片《哈里的麻烦》物色配乐人。这部电影和希区柯克以往的作品不同,它是一部轻松的喜剧片。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向他推荐了伯纳德.赫尔曼。赫尔曼为该片谱写了一曲《希区柯克的肖像》,这首音乐与影片中忧郁之秋的景色达成了完美的一致。《希区柯克的肖像》中开始以一段喇叭作为前奏,此灵感来源于影片的开篇部分,后来又出现了一段半疯狂的、跳跃的华尔兹,随后是高雅、动人的田园爱情旋律。这是赫尔曼本人最喜爱的配乐之一。这部电影本身是一部黑色喜剧,讲述一具被埋有总被掘的尸体的故事。同年,赫尔曼还为刚开播的大型电视系列剧《希区柯克剧场》和后来的《希区柯克时刻》(1962-1965)配乐,并创造了著名的《木偶葬礼进行曲》,十年来的电视节目上每一集《希区柯克剧场》开场都能听到这首轻快自然的音乐。

1956年伯纳德.赫尔曼继续为希区柯克的重拍片《知道太多事情的人》配乐。这次赫尔曼采用的是古典音乐,尤其是在片中行刺首相的“阿拉伯特音乐厅”一场戏中他亲自扮演乐队指挥家。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一睹赫尔曼的音乐指挥。次年,希区柯克的《伸冤记》中赫尔曼有机会暂时脱离当时统治银幕的爵士乐。

1958年,电影《眩晕》是希区柯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赫尔曼推出的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原声专辑,《眩晕》的音乐是电影音乐史上一部伟大的杰作。赫尔曼从瓦格纳那里获得灵感,用小提琴和高超部分的长号构筑了一种完全浪漫色彩的精神狂躁,影片中每一处暗示都是与音乐动机同步的。音乐和电影中对于精神上的迷恋和神秘的迷幻色彩配合得天衣无缝,简直就是天造地和。专辑中10分钟的组曲还包括“前奏曲”及最后的“噩梦”舞曲等。1959年,伯纳德.赫尔曼为希区柯克的另一部经典《西北偏北》配乐,赫尔曼式的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音乐随着剧情高潮迭起。

1960年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中的交响乐与提琴独奏和《西北偏北》中的配乐被认为是当时最大胆的构思。在《精神病患者》中,赫尔曼回忆希区柯克对他提的要求:“你想怎么干都行,只是一点,洗澡时的谋杀不要配乐。那必须没有音乐。”幸好赫曼是个独立的作曲家,他用小提琴制造出的杀气跟这部经典影片本身在电影史上的成就一样,在电影音乐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尤其是这段经典的浴室谋杀场景的配乐竟成为渲染暴力谋杀的经典音乐,它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是前所未有的。

1963年,希区柯克拍摄电影《鸟》请赫尔曼做音乐总监,赫尔曼采用了以群鸟的鸣叫声来代替音乐。1964年的《玛尔妮》是赫尔曼为希区柯克的最后配乐。它带有神秘的迷幻色彩的略带神经质的味道。生机勃勃的号角前奏、小提琴的杂乱无章、平缓细腻的曲调再次奠定了音乐大师的魅力。1966年,赫尔曼在为《冲破铁幕》谱曲的时候被希区柯克炒了鱿鱼。希区柯克本来就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再加上赫尔曼的婚姻危机,多年的友谊竟这样不欢而散。

后来,伯纳德.赫尔曼还和希区柯克的崇拜者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和被称为“希区柯克接班人”的美国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各合作了两次。先是与特吕弗合作了《华氏451摄氏度》(1966)和《黑衣新娘》(1967);和帕尔玛的《奇胎怪案》(1973)、《迷情记》(1976)。伯纳德.赫尔曼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由马丁.斯克塞斯导演的《出租汽车司机》(1976)。

1975年12月24日的平安夜,伟大的音乐家伯纳德.赫尔曼死在了他的家中,享年64岁。



thumb3443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8 21:37:59 上传)

thumb34433.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