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的录音,不论音响器材好坏,都能播的好听,差的录音,不管音响... [复制链接]

查看: 57540|回复: 274
11#

回复 211# 花鸟虫鱼 的帖子

好么,俺说前门楼子,您说胯骨轴子。~~~这对不上口儿啊!
呵呵,拜托了,大哥您能先完整读帖,多考虑考虑,然后再谨慎回复吗?这事儿没那么急。咱别为了反对而反对,否则您不如自己弄一Blog把回复功能一关,比什么都痛快。一样能宣讲“真知灼见”。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2#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0-10-11 22:26:00 发表
楼主说:《白头佬》是录音史上一个典型的制作特例...”,“神迹”的一半是靠Stoki的“魔力”(声音形态理念+个人魅力+训练方法),一半靠RCA那几位大仙儿的超级发挥,有其特定的风格代表性,但决不构成判断一切优秀录音的衡量标准。
此话有以片盖全之嫌,如果你知道那时起Wilkinson、 Layton 选用录音器材,你就可能知道错在哪里了。


那话是俺说的,不是LZ说的,他只是引用俺在209 #中的部分文字而已。
670707不妨通过对当时录音器材的特性分析,来讲讲俺是如何以偏盖全的,俺个人打心眼儿里愿意洗耳恭听。
只是不知这话将从何说起,俺原文之意明明是避免以偏盖全啊?!很晕很晕~~~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3#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0-10-12 10:17:00 发表
回复bodyheat先生
看来先生爱好《白头佬》唱片的音场与音色,说句调侃话,如果我让你再听到五张或更多的类似唱片(指挥:伯恩斯坦、奥曼蒂、赛尔等,乐队:纽约爱乐、克利夫兰、费城爱乐),你可能会撞墙了吧,哈哈


你提的很好,赛尔恰是俺的“世纪十大”之一,而奥曼第俺一直认为至少在中国被严重低估了。不过,你显然没大搞明白俺原文的意思,但俺倒似乎能明白你的意思。

其实你想说的准确讲应该归结到“总体录音风格取向”,若从这个层面讨论,还用得着大老远麻烦纽约、克利夫兰吗?RCA自己家有的是录音风格大同小异的唱片,光Living Stereo中别说5张了,50张也有!要为这个撞墙,俺早撞死n回了!然而一旦要细化到音场与音色这些特别具体的层面,美国那“五大团”谁跟谁都不一样,这个基本常识不用再普及了吧?那么谁又能与20世纪指挥史上最独一无二的Stoki所塑造的管弦乐声音形态类似呢?别的都不说,最起码的他老先生那乐队排列每回都跟别人大不一样,出来音色能一样吗?!

人们当然也赞美Whyte夫妇、Chris. Parker、K.E.W.、A. Salvatore、Arthur Lilley、Paul Goodman等名家不同时期为Stoki留下的各自精彩的立体声录音;然而,所有这些唱片上最能展现Stoki艺术特点的录音巅峰之作比较公认的还是Robert Simpson的《狂想曲》和Robert Auger、Lewis Layton的《瓦格纳》,这俩个录音经常被称为Stoki职业后半的milestone。若问为什么,俺希望有心的同好至少应该找来他在EMI、DECCA、EVEREST、Cala等公司出版的录音,以及RCA余下那十几款立体声,仔细比较一下,干活儿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模拟时期响当当的人物。特别提醒注意观察标志性的bass line、弦乐音色和木管的质感,另外千万别忘了棚录实际人数的差距。

俺前文所言之“典型特例”主要便基于综上所述,are we clear?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0-10-12 20:28:32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4#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0-10-13 19:05:00 发表
我诚恳的告诉诸位:出现这种庞大的音响效果,关键在于录音地、录音工程师与制作人、录音器材,和指挥无关。再者这样的音效在模拟录音时代、数字录音时代都有,RCA、DEECA、TELARC 等唱片都能找到,如果哪一位今后能领悟到这一点,就是真的进步了。


您也许还可以观察得再细致一些,而不仅仅止于“这样的音效”或“类似的音效”——这些原本也用不着所谓的“领悟”,各色HIFI榜单、天书、圣经上也不是只推荐一两张唱片嘛!

俺认为这里将面对的问题实际上是管弦乐声音形态设计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录音风格之异同这种更加深入性问题,而前者恰恰是后者的最关键的前提要件,它主要依靠指挥家,与录音师没什么太直接的关系。不知道“领悟”到这一点算不算“真的进步”呢?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0-10-13 21:15:25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5#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0-10-13 21:50:00 发表
其实我很想告诉你如何找到我刚才提到的几位指挥大师录制音效类似于《白头佬》的唱片,但是我已答应他人不外传的,就烦你多花心思吧,发烧本来就是艰辛路程。

呵呵,阁下站内短信就是催俺回您这贴吗?

但凡是号称“不外传”的秘籍俺都不敢多打听。
那种不可告人的、天大的小秘密还是叫它们烂在肚子最好——尤其在没任何人逼问的情况下。
人家既然叮嘱“不外传”,多半是指着这玩意儿生计或者发横财呢。花心思毁人生计、断人财路这种事太缺德太无聊了,俺不干!就算活活烧死也不干!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0-10-14 21:48:14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6#

原帖由 花鸟虫鱼 于 2010-10-14 11:28:00 发表
          里面有介绍RCA1954年第一个双轨录音是用专利RT-21四分之一英寸录音机,连接一对单声混音器(一轨使用一个混音器)NEUMANN u47  Cardioid和m49/50无指向性麦克风,另外在录音室内使用RCA研发的15寸LC-IA二路扬声器。三轨录音使用真空管扩大机和Ampex 300-312,以15IPS的转速而混音在1/4英寸的二轨母带上,换言之,过程之中没有使用等化


其实真不用那么费事儿去93年的《音响论坛》里查找。
您不妨随便拿一张Living Stereo CD唱片,每本小册子最后都有两页“THE HISITORY OF LIVING STEREO”,里面相关资料叙述的非常清楚,而其中的第4段文字就是您所引用的《音响论坛》这段的英文原文。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