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歌剧收藏之普契尼《波希米亚人》 [复制链接]

查看: 5828|回复: 35
11#

乔治乌和阿拉那的搭档其实并不是很理想。

市面上可以买到这一版的普通CD,也可以买到5.1声道的SACD版。但是这一录音比较声音含混,就是在5声道SACD的播放下,好像也没有充分利用环绕立体声的效果,音场不够清晰和宽阔。我本来以为第二幕用环绕立体声来制作会更为漂亮的。

乔治乌的咪咪相当不错,但她的搭档阿拉那从声音到扮相我总觉得达不到卡雷拉斯70-80年代的水平。
PB190294.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11/20 14:48:14 上传)

PB190294.JPG

最后编辑小麒麟 最后编辑于 2010-11-20 20:53:24
TOP
12#

伯恩斯坦指挥的《波希米亚人》有人说很好,我倒是觉得这是他少见的败笔。这一版的节奏很慢,演员好象是在一个空旷的舞台上演唱,音效感觉很奇怪。

其实此版最大的败笔是角色的选择,这些演员都不是很成名的人,两个女角在声音上有些不胜任。好在这些人的声音听起来很年轻,虽然可惜我们要听的不是话剧。

此版正价版基本已经绝迹了,但是可以买到DG的小双张低价版。
PB190295.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11/20 14:48:59 上传)

PB190295.JPG

最后编辑小麒麟 最后编辑于 2010-11-20 21:56:49
TOP
13#

记得chopin兄提到Anna在DG出的现场版咪咪很不错。

不过我是被她同在DG出的现场版《茶花女》搞怕了,一直到现在都不想去买去听。
TOP
14#

原帖由 MissionLu 于 2010-11-20 17:22:00 发表
来凑凑热闹。波西米亚人我最喜欢卡雷拉斯在Philips的那一版,两个现实中的情人演绎的真感觉旁人难比。其次是贝尔贡齐的Decca版,贝尔贡齐唱得实在很好,他用声不求强求亮,重的是细腻动人。比约林那版演绎得也是可圈可点,可惜单声道录音声音效果还是差了点。另外,多明戈的演绎也值得听听。


我一直说,我们不是再听现场,因此录音技术本身对现场的重现是任何伟大录音的艺术成就的一部分。

《波西米亚人》第二幕的闹市其实要求有很好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这些都不是单声道可以提供的。两声道够不够?其实也不够。卡雷拉斯和卡巴耶的《托斯卡》有4声道的SACD和双声道CD版,我不知道这里有多少人对比过4声道和2声道播放的差别?我可以告诉大家,那效果是天上地下的差别。《托斯卡》第一幕是在教堂里,接近尾声是远处信徒的合唱和教堂的环境,4声道的SACD几乎让人身临其境,而同一录音的2声道CD就平淡干涩。

所以我一直以为卡雷拉斯和卡巴耶的4声道SACD版《托斯卡》是歌剧录音技术的最高成就了。《波西米亚人》第二幕如果制作得当,也有这样的潜力。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就是乔治乌和阿拉那的5声道录音都不尽人意。
最后编辑小麒麟 最后编辑于 2010-11-20 21:09:34
TOP
15#

正逢感恩节节前疯狂大采购,全美连锁店Borders送来一张对折减价单。

以前提到,Anna Netrebko 和 Rolando Villazon 演的《茶花女》现场版从录音到舞美都很让我倒胃口,这一对的现场版《波希米亚人》也就因此从来都没有考虑过,不过如今有个对折的减价单,也许还可以考虑考虑。。。



于是专门去Borders店里去找 Anna Netrebko 和 Rolando Villazon 的现场版《波希米亚人》。结果找是找到了,但还是没有买。因为我随身带了个Google phone,付款前顺手就到Amazon网站上看看它的口碑,一查结果出乎意料,Villazon的《冰凉的小手》现场不敢唱高音C,就是随后的二重唱也不敢唱。这就太离谱了,于是就出现了唱片公司大力吹捧,但是乐评纷纷嘲笑的局面。

那还买什么?赶紧扔下走人。
最后编辑小麒麟 最后编辑于 2010-11-25 12:29:15
TOP
16#

原帖由 qianlufei 于 2010-11-25 23:54:00 发表
看到他那长相就倒胃口,听过他一个录音后再不听他。


这位是美眉吧,以貌取人一向是美眉的特权,可以理解,呵呵,不过很不政治正确嘛;)

不过这些年男高音资源资源稀缺,也确实是实情。去年大都会歌剧院的高清全美剧院实况联播,鲁道夫也是墨西哥出产的,在扮相上就稍微差一点,尤其在高清的大银幕上。不过现在活跃在歌剧舞台上的人物很多都出自南美,这和那些国家意大利移民传统和文化传承有很大关系。

Villazon初出道时大概是2000前后,我买过他一张CD,就觉得他很普通,顶多也就是Tucker那一级别的,属于上好A-,但不是第一流的A。在某种程度上,他的音色连咱们国产的戴玉强都比不上,但是如果放到戏剧舞台上,戴玉强的语言就肯定比不上这些南美的A-级的男高音了。

歌剧舞台上表演有很多声乐之外的东西在和观众交流。声乐技术仅仅是一方面。
TOP
17#

不很同意,这次为了写这个贴子,特别重听了两遍这套录音,舞台空旷感实在是让我无法恭维,这是纯粹论音效。声乐上,穆塞塔太弱,这是最明显的缺失。鲁道夫太明亮了些,没有意大利男高音的那种细腻和柔和,等等。

为什么你会说是林肯中心?我查了libretto,团队确实是在Leny自己纽约家里组建的,才有了所谓美国团队的说法。但录音是拉到罗马进行的,包括乐队都是是意大利当地的,音乐会现场演出分三场录制,然后是三场补录。其中特别提到第二幕录音的问题,对现场录音进行了音效的技术矫正,来加大某些角色的空间距离感。

至于Leny为什么会起意录制《波希米亚人》,据说是他回忆起他年轻时40年代在纽约下城的格林威治村不名分文的那段艺术家的生活。格林威治村倒真的是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和波希米亚人的剧情倒真有些关联。
TOP
18#

原帖由 chopin 于 2010-11-27 12:06:00 发表
卡雷拉斯和卡巴耶的《托斯卡》有4声道的SACD和双声道CD版,请问麒麟兄,如果在普通双声道系统里差别大吗?


是问播放SACD的双声道层和普通CD版的效果对比吧?这个我还真的没有对比过。等我有空对比了再来回答。这两天感恩节,我这应酬太多。
TOP
19#

原帖由 chopin 于 2010-11-27 12:08:00 发表
波西米亚人一直都是我最喜爱的歌剧,不是之一,就是最爱。百分百满意的版本至今没有,比较喜欢的都在这个旧帖里了: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42775.aspx


呵呵,chopin兄的PK系列都非常精彩,当年读的时候就受益非浅。
TOP
20#

其实这部现实主义歌剧最好不止是听,它的视频制品更能表现它跨越时代直入人心的悲剧力量。

我去图书馆去查了一下,这个作品的视频出版品有相当都是电影大师Franco Zeffirelli执导的,从卡拉扬1965年的斯卡拉版,到著名的Levine1982年的大都会版(后来2008年MET再次全美直播)都是 Zeffirelli的纤毫毕现的精致舞美设计。卡拉扬1965年版(DG出品)甚至是Zeffirelli自己捉镜。

要是什么时候DG再出蓝光高清版,我大概会收藏一套。DVD就算了,到图书馆去借就好了;卡拉扬就是卡拉扬,从音乐到表演,这一版的视频基本不会有人失望的。

Levine1982年的大都会版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卡雷拉斯的那版,日本先锋制作的,不过因为是DVD早期的出版品,音效并不是很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