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music listener: A Learned Hobby & A Wonderful Journey [复制链接]

查看: 57320|回复: 291
61#

回复 36# jshakszx 的帖子

这书现在恐怕已经脱销了吧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2#

2001年,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一套“剑桥音乐生活丛书”,内容和文字俱佳,翻译得也不错,这本舒伯特我读了两遍
调整大小 P100023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0/31 20:11:42 上传)

调整大小 P1000237.JPG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3#

我虽然不喜欢马勒的音乐,但他的传记我是喜欢读的,马勒的一生太值得阅读了——音乐的、艺术的、文学的、心理的、情爱的、哲学的和疯狂及神经质的马勒,他的一生是一部non fiction的活教材,包括了太多的因素和质料,强于任何fiction的小说和戏剧。马勒的一生是一部人生和艺术的大戏,包含了凡人(此处凡人指不信神的)精神生活中所能遭遇的一切冲突及一切合理的和不合理的突击和抗争。我爱马勒这个人,虽然我不太喜欢他的音乐(音乐会现场除外)。这书我也看了两遍——我并且期待着更好的马勒传记问世。
调整大小 P1000241.JPG (, 下载次数:2)

jpg(2010/10/31 20:20:55 上传)

调整大小 P1000241.JPG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4#

这是瑞典的一位女艺术家写其与中国古琴的心恋路程,兼杂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的感悟及对古琴专业知识的介绍,图书制作极其精美雅致,代表着三联出版社的一惯风格和旨趣,此书为第二次印刷,印数已至15000册,说明好书还是有人买的。此位女士先前已出有一本《汉字王国》,亦由三联社出版。
调整大小 P1000257.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11/1 9:35:25 上传)

调整大小 P1000257.JPG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5#

端的一位外国人,对古琴之情愫竟有如此之深,而其对古琴之爱更穿越了时空和地域,她并且把这种眷爱成功地传达给了我们,她于上世纪60年代即来中国学古琴——“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只为音乐、不为其他的人。这是书中插图(我的照片拍得不好):
调整大小 P1000258.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11/1 9:45:13 上传)

调整大小 P1000258.JPG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0-11-01 09:45:13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6#

妙得是书中题记,李白的下列这首诗,先前也读过,放在这里其神韵呼之欲出:

听蜀僧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对古琴知识稍有了解后,我们对这诗的理解就可深入一些,原来“绿绮”是一架名古琴的名字,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点,我们会问,这位和尚抱着丝绢作什么?或者,我们对这词不会有过多的在意;下一句,和尚往山上跑什么?只是为了风景吗?古琴之演奏是很讲究地点、时间和场合的,山顶弹琴将不只具有风景的意义;“万壑松”是又一部名古琴的名字,在我们没有古琴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我们觉得这只是实指,"风掠过很多树的树梢”发出的一种声音。在有了古琴知识后,我们体会到这句有了双重意义,也许是说“绿绮”这部琴发出的声音与“万壑松”一样高致,也许没这个意思,只是实指的"万壑松”,但蜀僧的技艺真令我们叹服,他那“一挥手”,也就是用手指划过七根琴弦,“万壑松”的声音立刻就出现了,也许,山顶的松树也真的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也许,“万壑松”的声音是古琴与真实的松树一起发出来的。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0-11-01 10:11:21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7#

该备点工具书了,下面这套“圣经”估计许多朋友都有,我注意到老范粘的也有这套,只不过他的那套是新版,而我的这套是首版。据说编者是现任《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不知确否?但这事无巨细的浩繁工作真令人敬佩。
调整大小 P100024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1/1 11:27:59 上传)

调整大小 P1000242.JPG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8#

我那时的一个乐趣,是每听完一个曲子,就赶紧找出这本书,在相应的曲子上划上一条彩线,表明这曲子我已经听过了。巴赫康塔塔那页划的线最多——但现在也没有收全,也不想收全了。而且是,这游戏也早已不玩儿了。
调整大小 P100024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1/1 11:35:46 上传)

调整大小 P1000244.JPG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9#

回复 1# shenming 的帖子

““聆读”阶段,不是简单的边听音乐边阅读涉及该(类)作品的有关作曲家、作品介绍、乐理知识等,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作品本身的熟悉与了解,它要求听者达到:
1.熟悉乐曲旋律,主要是反复聆听;
2.乐章组成,通过阅读普及古典音乐书籍(非专业乐理书籍);
3.作曲家,通过阅读普及古典音乐书籍、人物传记、音乐词典;
4.作曲背景,通过阅读普及古典音乐书籍、唱片书籍等;
二、通过多版本唱片比较,提高听着耳力与音乐鉴赏能力: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熟知并非真知。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或某些)乐曲进行多版本聆听比较,会发现不同演奏者(指挥、演奏家、乐团或乐队)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演绎方式与风格,我们发现某些演奏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通过演绎我们知道因审美观、艺术观的不同,为何有些演奏家(含指挥)观点:演绎永远是为作品服务,但是另一观点是:演绎是作品的再创造。乐趣不止于此,唱片告知我们:小提琴家中的海菲兹、奥伊斯特拉赫、克莱斯勒、梅纽因等名家和演奏风格,钢琴家中的鲁宾斯坦、李赫特、吉列尔斯等,指挥家中的富尔特温格勒、卡拉扬、切利毕达赫等,为此我们经历漫长而乐此不疲的道路:
1.根据相关书籍收集多版本唱片;
2.搜寻某些艺术家、演奏家、指挥家、乐队(乐团)的名唱片;
3.根据唱片公司录音特点网罗演、录俱佳的唱片;
三、更换(或提高)音响器材水准、学习专业乐理知识、猎涉其他艺术领域或学科:
1.更换(或提高)聆听的音响器材是发烧友和古典音乐爱好者必经之路;
1.1西方人将音响器材归为艺术类,而不是家用电器;
1.2真实的声音不一定是好听音乐,好听的音乐未必是真实的声音;
1.3客观清晰地选择自己所需的音响之声;
2.读谱聆听唱片,了解、思考之所然的演绎方法,我们能对作品产生顿悟;
3.广泛爱好其他艺术领域或学科,让我们登高而望,游离于艺术的广袤空间;
(提纲之作,枯木朽文,有失楼主期望)
TOP
70#

贴几本以前读的书
201011017086.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11/1 22:07:03 上传)

201011017086.jpg

201011017087.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11/1 22:07:03 上传)

201011017087.jpg

201011017081.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11/1 22:07:03 上传)

201011017081.jpg

20101101709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1/1 22:07:03 上传)

201011017098.jpg

20101101711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1/1 22:07:03 上传)

201011017112.jpg

20101101710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1/1 22:07:03 上传)

201011017106.jpg

20101101710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1/1 22:07:03 上传)

201011017107.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11-01 22:07:0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